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尚是谁?姜子牙为什么叫吕尚
吕尚是姜子牙的本命。吕尚(齐太公姜子牙本名)一般指姜子牙(周朝开国元勋)。姜子牙(?—约前1015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太公望、师尚父、吕望、吕尚。 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 ,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灭商后受封于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为齐国开国之君。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病逝于镐京。后世推崇备至,历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宋真宗时期,追谥昭烈。朝开国元勋)。身世姜子牙的家世是显赫的,但是其出身却是低微的。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提到他遇周文王之前曾经做过不得志的屠夫和小商贩。《战国策·秦五》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尉缭子》说:“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棘津。”《韩诗外传》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居于朝歌。”汉代刘向的《说苑·尊贤》也说:“太公望,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这些文献虽然语焉不详,说法不一,但是大致都透露出姜子牙垂暮之年还曾在棘津做过卖吃食的小贩,在朝歌当过屠夫。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姜子牙曾经是夫入妇家的赘婿,后来因为不擅生计而被老妇逐出家门。《战国策·秦五》说他是“齐之逐夫”,高诱注解说是“为老妇之逐”,即姜子牙是作为赘婿被老妇逐出的。刘向也说“太公田不足以偿种,渔不足以偿网”(《说苑·杂言》),最后被老妇逐出家门,所以说“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说苑·尊贤》)。还有一些文献提到,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曾经在商纣王朝中担任过官职,后来因不满商纣王的暴虐无道而离开,过了一段游说和隐居生活。《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说:“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归姬昌。”至于姜子牙事纣、游说和隐居的具体细节,历史文献中都鲜有提及。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姜子牙
吕尚和姜尚是一个人吗?
吕尚和姜尚是一个人,都是指姜子牙。姜子牙(约前?—约前1015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轶事典故姜子牙早些时候只知道钓鱼,家里贫困,其妻马氏嫌弃姜尚,欲图离去,姜子牙劝她说:“我有朝一日会得到荣华富贵,你可别这样做。”马氏不听劝告,离开了姜尚。后来姜子牙帮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马氏见其地位、财富都很好于是想和姜子牙破镜重圆,但姜子牙早已经看穿了马氏的为人,就将一壶水泼在地上让马氏去捡回来,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子牙于是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已难收。”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姜子牙
想知道姜子牙是哪里人?
姜子牙是山东人。晋代张华《博物志》说得较为明确:“海曲城有东吕乡东吕里,太公望所出也”;《水经注·齐乘》也说,“莒州东百六十里有东吕乡,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汉代的“海曲”在今山东日照一带,“莒州”也在今日照下辖的莒县一带。据此,一般认为姜子牙的出身之地在今山东东部黄海之滨的日照、莒县一带。人物介绍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垂钓于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武官名),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
历史上有姜子牙这个人吗?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没有姜子牙这个人?如果有,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是个什么人?答案是:姜子牙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其人。姜子牙是一个人,不是神。也就是说,各种电影里、各种神话里那个神通广大的姜子牙是不存在的,不过,真实的姜子牙,历史上确实是有这个人。姜子牙是周朝时期的人,具体生卒年份,已经不可查了。不过,姜子牙的历史身份,倒是清楚的。姜子牙是周文王、周武王两代帝王的军师和谋臣,也是周朝的开国功臣,在约公元前1046年的“武王伐纣”(即周武王讨伐商纣王,又称牧野之战)中,姜子牙是周武王的军师,可谓战功赫赫。姜子牙的本名,叫做“姜尚”,“子牙”是他的字,所以叫“姜子牙”,姜子牙还有一个外号,叫做“姜太公”。那么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个说法,又是如何得来的呢?据古籍记载是这样的:姜子牙到国都来,想在周文王的麾下工作,他打听清楚周文王平时经常路过的地方,于是在沿途的小河边,静坐钓鱼。周文王路过的时候,围观姜子牙钓鱼,发现他的鱼钩是直的,于是周文王问他:老人家,您的钩是直的,如何能钓到鱼呢?姜子牙回答说:我钓鱼,是随缘派,我用直钩钓鱼,愿者上钩,不愿者,不强求。姜子牙是一语双关,意思是说,你周文王赏识我、不赏识我,我随缘,无所谓,顺其自然。周文王听到姜子牙这样说,感到:这个人不简单,于是,把姜子牙请入宫中,重用起来。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许多史书都有这一段故事的记载,不过由于年代久远,这个故事到底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三人成虎的传说,恐怕已经无法准确考证了。还有,这个故事倘若是真的,那么情节还真有不合理之处,按照常人的逻辑,我们平时看到一个人用直钩钓鱼,我们会重度怀疑此人神经病,因此,周文王把姜子牙招募到自己的麾下,恐怕和这个鱼钩无关,周文王应该是看中了姜子牙其他的过人之处,然而中国古代文学,夸夸其谈者为多,务实严谨者为少,姜太公钓鱼这种故事,文学味道太重,可信度不算太高,即使真有此事,应该具体情节也传歪了、失真了。在历史上,姜子牙名气很大,除了他本身在周朝的各种建树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小说《封神榜》的宣传。事情是这样的:明朝时期,中国突然冒出了一本小说,名叫《封神演义》,也俗称《封神榜》,这本书成书之后,风行祖国大江南北,非常畅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封神榜》里面,周武王的谋臣姜子牙,被描写成一个神通广大的仙人,奉元始天尊之命,下凡来辅助周朝一统天下的,在小说《封神榜》里面,姜子牙不但是个神仙,而且在仙界还权力很大,当时武王伐纣阵亡的各路大将,由姜子牙封为神仙,进入仙界,永享福寿。由于小说《封神榜》的风行,姜子牙的神仙形象,深入民心,被民间奉为神明,所以在民间的许多地方,都有“姜太公在此”、 “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姜太公在此,诸神回避”等各种各样的辟邪门贴。姜子牙,就这样通过一本小说《封神榜》的抬举,成功从一个凡人,晋升为一个神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