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事件

时间:2024-07-23 16:00:07编辑:小松

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

国际在线报道:说起大名鼎鼎的传媒大鳄默多克,许多人都对这个新闻集团的掌门人钦佩有加。不过最近他似乎有些不顺,前不久刚刚以3500万美元贱卖了曾经花5.8亿美元买到手的社交网站MySpace,做了个赔本买卖,如今,他又不得不忍痛关闭他的新闻集团旗下的著名英国小报《世界新闻报》。看来,这个英国最畅销的小报深陷窃听丑闻,最终引火烧身。相关情况,本网来连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驻英国记者涂赟。主持人: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英国《世界新闻报》深陷窃听丑闻的事件原委以及最新情况。记者:2002年3月的一天,英国一位名叫米莉·道勒的13岁女孩在放学路上失踪,引发英国警方的大规模搜索行动。6个月之后,道勒的遗体在一片树林里被找到。直到上个月,绑架杀害道勒的凶手才刚刚认罪。而本月4号,英国媒体报道,在这名女孩2002年3月失踪后,英国《世界新闻报》就曾雇佣私人侦探窃听道勒的手机语音信箱,当道勒家人和朋友的留言占满了语音信箱后,《世界新闻报》雇佣的侦探擅自删除了部分留言,这导致受害者家人以为道勒还活着,同时也干扰了警方的侦破工作。这则最新披露的丑闻让英国全国上下一片哗然。英国议会6号就此事展开紧急辩论。首相卡梅伦就表示,电话窃听事件令人感到震惊和气愤,并称支持对《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展开独立调查。据英国《每日电讯报》7号报道,《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的受害人可能还包括了阵亡英军士兵的家属。报道称,他们在受雇于《世界新闻报》的私人侦探马凯尔持有的档案内找到了阵亡军人家属的电话号码。这是对新闻集团所涉及的一系列窃听丑闻的最新报道。 这起窃听丑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导致《世界新闻报》的关张。这家报纸的母公司,也就是新闻集团在英国的分支——新闻国际的主席,默多克的小儿子詹姆士·默多克7号宣布了这一消息。他表示,本周日,也就是10号将出版的《世界新闻报》将是这份有着168年历史的报纸所发行的最后一期。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已经不是《世界新闻报》第一次陷入窃听丑闻了。2006年,《世界新闻报》记者克莱夫·古德曼就被曝雇用私家侦探格林·莫凯尔窃听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手机信息。2007年,古德曼和莫凯尔两人分别被判4年和6个月监禁。报社主编安迪·库尔森随即辞职。此外,今年4月,报社首席记者瑟贝克和原新闻主编埃德蒙森也因涉嫌非法窃听电话被捕,窃听对象包括诸多政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也是窃听受害者,这其中还包括前首相布朗。英国的媒体报道说,《世界新闻报》将面临大量索赔诉讼。如果说《世界新闻报》此前对名人政要的窃听还不足以激怒公众的话,这一次该报被曝为了获取新闻线索对被绑架女童的手机进行窃听而影响了警方的侦破工作则像一颗重磅炸弹一般激起了公愤。6号,英国一个致力于推动社会改变组织“38度”的成员在议会大厦外举行抗议,要求对电话窃听进行公开聆讯,英国著名演员休·格兰特也加入到了其中。此外,《世界新闻报》的商业利益也因此遭遇打击。继福特汽车公司表示将取消所有在《世界新闻报》上的汽车广告之后,多家企业纷纷暂停在这家报纸上做广告。而在《世界新闻报》还窃听了阵亡士兵家属电话的消息传出后,英国皇家退伍军人协会7日宣布解除与这家报纸的合作。除了这些以外,这一事件还将影响默多克对英国天空电视的收购。而投资者的担心也一度引发对新闻集团股票的抛售,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上市的新闻集团股票6日下跌3.6%,降到17.47美元。 电话窃听丑闻使得媒体的公信力受损似乎是难以避免。卡梅伦已经表示,在警方对窃听案的调查结束后将对媒体操守开展独立调查。不过虽然首相卡梅伦已经对此事件表态,但他处理事件的决心到底有多大也因为他与新闻国际过从甚密而遭到质疑,特别是反对党工党领袖米利班德的质疑。英国的媒体报道说,曾在传媒行业工作过的卡梅伦与新闻国际现任首席执行官布鲁克斯私交甚笃,还在2009年参加过她的婚礼,而被绑架少女电话窃听案发生时布鲁克斯正是这家报纸的主编。卡梅伦还曾长期雇用接替布鲁克斯担任《世界新闻报》主编的库尔森作为自己的媒体顾问,而库尔森迫于电话窃听案的压力在今年1月辞职,但否认自己任主编期间知道窃听事件。此外,还有评论认为,在去年的大选中,卡梅伦得到了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所有媒体的全力支持,作为回报,卡梅伦没有对默多克收购天空电视做过多的限制。6号,“38度”组织举行抗议时就有人扮成默多克的模样一手提着卡梅伦模样的玩偶、一手提着副首相克莱格模样的玩偶,讽刺二人被默多克操控。但这一事件对于卡梅伦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金融时报》网站7日刊登的一篇评论就指出,卡梅伦的形象可能会随着更多窃听事件——特别是跟卡梅伦前媒体顾问库尔森相关的非法窃听浮出水面而遭受更大的损害。但或许这种不利影响也未必有那么大,因为毕竟库尔森几个月前就已经辞职了。这篇评论指出,接下来人们讨论更多的很有可能是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问题。

世界新闻报 窃听事件的始末?

