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大别山苏区,是当时全国第几大革命根据地
按道理应该比中央苏区大,但后来给caobao张国焘杀了大量红军干部,根据地萎缩了不少,成者王侯败者寇,按照MAO的山头意识划分,尽管开国将军出了不少,但没有多少多少元帅,仅有一个外来的徐向前,鄂豫皖大别山苏区在建国后的影响力比其他的苏区影响都要小,完全跟后期的宣传有很大的影响,我可以肯定的说:如果张国焘没杀那么多的红军将领,即时在反围剿中,鄂豫皖大别山苏区也死不了几个红军将领,鄂豫皖大别山苏区红军将领多于其他所有苏区。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红军进行了多少次反"围剿"作战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指的是1927年8月—1937年发生的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红军进行了五次反围剿,分别是:1、第一次反围剿:1930年10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围剿。红一方面军4万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共歼敌1.5万多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2、第二次反围剿:1931年2月,国民党当局又调集20万军队,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二次围剿。红军3万人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仍坚持诱敌深入的方针,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在5月中下旬,连续取得五场战斗的胜利,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3、第三次反围剿:1931年7月,蒋介石亲自任总司令,随带英、日、德军事顾问,率兵30万人,依仗重兵,采用长驱直入战术,分三路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依然使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避敌主力,打其虚弱,前后3个月,歼敌3万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三次围剿。此时,鄂豫皖、湘鄂西等革命根据地也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进攻。由于张国焘的错误领导,红四方面军数战不利,被迫撤离根据地。与此同时,国民党10万军队还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进攻。红三军团在夏曦等人的错误指挥下,伤亡惨重,被迫转移到黔东。4、第四次反围剿:1932年底,国民党调集30个师的兵力,分三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在周恩来和朱德的指挥下,根据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采取声东击西,大兵团伏击,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围歼的作战方针,消灭敌人3个师,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5、第五次反围剿: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发生时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反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