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子夏_子夏与孔子的故事
卜子夏(前507年—前420),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孔子弟子子夏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子夏生平简介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 夏至 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如卜商立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史记·儒林列传》),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子夏像)。
子夏问孝的 故事
子夏是孔子的弟子,有一天他去问孔子,老师啊,你说什么是孝顺嫩,孔子就说啊,和父母相处的时候能保持和颜悦色的状态是最难的了,我们都说父母有事情我们替他们做,在吃饭的时候让长辈先吃,难道孝顺就只是这样吗?
孔子的回答就非常值得推敲了,他采取发问的方式两个反问句说明了当下很多人对孝都存在误会,很多人认为的帮父母劳动,有好吃的先给父母吃这样就是孝顺了。其实不然,有好吃好喝的这种事情连一般的家畜都能做到,而我们人,仅仅做到 动物 那样就足够了吗?
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我们有着高级的思维,所以我们不能和动物相提并论,我们要做到的应该是更多的对父母精神方面的满足。让父母衣食无忧,安享晚年这是最基本的标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让父母有快乐的精神生活。
如今的社会也是如此,孩子对父母,没有了先前的那份爱,虽然我们会定期寄钱给父母,我们会一个月抽一次回家陪陪父母,回家品尝父母为我们做的饭菜,我们认为这就是尽了孝道了。但是你知道吗,当父母知道你要来家里的消息后,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了,他们回忆你小时候最爱吃的菜,他们去菜场准备一样又一样的的 食材 ,虽然他们拿着你给的大把钞票,但还是要和小摊的店主讨价还价,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找回过去那熟悉的感觉。
孔子的学生——子夏的简介
卜商,字子夏,家贫,勤奋好学,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与子游同列孔门十哲的文学科,长于文学,对《诗经》有深入的研究。曾在魏国西河(今陕西渭南)创办学堂并授业,魏文侯曾向子夏问问题。李克、吴起、西门豹都是他的学生,一般认为传授《公羊传》的公羊高、《谷梁传》的谷梁子,也是子夏一派的门人。子夏出身贫穷,约前483年,他来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前476年他赴晋国西河(今陕西渭南)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书,三家分晋后该地成为魏国领土。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西河地方之人,将子夏作为孔子看待。据云《毛诗》之学,是由子夏传下。《论语》一书疑多出于他和门人手撰。扩展资料:子夏的勤奋好学,在孔门弟子中亦相当突出,并因此获得孔子的赞赏和鼓励,孔子也尽可能地加以引导和训练,从而使子夏在孔门弟子中似乎是最全面地掌握了孔子的学说。以此而言,孔子去世之后,子夏最有资格统领孔门弟子。然因子夏性格所致,使其与其他弟子不能友好相处。他在孔子去世之后策划推举有若而未果,只好离开孔门,前往他国聚徒讲学。唐玄宗尊之为“魏侯”,宋真宗加封为“河东公”,宋度宗又尊为“魏公”,明世宗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卜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卜商
子夏是谁?
子夏姓卜名商,魏国温人,是孔子晚年的得意弟子。卜子夏,姓卜名商,春秋时晋国人,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讲学。授徒三百 ,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连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他为师,这就是有名的西河设教。人物生平子夏(公元前507—前400年),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子夏是谁
“子夏”一般指卜商。卜商(公元前507年-前400年),姒姓,卜氏,名商,字子夏,南阳郡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尊称“卜子”。
子夏个性阴郁勇武,好与贤己者处,求学于孔子,以“文学”著称。曾任莒父县令,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孔子去世后,面对孔门丧乱,子夏前往魏国教学育人,收取李悝、吴起为弟子,被魏文侯尊为师傅。子夏不像颜回、曾参一样严守孔子之道,而是一位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他不再关注“克己复礼”,而是与时俱进的当世之政,提出一套延展儒家正统政治观点的政治及历史理论。
周安王二年(公元前400年),去世,归葬于温县,从祀于孔庙,追封魏侯。
孔子弟子——子夏
子夏,也是孔子的一个徒弟,他其实也并不算是非常出名,当然是相对来说比较前面几位,但同时他也是很有性格的一个。
可以说子夏,他是一个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候收的学生,子夏算是一个性格较为内向的徒弟,他曾经于子路一起向孔子请教过什么叫做孝顺。针对两个学生同样的问题,孔子一方面是因材施教,一方面就是对孝顺这个题材做出了基本的说明。
子夏在孔子的学生当中算是学习非常好的,常常其它的学子有什么不会的题都向他请教,但是,他的答案常常都是孔子所讲述过的,这又证明什么呢?这时候证明,他不仅学习杰出,而且很认真的听老师说话,听完之后还记下来,由此帮助同学。
之后,子夏的发展得到了非常全面的进化,子夏是一个非常善于自我反省的人,但是命运常常会给他一些不公的玩弄,之下的儿子就死的非常的早,子夏因为这个哭了很久,最后把眼睛都哭瞎了,这就是我们常常还会提到的:西河之痛。
同时子夏也是一个好老师,交出了非常多杰出的学生,当然,对比孔子,他的教学能力还是稍微略少那么一筹的。
这是说明一个小问题,子夏是一个从头好到尾的人,读书就要设法大齐心,要心胸开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了解天下万物与自我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