国家统治者

时间:2024-06-13 17:33:22编辑:小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分别是谁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个诸侯之长。中学历史教科书兼顾两种说法。其中,《荀子·王霸》的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史记索隐》的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最强大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秦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齐国。

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王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三家分晋后,赵国、魏国、韩国跻身强国之列,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灭其他六国,统一天下,七国争雄的局面结束。


[create_time]2022-03-02 02:38:54[/create_time]2022-01-23 16:07:49[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1[alue_good]大金游戏讲解[uname]https://gips0.baidu.com/it/u=1715356322,3090079458&fm=3012&app=3012&autime=1689149766&size=b200,20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13[view_count]

春秋战国时期的五霸和七雄是谁?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扩展资料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参考资料春秋战国 百度百科

[create_time]2023-01-26 18:31:07[/create_time]2023-02-09 07:25:36[finished_time]2[reply_count]0[alue_good]Dilraba学长[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875cbd0f9a0026531780724e5ad05284.jpeg[avatar]听从你心 爱你所爱 无问西东[slogan]听从你心 爱你所爱 无问西东[intro]864[view_count]

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分别是什么?

皇帝,古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中国,皇帝最早是皇、帝的合称。“皇者,大也,言其煌煌盛美。帝者,德象天地,言其能行天道,举措审谛。”又《春秋繁露》:“德侔天地者,称皇帝。”所以人们考量上古时的贤君,根据他们各自的功绩,将能够配得上皇、帝之称的八人合称为“三皇五帝”。但此时皇、帝还分别为两个称号,不同时用于一人身上。首次将二者合并,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则始于秦始皇。至此后,皇帝一词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近代以来,“皇帝”也是对其它强大帝国的国君的翻译。


[create_time]2013-06-23 13:00:25[/create_time]2013-07-07 18:52:44[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13[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6094[view_count]

关于中国历史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在中国历史上,如同统一帝国有过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那样,作为天下最高统治者的“皇帝”的称号,也有一个长期的形成过程。学者间大体一致的看法是,皇帝这一称号是由“王”的称号发展而来,也即秦汉的帝制是从商周的王制演变出来的。
最初的王,并不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一些学者认为,所谓王,起初只是氏族或部落首领的称谓。林沄的《说王》说,王字本象斧钺形,是表示军事统率权的。王的本义应该就是军事统帅,而与后来的“天子”概念完全不同。齐文心的《王字本义试探》说,王字的造字本意,是刻画出一个体裁超群的大人的形象。王本意为大人,原本也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领袖的一种称谓,后来才发展成为至尊无上的王。
商周时代,似乎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王。其中一种是商周统治者的称号,即子姓商王和姬姓周王;另一种是异姓方国或戎狄首领的称谓。后者与子姓的商王或姬姓的周王没有从属关系,即仍是自然形成的君长,或仍处于氏族或部落的发展阶段。至于商周统治者称“王”,则是沿袭了原来的王的称号,即商周最初的部落首领演变成了商周王国的最高统治者。
称王之外,随着周人发展出了天命观念,周王也就有了“天子”这一新的称号。许倬云等学者认为,就像“帝”属于子姓商人的信仰一样,中国特有的“天”属于姬姓周人的信仰,它们都是中国最初获得发展的早期宗教观念。周人由于有天的信仰,所以也就有了天命、天子这类观念。根据陈梦家的研究,西周初期金文,多称“王”而没有“天命”“天子”等等。西周中期以后,金文的“扬天子休”已极普遍,差不多代替了早期的“扬王休”。周王国的统治者或姬姓的周王,因此可以叫做天子。
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的天子,应该是比皇帝更早出现的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不过,由于周人分封诸侯的存在,周王无论称王还是叫做天子,仍然不是实际统治天下的最高统治者。王国维说,“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周初分封子弟之后,情况才发生了变化。“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尽管天子与诸侯有了君臣之分,但实际统治天下的却是诸侯而非天子。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王还是天子,他们作为至高无上的最高统治者或作为天下的君主,首先不是出现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而是出现在先秦诸子的政治思想中。换句话说,早在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实际出现之前,先秦诸子已经在理论上讨论了这个问题。
在儒家思想中,西周以来的诸侯可以叫做“人君”、“人主”或一般意义上的君主,但都没有称王的资格。直到战国时期,诸侯始终被看作是天子之臣,而“王”与“天子”一样,总是指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孟子说过:“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荀子也说:“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汤武者,修其道,行其义,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天下归之。”(公孙丑上、王霸)
儒家的此类说法,都是借“先王”的名义表达他们的这一观点,即王应该是统一并统治天下的最高统治者。也就是说,儒家思想中的王,已经具有后来皇帝的特征,或者已经赋予“王”以“天子”即天下君主的含义。荀子甚至对“天子”还有过十分准确的描述:“天子也者,势至重,形至佚,心至愈,志无所诎,形无所劳,尊无上矣。”(君子)
此外,儒家思想中还有“圣王”的提法,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法家思想中,出现了“帝王”这一称谓。韩非说:“君无术,则弊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此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定法)
在实际的政治进程中,圣王或帝王变成真正统治天下的皇帝,当然是在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之后发生的变化。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二十六年初并天下,第一个重大行动就是要求丞相、御史找出一个有别于王的称号,以便与以往称王的其他统治者相区别。他下令说:“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服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
丞相王绾、廷尉李斯等人大概有过认真讨论。他们的建议是:“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秦王自己,又选择了帝的称号,由此形成的复合词就是“皇帝”。他的最终决定是:“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秦始皇所谓上古“帝”位号,应该就是子姓商人崇拜的帝,这个帝不是王而是神,因此具有某种神秘的意味。不过不管怎样,从商周的“王”以及周人的“天子”一直发展到秦始皇最终采用的“皇帝”称号,经历了差不多两千年的漫长演变过程。在这以前,中国并没有什么皇帝,在这以后,皇帝才成为至高无上的最高统治者的特定称号。