2006年,《世界新闻报》记者克莱夫·古德曼就被曝雇用私家侦探格林·莫凯尔窃听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手机信息。2007年,古德曼和莫凯尔两人分别被判4年和6个月监禁。报社主编安迪·库尔森随即辞职。此外,今年4月,报社首席记者瑟贝克和原新闻主编埃德蒙森也因涉嫌非法窃听电话被捕,窃听对象包括诸多政要。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也是窃听受害者,这其中还包括前首相布朗。
2002年3月的一天,英国一位名叫米莉·道勒的13岁女孩在放学路上失踪,引发英国警方的大规模搜索行动。6个月之后,道勒的遗体在一片树林里被找到。直到上个月,绑架杀害道勒的凶手才刚刚认罪。而本月4号,英国媒体报道,在这名女孩2002年3月失踪后,英国《世界新闻报》就曾雇佣私人侦探窃听道勒的手机语音信箱,当道勒家人和朋友的留言占满了语音信箱后,《世界新闻报》雇佣的侦探擅自删除了部分留言,这导致受害者家人以为道勒还活着,同时也干扰了警方的侦破工作。这则最新披露的丑闻让英国全国上下一片哗然。英国议会6号就此事展开紧急辩论。首相卡梅伦就表示,电话窃听事件令人感到震惊和气愤,并称支持对《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展开独立调查。
如果说《世界新闻报》此前对名人政要的窃听还不足以激怒公众的话,这一次该报被曝为了获取新闻线索对被绑架女童的手机进行窃听而影响了警方的侦破工作则像一颗重磅炸弹一般激起了公愤。6号,英国一个致力于推动社会改变组织“38度”的成员在议会大厦外举行抗议,要求对电话窃听进行公开聆讯。
由于窃听丑闻进一步升级,默多克(Rupert Murdoch)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旗下的《世界新闻报》在7月9日发行最后一版后关闭。


手机上的app会窃听吗?

我觉得可能会有窃听的风险,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就是大数据,比如我们经常在小红书浏览一些数据后,在其他的app也就会给你推相应的数据。作为一个技术宅博主,我提出一些关于app是否会窃听我们日常内容的技术细节和观点。首先,要明确的是,现代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通常需要用户授予权限才能访问设备的功能,如麦克风或摄像头。这些权限在安装应用程序时由操作系统提供,并且用户可以选择授予或拒绝这些权限。如果用户未授予权限,应用程序无法直接访问设备的麦克风或录音功能。然而,有一些报道声称某些应用程序可能会绕过这些权限,并在未经用户明确许可的情况下进行窃听。这些报道通常基于一些研究或测试,但往往缺乏广泛的证据支持。此外,相关公司和独立安全研究者通常会对这些报道进行反驳,并指出这种窃听行为是违反法律和隐私政策的。在技术上,如果一个应用程序想要偷听用户的日常内容,它需要在后台持续访问设备的麦克风,并将音频数据传输到远程服务器进行处理和存储。这样的行为在操作系统级别和应用商店的审核过程中是很容易被发现的。此外,持续使用麦克风会导致显著的电池消耗和网络流量增加,用户通常会注意到这些异常情况。尽管如此,技术世界中总会存在潜在的安全漏洞和隐私问题。一些应用程序可能会在用户授权的范围内收集和分析语音数据,以改进语音识别、语音助手或其他相关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数据通常是匿名处理的,并且在隐私政策中有明确说明。然而,对于那些未经用户明确许可而进行窃听的应用程序,技术社区和相关机构会严厉批评并采取法律行动。作为技术博主,如果你对某个特定应用程序的隐私政策或数据使用有疑虑,我建议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调查。阅读该应用程序的隐私政策,了解其数据收集和使用实践。此外,关注安全专家、独立研究者和相关社区的观点,以了解潜在的安全风险和隐私问题。最后,作为用户,保持警惕并选择信任可靠的应用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越来越关注。而在日常使用App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有被偷听的担忧。特别是在和朋友聚会、谈论一些敏感话题后,打开手机App就发现推荐的内容与聊天内容不谋而合,这种体验让人感到非常不安。那么,App真的会偷听我们的日常内容吗?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关乎人们的个人隐私和安全。本文将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和解答。一、App会偷听我们的日常内容吗?1.1 偷听技术的存在首先,我们需要承认一点,偷听技术的确存在。通过利用手机的麦克风,一些App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监控并记录用户的语音。这些App通过分析用户的语音内容,来推荐更加个性化的内容和广告。这种技术被称为“听诊技术”或“语音识别技术”。1.2 一些App确实存在偷听行为此外,有一些App确实存在偷听行为。比如,2019年曝出的“猎豹清理大师”就被指控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并将其发送到服务器上。这些信息包括用户的通讯录、短信、位置等敏感信息。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用户的个人隐私,还存在安全风险。1.3 大多数App并不会偷听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App并不会偷听用户的日常内容。这是因为,一方面,偷听技术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技术实力,仅靠单一的App开发者很难实现;另一方面,偷听行为一旦被曝光,就会对App的声誉和用户信任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对于商业公司而言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即使有些App存在偷听行为,大多数App仍然是安全的,不会偷听用户的日常内容。二、为什么App会推荐与日常聊天相关的内容?2.1 用户行为分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App推荐内容的基础是用户行为分析。在用户使用App的过程中,App会通过记录用户的行为和偏好,来为用户推荐个性化的内容和服务。这个过程需要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但这些信息都是用户自愿提供的,并且在隐私政策中有明确的说明。2.2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其次,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行为和需求,一些App采用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分析用户的语言特征和语言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用户的行为和需求。比如,当用户在聊天中提到“旅游”、“美食”等关键词时,App就会根据这些关键词为用户推荐相关的内容和服务。2.3 社交网络分析此外,一些App还采用了社交网络分析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分析用户的社交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兴趣和需求。比如,当用户的好友圈中经常讨论电影、音乐等话题时,App就会根据这些信息为用户推荐相关的内容和服务。三、如何保护个人隐私?3.1 了解隐私政策在使用App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隐私政策。隐私政策是App制定的关于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和管理的规则,用户在使用App前需要仔细阅读并确认。如果隐私政策存在漏洞或者违法行为,用户可以通过投诉和举报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2 权限管理另外,我们需要注意权限管理。当我们安装一个App时,App会向我们请求一些权限,比如访问相机、麦克风、位置等。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安全意识来对这些权限进行管理。如果一个App请求过多的权限,或者没有必要的权限,我们可以选择拒绝或卸载这个App。3.3 使用安全App最后,我们需要使用安全App。安全App是指在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安全性、稳定性、功能性等方面都得到了保证的App。我们可以通过下载官方渠道的App、查看用户评价和安全认证等方式来选择安全App。结语: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和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使用App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App的隐私政策、权限管理和安全性等方面,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和权益。同时,我们也需要科学理性地对待偷听技术和推荐算法,不要盲目恐慌和否定,而是通过理性思考和行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pp会窃听我们的手机吗?

