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天才理论》(1):什么才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
这周在读美国作家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书刚出来时,特别火热,很多人都听过这本书,有人一听书名,甚至以为是讲一个人经过一万小时的学习,然后就能变成天才的故事。 其实完全错了。 在“才能细胞”这一节里,作者引用了 达尔文 的一句话: 我一直认为,除了傻子,人在智力上差别不大,不同只是热情和毅力。 从神经学的角度看,“天才”与普通人的差异主要在与体内产生的髓鞘质的多少。 什么是髓鞘质呢? 髓鞘质很难辨认,它只是神经元边缘微微起伏的条纹。 但它却是交流、阅读、学习技能、人之成为人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大脑中中有10亿条叫做神经元的路线,它们由突触连接起来。 当你要做一件事时,大脑就会发现信号,通过那些神经纤维链传到到肌肉。 例如,你路过篮球场,突然篮球径直朝你奔来,你觉察到危险,这时候,你的大脑已经发出了信号,传递到你的肌肉,于是你闪身躲避。 过去,研究表明,神经元和突触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的心智现象,比如:记忆、情绪、感官知觉、肌肉控制等等。 但却无法解释:为什么人们学习复杂技能需要如此长的时间? 神经学博士菲尔兹说:突触的变化仍然是学习过程的关键,但是髓鞘质对如何提高学习效率起着巨大作用。 从儿童时期开始,髓鞘质会一波接一波地生成,这个状态持续到30多岁,为人类提供一个轻松掌握技能的关键期。 此后,它也还会继续生长,直到50岁,它损失的速度将快过生成的速度。但值得庆幸的是,它不会完全消失。 这也是为什么年纪大的人要想学习一项新技能,往往会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 所以无论何时,要想学习新技能,只要你朝着正确的方向,坚持精深练习,你也能成功。 因为当你精深练习时,你的髓鞘质也在快速生成。 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天才的细胞。 实际上,埃里克森研究提出的“一万小时法则”,是说任何领域的任何专家都要经过10000小时专心致志地练习。 我们可以称之为“精深练习”,或者“刻意练习”。 把埃里克森的研究与髓鞘质的研究叠加起来,形成了一个公式,那就是: 精深练习*一万小时=世界级技能 这才是对“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正确理解。 那么,精深练习有什么原则,又有什么秘诀呢,后面我会继续分享。
一万小时定律是什么意思?
一万小时定律是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的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在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是经历过“一万小时定律”的打磨才最终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日常生活细节中所有的理所应当,其实都是在享受别人“一万小时定律”精益求精的成果。其实对于成功者来说,不管练习的过程枯燥与否,有趣与否,他们都必将付出远远超出常人的代价。心甘情愿花上一万个小时来打通任督二脉的人,大都不是寻常之辈。从心理学上分析,用上千上万小时来做一件事并不是一件理性的事。常常会产生困扰,还会被人家认为是死心眼。但这种极端的感受却正是才能的组成成分,因为这里包括我们不能完全控制的力量;我们的情感、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激情。这是维持与激发激情的钥匙。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正确打开方式 总计:3249字 预计阅读时间:15min 《异类》一书中提出了“一万小时理论”,是指任何一个领域的世界级水平都需要起码10000小时的训练,即如果每天训练3个小时的话,就需要10年。但时间只是必要条件,并不是说只要花费一万小时,就能够达到顶尖水平,而《一万小时天才理论》这本书,为我们揭示了要想成为领域顶尖所需要的更深层次的努力。 如果用显微镜观察大脑结构,会发现一种神奇的物质——髓鞘质(myelin)。如果把大脑的结构比作城市,神经元结构光芒四射、灯光摇曳,脉冲电流呼啸而过;而髓鞘质的角色就好比是简陋的沥青,整齐划一,有点呆板的市政基础设施。