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门下弟子三千
仲由(字子路)——武功高强显忠烈,舍身取义志伉直。子路也许是十大弟子当中唯一会武功的人,不论是在从师孔子前还是从师中,子路就非常好勇争胜,但不欺幼弱,《集解》中说子路:“冠以雄鸡,佩以暇豚。二物皆勇,子路好勇,故冠之。”卜商(字子夏)——命理始祖桃李遍,辈晚才高传佳作。卜商是最早提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观点的始祖,这句话对中国人的命理观影响几千年,这并不是子夏在提倡一种宿命论,而是教导人们:要看得开生和死,生和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必经之路,要用一颗平常心去看待生死;富有、地位在某一程度上是由上天决定的(比如出身的家庭有富有、贫穷、皇室、平民之分),但是当一个人哪怕是处于贫穷和艰难之中,也要奋发向上,努力拼搏。端木赐(字子贡)——取才有道聚千金,外交风去展雄才。子贡在孔子的弟子当中最有钱,算是一位富豪,他很会做生意,在当时儒学可是提倡重文轻商,认为经商不是正道,可是子贡偏偏不吃这一套,文要摆弄,商也要经营,一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当中的记载充分可以说明他是一个经商高手:“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废举”指贱买贵卖,“转货”是指货物种类更新快 冉求(字子有)——率军御侵传捷报,知错能改子可教。率领过军队,打过仗的孔子弟子也许只有子有,这显示了他的胆识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并能一战而捷,反映了他潜质的军事才能。子有青年时期做过季氏的家臣,公元前487年齐国军队来入侵,他率领军队进行抵抗,并亲首冲到最前线,奋勇杀敌,大大激发了士兵的气势,再加上他在出战前就想好的“以步兵执长矛”的作战方式,并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此时他还念念不忘他的老师,于是趁如此大好机时说服季孙肥(即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达14年之久的孔子。冉雍(字仲弓)——王室之后德化民,惊世之作毁于秦。仲弓是周文王的后代,然后传到他这代的时候却末落了,家里比较贫穷,以放牛为业,人称“犁牛氏”,这点有些类似刘备,都是王室之后,一个以放牛为生,一个以编草席为生,只是一个成了“贤才”,一个成了“皇帝”。仲弓曾做过季氏私邑的长官,他主张“以德化民”,但是在季氏之处“仕三月,是待以礼貌,而谏不能尽行,言不能尽听,遂辞去……”。 冉耕(字伯牛)——坦直端正树威望,英年早逝扼腕惜。伯牛为人端正正派,率直、坦诚,非常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的弟子当中于德性称著,有很高的威望,可是史书对其介绍很少,再加上他英年早逝,他的很多才能没有得到展示和发挥,实在是令人惋惜,我们能找到关于对他的才能和品德进行正式描述的只有《史记》最具有说服力,里面记载说:“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 闵损(字子骞)——老成持重孝为先,淡泊名利拒费宰。子骞年幼不幸丧母,不断受继母虐待,生活过得很清苦,成人之后,父亲又病故,可是守丧三年未满,国家战事不断,被应征从军。艰苦的生活和复杂丰富的社会经历,使他深深感到世事艰辛难料,慢慢养成了寡言少语、老成持重的性格,平常,他话语不多,然而只要讲话就说得很中肯受用,孔子说他:“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宰予(字子我)——才思敏捷善言辩,敢于儒学提异议。子我能言善辩,才思敏捷,随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出使于齐国、楚国,用他的“花言巧语”游说各国的君主,试图帮孔子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政冶抱负,子我非常尊敬孔子,也非常赞同孔子的绝大多数主张和观点,但是一遇到认为不对的或不妥的地方,他会毫不犹豫地提出异议。 言偃(子游)——礼乐教民独一帜,继承儒学传南方。为什么说子游是非常特殊的人物呢,那是因为在孔子七十二贤弟子当中,他是惟一的南方人,孔子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山东和北方,南方弟子极其的稀有,都说“物以稀为贵”,古代的交通和信息极为不便,南方的学子要到山东求学孔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子游身为南方人,就显得非常的有意义,这对孔子的学说在南方传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颜回(字子渊)——大智若愚成一家,呕心沥血理《易经》。自汉代以后,子渊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他吸取了孔子儒学之精髓,并创立“颜氏之儒”;《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有一口饭吃,一点水喝,就算是在烂屋小巷子里生活,子渊依旧自得其乐),这说明子渊是一个不注重权利和名誉之人,他追求的是一种平淡、朴真的生活,他又是一个天生的乐观主义者,可就是这样的一个智者,起初被同学说成是“愚者”。拓展资料:最后引用《论语·先进》当中的话对孔子眼中的十大最优秀的弟子进行总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门十弟子
孔门十弟子,这本书讲的非常好。不光讲学生,其实从学生的作为看来,也可以看到孔子身上的优点。
首先,我认为他它是相对按照孔子喜欢学生的程度来看的首先,孔子喜欢颜渊,因为颜渊非常好学,演员非常好学,如果孔子给他讲好长时间知识,放是别人肯定会有些疑问,可是颜渊却没有疑问,因为颜渊想,孔子老师这么厉害的人,怎么可能会犯错呢?孔子也有些疑问,可是却发现他在跟别人谈论的时候,自己交给他的知识,他却全用上了。颜渊的优点就是不迁怒比如说他对张三发脾气,绝不纤到李四身上,但是妍妍家里也是有一点穷困的。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难过,而颜渊则是沉浸到学习之中,如果拿一句夸张的话说,他基本上没时间想自己穷。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你觉得你跟颜渊谁更加厉害?子贡却说,颜渊文一知十,我闻一却之二呀!颜渊死后,孔子非常的伤心,要知道孔子儿子死了之后,哭的都没有颜渊死之后哭的伤心。可见他都把颜渊当成自己的儿子了,有人说老师,您不是说不要哭的太痛吗?老师说我不会颜渊哭,为谁哭呀?孟子曾把他和大禹比在一起可见对演员的评价是非常高呀。