[create_time]2016-12-02 04:06:40[/create_time]2007-02-16 14:00:33[finished_time]7[reply_count]11[alue_good]wyvern080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dd94a1de.JUcE4YEZU4fDs5M80CkFrA.jpg?time=2837&tieba_portrait_time=2837[avatar]TA获得超过473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7373[view_count]

历史上,哪个国家(民族)的人民起义最多啊?

当然是咱们中国啦!

中国历史上的起义

1 陈胜、吴广(为部下所杀)
公元前209年7月,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起义,提出了“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伐无道,诛暴秦”的口号

2 项羽、刘邦灭秦之战

3 绿林农民起义战争

4 王匡、王凤、樊崇(赤眉军)
汉更始三年(东汉建武元年,25年)九月,在赤眉农民起义战争中,赤眉军攻克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推翻更始帝刘玄的一次重要作战。提出了“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的口号。

5 黄巾农民起义
公元184年,张角、张良、张宝兄弟掀起了反对东汉末年腐朽统治的起义,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

6 张鲁起义(败于东汉丞相曹操,投降,被封为列侯)

两晋时期爆发了多个大大小小的起义(这里举几个有名的)
7 西晋 荆州张昌起义(303年至304年)
8 西晋 南阳王如起义(310年至312年)
9 西晋 荆湘杜弢起义(311年至315年)等
10 东晋 孙恩起义
11 东晋 卢循起义

12 南北朝--赵广起义

13 南北朝--盖吴起义

14 南北朝--破六韩拔陵起义

15 南北朝--莫折大提起义

16 南北朝--杜洛周起义

17 南北朝--鲜于修礼、葛荣起义(败于北魏天柱大将军尔朱荣,被俘就义)

18 瓦岗农民起义
公元616年,李密反隋,声讨隋炀帝李广的罪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19 窦建德起义
隋大业七年(611年)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在隋末农民起义中,窦建德及其部属刘黑闼率领河北义军在山东、河北广大地区进行的反隋和反唐斗争。败于唐天策上将李世民,被俘就义

20 唐中期西原人民起义
唐至德元年(756年)至元和年间(806—820年),西原(今广西西部左、右江流域)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反抗唐王朝压迫剥削的斗争

21 袁晁起义
袁晁起义是唐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但义军一哄而起,未经必要军事训练,缺乏实战经验。面临“中兴名将”李光弼麾下的精兵悍将,双方实力悬殊,又与官军硬拼,因此迅即败亡

