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1978-1984年主要是普及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起点是从否定一大二公的公社体制开始,把低效率的集体公有、统一经营、统一生产、统购统销体制,改革为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即以家庭为市场经营主体,实行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激励与监督问题。此外国家还改革了农村价格体制,提高了18种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村基本制度的改革,既调动了家庭分散经营的积极性,又体现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因此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以不变价格计算),1978-1984年农业总产出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2%和75%,是历史上农业增长最快的时期。计量分析表明,这一时期的农业总产出增长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46。8%,价格体制改革次之。同期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37元增长到3976元,名义增长率高达17.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实际增长率为15。1%。这一时期,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待业群体。为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社队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对社队企业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供销、贷款、税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为社队企业发展提供了基本政策依据和制度保证。2、1985-1990年主要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非农产业体制。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加快了政府调控向市场交易的转换力度。1991年与1986年相比,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中,国家定价由17种减少到9种,销售价格中国家定价由14种减少到7种。农产品生产价格形成中,计划定价由1978年的94.4%下降到1990年的25.2%。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带来了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据统计,1985-1990年期间,农业产出的年均增长率为47%。这一时期的另一个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上,1984年中央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由5208万人增加到9546万人,总产值由170989亿元增长到649566亿元。3、1991-1995年农村改革基本停滞,乡镇企业处于治理整顿状态。这一阶段,除了1994年国家再一次提高了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外,农村没有比较有影响的改革措施出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制度效应释放殆尽,农业发展停滞。这一时期国家对经济进行了全国性的治理整顿,乡镇企业发展势头明显受到抑制,被迫大批次关停并转。4、1996-2003年我国开展了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再掀新高潮。农村税费改革主要是规范税费管理,实行税费统一。截至2003年底,税费改革的试点省份已扩大到20个,涉及农业人口约6.2亿人。这一时期,乡镇企业进入全面发展的第二个高潮。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国务院下发了一系列文件,确认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5、2003年至今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2003年开始,政府一方面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和补贴;另一方面,2006年中央政府宣布完全取消农业税,更为彻底地解除了农民的负担。同时,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一些素质偏低的乡镇企业破产,多数乡镇企业的质量大大提高,与城市正规企业并驾齐驱,继续发挥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功能。统计资料显示,到了2006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为14680万人。总之,发端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开拓性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在于,以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采取渐进式改革策略,并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改革的成绩在于成功迈出了五大步,这五大步都沿着市场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有所推进和创新,但都尚未完成,各大步之间还没有统一起来,所以,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上,还要继续把改革推进下去。未来我国农村改革的重点在于,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农村规模经营的趋势,消除包干到户的分散弊病,创新适度统一经营的生产关系;对包括农村土地制度、粮食流通体制等在内的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改革;对整个农村经济体制和农村基层政权体制进行配套改革;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扩展资料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归纳出导致“中国奇迹”的关键要素,对于更好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这一转折使得人们原有的、落后的排斥的计划经济观念得以转变,使得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体的地位得以确立,使得经济发展的体制和制度得以创新和发展,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首先,改革开放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的是由发展不充分带来的,主要是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来逐步加以解决;有的是由体制机制不完善带来的,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各制约性体制性因素解决。无论是解决发展还是体制问题都是依靠深化改革来提供强大动力的。其次,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外在推动力。一方面高度发达的国际市场经济关系和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成为国内改革经济体制、强化竞争机制的外在推动力,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开放型经济同国际市场接轨后,为各类市场的培育和完善提供国际标准,还为国内加快建立相应的各类市场提供外部推力。此外,对外开放开拓了国际市场,为引进外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平台,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改革30 年来,我国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这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思想认识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必须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必须对落后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改革过程中,在认识方面,我们先后经历了“ 计划为主、市场为辅”、“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认识层面上的提升。其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提供了环境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政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求政府不断探索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这些都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改革30 年来,我国在农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了很多新的经验和方法,同时政府对经济改革的支持和服务也越来越到位,为经济体制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奠定了基础。3、坚持多元化改革的思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单一领域的改革, 而是多个领域的多个方面的改革。在改革前两个阶段实际上有两条主线:一是通过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在总的结构上,从过去的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逐渐改变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二是通过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准备了体制基础。