在我眼里看来,颜渊永远是那个最好学的人,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出生而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还有一个就是子路,我认为子路其实性格跟小孩没什么两样。子路非常急性子。孔子和子路是这样认识的:
一天,孔子走在街上,发现一个发现穿着打扮都非常粗鲁的一个人。孔子问了子路爱好,子路说喜欢长剑孔子就夸你的技术,再磨练一下,应该有更好的才能。嗑瓜子路就说南山的竹剑不需要修饰就可以很笔直,孔子说,见上插上羽毛飞出去,不是射的更准,更远吗?子路听到这儿连忙赶紧拜师,孔子只说了一件事,就让子路拜他为师,可见孔子的才能也非常好。
子路的性格坦率刚直,每次见孔子说的不对,就直接说自己的想法子路一直是孔子的“贴身保镖”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一次孔子对同学们说,如果我想到海外实现我的志向,跟随我的一定有指路吧?如一听,非常的开心。但是孔子看见子路这么开心,立马停下来说,这只是我心里的一个想法,不要当真。
入队老师是非常呵护的,有一次孔子病的很重,子路就组织学生们给孔子跑上跑下的,孔子醒来问,是谁让这么办的?有一个学生说:子路但孔子觉得这就是在胡闹。
有一次,子路问:老师,什么是死亡?是个好问题,但不应该是子路问的。孔子立马就答了一句,未知生,焉知死。如果你都没有领悟你活着的意义,那么,你一定也不理解死。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死比生要多,这就证明孔子别起声来,更懂死。当时苏格拉底被冤枉的时候,苏格拉底说:我并不害怕死亡,死亡只是一种解脱。好多人活着,就像奴隶一样,死了不是更好吗?
孔子有时候说子路有时候可能过了,或者被批评为粗鲁。有一次子路想给它的朋友只高一个官位,但是孔子却不同意,因为孔子说让他做了官,他并没有事先学习。那样会害了百姓的。但孔子觉得子路很粗鲁,做什么事情都太快了。我自己认为子路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他虽然有些时候会发脾气,但是他有可能是一个没有情商的人。说话也很没情商。子路死了之后,孔子也非常伤心,这基本上跟圆圆没有什么区别。
我认为孔门十弟子,这一本书这十个弟子中最为发光的还有一个那就是子夏,子夏虽然没什么可讲的。但只下每一厉害的地方,九十谨慎严谨,有一次他讲给他们的学生说只要碰见没用的或者不好的人,就不要结交。子章却反对说,万一是有用的人,不想跟你交往。但如果交往了,却浪费那个人的时间呢?所以子夏也是非常拘谨的子夏刚开始是一个非常好的学生,举个例子吧。有两个同学,他们家境不好,自己也不努力。就连问的问题老师都听不懂,所以他们下课就去问子夏。
子夏刚开始是一个很好的学生,后来又成为了一个很好的老师。孔子说,最能给我启发的就是子夏了。
或许这十个人就是孔子3000学生中的其中十个发光的人吧。那么或许这有可能是孔子十个发光学生中的其中三个最发光的人或许他们的特点也非常的明了。还有别的人。
为什么弟子比老师去世的还要快?这也可以反应当时的环境非常的不好。不像我们现在医学发达。所以好多像颜渊都是营养不良而导致死亡的。
孔门十弟子这本书有好多细节值得你去品。从地址就可以看出来老师。从中也有一些人生道理,比如说你干什么事儿就干什么事儿的样子,上班就上班的样子。吃饭就吃饭的样子。
我非常推荐这本书,包括后面提到的曾生志向也非常奇怪,但孔子竟然认可?
这就是我读完孔门十弟子之后的感受。
《孔门弟子"各言尔志"》 文言文具体翻译
【原文】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译文】颜渊、季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把它们用坏了也不遗憾。"颜渊说:"愿做到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宣扬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使老人能享受安乐,使朋友能够信任我,使年轻人能够怀念我。"
《孔门师徒各言志》文言文及翻译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孔门师徒各言志》文言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门师徒各言志》选自《论语》,下面是《孔门师徒各言志》文言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颜渊、季路伺。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翻译: 颜渊、子路侍奉在孔子身边。孔子对他们说:“何不各自说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希望可以把车马衣服皮袍等都和朋友一起分享共用,就算这些东西都破旧了也没有什么遗憾。”颜渊说:“希望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对孔子说:“愿意听您的志向。”孔子说:“(希望我)能让老人过得安适,能让所有朋友的信任,能让年轻的人怀念。” 注释: (1)颜渊、季路侍:颜回和子路侍立(在孔子身边)。 侍:服侍,站在旁边陪着尊贵者叫侍。颜渊,即颜回。季路,即子路。 (2)盍:兼词,即“何不”的合音,意为何不。 (3)尓:你们。 (4)裘:皮衣。 (5)共:共同享用。 (6)敝:破、坏;动词,指用破 (7)憾:遗憾。 (8)伐善:夸耀长处。伐:夸耀,自夸。 (9)施劳:施,散布,此衍生为表白。劳,功劳。 (10)老者:老人。 (11)安:安乐 (12)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孔子简介 (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