22 方清、陈庄起义
唐永泰元年(765年)至次年五月,苏州(治吴县,今江苏苏州)土豪(一说豪士)方清和陈庄领导的农民起义

23 裘甫起义
唐大中十三年(859年)十二月至次年六月,在江南东道的浙东一带,发生了以裘甫为首领的农民起义,揭开了推翻唐王朝农民战争(参见唐末农民起义战争)的序幕

24 庞勋起义
唐咸通九年(868年)七月至十年十月,桂州(治始安,今广西桂林)戍兵发动的反唐农民起义。其前后一年零两个月,是唐末继裘甫起义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农民反抗斗争,是对唐朝统治的又一次沉重打击。为接踵而至的王仙芝、黄巢起义作出了积极的准备

25 王仙芝起义
唐乾符二年(875年)初,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人王仙芝聚众数千,发动反抗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

26 黄巢农民起义
公元875年,黄巢率众起义反唐,提出了“天补均平”的口号

27 阡能起义
唐中和二年(882年)三月,邛州(今四川邛崃)牙官(或言为安仁土豪)阡能因公事误期,逃避唐朝残酷的刑法,聚众发动起义

28 王小波、李顺起义
公元993年,王小波、李顺在青城起义,提出了“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

29 宋江起义
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等三十六人聚众梁山泊(今山东东平南),举旗造反,提出了“替天行道”的口号。

30 方腊起义(败于北宋宦官童贯,被俘就义)

31 八字军抗金起义
南宋建炎元年至绍兴三年(金天会五年至十一年,1127—1133年),在南宋军民抗金战争中,河北招抚司都统制王彦率领太行山区义军于河南、川陕等地抗击金军的作战八字军起于义军,后转隶为官军,多次击败金军,是南宋初期功绩卓著的一支抗金义军。

32 红巾军抗金起义
南宋建炎元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在南宋军民抗金战争中,河东义军于泽、潞(今山西晋城、长治)间抗击金军的作战。为南宋初期著名的抗金义军之一。

33 邵兴抗金起义
南宋建炎元年至二年(金天会五年至六年,1127—1128年),在南宋军民抗金战争中,邵兴于解州(治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率领义军抗击金军的作战

34 钟相、杨么起义
公元1630年,李自成在陕西米脂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35 魏胜抗金起义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至隆兴二年(金正隆六年至大定四年,1161—1164年),在南宋军民抗金战争中,宋忠义军将领魏胜率部据海州(治朐山,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海州镇),抗击金军进攻的作战

36 红袄巾抗金起义
金大安三年(宋嘉定四年,1211年)至金朝末年,山东、河北农民反抗金朝统治的起义

之后大小起义无数的是元末农民起义,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至至正二十七年(1351—1367年)九月,元代农民进行的反抗并推翻元封建王朝的武装斗争。历时十多年。就拣最有名的2个来说吧!
37 红巾军
这个应该不用我多说了吧!朱元璋就是靠趁元军疲于对付北方红巾军,无暇南顾之机,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从而削平群雄统一了江南,为北上灭元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基础。
38 朱元璋
这个也不用我多说了吧,是地球人都知道!明王朝太祖皇帝,开二百七十六年基业。

明朝也是起义无数
39 贵州、湖广各族人民大起义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三月至天顺五年(1461年)正月,贵州、湖广以苗族、布衣族为主体的各族人民为反抗明朝政府繁重兵役和苛刻剥削而举行的大规模武装起义
40 刘六、刘七起义
明朝正德年间由刘六、刘七兄弟及杨虎等领导的农民起义。
41 明末农民起义
公元1630年,李自成在陕西米脂起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
42 张献忠(败于清肃亲王豪格,中箭身亡)
明崇祯三年(1630年),张献忠响应王嘉胤的反明号召,率米脂十八寨农民起义。其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3 古州苗民起义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二月至乾隆元年(1736年)五月,古州(治今贵州榕江县)苗民在包利领导下,反抗朝廷剥削压迫之武装起义

44 白莲教起义
这个看清剧的人都知道的吧......

45 天理教暴动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至十二月,林清、李文成领导豫东、京畿天理教的武装暴动

46 捻军起义
1851年(清咸丰元年)至1868(清同治七年)爆发于黄河、淮河流域,由捻党转化而来的农民起义军的反清战争,历时18年,波及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

47 太平天国运动
公元1851年,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金田起义,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口号。

48 义和团:
公元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49 同盟会:
公元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公举孙中山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

以上都是些比较有名的起义。还有很多小起义,不胜枚举,当然还有近代的比如:武昌起义啦、南昌起义啦...偶就不一一说明了(其实是偶的近代历史很烂..爬走..).....

