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进度表

时间:2024-08-01 15:14:10编辑:小松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济南的冬天》课文解析

第 2 课《 济南的冬天 》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29年离英回国,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1966年8月因被迫害而不幸逝世,终年67岁。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二、写作背景

老舍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 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 任教时写成的。

三、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济南(jǐ)   镶(xiāng)      水藻(zǎo)   贮蓄(zhù)

发髻(jì)   澄清(chéng)    着落(zhuó)     看护(kān)

2.释义:

响晴:文中指天气晴朗、燥热。

设若:假若。

秀气:文雅,不粗俗。

贮蓄:储存积蓄。

澄清:清澈明亮。

空灵:清净透明。

四、结构层次

(1)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自己过去住过的地方和济南的冬天作对比,指出济南是个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气”的“宝地”。和北京的冬天比,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和伦敦的冬天比,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和热带地方比,济南的冬天“有温晴的天气”。得出结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承上启下,过渡到第二部分)

(2)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先写“理想境地”,再写“古老的济南”。写“理想境地”(老城,有山有水,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又分两层:

第一层:写小山对济南形成的特殊环境: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儿口,特别可爱。第二层:写下了小雪的小山。写了有黑的矮松,白色的山光,陪着的草色.蓝色的天空,微黄的落日光辉,被夕阳斜照的粉色的薄雪。写“古老的济南”,又分三层:

第一层: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屋顶上卧着点雪--唐代名手画的小水墨画。第二层:写水、水藻、垂杨,重点在写水。第三层:写澄清的河水,蓝汪汪的天空,红屋顶黄草山、心灰色的树影。(整体感受)

五、课文分析

整体感知内容

1 文章按照怎样的结构写济南的冬天?明确:总——分——总。总写“济南真得算个宝地”;分写部分,围绕山和水展开,写了阳光下的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小山、城外的远山、冬天的水色;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照应开头。

2 这篇散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明确:阳光、山、雪、水。

3 课文一共有几个段落?哪些段落是写山?哪些段落是写水?明确:一共有六个自然段,其中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写山;第六自然段写水。

4. 课文写了哪些状态下的山?各有什么特点?写水又有什么特点?明确:①阳光照耀下的山:舒适温暖。②白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③城外远山:素淡雅致、安适宁静。④济南的冬水:暖绿、清亮。

5. 作者为什么把山、水作为描写重点?

明确:(1)这是济南的代表景物,是济南的魅力所在。

(2) 济南多水,有“泉城”的美誉。古人曾经留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名句。

(3) 在济南的南面,距市中心有著名的千佛山,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体会写景技巧

1.第一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天气特点?有何好处?明确: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是指“晴朗得刺眼”)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2.第四自然段描写薄雪覆盖下的山,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请你简要分析。明确:作者运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从山上的矮松写到山尖、山坡和山腰的薄雪,自上而下,把雪的光、色、态逐步展现在读者面前,表现济南冬天的秀美。

3.最后一个自然段描写水色,运用了哪些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1)衬托手法:作者描写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衬托出水绿。

(2) 联想手法:由水的绿联想到绿的精神,联想到春意盎然的生机。

(3) 拟人修辞:运用拟人修辞,写水藻“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写“水也不忍得冻上”,突出水清、水暖的特点。

体会修辞之美课文中多处用到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请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明确:用了比喻、拟人手法。用“小摇篮”比喻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同时赋予小山以人的情感,把济南周围的一圈小山写得很有温情,写出这一圈小山的可爱。明确:“好像日本看护妇”这个比喻形象而贴切地描绘了小雪下矮松的秀美情态。

3.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明确:“带水纹的花衣”这个比喻传神地描绘了雪色与草色相间的美景,使小雪下的冬景充满了动态的美。

4.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明确: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

5.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用“不忍得”写出了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

品味用词之美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用词很是讲究,请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以。“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明确: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和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3.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请你指出并具体分析。明确:“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矮松与白雪相互映衬,在白雪的映衬下,矮松越发的青黑。“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白雪与蓝天相互映衬。“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草的暗黄色和雪的白色相映衬。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等。从视觉方面形象真切描绘出济南冬天的景物之美,让读者能更直观感受出济南冬天之美。领会情感之美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探究一:直接抒发感情。如开头写“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通过对比,得出“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的结论,既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又显得情真意切。后面还有“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那些小山太秀气”,结尾一句蕴含着“我爱济南的冬天,我爱冬天的济南”的情意。探究二:创造意境,流露深情。如,“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这是张小水墨画”,在优美的意境中,表达作者赞美的真情。