我觉得可能会有窃听的风险,在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就是大数据,比如我们经常在小红书浏览一些数据后,在其他的app也就会给你推相应的数据。
作为一个技术宅博主,我提出一些关于app是否会窃听我们日常内容的技术细节和观点。
首先,要明确的是,现代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通常需要用户授予权限才能访问设备的功能,如麦克风或摄像头。这些权限在安装应用程序时由操作系统提供,并且用户可以选择授予或拒绝这些权限。如果用户未授予权限,应用程序无法直接访问设备的麦克风或录音功能。
然而,有一些报道声称某些应用程序可能会绕过这些权限,并在未经用户明确许可的情况下进行窃听。这些报道通常基于一些研究或测试,但往往缺乏广泛的证据支持。此外,相关公司和独立安全研究者通常会对这些报道进行反驳,并指出这种窃听行为是违反法律和隐私政策的。
在技术上,如果一个应用程序想要偷听用户的日常内容,它需要在后台持续访问设备的麦克风,并将音频数据传输到远程服务器进行处理和存储。这样的行为在操作系统级别和应用商店的审核过程中是很容易被发现的。此外,持续使用麦克风会导致显著的电池消耗和网络流量增加,用户通常会注意到这些异常情况。
尽管如此,技术世界中总会存在潜在的安全漏洞和隐私问题。一些应用程序可能会在用户授权的范围内收集和分析语音数据,以改进语音识别、语音助手或其他相关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数据通常是匿名处理的,并且在隐私政策中有明确说明。然而,对于那些未经用户明确许可而进行窃听的应用程序,技术社区和相关机构会严厉批评并采取法律行动。
作为技术博主,如果你对某个特定应用程序的隐私政策或数据使用有疑虑,我建议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调查。阅读该应用程序的隐私政策,了解其数据收集和使用实践。此外,关注安全专家、独立研究者和相关社区的观点,以了解潜在的安全风险和隐私问题。
最后,作为用户,保持警惕并选择信任可靠的应用


世界新闻报窃听事件简介以及评论

  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旗下的英国通俗小报《世界新闻报》由于曝出非法截取、窃听私人电话信息的丑闻而被迫关停,由此使默多克集团陷入窃听风暴。

  1.事件起因
  默多克的王国在风雨中颤抖、百年小报死于非命、唐宁街的前任新闻主管被警察带走、首相的眼睛里透露出不安……套用一句流行小报的口头禅:《世界新闻报》之死震惊世界。但是,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尾,而只是一个新篇章的开始。    
  而这一切,都始于王子的膝盖。  
  五年前,王储威廉膝盖受伤的故事被《世界新闻报》曝光。这件事只有内部少数几个亲信知道,小报从哪儿来的消息?  
  现在我们知道,私家侦探和该报王室事务主编是第三只耳朵——窃听了王室成员的语音信箱。两人锒铛入狱,当时的报纸主编库尔森辞职。  
  时光快转到2009年。媒体揭曝《世界新闻报》窃听非常普遍,完全不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媒体穷追猛打,爆料一系列名流明星、政界要人电话曾遭窃听。案子越搞越大,已经被任命为唐宁街新闻主管的库尔森再度辞职。
  2.名称由来
  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前媒体主管、前《世界新闻报》编辑库尔森因卷入窃听丑闻和涉嫌腐败,8日被警方逮捕。伦敦警察局发表声明说,警方逮捕了一名与腐败和电话窃听有牵连的男子。虽然声明没有指名道姓,但英国媒体普遍报道说,此人就是因难以承受舆论压力而在今年1月辞去政府职务的库尔森。面对《世界新闻报》窃听众多名人、政治家、军人、甚至伦敦地铁爆炸案遇难者家属的电话而引起的公愤,以及要求对此事件进行独立调查的呼声,卡梅伦8日宣布,将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对即将关张的通俗报刊《世界新闻报》的一系列窃听丑闻进行调查。央视等主流媒体对此冠称窃听门。
  3.事件主角
  《世界新闻报》是英国销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已有168年历史,以刊登名人消息为办报特色。在詹姆斯?默多克发表声明之前,伦敦警察局透露,《世界新闻报》窃听行为的受害者可能多达4000人。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报道,知名媒体巨头默多克下属公司窃听私人电话的受害者可能达到100多人,其中或还包括两名英国王室成员--欧吉妮和约克比?

  评论:专家认为,一直以来,西方媒体及西方国家总是高举“自由”“人权”旗帜对他国进行指责,但此次“窃听门”事件的发生,无疑是对西方国家新闻观和优越感的一次重大冲击。


世界新闻报的窃听丑闻是怎么回事?