所以楼主想知道确切的数字嘛....抬头...仰天...叹...偶就8会数咧.....


[create_time]2007-12-29 09:28:34[/create_time]2008-01-17 11:52:13[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19[alue_good]月落水天[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a5c4f2fa.0pILGh3zDLDdbhAjQMVLQA.jpg?time=2906&tieba_portrait_time=2906[avatar]TA获得超过24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475[view_count]

世界上对国家最高统治者都有什么称呼?

仅就目前而言,有:

总统(多数共和国)
联邦主席(瑞士)
国家主席(中国、越南、老挝)
国防委员会委员长(朝鲜)
国务委员会主席(古巴)
“九·一”革命领导人(利比亚)
国王/女王(多数王国及英联邦国家)
天皇(日本)
埃米尔(科威特、卡塔尔)
苏丹(阿曼、文莱)
最高领袖(伊朗)
民族权力机构主席(巴勒斯坦)
元首(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
教皇(梵蒂冈)
执政官(圣马力诺)
大公(卢森堡、安道尔)

注:
1.上述称谓是各国名义上最高的国家领导人(与政党无关),但不一定是实际掌权者。
2.圣马力诺国家元首由两名权力相等的执政官共同担任,任期半年。
3.安道尔大公国设大公2名,分别由法国总统和西班牙塞奥-德乌赫尔教区主教担任。


[create_time]2006-06-01 12:41:12[/create_time]2006-06-06 13:23:42[finished_time]7[reply_count]24[alue_good]eq搜索[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3a65fff.o48avYo_6rXSPTjSQLOHUA.jpg?time=2825&tieba_portrait_time=2825[avatar]TA获得超过4.6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000[view_count]

如图,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1)秦朝、“焚书坑儒” (2分)(2)行省制度;西藏、琉球(答“台湾”不得分) (3分)(3)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2分)(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1分)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的措施。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思想措施是“焚书坑儒”。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行省制度。元朝突出加强管理的两处边疆地区包括西藏、琉球。材料三记载的是宰相制度的废除,这一变化出现在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的变化: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create_time]2016-06-25 21:15:41[/create_time]2015-02-07 01:06:4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熙熙45499[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e5de77e.iT17jUzHOTGov7Mxy21u5w.jpg?time=3320&tieba_portrait_time=3320[avatar]超过6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97[view_count]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三省六部制(2分)(2)行省制(2分) 元世祖或者忽必烈(2分)(3)军机处(2分)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唐朝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从材料中唐朝中央行政系统图的结构可以判断出属于唐朝何种政治制度。由唐朝中央行政系统图的第二层级的“中书”“尚书”和“门下”,第三层级的六部受尚书节制,可判定出三省六部制。(2)本题考查的是元朝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从材料中元朝疆域图可以判断出属于元朝何种政治制度。由元朝疆域图中某某行省,“腹地”以及宣政院辖地等可判定出是元朝地方上实行的行省制;建立这一制度的元朝皇帝是元世祖或者忽必烈。(3)本题考查的是清朝政治制度的相关内容。从文字材料和“偏房外景”图画材料可以判断出属于清朝何种政治制度。材料“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中两个关键信息“雍正时代”和“王朝的权力中心”以及图画可推断出是清朝的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reate_time]2016-03-13 10:14:18[/create_time]2015-02-06 23:15:5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4[alue_good]疯子馁磕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314a1a7.q5N42YTGbomElKMektJZfw.jpg?time=3409&tieba_portrait_time=3409[avatar]TA获得超过115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979[view_count]

历史上统治者是怎样以人民作为其坚实的后盾?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答案尽量翔实一点

(1)税收:古代统治者必须从百姓身上获取税收,支持国家与政府的运行。人民是政府存在的基础。
(2)政府组成:自从管仲辅佐齐桓公开始称霸开始,就打通了底层民众通过自己努力进入统治阶层的通道。这就保证了底层基础与上层统治不会脱钩,进而造成社会崩溃。
(3)国防力量:各个朝代都必须从百姓中抽取一些人组成军队,无论防守还是侵略,都是保证政府存在的力量。
(4)农业发展:在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上各个国家大都为以农立国,而农业又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因此,作为立国之本的产业,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投入。


[create_time]2011-03-30 17:33:54[/create_time]2011-03-31 07:58:56[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1[alue_good]huangroyal[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5c4fd60.Ia9ywbYIjwLtcJPd2x7UlQ.jpg?time=3036&tieba_portrait_time=3036[avatar]TA获得超过3254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39[view_count]

????各位历史学大神们,问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封建统治者将儒学作为科举考试的核心内容????

