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排档是什么

时间:2025-09-26 22:16:41编辑:小松

什么是大排档,是怎么样的?

大排档,原称“大牌档”,将固定摊位的大号牌照裱装悬挂,因而得名。该经营方式始于二战后香港,当时百废待兴,开始有人在街边设置路边摊出售熟食,其中大牌档的面积较一般小贩大,有数张可摺叠的桌椅,摊档是一个巨型包箱,晚上休息时用木板、铁皮捆起,放在路边,所以也可以放纳更多设备,提供跟餐馆相类似的食物。50年代起,政府发出“固定摊位小贩牌照”规管,相比别的路边摊,大牌档的牌照是一张大纸,需要裱装起来,挂在当眼位置,因而称为“大牌(大牌照)档”。在粤语中,“档”类似“店”和“摊”的意思。早年香港华人集中在中上环、湾仔一带,也是大牌档的发祥地。在粤语中,“牌”与“排”同音,不少人误以为大排档是解作“一大排人食饭”的意思,因而误写成大排档。在东南亚一带,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闽粤移民为主的地区,并没有大牌档的名称,当地称为小贩中心。历史编辑大排档美食让人大快朵颐大排档美食让人大快朵颐大排档在香港有着悠久历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兴旺;至1970年代,数目减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港府发出固定摊位小贩牌照规管,相比别的路边摊,大排档的牌照是一张大纸,需要装裱起来,挂在当眼位置,因而称为“大牌(大牌照)档(档口)”,后传入内地多写作“大排档”。在粤语中,“档(档口)”和“摊(摊位)”都有不固定或流动的意思,即位置或门市建筑物不是固定的商铺。1972年,香港政府宣布十年建屋计划,由政府兴建廉价房屋,该计划的后期出现俗称冬菇亭的熟食店铺设计,经营方法与大牌档相似,但店铺不再是一个以木板铁皮包箱,而是固定在指定位置,但在日常口语中,这类店铺也称作“大牌档”。在1980年代香港进行市区重建时,不少大牌档的小贩牌照被收回,部分因此而结业,也有部分迁入店铺,例如原址湾仔克街的再兴烧腊饭店、中环广源西街的镛记以至九记牛腩,均起自大牌档,成为香港著名食府。大牌档或大排档一字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传到中国大陆,最初多半是聚成堆的小吃摊,当中又以烧烤、串串、麻辣烫和简单小菜为主,其意义跟“路边摊”差不多。但随着人民消费力提升,不少大排档也大幅翻新改造,变得更美轮美奂。大排档从香港最初那份草根意识,发展到今天的小资产情怀,也见证了中国几十年的经济的变化。 [2] 文化编辑大牌档食物种类繁多,中西兼备,中式有小菜、炒粉面、鱼蛋粉面、白粥油条等,西式的有多士、三文治、港式丝袜奶茶、咖啡、鸳鸯等,亦有红豆沙、芝麻糊等中式甜品。大排档的鸡翅各地人均喜爱大排档的鸡翅各地人均喜爱有别于现时香港茶餐厅等闲出售过百款食物,早期每家大牌档多数只专卖一种食物,一连数家人经营在一起,客人坐在一店点了烧味饭,可以从另一间店要一杯奶茶,再在第三间店点一客甜品。这种不讲究中西分类的饮食习惯,成为香港茶餐厅的雏型。大牌档多数由铁皮和木板砌成,颜色以绿色为主,伙记很少穿制服,多数只穿上一件汗衣,搭上一条祝君安好的毛巾,室内没有冷气,部分上盖只由绿色帆布搭建,亦欠缺排污系统,碗筷放在桌中央,卫生环境较差;店铺几乎都会提供一杯淡茶,但客人通常不喝,而是把筷子和勺子插在杯中清洗,随着香港食店卫生改善,这做法虽不如过去流行,仍这种洗杯方法在香港仍十分普遍。传统大牌档亦甚少以纸张落单,客人点菜后,结帐时按照碗碟颜色等算钱,伙记喊一声“开黎,几多钱”(类似“来吧,多少钱”),由老板直接收钱。经营编辑大排档的热闹大排档的热闹大排档之间也有着残酷的竞争。食客多的摊点,不用老板吆喝,聚来的客人会越来越多,而食客少的摊点,则越来越冷清,又由于很多人吃东西有恋旧的习性,吃了一家觉得好,下一次会主动再来。由此造成的马太效应,使火爆的摊点兴旺发达,冷清的摊点则难以为继,最后收摊关门。关门也无所谓,自然有新的人抢占进来,新一轮的竞争又开始上演。做大排档的生意,看着热闹,其实很辛苦。每日守着日落黄昏时开始上班,摆摊设棚,炒菜待客。没有客人时摊主清闲而揪心,客人多时,则恨不得多生出三四只手来,忙呼不停,一直到深夜,人群散了,摊主还不甘心,继续守着,希望客人再来一些,再多一些,天快亮了才收摊回家。这时摊主已是满身油烟,筋疲力尽。可是白天也是不能尽情休息的,要买菜,理菜,做好下一夜的准备工作。如此周而复始,大排挡的摊主,个个满脸憔悴。这些摊主,有许多是下岗工人。作为一种再就业渠道,政府尽管也头疼大排挡带来的诸如饮食安全、城市卫生等问题,但还是暗暗鼓励的。所谓民以食为天,在大排档中可一眼望尽。


大排档是什么意思?