髓鞘质由一层磷脂膜和一层厚厚的脂肪组成,像绝缘胶布那样包裹着神经纤维,以防电流脉冲外泄。 一个世纪以来,科学家一直把研究重点放在神经元和突触上,而不是那似乎有点呆板的绝缘体。神经元和突触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的心智现象:记忆、情绪、肌肉控制、感官知觉等。但有一个关键问题无法解释: 为什么人们学习复杂技能需要如此长的时间 ? 有关髓鞘质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逐渐拼出一副新画面。髓鞘质尽管只是基础设施,却拥有功能强大的节点:在大脑这个辽阔的大都市里,髓鞘质悄无声息地把窄巷子变成了宽阔、可供飞速奔驰的超级公路, 提高了处理信息的带宽 。更可贵的是,它能 调控速度 ,偶尔减慢信号传递速度,从而确保它们在最佳时刻到达突触。 髓鞘质是活体组织,释放神经信号能促进其生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信号都可以,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在某种层面上,髓鞘质和另一个非常成熟的生理机制相似,即每天都在使用的肌肉。以某种方式锻炼肌肉——努力提起勉强可以提起的东西,肌肉会越来越强壮。正确训练自己的技能回路——努力完成那些勉强可以完成的事情,技能回路也会越来越敏捷和准确。 弄清了神经学基础之后,我们需要考虑的是,该怎么做,去利用好这一万小时呢?书中提出了相辅相成的重要因素:精深练习、激情和伯乐。 人们常会认为,练习与人才的关系就如同磨刀石与刀具:前者固然重要,但是没有瓷实的刀片——即与生俱来的才能,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精深练习提出了一种诱人的可能性: 它可能是一个锤炼刀片的过程 ,在其中包含了三大秘技。 千古刘传在《认知学习法》中举了他教小朋友学跆拳道的例子:他当时教小朋友学横踢。但是小朋友对横踢根本没有概念,他是怎么教的呢?把横踢拆分成了五个步骤:身体转正;提膝;翻小腿;谭腿;落地。这五个步骤都是很基本很容易的动作,然后针对每个动作单独训练,再合并,比如转正和提膝合并,翻小腿和谭腿合并,五个步骤合并成三个,两个,最后变成一个完整的横踢动作。他的这个教学方法中就蕴含了组块化的思想。 在精深练习中,这个策略被分为三步。第一步,技能学习者整体了解一项任务——一个大组块,巨大的回路。第二步,尽可能把它分解成最基础的组块。第三步,花时间用慢动作练习,再加速,以了解其内在的结构。这个过程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过去我们学习广播体操、舞蹈都用过分解动作这个方法。整个策略的关键在于慢动作练习基础组块,我们需要关注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要害怕犯错,错误只是一种讯息,及时调整,找到最佳的方式。 钢琴名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坚持练习弹琴直到80多岁,他说:”如果我一天不练,自己就会意识到。如果两天不练,我妻子就会发觉。如果三天不练,全世界都知道了我的退步。“重复练习是无可替代的,但是要补充几点。就和肌肉锻炼一样,精深练习并不是投入时间越多越好。投入更多时间练习是有用的,但前提是你必须处于最佳位置。更重要的是,一个人每天能进行多久的精深练习似乎是有普遍限制的,研究表明,多数世界级专家,无论他们追求何种技能,每天练习3至5小时。 如果离开了精深练习区,可能还不如停止练习 。 当让人们用一些词语来描述他们对最有成效的练习的感觉时,他们给出的词语有共通之处:注意力、连接、建立、警觉、关注、错误、重复、疲劳、边缘、唤醒。这些词语给人的感觉是:成功了,又差一点,成功了。正是这种感觉,精深练习不是简单的挣扎,而是有目的的奋斗:选定目标、努力争取、评估差距、回到初始步骤。 当你掌握了一项技能的动作时,也有重复练习的觉悟,还需要有足够的动力去完成这一万小时的练习。激情就是你的动力燃料,因为给一个庞大的神经回路包裹上髓鞘质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如果你不爱它,就不可能全力以赴,达到巅峰水平。 1954年的一个日子,一位瘦小的牛津医学院学生,名叫罗杰·班尼斯特,成为4分钟内跑完1英里的世界第一人。关于这个成功事迹的梗概人人皆知:心理学家和田径运动界曾认为4分钟跑完1英里是无法打破的生理极限。有趣的是在班尼斯特成功之后几周里发生的事情:越来越多的运动员成功打破了记录。前前后后不下17位运动员跑出了20世纪最伟大的田径成绩。事情没有发生任何重大变化:跑道一如既往,训练方式一如既往,基因也一如既往。