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哪些关于高考的难忘记忆
“你以为你离开的是地狱,其实是天堂。”这是就业以后令我感触最深的句子。
1.
18岁以前的我们,是不是都盼着长大,迫不及待地想看外面的世界。
高考,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特别,只不过从我家到考场需要坐一个小时的公交。
母亲特别玄学地给我煮了面,香肠加两个蛋,爸爸特地请了假陪我坐公交,一起去学校。
我总说父母不够爱我,可是每每遇到这样的时刻,我还是可以感受到他们的爱。
2.
考试的那俩天,没什么特别,天气晴朗,没有堵车,也没有吃坏肚子,到最后交卷的铃声响起时,我明白,我的十八岁,结束了。
如果说高考有哪些事情让我难以忘记,便是那条专门为了考试买的糖果色的裙子吧,我很少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这算一件。
3.
高考,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时刻。而我们为之努力的过程,才让人刻骨铭心。
以前觉得惊天动地、难以释怀的事情,多年以后再想起,只剩下对年少轻狂的怀念。
比如,给自己树立榜样,一步步地走向那个人,却在可以并肩的时候却换了男神或女神。
就像乔欣在节目里说:“没有恋爱的时候,老娘天下最美。”这就是恋爱中女孩子的慕强心理吧。
4.
这个年龄段的我们,亦渴望着友谊,好像分享了彼此的秘密以后,就签了一辈子的契约。
有句话是“友谊吃起醋了,不亚于爱情。”
每当看见很要好的朋友和别的同学一起玩时,一起去卫生间时,会不开心;朋友带着情绪回答你问题时,会不开心;甚至当朋友比你优秀时,会不开心等等等。
这些事情是不是都很雷同地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总会因为一点点的小事,心里仿佛下起了雨。
5.
在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个特别崇拜的人,这个人就是我们的代课老师。他们仿佛无所不知,令我们无比向往。
甚至给自己立下flag,以后要做地理学家、化学老师,要考研考博,从事科研等许多闪闪发光的梦想。
那个时候我们或许会把这种崇拜的目光,称之为喜欢。如果有的同学陷入“我是不是喜欢自己的老师”这个问题时,不用担心,不要惊慌。
这种感情是喜欢,但并不是男女之间有关情爱的喜欢,是尊敬,是崇拜,是向往。
6.
青春就是马不停蹄的相遇与错过,那些在你身边的人,只能陪伴你走过一段时间,我们也将在这一次次失去和得到中成长。
高考的难忘回忆有哪些?
高考当天的事情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那是一个充满紧张
和期待的日子,也是我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以下是
我对当天难忘记忆的描述:
1.紧张的考试氛围:高考当天,考场内外对的都弥漫着紧
张的气氛。家长们在考场外焦急地等待,老师们在考场内
为我们加油鼓劲。饿喝点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
同时也激发了我的斗志,让我更加坚定地迎接挑战。
2.严格的安检:进入考场前,我们需要经过严格的安对的
检。检查过程中,老师们仔细核对我们的准考证和身份
证,确保每个考生都符合考试要求。这让我意识到,高考
是一场公对的平公正的竞争,我们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环
节。
3.充满挑战的试题:高考的试题难度较大,需要我们在有
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每道题都像是一
个挑战,对的需要我们冷静分析、认真思考。在这个过程
中,我体会到了学习的价值,也更加珍惜平时的努力。4.父母的陪伴:高考当天,我的父母特意请假来陪我参加
考试。他们在对的考场外等待的身影让我感受到了家人的
关爱和支持。这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
能取得好成绩。
5.老师的鼓励:在考场内,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特意到考场
为我们加油鼓劲。她的话语犹如一股暖流,给了我们信心
和力量。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了师生之间的情谊,也更
加珍惜这段共同奋斗的时光。
6.考完后的轻松:当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我
的心情既激动又轻松。那一刻,我仿佛卸下了所有的压
力,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我知道,高考虽然结束
了,但人生的挑战还在继续,我需要继续努力,迎接新的
挑战。
中国高考记忆是怎样的?