大排档,就是聚成堆的小吃摊。每一个摊点在最显眼的地方竖着火光熊熊的锅灶,旁边的长条桌上,调料、菜肴、一次性碗筷依次摆放,餐桌在搭起的简易塑料棚里,朝向大街。
大排档在香港有着悠久历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非常兴旺;至1970年代,数目减少。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港府发出固定摊位小贩牌照规管,相比别的路边摊,大排档的牌照是一张大纸,需要装裱起来,挂在当眼位置,因而称为“大牌(大牌照)档(档口)”,后传入内地多写作“大排档”。在粤语中,“档(档口)”和“摊(摊位)”都有不固定或流动的意思,即位置或门市建筑物不是固定的商铺。


大排挡的来源

大排档的历史和发展

为什么大牌档叫大牌档? 这是因为一般小贩牌照规定档口所占面积很小,但是熟食档牌照规定档口所占面积相当大故称此种牌照为 「大牌」。为什么大牌档又叫大排档? 「牌」 和 「排」 是同音字,「大排」的意思是一些熟食档平排著好几档,而档前座位亦排列成行。

大牌档出现在40年代, 这是由于当时港英 *** 欠缺社会福利政策,而早年一些公务员因公伤残致无法负担其家庭生活,所以 *** 准许他们申请大牌档经营以便他们供养子女和维持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五十年代初,中国香港百废待兴,那些殉职公务员的家属和战俘的遗属都靠申请大牌档生活,再加上中国大陆解放的时代冲击,难民涌入本港令人口激增,当时那些流浪客身无分文,倦了便睡在街上,饿了便到大排档吃饭,故大牌档于当时盛极一时。

多数大排档自四十年代出现便一直在中环士丹利街一带发展,至五十年代,大排档的发展旺盛,他们霸占整条街,开始令 *** 头痛,但 *** 一直对大排档容忍,直到七三年, *** 以大排档阻碍交通和街道整洁为由开始停止签发大排档的牌照,并立即禁止牌照转让和子女继承,故很多持牌人逝世后,大排档便要停业。大排档的数量一直减少到现时的二十九间。过去大排档分布在平民区,如上环,湾仔,西营盘一带。 现时大排档有二十九间,分布在中环(10间),湾仔(3间),深水埗(14间),大屿山(1间). 其实大排档有内陆和海边的分别,内陆的主要卖小炒和煲仔菜,海边的的主要卖海鲜,如炒海蛤,濑尿虾



早期的大牌档是社会福利之一。战后, *** 为了因战争期间伤亡的公务员家属﹑不能依赖微不足道的退休金维持生活的公务员﹑及子女较多的贫穷家庭维持生计, 便优先发给一个没有固定档位的流动熟食牌照, 让他们在街边或小巷设档经营。

初期的大牌档档口是流动的, 即档口底下有四个轮, 方便在不同位置摆卖。而且档口前会放一张长桥形的木凳, 上面再放上两﹑三张矮凳, 食客就蹲著长桥形木凳, 或坐在矮凳上用膳。后来则发展至档口由鐡皮木屋建成, 旁边则摆放一张张的木台木凳, 再演变成今天的一张张折台折凳。



现存的传统大牌档只有三十间左右,参考: xanga/khingl/402625179/item,


大排档名字

  1、百味大排档

  2、美食美客

  3、食有味

  4、独一味

  5、朋友之家大排挡

  6、三凤桥大排档

  7、青石桥海鲜大排档

  8、贞姨大排档

  9、开心大排档

  10、随缘大排挡

  11、胖姐海鲜大排档

  12、川湘大排档

  13、鸿运潮汕大排档

  14、醒醒大排档

  15、潮记大排档

  16、小茴香

  17、好兄弟大排挡

  18、岸上渔夫大排档

  19、随缘

  20、胖姐海鲜大排档

  21、川湘大排档

  22、鸿运潮汕大排档

  23、海之韵海鲜大排档

  24、虾兵蟹将海鲜大排档

  25、红运海鲜大排档

  26、鑫鹏海鲜大排档

  27、好人家

  28、小鱼儿大排挡

  29、食有味


上一篇:家的读后感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