写法探究运用自然界的景物本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可是一被写进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表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此即古人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山山水水无不表现出他对济南的喜爱之情,这就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请你借鉴本文,描写一处或几处景物,要求使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不少于300字。示例:天气新晴,料峭的严寒,抖落在黄昏里,仍然有沁骨的凉意。夕阳,挂在脱尽了叶子的梧桐树梢上,许是奔波了一整天的缘故,光线里已经没有了热力,却充满了梦幻的色彩。整个晒谷场上,黄澄澄、亮晶晶的,宛如撒上一层金沙似的。天空中每一个粒子都染上颜色,流动着,跳跃着,一眨眼间便有种种奇妙的变化。神秘的紫色、鲜明的橙色、华丽的金色,酡醉的红色……从夕阳的中心向四周荡漾开,幻化成一片绚丽的异彩。但是,每一种颜色都带着黄蒙蒙的底子,这种黄像秋叶一般冷艳,也像秋叶一般渲染着浓郁的落寞,整个宇宙都笼罩在这奇瑰的光之网里。

六、拓展延伸

描写“冬”的诗句:

①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②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③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除夜/巴山道中除夜书怀/除夜有怀》

④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⑤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教案5篇

【 #教案# 导语】《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在英国讲学六年之久,英国的雾气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还去了西南地区,因此来到被誉为“泉城”的山东省会济南后,感受非常强烈。标题“济南的冬天”,简洁阐明了地点、节令。老舍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以下是 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标】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发现并体味济南的冬之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揣摩作者对平凡景物的独特感受,寄予的深情。   4、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盛情。   【教学设想】   借鉴语言大师老舍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   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让学生谈谈所见过的北方的冬天的印象,再用老舍赞美之词引入   二、简介老舍   现代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三、正字音(见书、课件)   jǐ děi zhuó chǎng zhù chéng huó jì zǎo   济南 得 着落 宽敞 贮蓄 澄清 暖和 髻 水藻   响晴(很晴朗,晴朗无云)   响亮(很明亮)   慈善(温和,合乎人心意)   秀气(美丽而柔弱)   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四、分析   1、作者从哪几方面写济南冬天?   先写异地之冬与济南的冬天对比(天气),再写冬天的济南(济南冬天的山和水),写山分别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   2、济南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无风声、无雾响晴、温情)   3、分析对比作用(三种感受之对比)   突出济南冬天的温情,“宝地”表达爱济南的感情。   4、朗读分析第2段,写阳光朗照下的山及自己对山的感受。   济南冬天的山在阳光照耀下给人感觉特别舒适温暖,作者用“晒、睡、醒”、“小摇篮”为比喻写出小山特别可爱,充满温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这段是紧扣“响晴”和“温晴”来写的,并分析形成这种特殊气候的原因是济南小山围城的地理环境。   5、怎样描写人们的感受。   不仅描绘笑容,而且突出心理活动(含笑、冬天慈善)   6、朗读分析第3段薄雪覆盖的小山,妙在哪里?   作者按空间顺序描绘,用了系列比喻、拟人,把各处细部雪的光、色、态一一展现出来,有层次地写出秀美景色和娇美情态。   7、用什么修辞手法写雪后山景?   顶着“白花”的“看护妇”比喻雪光,“带水纹的花衣”比喻雪色,“山的肌肤”“镶银边”比喻雪态,“露出粉色”“害羞”拟人手法写出雪态。从上到下,如工笔画,描写出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特别的娇柔秀气。“顶、镶、穿、露”动词准确生动。   8、朗读,注意用较轻声和喜爱欣赏的语调读。   五、小结、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济南城山的特点   二、分析   1、朗读分析第4段济南城外远山的特点:   ──写出小山素淡雅致的特点,有如一幅小水墨画。“卧”写出一种恬静安逸的气氛。   2、济南冬天水的特点(“家家听泉,户户插柳”,可讲讲济南多地下热泉的特点)   ──第一是暖,不但不结冰,不还冒着热气;二是绿,用绿萍、经水藻、柳影的绿烘托出水的绿,写出水的温暖多情,富于生机;三是活,十分清亮通透蓝汪汪,如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3、作者感情?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直接表达作者喜爱、赞美济南的感情。   4、小结写作特点:   ⑴ 善用比喻和拟人,写出济南不高的山,不冷的冬天,准确而恰到好处,予人美感。   ⑵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直接抒情,或创设意境,流露深情,或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⑶ 注意色调对比,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写,既有简笔写意画,又有细腻的工笔画。   ⑷ 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唤起读者体验,仿如身临其境。 2.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   3、体会本文抓住特征生动描写景物的特点。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景导入 (出示课题)   2、大家看了课题,你得到了那些信息?(地点是济南,季节是冬季)   (二)本文作者简介:   1、本文的作者是谁?   2、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老舍的情况?(阅读注解一)   3、教师补充:(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   听读课文,请大家带着几个问题去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问题见课件   (四)分析课文   1、读课文的第一段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来揭示济南冬天的特征的?   2、有诗云济南:“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因此讲到济南一定得说说它的山水,那么,在文章中,作者用哪句话对有山有水的济南美景做了总体的概括描写。   (1) 第二段写了济南什么的景物?   (2) 作者怎样写出阳光朗照下的小山特别可爱?用一个短语来形容一下阳光朗照下的小山。   (3) 第三段写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雪后的山景),找出表示变化的词。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何处?   (5) 作者怎样写城外的远山? 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中的感情。   2、学习由里到外、由山到水的写景顺序和生动准确的语言。   学习方法:   朗读、交流讨论   课时计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集体利用工具书,消除文字障碍(正音、释词),熟悉课文内容。   (二)在学习小组内尝试朗读。   边朗读边议论:本文该怎样朗读?   在老师指导下提出朗读建议:语速要稍慢,语调要柔和,语气要亲切,要读出喜爱的感情。   (三)听课文录音,按上面的要求进行朗读训练。   (四)合作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分别与北平、伦敦、热带对比。说明济南是个宝地,突出它冬天“温晴”的特点。“温晴”是贯穿全文的主线。   2、学习第二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有山有水”/“晒”“睡”“醒”“小摇篮”“安静不动”“低声”“含笑”   3、学习第三段。引导学习小组就下面问题进行交流,再在班上发言。   这一段写薄雪覆盖下的山。围绕哪个字?突出哪个字?是按照怎样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的?哪些词句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是怎样的印象?   “妙”/“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那点薄雪好像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4.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的方法。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语言。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内容】   一、导入新课   对于冬季这个季节来说同学们应很熟悉,现在也即将进入初冬,请你用一句话来描绘你眼中的冬天,(凛冽的寒风、白雪飘飞……)是的,在许多人眼中冬天就是冷的、枯燥的代名词,但是作家老舍眼中济南的冬天却别有一番情趣,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他笔下的一幅冬天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悟把握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或听录音。   2、带着以下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要求把握语气、语速、语调等)(投影,指导学生把问题带入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⑴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一个词最能体现济南冬天的特点,为什么是个宝地?   ⑵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⑶请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明确:   ①“温晴”是济南冬天的特征,济南的冬天与北京、伦敦、热带相比无风声,有日光,日光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水,像在小摇篮里。   ②作者主要抓住了济南的冬天里的山水,阳光下的山,薄雪覆盖的小山,城外的远山,泛绿的水。   课堂小结:文章与北平、伦敦、热带作比,突出了济南的冬天温晴的特点,然后细致的描绘济南冬天的山水,处处渗透了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赏析、探究(四人一组讨论)   指导读2~5节(投影出问题)   1、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   2、细读第3节作者的写景顺序是怎样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你认为这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3、把你刚才划出的喜欢的句子读几遍,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   ①阳光照耀下的山—温静或暖和、安适;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城外的远山—水墨画或淡雅;水——绿。   ②自上而下、山上、山尖、山坡山腰,为了突出对济南冬天的喜爱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细致的描绘薄雪下的山之美,依山写景从上到下的描绘,如把山坡上的斑驳色彩说成是“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使山活了起来;把夕阳照耀下的粉色薄雪比喻为害羞的少女:“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把我们带入想象联想的境界,使事物具体形象可感。   ③示例:   ⑴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房顶上卧着点雪。用“卧”字写村庄写雪写其形态活灵活现。   ⑵“不忍得”将水人格化水有了灵气,更为了突出写绿。   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如此的娇媚动人是因为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写出了山水。   四、拓展延伸   请用你的笔勾勒出你对家乡冬天的感受。(多角度)要抓住景物的特征。(读写一体,一篇小作文。)   五、作业 5.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济南的冬天》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位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   2、揣摩语言,体会作者对景物独特的感受及其寄予的深情。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陈村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那么,你们有没有在冬天去过北方呢?那北方的冬天给你怎么样的感受呢?   对,我们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二、板书课题:济南的冬天——老舍(课件显示)   三、作者简介   作者原名舒庆春,我国现代作家,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所写的小说《骆驼祥子》和话剧《茶馆》等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散文也写得清新优美,《济南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一篇。   老舍是北京人,去过很多地方,如英国的伦敦,山东的济南。他曾先后在济南住过七年,虽然仅仅是七年,但时短情长,他对济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把济南称作他的“第二故乡”。正因为这样,所以作者在写济南的时候,是怀着深厚的感情来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的深情吧。   四、朗读感知:播放示范录音,在听录音的时候,要听准字音,注意语速、语气和语调。   边听边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冬天?   五、生字词的掌握   (一)读一读,写一写   (二)解释重点词语   六、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济南的冬天?(天气、山和水)   七、思考: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是什么?(无风声、响晴、温晴)   八、思考: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那么文中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写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的。(通过对比的手法,与北平、伦敦和热带对比,突出了济南是块宝地,流露出了作者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九、思考:作者分别写了什么环境下的山?山的特点分别是什么?(阳光下的小山、小雪下的小山和城外远山,特点分别是可爱、秀气和淡雅)   十、思考:济南冬天的水有什么特点?(暖、绿、清亮)   十一、美的欣赏: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   十二、美的发现:划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提示:我认为xx最美,美在xxx。   十三、美的创造:导游冬天的济南   请同学做小导游,追随老舍的足迹,向游客介绍冬天的济南。   十四、课堂小结   十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并注音。   2、写作练习:写家乡的景物,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

上一篇:iphone已停用怎么恢复

下一篇:阿基米德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