众所周知,以孔孟之道为体系的儒家学派,是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思想,成为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纵观历史,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在国家动荡之时,往往不受重视,在国家安定之时,就受到推崇。儒家思想为什么会被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回答这个问题,应从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说起。——仁爱的思想。孔子强调“仁”,主张“仁者爱人”,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都集中地表达了这一思想。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而“爱人”则是主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而对于统治者来说,就是要让人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孔子的这一思想经过孟子的发展,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民本思想。——整体的精神。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达到“仁”的唯一条件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一切不符合“礼”的思想和行为。而这个“礼”,即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规范和伦理道德。在“礼”之外,儒家又强调“义”,主张“义以为上”、“先义后利”。在这里,“义”主要是指整体利益,“利”主要是指个人私利。宋代以后儒家的义利之辨,也同样强调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的重要,认为义利之辨的实质就是公私之辨。儒家的整体主义思想,对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人伦的价值。儒家重视和强调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有的义务与权利。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关系的重要性,孟子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处理准则。儒家特别重视“父慈子孝”,把这看作是各种人伦关系的基础和根本,进而又强调“移孝作忠”,由此达到维护统治秩序和国家利益的目的。——修身的意义。孔子主张,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要把追求理想人格,作为人生各种需求中的一种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即使在物质生活艰苦的情况下,只要有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仍然可以生活得乐观愉快、奋发有为。孔子在称赞学生颜回时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谈到自己时则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提倡“修己”、“克己”和“慎独”,孟子主张“养身”、“养性”和“养气”。儒家认为,为了国家的兴旺发达与国泰民安,“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儒家还认为,“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犹如树的根,国家的兴旺犹如茂盛的枝叶,如果树根枯萎了,又怎么能有茂盛的枝叶?强调个人的修身养性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故此,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仁者爱人,根本在于“礼”——克己复礼,其特点在于强调仁与礼的道德精神,是伦理与政治的紧密结合,其实质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伦理思想。对于治理国家,它提出的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坚持“利民”、“惠民”、“富民”与“教民”、“化民”、“导民”的结合。二是坚持“刑罚”与“德教”的统一。三是治国应“以民为本”。四是为政须“以身作则”。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是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为统治者所推崇并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


[create_time]2015-03-03 20:50:56[/create_time]2015-03-18 20:49:08[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0[alue_good]有点灬灬小暧昧[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700a3100.P5Zxd3NS602go5UbQxjqMw.jpg?time=4948&tieba_portrait_time=4948[avatar]TA获得超过222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89[view_count]

湘军战斗力强,名将不少,为何英法联军侵华时无动于衷?

原因有三:一、领导者对局面的错误认知当时咸丰皇帝与曾国藩都认为外国人来中国只是为了赚钱,并不会影响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地位。而在英法联军侵略中华时期的太平天国,则影响着清政府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以当局者的角度来看,很明显太平天国的重要性比英法联军的重要性要大。在咸丰皇帝眼中,外国人来中国只是向他要钱,而太平天国则想要他的命,所以当局者咸丰皇帝的主要任务是灭掉太平天国。而湘军当时就是对付太平天国的主力,可以说,咸丰与曾国藩都将扑灭太平天国作为如今头等大事,无意与列强全面开战,湘军用于内战。二、咸丰皇帝对湘军有防范在清朝时期,皇族乃是满人,而湘军主要由汉人组成。咸丰皇帝不放心由汉人组成的军队待在京城,万一哪个将领脑袋搭错一根筋,趁机将满人赶出北方,那岂不是引狼入室。曾国藩也是这么想的,自己所率的湘军身份敏感,若是擅自去京都,怕是首先要引起皇帝的猜忌。哪怕将英法联军赶出中国,咸丰皇帝回头以谋反的罪名,将自己给灭了,那就后悔不及了,显然曾国藩不会犯这个错误。三、英法联军之初,湘军实力处于低谷期1856年秋之前,湘军在樟树镇被石达开打残了陆师主力,残余兵马龟缩南昌孤城,二号人物罗泽南被韦俊击毙于武昌,湖北湘军士气低落。如果不是天京事变爆发,恐怕湘军就会在这一年被太平天国给灭掉了,何谈去抵御列强。