在新闻报道商品化的时代里,一些媒体为了获得独家新闻而无所不用其极,已经越过了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7月6日,随着警方对英国畅销小报《世界新闻报》窃听电话丑闻的深入调查,警方发现遭到窃听的人数越来越多。英国首相卡梅伦已经下令彻查此事,而《世界新闻报》的东家英国国际新闻公司正处于四面楚歌的境地。

侦探家中发现公民个人资料

英国警方从逮捕的为《世界新闻报》工作的私家侦探格伦 穆尔凯尔家中发现了长达9200页的英国公民个人信息资料,经仔细研究,警方发现,受到窃听的人数众多,涉及谋杀案受害者、恐怖袭击受害者、影视明星、体育名人、政客以及与皇室成员交往甚密的人士。总而言之,只要有新闻价值,任何人都逃不出《世界新闻报》的掌心。

此次“窃听门”事件的爆发还需追溯到九年前发生的英国女生米莉 道勒失踪案。2002年某日,13岁女孩米莉 道勒从位于伦敦以南泰晤士河畔沃尔顿的学校回家,途中失踪。6个月后,米莉的尸体在森林中被发现。警方最终证实,米莉遭一名夜总会门卫绑架杀害。

米莉失踪之后,她的家人和朋友曾给她发送多封手机语音信息,但后来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信息被人删除了。警方在将杀害米莉的凶手绳之以法之后,对米莉手机中语音邮件的神秘丢失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原来受雇于《世界新闻报》的私家侦探格伦 穆尔凯尔利用非法手段侵入了米莉的手机语音收件箱,窃听米莉的私人语音邮件,为《世界新闻报》提供独家新闻话题。但在窃听过程中,格伦发现米莉的语音收件箱已满,无法接受新的邮件,因此便删除了一部分此前的语音邮件。这不仅使米莉的家人错误地以为米莉还活在人世,并且也为警方的调查制造了障碍。

恐怖袭击受害者电话遭窃听

7月5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披露,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恐怖袭击案发生之后,穆尔凯尔曾应《世界新闻报》的要求对袭击事件受害者以及他们家属的电话进行窃听。在英国即将迎来伦敦恐怖袭击六周年纪念日之际,这一消息显然让受害者家属无法接受。格拉汉姆 福克斯的儿子大卫在2005年的袭击中丧生,他也接到了英国警方的通知。格拉汉姆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他感到非常惊愕,他说自己“简直无法相信世上还会有这么心肠歹毒之人”。他呼吁英国政府迅速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此事,并要求国际新闻公司主管负责人丽贝卡 布鲁克斯立即辞职。

“窃听门”事件也引起了英国军人家属的密切关注。英国各大军人团体纷纷要求警方对社会公布在穆尔凯尔家找到的全部私人联系信息。英国武装部队军人联合会主席科尔 道格拉斯 杨认为,英国警方目前一直将军人家属蒙在鼓里,这种做法令人失望至极。他说:“英国警方必须马上开展后续行动,并尽快澄清案情的进展,避免不必要的猜测和担忧。”军属联合会的一位发言人也表示:“如果那些饱受失去亲人痛楚的军人家属还要经历个人信息被窃的麻烦,那将是十分令人反感而不可饶恕的。”

调查指高级警官涉案

事件曝光之后,英国社会一片哗然。而随着确认的被窃听者人数不断增加,《世界新闻报》及其所有者国际新闻公司所面临的舆论压力也越来越大。《世界新闻报》的母公司为国际新闻公司,是传媒大亨鲁珀特 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英国分支。默多克6日发表声明表示支持丽贝卡 布鲁克斯继续留任,国际新闻公司也表示将积极配合警方调查。

包括福特、哈利法克斯、维京假日等大型公司已经取消了在《世界新闻报》上刊登的广告,宝洁、特易购、可口可乐和沃达丰等公司也在考虑暂时中止与《世界新闻报》的合作。该报现任主编科林 迈勒5日对记者坦承,《世界新闻报》将面临一段十分痛苦的时期。

同样饱受争议的还有英国警方。由于通知受窃听者进展缓慢,警方本就受到多方批评;更有调查指出,个别警员非法将一些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给《世界新闻报》,一些高级警官也卷入其中。

英国首相大卫 卡梅伦已经下令彻查此案。他称此次的窃听事件“令人发指”,并表示:“这次案件不仅仅关系到几个政客和名人,被窃听的是谋杀案受害者和恐怖袭击受害者。这绝对是一起情节十分恶劣的事件。”