对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进行了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在深化改革阶段(改革的后两个阶段)主要是围绕所有制结构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行政管理的完善、市场体系的完善以及财政、税收、金融、外汇、计划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等问题展开。可见,在改革的各个阶段都是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而不是单一的一个方面的改革。4、坚持渐进式的改革模式。渐进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经济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阻碍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逐渐地改革,渐进性则主要表现在从增量改革逐渐向存量改革过渡、从局部改革逐渐到整体性推进和先易后难的变迁进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改革时序安排的渐进性。从农村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先着力发展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非公有制经济,而后重点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先发展商品市场,然后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改革先调后放,调放结合,并逐步同国际市场价格相联系;生产、流通、价格等都出现计划内外双轨制,然后向市场单轨制过渡;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内地推开,实现全方位开放等等。二是在改革推进的方法上渐进性。先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然后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步实行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整体推进;另外,先易后难,先改革那些比较容易改的领域,最后搞攻坚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是改革步骤的渐进性。中国的改革是分步进行的,集中于制度革新,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产权进行改革,通过保留剩余的方式激励农民;中国的改革过程中更多地采取了试验的形式,允许部分地区或部门率先改革,成功之后再向全国或全行业扩展,例如经济特区的建立;初始条件对于改革方式的选择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采取了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避免出现大的冲击,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概括来讲,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是最小化政策贯彻执行的成本,而不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率,最小化市场经济改革的政治阻力,逐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采取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以试点方式逐步推动改革。5、坚持体制和制度创新的改革主线。改革开放30 年,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扫清了发展障碍。首先,在改革初期,通过体制建设,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的格局,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开辟了空间:一是在整个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内部引进市场机制,初步建立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体制基础;二是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内容的投资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宏观体制基础。其次,1992 年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由市场化取向改革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转变,在改革内容上也开始逐步由体制改革转向制度创新。主要包括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微观基础的转型以及以配套改革为内容的宏观制度的创新等。其中,总体配套改革方面的制度创新涵盖财政、税收、外汇、金融、投资、外贸以及流通体制等各个方面。第三, 进入21 世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原来的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各项制度,进一步推进所有制结构的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市场体系的完善等。6、坚持把促进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的原则。我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改革的目的是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在改革初始,我国就确定了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的基本原则。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30 年成功改革的实践印证了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原则的重要性,离开了改革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连续30 年的高速发展,离开发展社会的稳定就失去了载体,离开了稳定改革与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因此,三者相辅相承,共同促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体制改革
[create_time]2023-02-03 10:25:58[/create_time]2023-02-18 07:24:44[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生活类答题小能手[uname]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8ec8a13632762d0c81c4a2fb2ec08fa513dc604?x-bce-process%3D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450%2Ch_6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avatar]专注生活类答题,解决生活问题[slogan]专注生活类答题,解决生活问题[intro]417[view_count]农村改革是指什么
法律分析:农村改革是指深化农村改革,树立系统性思维,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法律依据:《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农村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农村各项改革正在扎实开展,一些重要改革事项试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农村改革涉及的利益关系更加复杂、目标更加多元、影响因素更加多样、任务也更加艰巨。农村改革综合性强,靠单兵突进难以奏效,必须树立系统性思维,做好整体谋划和顶层设计,找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和主要矛盾,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决策的科学性。要从总体上把握好农村改革的方向,提出深化农村改革总的目标、大的原则、基本任务、重要路径,从全局上更好地指导和协调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各项改革之间的衔接配套,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的综合效应。