变化不是发生在运动员体内,而是对外部环境做出的反应。那17位运动员接收到了一个清晰的信号——你也能做到。这就是激情的工作原理, 是那些让我们意识到”我就想成为那样的人“的时刻 。 1997年,盖瑞·麦克赫森开始着手一项调查,有关一个长期以来困惑着家长和音乐教师的谜团:为什么有些孩子在音乐课上进步神速,而有些却相对缓慢呢?他采取了长期跟踪式研究,随机挑选了157名儿童,分析他们的音乐成长历程。 经过九个月的课程,孩子们的水平明显变得参差不齐,麦克赫森开始分析收集上来的数据,他发现传统认为的智商、听觉敏感度、节奏感等因素都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另一个新因素。他在第一堂课之前,给孩子们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新乐器,你觉得自己会弹多久?选项有:今年、小学期间,直到高中、终身。孩子们的答案分成了三类:短期承诺,中期承诺和长期承诺。然后统计了每个孩子每周的练习时间:少量(20分钟);中等(45分钟);大量(90分钟)。 这个信念点燃了孩子的激情,而且创造出巨大的影响。在我们的身体内,有几个原始的信号,一旦信号发出,就能够启动内置在人类体内的激情开关,集中精力,关注一个目标。一个是对未来的归属感,你想要融入一个什么样的群体,那些人在做超级有意义的事情;另一个是安全感,想要不落后余他人的感觉。 未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是两个有力的原始信号,但它们并不是激发才能的全部信号。我们可以通过语言这个最普通的信号来出发激情的开关。卡罗尔·德维克博士在400名五年级学生中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开始,德维克给每个孩子一组相当简单的试题。随后,研究人员告诉所有的孩子他们的得分,并附上一句六个字的表扬。 一半的孩子收到的表扬是赞美他们的智力(”你肯定很聪明“),另一半收到的是赞美他们的勤奋(”你肯定和努力“) 。第二次测试,孩子们可以挑选一份较难的试题或者较容易的试题。那些曾经被赞扬勤奋的孩子,90%选择了难一点的试题。而曾经被赞扬聪明的孩子,大多数选择了简单的试题。第三次的试题都增加了难度,所有的孩子都失败了。但是勤奋组和智力组面对这种情况的表现截然不同,勤奋组钻研学习与试题有关的知识,尝试解决方案。而聪明组讨厌难的试题,认为这是他们不够聪明的证据。实验又进行一轮,回到跟第一次同样难度的试题,勤奋组的成绩提高了30%,而智力组的评分下降了20%。德维克对此惊讶万分,于是又做了五次同样的实验,结果都是一样。 激励性的语言通常是指这类鼓舞人们争取不断进步的语言:希望、梦想、以及泛泛的肯定(”你是最棒的!“)这种语言,我们称之为高动机语言,有其作用。但是从上面的实验得到的信息是:高动机语言并不能激励人,它的作用正好相反:不是去争取进步,而是倒退,提醒人们无需努力,逃避痛苦挣扎。而像”哇,你真用功“或”干得不错,兄弟“这类话产生的激励要有效的多。 在通往天才之路中,伴随着激情,你重复精深练习。期间会遇到各种问题,会犯大大小小的错误,你需要一个好的老师、教练,去及时指出这些错误,示范正确的方法。 约翰·伍顿作为篮球教练的成就就好比亚伯拉罕·林肯作为可敬的众议员所取得的成就。有研究人员观察其教练过程,记录2326次不同的教学过程,并加以编码。其中,仅6.9%是表扬。只有6.6%是表达不满,其中75%是纯粹的信息:该怎么做,怎么做,何时强化。伍顿常用的教学形式之一是三段教学:先示范正确动作,然后模仿错误动作,最后再示范正确动作。同所有伟大的教练一样,他虽然不知道髓鞘质,但是深刻地理解其作用,用组块的形式教授特定动作——先教球员完整的动作,然后分解,练习每个步骤。他制定了学习法则:讲解、示范、模仿、纠正。然后重复。 一个好的教练、老师具有这样的一些优势: 作为终身学习者,自我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在学习的时候,去学习认知科学,了解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是必要的。Xdite在”元学习课“上教给我们的她的学习方法,有很多都能在《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找到依据。例如: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美】丹尼尔·科伊尔 《异类》【加】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 《元学习课》Xdite 《认知学习法》 千古刘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