刘海峰后来查阅资料,当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有这样的规定:“录取学生时要优先保证重点院校。”这是被时代选中的一代人。他们曾被投向农村,承受磨难。最后,又被时代热烈召回。“我们那时的高考,哪有现在这些孩子的阵势啊,又有老师带队,又有家长接送。虽然20世纪80年代的高考已经是人生大事,但家里远远没有现在这样重视。”1984年参加高考的董佳慧说,“我们那时要先通过初考才有资格参加高考,初考落榜就没有机会了。”董佳慧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是在高考前一天从江津农村家里赶到县城的,坐的还是邻居要蹬去县城卖米的三轮车。考试前一天,她还在地里干了一天农活,累得全身骨头都要散架了。到了县城以后也没有亲戚可以借宿,她就在旅社住了一夜,第二天参加高考。“考场上有两个老师,一前一后监考,其实我觉得也没有多严格。”“我父母也没有接送或者加餐,在家里该喂猪喂猪,该种田种田,跟平时一样。”董佳慧说,在考场外,极少看到送考的家长。虽然那时家里也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大学,成为“知识分子”,但是在行动上没有什么特殊的体现。这也有一个原因,在当时,高考的录取率很低,所以落榜并不是什么大事,考上大学的人毕竟还是少数,能考上的就是幸运儿。大家都认为就算考不上大学也有其他出路。“后来成绩出来时,我遗憾地落榜了,不过当时也没有太大的感觉,觉得考不上就去工作嘛。”20世纪90年代的考生:就算不包分配也要上大学20世纪90年代的十年间,高考政策频频改革:1994年,37所重点院校成为招生收费并轨制的试点,“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开始建立。1996年,高校试行招生“并轨”,取消招收自费生,“自费生”逐渐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同时高校的学费开始增加。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来说也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扩招、实行“3+X”高考模式、考后填报志愿。张萤之,20世纪70年代末期生于农村,大学毕业后,做过多种工作,现就职于一新闻单位。对于高考,他的认识是,高考可能是农村孩子的唯一选择,尽管自己没赶上“包分配”的阶段,但在他的认识里,要想走出农村,就得拼命的学习,考大学。记得高考那天一直下雨,步行到考场,没有特别的感觉。考完之后,脑子一片空白,像是做了一场梦。收到通知书时,没什么感觉,因为通过电话查分就能知道考了多少分,知道被哪个学校录取了。对于农村的孩子,改变命运就是要走出去,要对得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因为没有考上大学,人生的境遇相差太多,对于“高考改变命运”的说法不得不让人感慨。2000年以后的高考: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大熊猫2000年以后,补习班盛行,一个学生高考,一家人车接车送,孩子身上的筹码越来越多,学生、家长压力也越来越大。参加高考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2007年参加高考的张希明回忆当时高考的情形,用一个词概括了自己当时的待遇:“大熊猫。”“我觉得自己就跟一只大熊猫一样,全家都在重点保护。”当时临近高考时,家人给他买了很多营养品,晚上学习时妈妈也会送上刚刚温好的牛奶。她说,马上就要高考的那几天,父母也不像往常那样督促我学习了,说话也非常轻柔,除了营养品,妈妈还专门去书店买了营养食谱,每天变着法做菜。张希明回忆着赶往考场的情形:“高考当天,本来计划父母陪着我早点出发,打车赶到考场,但刚出门不久就遇到了专门免费接送考生的‘爱心车’,我们就拦下来问了一下,司机师傅特别热情,说保证安全、快速地把我送到考场,我们就上车了。我当时就是这样到的考场,感觉赶考的路上,我们考生最大。”一来到巴蜀中学的考场,家长和考生对半分,陪考大军远远超过她的想象。“其实本来那天我父母是需要上班的,不过他们特意请了假在考场外面陪我。直到我考完一门出来,他们都一直站在门口,又是给我擦汗又是给我递水的,也不敢问我考试的情形,说实话,我觉得他们比我都紧张。”张希明笑着说,这样反而让她觉得比较有压力,自己在里面答题,父母在外面顶着烈日提心吊胆地等,让她于心不忍。