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一些中国的传统小故事或是历史小故事是讲关于做好小事,细节决定成败的?急需,谢谢!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很著名的从小事做起的例子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陈蕃欲“扫天下”的胸怀固然不错,但错的是他没有意识到“扫天下”正是从“扫一屋”开始的,“扫天下”包含了“扫一屋”,而不“扫一屋”是断然不能实现“扫天下”的理想的。
——老子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荀况《劝学篇》里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前苏联革命导师列宁也说过“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
以上这些至理名言,都充分体现了“扫天下”与“扫一屋”的哲学关系,说明了任何大事都是由小事积累而成的道理。“莫以善小而不为”,“善”再小,也只有积善才能成德。雷锋同志就是从“扫一屋”做起的最好的典范,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做好身边每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
成败在细微之处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他精辟地指出了想要有所成就,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细节决定成败。
古往今来,每一位成功者在具有坚定的意志,沉稳的性格,聪明的头脑的同时,更是有一双善于观察细节,洞察细微之处的眼睛。
大音乐家帕瓦罗蒂在睡觉时被隔壁婴儿的哭声吵醒,很长时间后,他发现孩子的哭声依然响亮。一番仔细的聆听和思索后,他很快发现了孩子是在用丹田而不是用嗓子发音,这样在孩子的哭声哭到快破临界点时,会把声音拉回来,这样声音就不会破裂。
他也学着用丹田发音,试着唱到最高点,保持第一声那样洪亮。第二天的演唱会上,他利用这个发现,使用丹田发声,以饱满宏亮的声音征服了现场所有观众。
这世界上有多少投身音乐的人啊,几乎都听到过婴儿的哭声。可是被婴儿吵醒时都只会感到烦躁与生气,而发现婴儿发音的位置的,却只有帕瓦罗蒂只有一个。正因为帕瓦罗蒂发现了这一个细节,才使他走向了成功,成为唯一能在高音区飞翔的歌手,从此被称为“高音c之王”。
1826年,法国青年化学家巴拉尔在研究海藻的实验中得到了一层深褐色的液体,这液体具有刺鼻的臭味。他立即仔细研究之后发现,这是一种新元素——溴。
几年后,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读了了这篇论文后悔青了肠子。因为在这之前,他也做过相似的实验,看到过类似的现象,他并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却凭空臆断那只是氢化碘,所以,李比希得知溴的发现时,立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发现溴的荣誉只能与他擦肩而过。此事也成为化学史上的一桩趣事。
同样都是化学家,同样都付出了勤劳的汗水,同样具有智慧的头脑,然而李比希占得先机却功亏一篑,何也?未能把握住细微之处也。若他再细致些,思考问题时更加严谨,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项荣誉岂不是就会被他收入囊中?成败,就在这细微之处。
还有的细微之处,若不加以注意观察,不仅难以获得成功,更有可能付出惨痛的代价。英国国王查理三世与亨利伯爵大战前,因准备仓促,查理三世的战马少了一根马掌钉而不曾觉察。
结果在查理三世率军冲锋陷阵时,战马奔跑不稳,导致查理三世不慎落马,顿时军心大乱,原本胜利在望的战争立即反转。查理三世成了俘虏,一根马掌钉失天下啊。试想,如果在战前及时发现这微小的问题,是不是,历史就会重新改写呢?不得而知。
还有美国挑战者号,当年在升空的那一刹那,爆炸时的火花四溅,让我们触目惊心。而罪魁祸首就是因工作人员将程序上的小数点点错了位置,造成失事,造成七名机组人员全部罹难,举世震惊。这次事故也给了美国的航天事业一次狠狠的打击,美国航天局因此两年多时间,没有再将宇航员送入太空。可见,细微之处的失误多么可怕,简直就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注意细微之处,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也要做到以严谨细致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方可避免失败,走向成功。细节是构成金字塔的一块块方石,是铺就铁路时的一条条木头。我们只有关注细节才能把握人生和命运。百分之一的错误必定会带来百分之百的失败。所以让我们注重细节,让细节决定成败,用点滴铸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