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狄的诗词北狄的诗词是什么
北狄的诗词有:《从军行·北狄寇边郡》。北狄的诗词有:《从军行·北狄寇边郡》。结构是:北(左右结构)狄(左右结构)。注音是:ㄅㄟˇㄉ一_。拼音是:běidí。北狄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北狄běidí。(1)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二、引证解释⒈原指古代的狄族。因其主要居住于北方,故称。后用为对北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引《孟子·梁惠王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二引宋欧阳修《归田录》:“其后,北狄讲和,西戎纳款。”马君武《从军行》:“北狄寇边郡,飞电羽书急。”三、国语词典传说中黄帝的后裔。四、网络解释北狄北狄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周朝人自称华夏,以中原为天下之中心,把中原周围四方的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北狄是古代华夏部落对北方非华夏各个部族的统称。在晚商以前,华北地区皆为华夏族群的活动地域,所谓的『戎狄』族群是下一历史阶段里从华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华夏与戎狄在血缘上本亦同源。西戎和北狄皆出自仰韶文化。春秋中叶以后,狄与戎在地域上有明显的不同,但整个春秋时代,乃至战国中叶以前,戎狄仍往往混称,有些部落仍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这种情况以及春秋北狄诸部的姓族,陕北、山西、河北诸地的戎狄文化遗存,都说明春秋时期的戎与狄只是地域分布有明显区分,族类却比较接近。狄作部称,《春秋》所记始于春秋中叶,但《国语·郑国》于西周末已有狄的记载。这是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不是他们的自称。《春秋》在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这是《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这时晋献公在位,与狄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戎与狄常常混称。战国以后,“北狄”之名逐渐被改为代指匈奴及鲜卑等多个民族,但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等草原民族与先秦时期的北狄各部并没有任何关系。关于北狄的诗句本图防北狄北狄愿和亲紫驼奔北狄关于北狄的成语山南海北北道主人望尘奔北北叟失马海北天南代马望北必不挠北北面称臣上南落北乘胜逐北关于北狄的词语南征北伐海北天南南船北马上南落北乘胜逐北南来北往代马望北望尘奔北北叟失马北面称臣关于北狄的造句1、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齐攻,图谋神州,天道将倾。2、尧时出,作害人间,被羿射杀于北狄凶水之中。3、北狄与中原的大战一触即发,夜空中飞出的烈焰凤凰,打破了一切。4、雁门之北,北狄不谷食,贱长贵壮,俗尚气力;人不驰弓,马不解勒;便之也。5、东夷后羿,西戎王母,南蛮东皇太一,北狄后土。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北狄的详细信息
北狄是什么意思?
指来自秦、楚、吴、越等边区各民族的音乐,多属歌舞性质,伴奏以吹奏乐器为主。东夷和北狄、西戎、南蛮并称四夷。东夷,又称夷,是中国古代,尤其是商朝、周朝时期,对东部自称"夷"的部族的称呼。随着商代的东夷逐渐融合到华夏中,东夷后来改为对东方外族的泛称。北狄是中国先秦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除此还有东夷、西戎及南蛮,合称四夷。春秋战国以后,北狄逐渐演变为匈奴及鲜卑多个民族。 北狄也是黄帝后人。《山海经》记载:“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北狄”唐杜佑《通典》将匈奴、乌桓、鲜卑、慕容氏、高车、突厥、契丹等归入北狄。西戎是中国古代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称呼,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西戎文化中陶器的主要特征是铲足鬲,单耳罐与双耳罐。《史记·秦本纪》中曾记载许多与西戎族相关的来往或交战记录,如:“申骆重婚,西戎皆服”;“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等等。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分别指哪些地区?
东夷:从区域上说,现在的山东、苏北、皖北一带都是东夷的范围。夏周时期东夷和华夏族是一体的,商朝本身就是东夷,周朝兴起之后,东夷变成了周朝的对立方。经常和周朝发生战争,周穆王西游时,东夷曾经起兵反抗,当时周穆王依靠造父,及时赶回,挽回了败局,胜利之后封造父于赵地,就是以后赵氏的祖先,也是赵国的祖先。西戎:从区域上说是指战国时代以前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川北部这些地区的民族。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方,说的也是秦穆公任用贤臣攻灭了西戎30多个国家,被周天子封为伯。在晋国和秦国强大起来之后,很多西戎部落被内迁吞并。此后西戎这个词在历史上就很少出现了,后面逐渐演化成为后来的羌族。南蛮:从区域上说是指战国时代以前湖北、湖南、贵州、云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这些地区的民族。三国演义,蜀国对孟获的称呼也是南蛮。北狄:从区域上说是指战国时代以前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东北三省、外蒙古、西伯利亚这些地区的民族。狄是对北方部落民族的称呼,但是经常和戎混称,界限不是很严格。战国时期,又把胡人称为北狄,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就是狄人所建。扩展资料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知度》载,四夷是古时华夏族(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居民的自称)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分别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原,是指河南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宜,雨量适中,土壤肥腴,故较早即进入城廓农耕社会,地称为中国,人称为华夏。西戎的称谓最早来自于周代,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居民自称华夏,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西戎则是古代华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以戎作为对西方所有非华夏各族的泛称。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国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夷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是什么意思?
1、东夷不是单指某一个民族,而是东部地区多个民族的共同称呼。早在夏朝和商朝这一历史阶段,东夷民族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到了周朝时,东夷的范围主要指今天的山东、江苏、安徽等部分地区。2、对于周朝的《礼记》,就存在“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等南蛮相关的记载。在春秋初期,南蛮主要指南方地区的诸侯和部落。但是,伴随着楚国的日益强大,特别是将周边的小国逐步吞并,关于南蛮的称呼更多的集中到了楚国身上。对于南蛮的范围,包含了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贵州等部分地区。3、在秦穆公在位时,西戎地区存在八个强大的国家。至于周幽王统治末期,西戎的军队一度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镐京。换而言之,在西周乃至春秋初期,西戎都是周王室的重要威胁。而这一威胁,伴随着秦国数代国君的开疆拓土,而逐渐融合到华夏民族中。4、北狄来说,虽然在地理位置上和西戎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是,在春秋这一历史阶段,戎狄经常是混在一起称呼,不少部落经常兼有戎与狄两种称号。对于中原诸侯国,比如晋国、卫国、燕国等,都曾受到了北狄的威胁,尤其是卫国,一度被北狄灭国,后来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复国。四夷说法来源在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中,西戎和东夷、北狄、南蛮合称四夷。“夷”经常是一种蔑称。这个称呼起源于周代,是周王朝用来区分“王母弟甥舅(华夏)”部族和四方“非王母弟甥舅(夷狄)”部族的称呼。后来居住在汉地的汉民族继承这种思想,认为本族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将原居于汉地九州以外的外族统称为夷、夷狄,并以方位来区分外族外国。至晚清,依旧称呼外国为夷。1858年,清朝和英国签订清英《天津条约》,此后中国逐渐用洋人代替夷人一词称呼欧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