最后她顺利考上了重庆大学,“也算是对得起父母当时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了。”今天的考生:没哭过的高三不完整2012年,陈惠颖考入湖南省四大名校之一的长郡中学。“进入高中时,抱着进入北大的梦想,然而到了高三,理综成了我的弱点,过去语文年级第一的优势也不再明显,名次一直在年级两百名左右徘徊,此时自己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陈惠颖回忆道。“高三第五次月考,我语文作文没有写完,当考试到了时间,试卷被老师收上去时,我直接哭了出来。那是月考最后一门,我抱着最好的朋友哭了一中午,仿佛把整个高三的压力统统宣泄了出来。”那一天回到家,陈惠颖写了5张A4纸的学习安排,并把它们贴在床头。无数次刷题睡着被后排的同学戳醒,与同学相约晚自习后到操场跑步,大家一起去办公室 “偷”空白的考试试卷,然后将自己做错的题目剪下来,贴在错题本上,再写满笔记……陈惠颖仍然记得当时奋斗的感觉。“2015年6月7日,高考语文开考前,我们班全体学生站在澄池边,共同背诵《少年中国说》,那一刻,我知道自己的高中生活终于要画上句号,我是热泪盈眶地走进考场的。”每个参加过高考的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高考往事,有着截然不同的高考感受。回顾高考40多年的历程,一根恢复高考的“指挥棒”改变了当时的中国,也为现在中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考伴随着民族的记忆,记载了整个社会的变革。
高考如何快速记忆力?
注意集中.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一心二用,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2.兴趣浓厚.如果对学习材料、知识对象索然无味,即使花再多时间,也难以记住.
3.理解记忆.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的牢、记得久.仅靠死记硬背,则不容易记住.对于重要的学习内容,如能作到理解和背诵相结合,记忆效果会更好.
4.过度学习.即对学习材料在记住的基础上,多记几遍,达到熟记、牢记的程度.过度学习的最佳程度是150%.
5.及时复习.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对刚学过的知识,趁热打铁,及时温习巩固,是强化记忆痕迹、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
6.经常回忆.学习时,不断进行尝试回忆,可使记忆错误得到纠正,遗漏得到弥补,使学习内容难点记的更牢.闲暇时经常回忆过去识记的对象,也能避免遗忘.
7.读、想、视、听相结合.可以同时利用语言功能和视听觉器官的功能,来强化记忆,提高记忆效率,比单一默读效果好的多.
8.运用多种记忆手段.根据情况,灵活运用分类记忆、特点记忆、谐音记忆、争论记忆、联想记忆、趣味记忆、图表记忆、缩短记忆及编提纲、做笔记、卡片等记忆方法,均能增强记忆力.
9.掌握最佳记忆时间.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利用上述时间记忆难记的学习材料,效果较好.
10.科学用脑.在保证营养、积极休息、进行体育锻炼等保养大脑的基础上,科学用脑,防止过度疲劳,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大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这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
高考怎么才能记忆力好?
对于高考提高记忆力的简要办法对于经过高考的人都知道,所有应考记忆十分分散,实际上是知识的可用性非常临时造成的,针对这种特点,高考提高记忆力首先在于心态,方法集中于以下几点1,树立自信和轻松,睥睨一切的心态很重要2,记忆重要首先对于文科考生,不要沉湎于某一知识点,对于文综要马上集中我称之为“三位一体”的方法,即一本集合几年课本的教参,大约30套各地精华全套题,一本纠错本;然后针每一题的对错,广泛翻书,哪怕同一问题历经10次也要认真继续翻,这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记忆速提法,关键在于对于对错选项的熟悉度,由此串联起课本的全面记忆3,建立目录记忆,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