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歌的行板》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是柴可夫斯基1871 年创作的D 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是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乐章。 主题采用俄罗斯民歌《凡尼亚坐在沙发上》。这首民歌是1869 年作者在基辅附近卡明卡他妹妹的庄园里听泥瓦匠唱的歌。据说一日他正在写作歌剧《女水神》的管弦乐总谱,忽然听到窗外粉刷墙壁的泥水匠哼唱的一支民歌,柴科夫斯基立即被这支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的民歌吸引住。翌日,他找到了唱歌的匠人,把这首民歌记录下来,配上和声,收进了他在这一年中编成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一本改编为钢琴二重奏的民歌集)。两年以后,他在写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时候,又用这首民歌做为第二乐章的主题,这第二乐章就叫“如歌的行板”。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片段1)。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片段2)。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作品中最为人们熟悉与喜爱的作品之一。1877年初,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来到莫斯科。当时柴科夫斯基所在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了一次音乐晚会招待托尔斯泰,其中有一个节目,就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托尔斯泰听到第二乐章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我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的深处。”柴科夫斯基看到这情景,心中十分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以作曲家自许的一生中,至今还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满足和感动。今天,列夫·托尔斯泰坐在我身旁。当听到我的行板时,泪珠挂满了他的两颊。”托尔斯泰回去以后写信给柴科夫斯基说:“我永远忘不了在莫斯科的最后一天。我的文学著作还从没有得到过象那样奇妙的晚会一样巨大的报酬。”柴科夫斯基在回信中写道:“知道了我的音乐能够使您感动,使您入迷,我是多么幸福和自豪呀!”鲍恩和巴尔巴拉在《挚爱的朋友》一书中说:“《如歌的行板》是柴可夫斯基的代名词,正如亨德尔的《广板》一样,世人有时简直忘了作者还写过别的作品。”
[create_time]2014-05-10 19:30:53[/create_time]2014-05-11 13:24:48[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5[alue_good]匿名用户[uname]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yt/bdsp/icon/anonymous.png?x-bce-process=image/quality,q_80[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805[view_count]如歌的行板作者
《如歌的行板》作者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他的作品常被各国剧院所演奏,在中国一些剧场或公众娱乐场合,用他的乐曲做伴奏编排的现代歌舞,在某些地方也深受大众喜闻乐见。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create_time]2022-12-17 21:02:22[/create_time]2022-12-09 14:44:43[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半世晨光小仙女[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1876a342.RDhX3owGVdqMTW3THeccng.jpg?time=7346&tieba_portrait_time=7346[avatar]超过55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89[view_count]请问《如歌的行板》的曲式结构是什么???
《如歌的行板》采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乐曲的素材是一首叫作《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
演奏时,4件乐器通常都加上弱音器,从而使其音色都带有朦胧、暗淡的色彩。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大提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柴科夫斯基一直对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认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乐曲的第一部分由三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的旋律用变奏的手法重复了一遍:这段委婉的旋律,给人以忧郁、沉思的印象,情绪显得十分压抑。第二乐段的旋律是第一乐段的变奏:此后,再重复第一乐段的内容。乐曲的第二部分由两段旋律构成。这两段旋律,前者带有忧郁的情调,好像在祈求着什么;后者的情绪则悲伤而不安。特别是大提琴拨奏的固定音型: 及两个内声部的切分音伴奏 : 它们犹如沉重的脚步声和不断的喘息声,从而使那种忧郁不安的情绪更为鲜明地突显了出来。乐曲的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再现。它好像有说不完的痛苦,又好像在千方百计地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最终,好像人们把希望寄托在了宗教上。因为作者在乐曲的结尾处使用了宗教歌曲惯用的变格终止方法。
1877年初,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听了柴科夫斯基的这部作品。当听到《如歌的行板》时,被感动得热泪盈眶。他曾说:“从这首乐曲里,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的人民的灵魂深处。”
[create_time]2017-10-06 09:49:57[/create_time]2006-03-18 15:41:06[finished_time]5[reply_count]18[alue_good]百度网友49652fd08[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c397277.1itfRs1BzULsSK0-EDxNLQ.jpg?time=2815&tieba_portrait_time=2815[avatar]TA获得超过229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5210[view_count]
如歌的行板是什么意思