英国窃听丑闻的后果

杀一儆百由于“窃听门”的雪球越滚越大,英国最畅销的周末小报《世界新闻报》不得不向读者告别,最后一期报纸的头版大字写着:“谢谢,再见”《世界新闻报》停刊。最后一期报纸,是《世界新闻报》的总第8674期,上面还写道:在经过了168年的历史后,我们悲伤但骄傲地向750万忠实读者告别;世界上最棒的报纸1843~2011;我们记录历史,也创造历史……但并没有向读者告知或澄清导致报纸停刊的“窃听门”事件,以及向警察购买信息等相关事件。事到如今,英国媒体开始担心警方调查不会仅仅止于《世界新闻报》,政客和媒体之间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审视。这场反省也已经上升到了政府层面,英国首相卡梅伦承认,英国政客同一些小报的关系过于密切,他还呼吁建立新的媒体监管体系。在最后一期《世界新闻报》的尾版引用了非常推崇该报的英国作家奥威尔的话:“把脚放在沙发上,在鼻子上架上眼镜,然后打开《世界新闻报》”。而在奥威尔那段话的旁边,就是一位名叫杰尼?霍本森的人写的道别词,听起来颇像是墓志铭。“我不能想象没有你的周日。”他说,“我永远会记住《世界新闻报》,悲伤地和我的周日最爱说再见。”“窃听门”恐摧毁默多克王朝鲁珀特·默多克今天就电话窃听一事公开发表道歉信。 随着美国联邦调查局开始就默多克的美国雇员可能窃听了9·11 事件受害者的电话一事展开调查,这名80岁高龄的媒体大亨改变了应对危机的策略。默多克今天一改之前目中无人的姿态,在英国七家全国性报纸上发表整版道歉信。他在道歉信中说: “我们为一系列严重的错误行为表示歉意。我们对受害人遭受的痛苦深表歉意。我们很后悔未能及早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为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悔意,默多克还亲自前往遇害女孩米莉·道勒的家中道歉。 2002年,《世界新闻报》记者窃听并删除遇害女孩米莉的手机语音留言,导致警方认为米莉尚在人间,干扰了案件的侦破。默多克说:“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公司所发生的一切令我感到震惊,我为此而道歉。”默多克旗下的报纸曾经能够左右英国大选的结果,但现在他却面临抗议者的愤怒情绪。一度目中无人的媒体大亨默多克,极力给愈演愈烈的电话窃听丑闻降温,向公众和一名被谋杀女孩的家人表示歉意。该丑闻使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身价狂跌,追使他放弃收购一家利润丰厚的卫星电视企业的宏伟计划,毁掉了他在英国的政治影响力,可能还将使他叱咤全球的媒体帝国发生动荡。默多克先前极力辩解说,新闻集团只是犯了“小错”,一天后却要在全国性的大报上刊登道歉声明,承认《世界新闻报》有着“严重的错误行为”。16日,这条由默多克签名的整版广告将出现在英国主要大报上。默多克承诺将“进一步采取切实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对他们(受害者)受到的伤害作出补偿”。默多克还与被谋杀女孩米莉的家人见面。当这名80岁的大亨结束会面,走出伦敦一家酒店时,反对者一片嘘声,大喊:“可耻!”【西班牙《国家报》7月15日报道】新闻集团本周末将通过英国各主要日报首次发表道歉信。据披露,默多克在道歉信中说:“我发现道歉是不够的。我们的企业创立时的理念是,自由和公开的新闻应该成为社会的积极力量。我们应达到这个高度。”默多克15日还亲自向被害的13岁女孩米莉的家人致歉。默多克在伦敦一家酒店与米莉的父母和姐姐见了面。米莉家人的律师说,默多克“多次”表达了歉意。铁杆盟友相继辞职【法新社伦敦7月16日电】默多克属下的两位高管因影响到其传媒帝国的电话窃听丑闻而辞职。默多克最终放弃了对《世界新闻报》前主编丽贝卡·布鲁克斯的保护,接受她辞去管辖新闻集团所属英国报纸的国际新闻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几个小时后,莱斯·欣顿辞去了新闻集团旗下道琼斯公司首席执行官一职,他在电话窃听事件发生时是国际新闻公司董事长。【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7月15日报道】英国国际新闻公司首席执行官布鲁克斯,是首个因日益扩大的小报丑闻而辞职的新闻集团主要高管。43岁的布鲁克斯是默多克位高权重的助手。有指控称,2002年《世界新闻报》窃取了一个13岁失踪女孩的手机信息,后来发现这个女孩已遭谋杀。布鲁克斯时任该报主编。【美联社伦敦7月15日电】默多克今天接受了道琼斯公司首席执行官、《华尔街日报》发行人欣顿的辞呈。欣顿是第一个受丑闻殃及的新闻集团美国高管。默多克在英国的副手布鲁克斯也在今天早些时候辞职。67岁的欣顿为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工作了52年,是他的铁杆盟友之一。窃听事件发生期间,他是默多克在英国的报纸业务负责人。欣顿今天说:“(窃听行为)给无辜者造成的痛苦是不可想象的。”【西班牙《国家报》网站7月15日报道】在新闻集团英国分公司高管布鲁克斯辞职后,美国道琼斯公司首席执行官欣顿也宣布辞职。这使得默多克及新闻集团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道琼斯公司是一家金融信息公司,《华尔街日报》是其旗下报纸。该公司是默多克新闻帝国在美国的最大企业。由于曾任职于新闻集团在英国的分公司,欣顿因电话窃听丑闻而备受指责,他不得不宣布辞职。欣顿在辞职声明中表示,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在纽约看着《世界新闻报》的丑闻被一点点揭开,认为自己应该离开新闻集团。1997年至2005年,欣顿是新闻集团在英国分公司负责人,在此期间,《世界新闻报》就在窃听政治人物、王室成员及在阿富汗丧生的英国士兵家属的电话。【英国广播公司网站7月15日报道】道琼斯公司首席执行官欣顿,是新闻集团爆发窃听丑闻以来,离职级别最高的高管。欣顿在默多克手下服务了50多年,15岁时他就进入默多克在澳大利亚的一家报纸工作。因此,外界也将欣顿视为默多克手下“忠心耿耿的老臣”。未来前景充满变数【法新社伦敦7月15日电】英国演员裘德·洛和《太阳报》均透露,裘德·洛正在控告《太阳报》窃听他的电话。外界认为这是首起针对《太阳报》的此类法律诉讼。《太阳报》是传媒巨头默多克麾下销售最好的小报。这家报纸的母公司国际新闻公司称,裘德·洛的意图是将《太阳报》扯进最近的窃听丑闻之中。这起丑闻已把默多克的传媒帝国卷入漩涡,并迫使《世界新闻报》关张。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 月15日文章】题:“窃听门”动摇詹姆斯接班地位英国电话窃听丑闻令外界对传媒大亨默多克之子詹姆斯·默多克的危机处理能力产生了质疑。詹姆斯承认,自己在未对事实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错误地批准了与窃听事件受害者和解。工党下院议员汤姆·沃森称这是“企图妨碍司法公正”。几位熟悉新闻集团的人士现在怀疑38岁的詹姆斯是否仍是接替他80岁高龄父亲的最热门人选。他们甚至暗示,他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辞去在新闻集团的职务。自从哥哥拉克伦2005年辞去新闻集团首席执行官后,詹姆斯就一直被当作父亲的接班人培养。而与默多克家族关系密切的人士表示,由于上述丑闻,詹姆斯的接班前景充满变数。【美国《时代》周刊网站7月13日文章】题:现在是默多克王朝倒闭的开始吗?当默多克10日飞抵伦敦时,其首要任务是实现完全控股有利可图的天空电视台,并遏制窃听丑闻后有可能吞噬其媒体帝国在英国分支机构的政治和法律风暴。四天后,这一战略破灭了,尽管已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如关闭其非常成功的《世界新闻报》并在收购天空电视台问题上作出让步。的确,默多克帝国的未来现在看来是那么的不可预测。先是有迹象表明,窈听丑闻将跨过大西洋影响到他在美国的业务;接着,他被英国议会传唤出席听证会,就他手下记者所犯罪行接受质询。更糟的是,英国电信行业的监管者英国电信局正在考虑,默多克继续持有天空电视台39%的股份是否“合适”。如果被认定为不合适,那么,对默多克而言这将是又一个巨大打击。窃听丑闻持续发酵,影响蔓延至大西洋彼岸。美国资深参议员杰伊·洛克菲勒呼吁就《世界新闻报》是否对9·11恐怖事件的受害者进行窃听展开调查。英国工党议员汤姆·沃森也在议会提出了这一主张,他一直在领导全面揭露这起窃听丑闻的政治运动。窃听丑闻最先披露记者在家身亡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一名曾经指称《世界新闻报》窃听的记者肖恩·霍尔被发现死于家中。霍尔曾经向美国《纽约时报》表示,窃听行为比《世界新闻报》在警察初步调查时所承认的要严重得多。 警方表示,周一(7月18日)上午在伦敦北部的一个寓所内发现了他的尸体。警方发言人说,目前将死亡原因按无法解释处理,但死因并无可疑。警方目前正在就死因进行调查。霍尔还曾向英国广播公司表示,窃听行为在《世界新闻报》“泛滥”。他还指称,该报当时的总编安迪·库尔森曾经要他窃听电话,但库尔森对此加以否认。由于媒体大亨默多克旗下的报纸窃听丑闻继续发酵,英国首相卡梅伦将会缩短在南非的访问。英国主要反对党工党谴责说,卡梅伦当初聘用了前《世界新闻报》总编库尔森做媒体发言人是犯下了严重错误。库尔森上周被调查窃听丑闻的警察逮捕。卡梅伦将会在周三的议会特别会议上就窃听丑闻发表声明。窃听丑闻已经对伦敦警队造成巨大影响,继伦敦大都会警察总监保罗·史蒂文森爵士周日宣布辞职后,副总监耶茨也在周一因为2009年调查《世界新闻报》窃听丑闻失当而辞职。