[create_time]2019-11-24 13:29:40[/create_time]2019-10-24 13:43:15[finished_time]7[reply_count]1[alue_good]虾弹文化[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550f78a79c3be974ceff4008886cfeac.jpeg[avatar]职员[slogan]大概是忆往昔 宝宝永远3岁!![intro]320[view_count]

元首是外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吗

“元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是首席元老和国家第一公民的意思。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有着不同的内容。

罗马共和帝国,元首是指元老名单中的第一名,既首席元老。只是当执政官征询意见时,元首有权第一个发言。元首一般都是由监察官跟于财产、声势等,从元老院的成员中挑选出来的。

公元前28年,屋大维当选为执政官。他以执政官的身份对元老院进行了“清洗”。清洗后的元老院增加了大批拥护屋大维的新贵,从此元老院成了屋大维的驯服工具。表面上屋大维宣布恢复共和制,实际上他已窃取了罗马共和国的一切重要官职,他是终身执政官、终身保民官、大祭司长及首席法官。接着,元老院又授予他“奥古斯都”(意思是“神圣的”和“至尊的”)及“元首”的称号。从此,元首和执政官合二为一,屋大维虽保留了共和国的形式,但是他独揽行政、军事、宗教和司法大权,成了事实上的专制君主,罗马共和国名存实亡。因此,后世的历史学家就把这种屋大维式的个人独裁统治,称为“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简称为“元首制”。元首制确立的那一年——公元前27年,也就是罗马帝国开始的日子。

在现代历史中,元首这一称谓逐渐演变为主权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国家元首的名称和产生方式不尽相同。古代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元首,通常由世袭产生,集国家权力于一身,人们称之为国王、皇帝、国君等。到近现代,在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国家,如英国、荷兰、比利时、丹麦、挪威、沙特阿拉伯、摩洛哥等国称国王,卢森堡称大公,科威特称埃米尔,都由世袭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英联邦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名义上由英王担任,实际上是由英王任命的总督代行该国国家元首的职能。在共和制国家,国家元首一般称总统或国家主席;其中,实行委员会制的国家称国家元首为国务委员会主席、革命委员会主席、执行委员会主席等。它们通常按宪法规定,由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有一定任期。
各国国家元首的职权由各国宪法规定。一般有:公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任免权,召集议会权,外交权,统帅武装部队权,赦免权,荣典权等。国家元首对外代表国家,在国际交往中享有礼仪上的特殊待遇。由于各国政体不同,国家元首行使的实际权力也不尽相同。在实行内阁制的国家 ,元首一般不直接掌握国务实权,只以国家的名义,从事一些象征性和礼仪性的活动,因而被称为虚权元首。在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元首为国家最高政府首脑,对国家重大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均负有实际的直接的责任,拥有很大权力。根据国家元首组织构成的不同,国家元首分为个人元首和集体元首。在大多数国家,国家元首由个人担任并行使其职权的,为个人元首。有些国家,国家元首的职权由集体行使,为集体元首 , 如圣马力诺共和国的国家元首由具有同等权力的2名执政官共同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元首的职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联合行使。


[create_time]2007-02-12 23:13:34[/create_time]2007-02-13 23:59:12[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2[alue_good]6723089818e4314a[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8837ff31.aV9x-FRH_g7Gz9KY4MGiEg.jpg?time=2857&tieba_portrait_time=2857[avatar]TA获得超过5.3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454[view_count]

西汉初年统治者为恢复和发展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休养生息的政策。
主要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因为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才有了“文景之治”。

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初年的国策,这个政策是由刘邦及其群臣所一起制定的。汉高祖之后的几代皇帝,特别是文、景两代,都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即使汉武帝时期,后期因为长期对匈奴作战的原因,全国户数锐减,所以在武帝末年以及随后的昭帝、宣帝年间也都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而且这一政策几乎成了往后历朝历代初定天下时候所采取的国策。可见休养生息政策到了后来已经成为了一个纯粹的经济政策、是国家调整社会经济的一个手段之一。所谓“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那么汉初统治者及其后的继承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1、原因