[create_time]2022-01-19 18:48:45[/create_time]2022-02-03 18:48:45[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苏义飞律师合肥律师[uname]https://cambrian-images.cdn.bcebos.com/43e5c48ab5e8525206d49d81cab609e4_1540538935391.jpg[avatar]律师[slogan]安徽金亚太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合肥律师[intro]732[view_count]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1、1978-1984年主要是普及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起点是从否定一大二公的公社体制开始,把低效率的集体公有、统一经营、统一生产、统购统销体制,改革为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即以家庭为市场经营主体,实行上交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体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激励与监督问题。此外国家还改革了农村价格体制,提高了18种农产品收购价格。农村基本制度的改革,既调动了家庭分散经营的积极性,又体现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因此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以不变价格计算),1978-1984年农业总产出增长率和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2.2%和75%,是历史上农业增长最快的时期。计量分析表明,这一时期的农业总产出增长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贡献最大,贡献率为46。8%,价格体制改革次之。同期农民收入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137元增长到3976元,名义增长率高达17.5%,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实际增长率为15。1%。这一时期,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待业群体。为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社队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国家对社队企业在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供销、贷款、税收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为社队企业发展提供了基本政策依据和制度保证。2、1985-1990年主要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和农村非农产业体制。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加快了政府调控向市场交易的转换力度。1991年与1986年相比,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中,国家定价由17种减少到9种,销售价格中国家定价由14种减少到7种。农产品生产价格形成中,计划定价由1978年的94.4%下降到1990年的25.2%。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带来了农村经济的较快发展,据统计,1985-1990年期间,农业产出的年均增长率为47%。这一时期的另一个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发展上,1984年中央4号文件将社队企业正式改称为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就业人数由5208万人增加到9546万人,总产值由170989亿元增长到649566亿元。3、1991-1995年农村改革基本停滞,乡镇企业处于治理整顿状态。这一阶段,除了1994年国家再一次提高了部分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外,农村没有比较有影响的改革措施出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制度效应释放殆尽,农业发展停滞。这一时期国家对经济进行了全国性的治理整顿,乡镇企业发展势头明显受到抑制,被迫大批次关停并转。4、1996-2003年我国开展了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乡镇企业发展再掀新高潮。农村税费改革主要是规范税费管理,实行税费统一。截至2003年底,税费改革的试点省份已扩大到20个,涉及农业人口约6.2亿人。这一时期,乡镇企业进入全面发展的第二个高潮。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国务院下发了一系列文件,确认发展乡镇企业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5、2003年至今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2003年开始,政府一方面大幅度增加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和补贴;另一方面,2006年中央政府宣布完全取消农业税,更为彻底地解除了农民的负担。同时,经过市场的优胜劣汰,一些素质偏低的乡镇企业破产,多数乡镇企业的质量大大提高,与城市正规企业并驾齐驱,继续发挥着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功能。统计资料显示,到了2006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劳动力为14680万人。总之,发端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起到了开拓性作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在于,以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采取渐进式改革策略,并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改革的成绩在于成功迈出了五大步,这五大步都沿着市场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有所推进和创新,但都尚未完成,各大步之间还没有统一起来,所以,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上,还要继续把改革推进下去。未来我国农村改革的重点在于,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适应农村规模经营的趋势,消除包干到户的分散弊病,创新适度统一经营的生产关系;对包括农村土地制度、粮食流通体制等在内的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的综合改革;对整个农村经济体制和农村基层政权体制进行配套改革;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从根本上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扩展资料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归纳出导致“中国奇迹”的关键要素,对于更好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这一转折使得人们原有的、落后的排斥的计划经济观念得以转变,使得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主体的地位得以确立,使得经济发展的体制和制度得以创新和发展,为市场经济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良好的环境。首先,改革开放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有的是由发展不充分带来的,主要是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来逐步加以解决;有的是由体制机制不完善带来的,主要是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各制约性体制性因素解决。无论是解决发展还是体制问题都是依靠深化改革来提供强大动力的。其次,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外在推动力。一方面高度发达的国际市场经济关系和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成为国内改革经济体制、强化竞争机制的外在推动力,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开放型经济同国际市场接轨后,为各类市场的培育和完善提供国际标准,还为国内加快建立相应的各类市场提供外部推力。此外,对外开放开拓了国际市场,为引进外资、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了平台,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改革30 年来,我国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这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首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提供了思想认识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必须对束缚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必须对落后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改革过程中,在认识方面,我们先后经历了“ 计划为主、市场为辅”、“有计划商品经济”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认识层面上的提升。其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提供了环境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政府为经济改革和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要求政府不断探索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这些都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改革30 年来,我国在农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了很多新的经验和方法,同时政府对经济改革的支持和服务也越来越到位,为经济体制进一步的改革和完善奠定了基础。3、坚持多元化改革的思路。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并不是单一领域的改革, 而是多个领域的多个方面的改革。在改革前两个阶段实际上有两条主线:一是通过所有制方面的改革,调整了所有制结构。在总的结构上,从过去的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逐渐改变成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二是通过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运行机制准备了体制基础。