英国新闻集团的“窃听丑闻”是怎么一回事?

英国多位名人被曝遭私家侦探窃听 【日期】 2011年7月5日 一些曾与里斯共事的记者和侦探说,里斯利用自己的共济会成员身份,与同为这一团体成员的警官建立联系,收集《世界新闻报》、《每日镜报》和《星期日镜报》想要的人物消息。 里斯一名前助手说,里斯拍下一些警官的不雅照片,要挟他们向他提供秘密情报。一名侦探说,里斯曾雇窃贼为报纸偷取一些公众人物的材料。 《卫报》确认,里斯雇两名专业“花言巧语者”从税务部门、交通部门、银行和通信运营商等机构套取公众人物的隐私,然后卖给报纸。 里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英国《镜报》集团和《世界新闻报》工作,1999年因参与陷害一名妇女吸毒遭监禁,2004年5月出狱后再次受雇于《世界新闻报》。 数份报纸被指非法收集新闻 伦敦警察局据信掌握大量里斯不法行为的证据。《卫报》称,部分证据可能进一步证明《世界新闻报》和其他报纸非法收集新闻,一经公布将产生“爆炸性”影响。 工党议员汤姆·沃森8日告诉首相戴维·卡梅伦,里斯为《世界新闻报》窃听公众人物的嫌疑极大,而伦敦警察局负责调查电话窃听案件部门的负责人说,他们可能都无权接触与里斯相关的文件。 卡梅伦回答:“警方有权调查和使用证据,然后在有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交由刑事检察院起诉。” 《世界新闻报》先前卷入窃听丑闻。负责王室新闻报道的编辑克莱夫·古德曼和私人侦探格伦·米尔凯尔因非法侵入王室成员电话留言系统、偷听留言,2007年遭监禁。 安徽私人侦探为你报道这家报纸7日在法庭上就数次窃听女影星西恩娜·米勒的移动电话向她正式道歉,赔偿她10万英镑(约合16.4万美元)。 《世界新闻报》母公司国际新闻公司发言人否认里斯为这家报纸窃取名人隐私,批评沃森的说法不属实。国际新闻公司是传媒大亨鲁珀特·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英国分支。 它窃听众多名人电话惹的官司尚未结清,日前又曝出它曾雇私家侦探窃听失踪女孩米莉·道勒手机语音留言,导致警方调查受到干扰的丑闻,引起从首相到普通民众的一致愤慨。 还有媒体报道说,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遇难者家属也成为这家报纸窃听的对象。 据悉它窃听行为的受害者可能多达4000人。《世界新闻报》是英国销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已有16年历史,以刊登名人消息为办报特色。 7月10日将是这家周报最后一次出刊。记得采纳啊


水门事件是怎么回事?