《如歌的行板》是席慕蓉创作的诗歌。表达着人生在生命成长中的无奈和理想在命运,生活面前的脆弱。原文:如歌的行板 作者:席慕蓉一定有些什么是我所不能了解的不然 草木怎么都会循序生长而候鸟都能飞回故乡一定有些什么 是我所无能为力的不然 日与夜怎么交替得那样快所有的时刻都已错过忧伤蚀我心怀一定有些什么在叶落之后是我所必须放弃的是十六岁时的那本日记还是我藏了一生的那些美丽的如山百合般的秘密扩展资料:赏析席慕容,一个有着豪放寓意的名字,一个有着温婉细腻情感的草原的女儿。她的诗读得不多,但每首都很喜欢,五百年换来一次错误的相逢的开花的树,等待射手羽箭的白鸟,还有那首《出塞曲》,谁说她的诗只是写给女儿家看的。喜欢席慕容的人说她的诗是甜蜜的惆怅,朦朦胧胧的似女儿家说不尽的心思,不喜欢的人说,她的诗虽没有琼瑶似泛滥的煽情,却难免女人味太重,有点小家子气。诗歌好比一份包装精美的珍贵礼物,情感便是礼物的价值所在,而诗歌的形式便是精美的包装,我们能分析的,只有诗歌的外在形式结构,而包装背后的情感更适合分享,当然,一首好的诗歌是两者都不能缺少的。如果说席慕容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甜蜜的惆怅,那么我在《如歌的行板》里没有尝到一丝的甜蜜,如果说席慕容的诗有着少女梦幻般的温婉,那《如歌的行板》就是梦醒后的深刻与无奈。席慕容的诗里有爱情,有乡愁,有人生,她的爱情只能存在与诗里,虽然现实中不会发生,但却可以成为一种昭示:爱情,需要执着。席慕容的诗里的人生是洗尽铅华后的朴素。每一个人都曾经有最最美好的希冀,但是时间会让它褪色,变得越来越模糊。等到被纯情和浪漫无情地抛弃,沦落在生活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有太多的不能了解,草木的循序生长,候鸟的南回。席慕容的《如歌的行板》,三句“一定有一些什么”,“不能了解的”,“无能为力的”,“必须放弃的”,表达着人生在生命成长中的无奈和理想在命运,生活面前的脆弱,但是,当所有的不悦与无奈碰上席慕容的时候,一切归于释然后的平静。影响在台湾现代诗史中,席慕蓉是个非常特殊的案例。一出现便成了台湾诗坛的“暴发户”,创造了“软性诗”的“席慕蓉现象”。席慕容的诗集成为畅销书排行榜上的显位;作品成为大、中学校女生手中的瑰宝;名字成为报刊、电台的热门话题;席慕容本人甚至被看成是台湾“诗中的琼瑶”。这一切都成为台湾诗坛从未有过的新鲜事。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席慕容又越过海峡,在中国大陆掀起一股“席慕蓉旋风”,成为许多青年诗爱好者心目中的偶像。人在使用“席慕蓉现象”一词时,多少都带有几分批判检讨的味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如歌的行板
[create_time]2022-11-16 14:24:59[/create_time]2022-12-01 14:24:5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乾莱信息咨询[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62ac8245037c35cef5dd05b07789a9ca.jpeg[avatar]百度认证:内蒙古乾莱科技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32[view_count]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雅俗共赏的精品---如歌的行板
1869年,还是一个29岁青年的柴科夫斯基住在乌克兰首府基辅附近卡蒙卡地方他妹妹的庄园里。一天,他正在写作歌剧《女水神》的管弦乐总谱,忽然听到窗外粉刷墙壁的泥水匠哼唱的一支民歌,柴科夫斯基立即被这支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的民歌吸引住了。第二天,他找到了唱歌的匠人,把民歌记录下来,配上和声,收进了他在这一年中编成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一本改编为钢琴二重奏的民歌集)。两年以后,他在写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时候,又用这首民歌做为第二乐章的主题,这第二乐章就叫“如歌的行板”。1877年初,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来到莫斯科。当时柴科夫斯基所在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了一次音乐晚会招待托尔斯泰,其中有一个节目,就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托尔斯泰听到第二乐章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我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的深处。”柴科夫斯基看到这情景,心中十分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以作曲家自许的一生中,至今还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满足和感动。今天,列夫·托尔斯泰坐在我身旁。当听到我的行板时,泪珠挂满了他的两颊。”托尔斯泰回去以后写信给柴科夫斯基说:“我永远忘不了在莫斯科的最后一天。我的文学著作还从没有得到过象那样奇妙的晚会一样巨大的报酬。”柴科夫斯基在回信中写道:“知道了我的音乐能够使您感动,使您入迷,我是多么幸福和自豪呀!”古人有“欲取名琴弹,恨无知音赏”的话,托尔斯泰真不愧为柴科夫斯基的知音了。
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于1871年,其中的第二乐章,灵感来自一位泥水匠哼唱的一首俄罗斯民歌,柴科夫斯基将其收录在他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中。1871年,柴科夫斯基在创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时,又将其作为第二乐章的主旋律。1877年初,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来到莫斯科,听了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在听到第二乐章时,托尔斯泰感动得泪流满面,说:“我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的深处。”柴科夫斯基看到这情景,心中十分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以作曲家自许的一生中,至今还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满足和感动。” 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
弦乐四重奏是室内乐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形式,由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进行重奏。
[create_time]2017-09-10 15:14:40[/create_time]2007-04-04 19:24:15[finished_time]3[reply_count]80[alue_good]七月一日的回忆[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b8ca10f2.l3-mA0Dja0g1nTzr7dXgbg.jpg?time=2867&tieba_portrait_time=2867[avatar][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1435[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