对计划体制、投资体制、财政体制、流通体制、价格体制、分配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都进行了以引进市场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在深化改革阶段(改革的后两个阶段)主要是围绕所有制结构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深化、行政管理的完善、市场体系的完善以及财政、税收、金融、外汇、计划和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等问题展开。可见,在改革的各个阶段都是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而不是单一的一个方面的改革。4、坚持渐进式的改革模式。渐进式改革是指在根本经济制度不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对经济发展过程中限制或阻碍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逐渐地改革,渐进性则主要表现在从增量改革逐渐向存量改革过渡、从局部改革逐渐到整体性推进和先易后难的变迁进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改革时序安排的渐进性。从农村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先着力发展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非公有制经济,而后重点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先发展商品市场,然后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价格改革先调后放,调放结合,并逐步同国际市场价格相联系;生产、流通、价格等都出现计划内外双轨制,然后向市场单轨制过渡;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内地推开,实现全方位开放等等。二是在改革推进的方法上渐进性。先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然后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步实行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整体推进;另外,先易后难,先改革那些比较容易改的领域,最后搞攻坚战——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三是改革步骤的渐进性。中国的改革是分步进行的,集中于制度革新,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产权进行改革,通过保留剩余的方式激励农民;中国的改革过程中更多地采取了试验的形式,允许部分地区或部门率先改革,成功之后再向全国或全行业扩展,例如经济特区的建立;初始条件对于改革方式的选择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国采取了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避免出现大的冲击,保持了社会的稳定。概括来讲,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特点是最小化政策贯彻执行的成本,而不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率,最小化市场经济改革的政治阻力,逐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采取由易到难的改革顺序以试点方式逐步推动改革。5、坚持体制和制度创新的改革主线。改革开放30 年,通过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逐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扫清了发展障碍。首先,在改革初期,通过体制建设,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一统天下的格局,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开辟了空间:一是在整个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内部引进市场机制,初步建立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体制基础;二是以扩大地方自主权为内容的投资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了市场经济运行的宏观体制基础。其次,1992 年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由市场化取向改革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转变,在改革内容上也开始逐步由体制改革转向制度创新。主要包括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微观基础的转型以及以配套改革为内容的宏观制度的创新等。其中,总体配套改革方面的制度创新涵盖财政、税收、外汇、金融、投资、外贸以及流通体制等各个方面。第三, 进入21 世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原来的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各项制度,进一步推进所有制结构的完善、行政管理体制的完善、市场体系的完善等。6、坚持把促进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的原则。我国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改革的目的是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在改革初始,我国就确定了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的基本原则。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30 年成功改革的实践印证了坚持改革、发展与稳定相结合原则的重要性,离开了改革就不可能实现中国经济的连续30 年的高速发展,离开发展社会的稳定就失去了载体,离开了稳定改革与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因此,三者相辅相承,共同促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体制改革
[create_time]2022-11-16 16:32:17[/create_time]2022-12-01 16:32:1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1[alue_good]乾莱信息咨询[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62ac8245037c35cef5dd05b07789a9ca.jpeg[avatar]百度认证:内蒙古乾莱科技官方账号[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1904[view_count]深化农村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深化农村改革的措施包括坚持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保障农民权益、坚持统筹兼顾、坚持循序渐进、试点先行、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法律依据:《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第一条 第三款 (一)坚持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基础上,加强对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农民家庭合法财产权益的保护,赋予农村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同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保证其依法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农户家庭经济、农民合作经济、各种私人和股份制经济、供销合作社经济以及国有农场林场等国有经济共同发展。 (二)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把握好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经营的关系,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行“三权分置”。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创新农业经营组织方式,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 (三)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促进农业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 (四)坚持保障农民权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农民合法经济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五)坚持统筹兼顾。统筹考虑农业和农村发展,统筹考虑城乡改革发展,统筹考虑公平和效率。(六)坚持循序渐进、试点先行。发挥好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在把握方向、坚守底线前提下,鼓励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允许采取差异性、过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认真组织好农村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对突破现行法律法规的重大改革,要按程序报批,取得授权,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试点。 (七)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必须始终把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提高依法做好“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积极稳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