水门事件是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班子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潜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1974年8月8日晚上,尼克松不得不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因丑闻而中途下台的总统。水门事件的事件真相:新任命的特别检察官在白宫被迫交出的录音带中找到了新证据,有一盘录音带上清楚地记录着水门事件发生后六天,尼克松指示他的助手,让中央情报局阻挠联邦调查局调查水门事件,这是尼克松掩盖事实真相的铁证。整个白宫被惊得目瞪口呆,他们一直相信总统的清白,一直超出自己的职权范围来保护总统,而总统却从一开始就掩盖真相,并欺骗他的顾问、公众、国会甚至自己的家庭达两年之久,每个人都感到被出卖了,就连共和党的一批参议员、众议员也建议他辞职,尼克松终于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水门事件

水门事件是什么?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美国20世纪以来,政治丑闻最大的就是这个“水门事件”了。这个事情也是影响了很多政府官员,包括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辞职的总统尼克松。那么这一次的水门事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来龙去脉!“水门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政坛的一桩政治丑闻。时间是在1972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主要当事人是尼克松和以他为代表的共和党派人士。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1968年,尼克松参加美国总统竞选最终获胜,他有幸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37任总统。尼克松在任期间对中国表现出了友好态度。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主席拖着病体亲自接见了他,当时毛主席已是80岁的耄耋老人了,主席在晚年终于见证了中美破冰之旅,尼克松为增进中美友谊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都知道,美国总统任期为4年,到了1972年,尼克松4年任期满,美国这时要进行大选,尼克松计划参加连任竞选。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尼克松的主要对手是民主党派的领导人,他的竞选团队首先要做的就是击败民主党派领导人。为了摸清民主党派的底牌,以尼克松竞选首席顾问——詹姆斯·麦克德为首的5人,在傍晚时分偷偷潜入“水门大厦”,进行安装窃听器和偷拍有关文件的行动。尼克松的这5位手下完全不是干间谍的料儿,由于办公室内光线太暗,这几个人用手电照来照去,简直是自我暴露目标的无脑行为。果不其然,手电的光柱引来了刚下楼梯下班的民主党派工作人员的注意,这名工作人员以为窃贼进入办公室偷东西,于是即刻报了警。不用说,尼克松的手下5个人随即被捕,“偷拍窃听丑闻”随即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尼克松的人设被质疑。美国调查局马上成立特别法庭,把这个案件称为“水门事件”,对制造“水门事件”的主要领导者詹姆斯·麦克德进行了突审,没几个回合詹姆斯·麦克德就招认了,不过他坚称尼克松不知道实情。此时尼克松竞选团队慌了手脚,国内的反尼克松的声浪越来越高,为了保住尼克松的名声,团队采取了“丢车保帅”的办法,推出白宫法律顾问迪安当替罪羊。迪安可不是任人宰割的角色,他懂法律,知道如果这个罪名成立,他将深陷40多年的牢狱之灾。为了自保,迪安把他所知道的秘密一股脑的做了交代和揭露,意思是将功赎罪、换取赦免。此时尼克松拼尽全力努力维护着自己正人君子的形象。由于过去尼克松政绩不错又没有任何污点,人们相信他不知道内情,在随后的大选中,尼克松竞选连任成功。然而,民主党派并甘心失败,在国会中占多数的民主党派随即成立了特别法庭,对“水门事件”进行彻查。尼克松毁灭证据被国会弹劾,美国民众对尼克松无底线的行为感到了愤怒。各地爆发了要求尼克松下台的示威游行,尤其是激进的美国高校大学生更是进行了打砸施压。全国各地出现了暴乱,尼克松众叛亲离,不辞职肯定过不了关。迫于无奈,尼克松只好在1974年8月8日提出辞职。“水门事件”经过两年时间,最终以尼克松辞职而落下了帷幕。

外交部称:美国长期无差别监听中国手机用户,还有哪些信息可以关注?

美国长期无差别监听中国手机用户,其实就是在盗取个人数据和帐号。大家一定要对此事进行证实,让大家积极的参与到防止监听维护信息的活动当中来。每个人在使用互联网络的时候,都一定要有安全意识。千万不能够将自己的信息丢失,否则的话一定会被有心人窃取。假如对方获得了全部的信息之后,肯定会想法设法地进行诈骗。其实美国用这种方式就是希望能够成就一个不同的组织,用不同的方式对别人造成伤害。大家在平常的生活当中,要把手机的功能全部打开,防止对方能够监听成功,才是最正确的选择。大家可能觉得用这种方式其实没有使用不同的武器,殊不知都会把这些数据公布在某一个社交平台。私人信息被公布出来之后,那是侵犯了自己的权利会让人非常的痛苦。互联网正在不断地扩大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应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网络上的用户不断地活跃出来。互联网的影响力也会大于传统的媒体向电视和报刊都是没有节制的,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将两者进行一定的比较。可是网络世界一旦被攻击之后,那么发帖的内容肯定会被全部盗取。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一定的责任否则的话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伤害。总的来说未来网络世界当中肯定会发生一次战争,跟实际发生战争是很相同的。用中国的一句古话,可以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美国在打自己的如意算盘。有关部门一定要对此事进行严厉的打击,不可以让这样的伤害发生在大家的身边。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在手机上,千万不能够保存一些市民的东西,防止被美国的机构人员获取。

120多个国家被美国秘密监听数十年,为何这些国家都没有察觉?

