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水肥一体化,建立健全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观测试验基地建设。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加强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制度。出台生态保护补偿条例。持续开展母亲河复苏行动,科学实施农村河湖综合整治。在保护生态和不增加用水总量前提下,探索科学利用戈壁、沙漠等发展设施农业。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武文霞认为,农村环境污染源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污染、养殖业和污染型小企业等,总体上呈现碎片化、分散化和无序性等特点,要将碳达峰、碳中和融入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制度,推动精准治污、科学治污和依法治污。其中,农业面源污染指的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和土壤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化肥污染、农药污染和畜禽粪便污染等。去年的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数据显示,全国地表水的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随着水污染治理的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正逐渐凸显。专家表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必须深入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完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机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管理,尽快形成齐抓共管、持续推进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水室副主任李文攀也认为,总磷主要表征的更多是农业面源污染的情况,而农业种植、畜禽养殖等是地表水体当中总磷的主要来源。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短板之一。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刘学军介绍,近年来,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各项计划对遏制污染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化肥用量减少了13%、农药用量下降了14%左右;化肥农药利用率明显提高,超过40%。不少乡村的生态环境都有相当程度的改善。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建设方面,《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等相继出台,不仅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制度支撑,促进了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而且为防控与治理农业农村污染源提供了行动指向。要以绿色产业为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育生态产业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建设以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为主体的产业体系,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全面绿色低碳转型。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统筹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落实农村环境督察与环境执法,加快农村生态修复,补齐生态环境短板,构建集治污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垃圾、固废处理设施均衡覆盖,促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从生态环境部综合司了解到,生态环境部将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着力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推进农用地安全利用和重点监管地块风险管控,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方法有哪些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方法如下:1、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通过采取节水农业包括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等措施,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2、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包括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综合防控措施,精准施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3、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循环再利用。通过采取标准化养殖、清洁养殖,配套一些废弃物的综合处置设施,包括我们发展农村沼气工程、发展循环农业,使废弃物、粪便能够得到更高的有效利用。4、实行农膜的有效回收和处置以及循环利用。现在农膜广泛使用,这些农膜都容易老化,而且容易残留在土壤当中。这就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政策措施,来支持和激励收储和回收利用,减少污染源。5、加强监督管理。农业面源污染是开放的,而且是跨流域的,是流动性的,所以流域上中下游之间要加强协同监管。6、强化法制建设。积极参与推动国家正在做的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制定,还有耕地质量保护条例的制定。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环境违法行为处罚的力度,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的责任追究制度。扩展资料面源污染的形成过程:1、降雨径流形成过程,即累积在流域地表的污染物受到降水的冲刷作用,随着径流的形成和泥沙的输移在陆地坡面产生污染负荷,并随径流与泥沙的输移在流域内增加和衰减,最终到达河道。2、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过程,径流在坡面的冲刷过程中,径流首先携带土壤细颗粒,侵蚀泥沙中细颗粒特别是粘粒的含量明显增加,这导致了泥沙粘粒的富集。3、污染物转化过程。土壤与径流的作用、土壤养分与径流-泥沙的相互转换使土壤养分流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面源污染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农业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要强化七个方面具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