(1)汉初统治者亲身经历了秦朝灭亡的过程,吸取秦王朝教训是其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之一。刘邦本人经历过农民战争,他本身是通过农民起义当上皇帝的,亲身感受到农民战争的巨大威力,体会到秦王朝的灭亡是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过重所致。秦王朝赋税重,占农民收成的2/3;农民还要负担沉重的徭役和兵役,史书记载,秦朝全国人口约2000万,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总人数达二三百万,光是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这两项工程,就征发了70多万人;秦朝的刑法十分严酷,光是死刑就有砍头、腰斩、活埋、车裂等多种,还有斩脚、割鼻等摧残人体的肉刑法,连坐、株连、“夷三族”等。这样的情况,人民怎能不怨声载道、社会经济怎能不趋于崩溃、秦朝怎能不覆灭?所以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听取意见,减轻刑罚,减少冤狱,吏治清明。

(2)社会经济凋敝也迫使其不能不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原因。中国西汉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平淮书》中写道: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銄,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场,……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这是司马迁笔下的西汉刚刚建立时的社会面貌,主要是社会经济状况,国内到处是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物资匮乏,连皇帝也弄不到4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车子,将相只能坐牛车;粮食、马匹的价格异常昂贵,1石米的价格高达1万钱,一匹马的价格则需要百两黄金。可以想象在广袤的国土上有多少人民流离失所,风餐露宿了。面对社会经济残破的局面,西汉王朝的统治怎样才能巩固,维持下去?是西汉统治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基于上述的两点原因,为了恢复社会经济,刺激生产力的发展,巩固封建统治,汉初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那么措施有哪些?

2、措施

汉高祖刘邦时期:(1)劳力归农。让大量士兵复员,分给他们一定数量的田地,并免除一定期限的徭役;下令逃亡人口各归原籍,恢复他们原有的土地房屋;把由于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2)轻徭薄役,汉政府鉴于秦朝滥用民力导致的严重后果,因此比较珍惜民力,缩短了人民服役时间,规定全国男子从23岁开始服役,56岁免役,并且可以以钱代役。(3)薄敛赋税,规定田赋为十五税一(就是政府每年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占收获物1/15的田税)。(4)鼓励生育,汉政府为了提高全国户数,在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颁布“民产子”诏令,多生孩子可以免除两年赋税,这项政策使得汉初人口得到极大的提高。

汉高祖之后的几代皇帝,特别是文、景两代(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都大力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主要内容:(1)重视农业生产。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的政策,把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嘉奖努力耕田的人;文帝减轻了人头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措施。(2)提倡节俭。如文帝身体力行,带头提倡:取消建造价昂贵的露台;死前留遗嘱,主张自己的丧事从简。(3)减轻刑罚。文帝废除了亲属连坐法,用笞刑(用竹板子打)代替残损肢体的肉刑;景帝再减轻了笞刑。

通过和秦朝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比较得出:秦朝实行暴政,导致人民民不聊生。在秦朝时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汉初皇帝薄赋劝农,田租在汉高祖时为十五税一,文帝时为三十税一;徭役方面减轻了很多,农民有足够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刑法方面不象秦朝刑法十分严酷,动不动就惨遭杀害。……

那么汉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有什么成效呢?

3、成效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在汉高祖时期,西汉的社会经济已经得到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为西汉达到鼎盛时期奠定了好的基础。汉武帝时期,西汉的社会面貌完全焕然一新了,在世界威名远播。司马迁的《史记.平淮书》反映了汉朝经过休养生息政策后,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的景象:

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这是跟上面描述的景象完全不同的情况,真实反映了汉朝休养生息政策使西汉从废墟上建立到逐渐兴盛、经济发展的历史。


[create_time]2019-08-18 21:29:36[/create_time]2018-01-09 17:08:2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7[alue_good]fxrxwh[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284a2a9b.CLPTSkKcXmZWstJs0gWAbg.jpg?time=3240&tieba_portrait_time=3240[avatar]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slogan]境界在于心境,心境在于修身,修身便要读书[intro]4068[view_count]

上一篇:芝麻鸭

下一篇:古怀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