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颐和园作者游览顺序:长廊——万寿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课文可以体现这种游览顺序的语句:1、进了颐和园大门,绕过了大殿,就来到了长廊。2、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脚下了。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都被收在眼底了。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了。扩展资料: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建筑格局: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以仁寿殿为中心的行政区,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地方。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颐和园
颐和园的写万寿山脚下的作文450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 在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特点的文章中,常常采用所谓移步换景的方法,也就是到一个地方写一种景色。《颐和园》中描写景物乍一看是按:“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这样的游览顺序来介绍的,但在实际描写中,却藏着丰富的变化。 首先是对万寿山上的描写。“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写的却不是山脚的景色,而是“抬头看”,写了半山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却不写山上,反而“向下望”去,写山下树丛掩映的黄的绿的屋顶和朱红色的宫墙,写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写了眺望远处的城楼和白塔。这样看起来,其中的“移步”与“换景”不相一致,甚至有点对不上号,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这正对应着颐和园的特点。因为颐和园是一个皇家园林,它的占地面积和精妙设计,都不是一览无余的。如果站在山下写山下,就会被树丛遮住平视的视线,只能看眼前的景色,不能看到更多更远的景色。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