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得刚好》读后感
郭德纲著,记录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偶尔听郭德纲、于谦对口相声,关注点在于“包袱”,哈哈一乐,不曾多想。读完此书,更愿意听郭单口相声,品人生百味。
原文精选:
1.我争者人必争,极力争未必得。我让者人必让,极力让未必失。
2.高高兴兴比什么都强,跟谁较劲都是跟自己较劲。
3.要想成功需要的是朋友,要想巨大的成功,需要的是敌人。
4.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回头看我得感谢那段岁月。孤身一人流落京城,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身无分文,举目无亲,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5.穷人站在十字街头耍十把钢钩,钩不着亲人骨肉;有钱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枪棍棒,打不散无义宾朋。英雄至此,未必英雄。大英雄手中枪翻江倒海,抵挡不住饥寒穷三个字。一步一步地苦熬苦掖,终于我们也看见了花团锦簇,我们也知道了灯彩佳话。那一夜,我也曾梦见百万雄兵。
“那一夜,我也曾梦见百万雄兵!”
好一句气势磅礴的百万雄兵!
书中有很大篇幅描述郭德纲与他人的恩恩怨怨,而且在嘴上从不吃亏,个人感觉郭德纲的人生境界还未到火候,参考孔圣人精神修为之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我呢,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过得刚好的内容简介
郭德纲亲笔作品,讲述人生四十年的江湖过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迄今为止,唯一人生回顾,荣辱浮沉,冷暖自知,自浊自清自安然。书中的文字记录了郭德纲这些年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人生、相声艺术、生活的感悟和思考,行文冷静,不煽情,不夸张,不做作,不隐瞒,不回避。 《过得刚好》有着极其鲜明的郭式风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妙语连珠,文字独特,语言幽默风趣,读之不禁令人捧腹,为我们营造了一份无与伦比的阅读快感,这份快感和他的相声作品一样过瘾。即使面对着台下无人的惨淡局面,郭德纲依然保持着他的幽默感。 过得刚好,这是郭德纲式幽默,也是郭德纲的人生态度。我争者人必争,极力争未必得。我让者人必让,极力让未必失。真放肆不在饮酒放荡,假矜持偏要慷慨激昂。万事留一线,江湖好相见。
《过得刚好》读后感怎么写
《过得刚好》是郭德纲亲笔,大致讲述了四十年的江湖过往。那么《过得刚好》读后感怎么写呢? 《过得刚好》读后感怎么写(一) 我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在于郭门的一位弟子,小张老师。 郭老板之前给本书定名为《人在江湖》,其实我个人觉得挺贴切的;后经编辑建议改为《过得刚好》。前者更像郭老板一贯的风格,一身江湖气,快意恩仇,侠肝义胆;后者商业气息更明显,以郭老板之名气,一方取利,一方扬名,名利兼得,改一下无伤大雅。 这也很像郭老板一贯之态度,相声之外论孔方,好与不好,都不值得与之较真,生气。 郭老板常以文人自居,又颇通诗书,引经据典,锦绣文章,信手拈来。纸扇长衫自风流,绣口一吐,骂人不带脏字更显文学底蕴。跟书生意气的文人形象相比,实难重合。 年岁愈长,反而郭老板大师风范隐现,戏台上踢袍,评书社说书,自是稳稳当当。更不用提相声园子里的专场。所以文人什么的说法,现在看来倒像是一种自谦,合该是曲艺留名的人物。 郭老板早些年,穷困潦倒心气高,嫉恶如仇;中间同行挤压,师徒不睦,云字科死走逃亡,德云社元气大伤;再到如今,门下众弟子名气剧增,一票难求。历经世事不论性格如何,处事如何,待人如何,发票如何,打人如何,郭老板也是玩弄文字的高手,怎样公关都无可是非。 然则再遇上那些个不懂相声在台上糊弄人的相声演员,郭老板要追到人家里去打丫的,我实名制支持。 《过得刚好》读后感怎么写(二) 喜欢《过得刚好》这本书,它带给我力量。 这就好像很多老一辈喜欢看《钢铁是怎么炼成的》从中吸取养分。但我觉得也许《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并不适合我这一辈了,至少来说同样是钢炼,它就没有《钢之炼金术士》带来的影响大。 不是什么钢丝,从没有正而八经地看过郭德纲的相声,甚至可以说对这种艺术形式没有特别感兴趣的地方,但郭老师的这本书,就毫无来由地吸引了处于黑暗中的我,对我来说,它不是太阳,不是月亮,但也许是月饼。因为,它应节,符合现在的我。 很少喜欢看成功人士的自传或者慷慨演讲什么的,因为我理性地知道那里面很多虚的东西,一个人成功了,很多时候就会把过去自己的经历和痛苦放大或者缩小,对于我来说,这都不适合。但《过得刚好》非常适合我,感觉里面陈述事实比较多,偶尔会看到一个充满阅历的一小段感慨。 看这本书,不仅因为这本书,还因为我自己,因为现阶段的我存在着几个问题:缺乏自信,缺乏力量,不善沟通,心态不平和。对于这些,作为一本由饱受沧桑的相声艺术的成名人写的书籍,带给我所缺失的力量,自信,沟通技巧和平和应对的心态 关于《过得刚好》读后感怎么写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