棱镜门事件纰漏之后,许多国家都非常的害怕和愤怒,因为其中许多被监听的国家都是美国的盟友国家,所以这让美国的盟友非常不理解美国的行为。之所以数十年的时间中,这些国家都没有进行察觉,原因其实非常简单。首先就是这些国家都是通过瑞士一个安全公司进行通信的,而美国直接监控了这个公司,所以外人很难发现。其次就是这些国家中很多都是美国的盟友,所以对美国非常的信任,自然不去对美国进行怀疑。最后就是美国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保密非常好,如果不是斯诺登离开CIA,并且进行了纰漏,那么很有可能这件事情永远都不会被发现。首先就是这些国家都是通过瑞士一个安全公司进行通信的,而美国直接监控了这个公司,所以外人很难发现。毕竟许多国家都通过这个公司进行通讯和联系,而且许多国家都认为瑞士是中立国,所以没有进行怀疑。实际上这家公司很早就被美国所控制,这就造成了自投罗网的现象。其次就是这些国家中很多都是美国的盟友,所以对美国非常的信任,自然不去对美国进行怀疑。毕竟大家都是盟友了,我做一些事情难道你还要去偷看或者偷听么?正是因为这份信任,导致许多国家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如此的愤怒,连盟友都进行监听,美国根本就没有一个北约大哥的风范。最后就是美国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保密非常好,如果不是斯诺登离开CIA,并且进行了纰漏,那么很有可能这件事情永远都不会被发现。其实在斯诺登纰漏这件事情的时候,几乎所有被监听的国家都蒙在鼓里,可以这么说,如果斯诺登不进行纰漏的话,那么这次的监听事件恐怕会延长更长的时间。

美国监听事件的事件发展

“棱镜门”事件中,联邦检察官也责成相关政府机构,调查窃听事件对德国的涉及程度。“棱镜门”事件尚未形成调查结果,德国政府首脑的手机竟也成为窃听对对象。德国总理电话遭美国窃听被曝光之后,联邦情报局及联邦信息安全局认为此事可信,遂向政府通报。德国政府指默克尔的手机可能被美国情报机构监听。默克尔已就此事致电美国总统奥巴马要求澄清,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于2013年10月24日罕见传召美国驻德大使,阐明德方立场。德国防长德迈齐埃表示,窃听默克尔总理手机是无法接受的行为。德迈齐埃曾估计到自己手机会被窃听,但没想到窃听者是美国人。德国政府将就默克尔手机被监听一事派遣代表团前往美国,寻求解释。 白宫发言人卡尼实际上则未否认美方过去曾监听默克尔的电话。法国总统奥朗德、意大利总理莱塔等外国政要已纷纷向美方表达对监听事件的不满,要求美方尽快说明情况,确保类似监听事件不再发生。NSA尚未就曝光的新信息发表评论。而白宫发言人卡尼承认被曝光的NSA信息造成美国“与一些国家的关系紧张”,美方正试图通过外交渠道解决有关问题。联邦最高检察官2013年10月24日要求政府机构及情报局提供有关美国窃听的信息,对公共舆论进行分析。检察官要求总理府、司法部、内政部以及情报局向其提供详细资料,以便对窃听事件有深入认识。如果事实充分,联邦检察官将起诉美国政府。 2013年10月24日、25日的欧盟峰会,美国监听事件成为了布鲁塞尔的焦点。欧洲国家领导人纷纷谴责美国的窃听行为,支持德、法向奥巴马寻求全面解释,法国等国表示将推动保护欧盟数据安全的法案。另有多国外交官说,巴西和德国正牵头起草一项联合国大会决议,以保障各国民众的网络隐私权。对于欧洲的愤怒和国际社会的强烈批评,美国方面依旧没有明确解释,表示仍在与欧洲通过外交渠道缓和关系。奥巴马一面忙着表示正在加紧限制情报搜集工作,一面又忙着强调“其他国家也在做同样的事”。 2013年10月26日,德国《明镜》周刊又指出,美国国安局可能已经监听现任德国总理默克尔的电话长达10余年。报道援引秘密文件指出,美国国安局在美国驻德国大使馆内有“未经法律批准的谍报分支”,并在全球约80个地点的驻外使领馆设有监听站,窃听所在地区高官通信信息,其中欧洲占19个。 美考虑停止对盟国领袖监听 未做最终决定一位美国高官称,白宫正考虑停止对友好国家领导人的监听,但是还没有就此做出最终决定。这位官员说,最终决定还没有做出,正进行评审。但是即使是正考虑停止监听的事实,就表明了美国政府对监听项目带来损害的担忧。2013年10月28日,美国院情报委员会主席黛安娜·范斯坦称白宫将停止对盟国的监视,呼吁对“所有情报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在声明中,她说,白宫已经对她发出通知,“对盟国的情报收集不会继续进行。”上述美国政府官员说,这份声明是不准确的,但补充说,白宫已经作了一些改变,并正在考虑做出更多修改,其中包括停止对友好国家领导人通讯记录的收集。 德国《明镜》周刊引述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文件指出,美国在全球约80个地点设有特殊情报搜集部(Special Collection Service),该刊网站发布的短片显示,香港、北京、上海、成都、台北等亚洲城市榜上有名,美国在东亚两个盟友韩国与日本则不在名单之上。 奥巴马叫停国安局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行监听美国总统奥巴马叫停了国家安全局(NSA)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世界银行的监听活动,这是最近美国对情报采集活动进行审查的举措之一。有官员称,奥巴马在前几周叫停了对上述两个组织的监视,与此同时他还下令NSA减少对纽约联合国总部的监听活动。IMFI和世界银行均拒绝对此置评。NSA发言人和美国国家情报局局长办公室也并未立即作出评论。

上一篇:乔振宇版书剑恩仇录

下一篇:冰与火之歌第四季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