[create_time]2022-01-21 10:34:37[/create_time]2022-02-05 10:34:37[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周口刑事律师喻泽源[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a709f9aa05687901626de9aabdd98fae.jpeg[avatar]律师[slogan]专注刑事辩护,以人为本,敬业匠心。[intro]1141[view_count]深化农村改革的措施有哪些
法律分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5大领域法律依据:《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 第四条: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基层党建等领域,涉及农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农村改革要聚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农村社会治理制度等5大领域。对这5大领域改革的核心问题,要明确大的方向、主要内容和重大方针对策,进一步理清改革思路。
[create_time]2022-05-24 21:26:32[/create_time]2022-06-08 21:26:32[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钱欧阳律师[uname]https://pic.rmb.bdstatic.com/bjh/user/753c5e5a08a3f26bcd8cad69c60fe6b2.jpeg[avatar]律师[slogan]待人以诚,立世以信,精法敬业[intro]387[view_count]如何认识农村综合改革大重大意义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总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
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create_time]2017-10-08 00:47:10[/create_time]2014-03-14 15:20:46[finished_time]4[reply_count]3[alue_good]百度网友6690de56[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public.1.cb87f2f3.flWrWORd-kyGwHkkbEC_6A.jpg[avatar]知道合伙人养生行家[slogan]毕业于三峡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士学位。从事电子商务方面。从小对宗教有研究,尤其是基督教。[intro]1665[view_count]
如何认识农村综合改革大重大意义
国务院〔2006〕34号文件明确指出:农村税费改革经过六年的改革实践,取得了历史性重大成效。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等专门面向农民的各种税费,初步规范了农村税费制度,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步伐明显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迫切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领域,关系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解决农村税费改革的一些遗留问题,消除加重农民负担的体制性因素,从制度上防止农民负担反弹;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促进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通过农村综合改革,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搞好农村公共服务,健全乡村治理结构,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动力源泉
[create_time]2014-03-01 14:09:21[/create_time]2014-03-15 15:20:4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肉肉绽钥7[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966e7555.ujK9nJQK_N0ODcqMVfxeSQ.jpg?time=3373&tieba_portrait_time=3373[avatar]TA获得超过660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view_count]
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包括哪几个方面
试验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面加快推进农村各种产权“多权同确”的基础上,探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颁发土地经营权证、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农村养殖水面经营权证书等改革,全面深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建立健全农村产权评估体系等。二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面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基础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的“农业共营制”模式,探索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三是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入推进农业“三项补贴”、耕地保护基金和涉农资金整合改革试点,拓展粮食、蔬菜、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等。此外,在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体制、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体制机制等方面也将深入开展改革试点。通过居住证制度、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财政资产扶贫等推动农村改革系统进行,确保助农增收。
[create_time]2016-11-27 13:01:34[/create_time]2016-12-12 12:51:26[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Du知道君9361e[uname]https://himg.bdimg.com/sys/portrait/item/wise.1.ced0c1e1.JX4BAaktcoSof4E-5Kmjkw.jpg?time=5624&tieba_portrait_time=5624[avatar]TA获得超过1413万个赞[slogan]这个人很懒,什么都没留下![intro]23[view_count]
农村两项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农村两项改革的内容如下:1、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2、同时统筹推进粮食流通体制、征地制度和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是农村税费改革进入取消农业税的新阶段,中央为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和动力源泉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农村综合改革涉及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和方面,目标是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法律依据】《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运行管理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中的试验区和试验项目,是指经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联席会议审议并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由农业部会同有关部门批复的试验区和试验项目。第三条 各试验区要根据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试验项目为依托,在农村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开展探索试验和制度创新,为全国深化农村改革探索路子,为促进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制定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提供依据。第八条 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一)承担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具体工作;(二)做好与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情况汇总工作;(三)研究拟定试验项目管理办法;(四)具体承担试验区和试验项目申报受理工作;(五)具体实施试验区工作考核评价和试验项目总结验收工作;(六)组织开展试验项目论证、干部培训和专题研讨工作;(七)负责与地方和试验区的日常联系工作;(八)完成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工作。
[create_time]2022-01-27 17:18:49[/create_time]2022-02-11 17:18:49[finished_time]1[reply_count]0[alue_good]贾宝骅律师[uname]https://wyw-pic.cdn.bcebos.com/574e9258d109b3ded75598fddebf6c81810a4cb8[avatar]律师[slogan]北京市炜衡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执业5年,擅长处理各类诉讼纠纷。[intro]1244[view_cou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