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和养身通常是指什么?
养生和养身通常是指什么?养生通常直接指保养、调理身体,主要侧重在身体机能上。比如最近生病了,需要养身体,或者受伤了要恢复,需要好好调养身体,通常是短暂的行为。而养生主要是通过饮食调养、精神调养以及特定的养生功法等措施,来增强体质、调整心态、延缓衰老甚至延长生命的一种长期性的行为。养生之道源自于我国道家,原本是道家通过各种方法来延年益寿的一种活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饮食、医药、民宿、宗教以及武术等文化方面的理论,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古代人民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结果。养生其实就是养五脏,让身心健康、生命得以延长。通过锻炼身体、规律作息、营养均衡、通达心胸以及提神自我的道德素质与修养来达到修心修身的目的。在现代,养生是一门涉及诸多领域的综合科学,主要包括中医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化学、烹饪、运动学、道学等等。要想养生,要保证:1、睡眠充足。要合理地安排作息,不要熬夜,保证一天八小时的睡眠时间。2、调节饮食。在饮食上要荤素搭配、粗细混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能量等营养物质。3、劳逸结合。单调漫长的工作之余,要适量的运动来保持大脑和肌肉运转,促进代谢和血液循环。4、心情愉悦。多参加社交活动、听优美的音乐,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5、还可以配合专业的养生功法,比如站桩、冥想等,让身心达到更好的状态。女士养生1、合理安排三餐。早餐只吃高纤麦片、低脂鲜乳,尤其是每天餐前搭配天然植物的不但有助于消除脂肪的过量摄入,而且可以消脂,同时也不会阻碍营养健康的摄入,也是天然的瘦腰食物,可以短时间内瘦腰,至于肉类、海鲜则留待中餐,晚餐可以吃点清淡的,蔬菜要占大部分,其中魔芋是比较适合女性养生的蔬菜。零食可以多吃酸角、西番莲。2、饭后站立半个小时。其实女人腰部发胖的最大原因是疏忽,由于工作学习忙,根本没有时间来合理调配生活,安排自己的饮食起居。饭后至少站立半小时,可以免去脂肪淤积在小肚子上的烦恼,还省去事后弥补。
什么是养生与养心
健康的根源在心不在身,一切法由心生,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养生与养心的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养生贵在养心 所谓:一切唯心造,万法皆由心。这里心便是纲,身既是目,刚举则目张。养心的功夫到家了,其他的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从五行理论来说,心属火,火旺则五心烦热,诸病丛生;火虚则五内不调,四肢乏力。所以,“火”的控制很重要,控制的好,可以起到实时温补的作用,身体安泰。一旦失控,便会被邪气乘虚而入,导致或引发各种疾病。所以,心为主宰,心安则体健,心乱则气滞,气滞则病侵。 所以你看你的周围,凡是整天心浮气躁、容易生气的人,大多身体素质不会很好,总会或多或少的有着各种各样的不适。 因此,身体健康与否,除了合理膳食、戒除烟酒等等有一个科学的生活习惯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保持一个舒畅祥和的心态才能睡的香、吃得香,才会身体棒。 当然,如果再有一个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并持之以恒,那就叫内外兼修了。 然而,人之一生,有很多事是不尽如人意的。所谓:人生有“八苦”也,又怎么会轻易的完全断绝烦恼呢?当面对诸多烦恼的时候,又如何才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呢?况且,上面说的只是心态的问题,还没有到“养心”的地步。只不过良好的心态是“养心”的基础而已。 养心的基本条件 1、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养心的基础。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不同,性格迥异,接受的教育、熏陶自然千差万别。那就导致每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是不一样的。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站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风景自然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各有千秋,这里无所谓什么对与错。对与错是相对又能相互转化的,是认识论的问题。尤其是在如今多元化的畸形繁荣的文化氛围里的人们,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呢?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又怎么会有相同的答案。 可无论怎样的不同,起码有一点是共同的——都有一样的“生老病死”;都有一样的“七情六欲”;都有不同的“远虑近忧”。 那么,推而导之,幸福的前提是强健的身体,可各种各样的烦恼都会影响自己的健康。 可怎么才能尽量的少些烦恼的,所谓“离苦得乐”,如何才能做到呢?佛祖说:化烦恼为菩提,可这个问题就大了,如何化?可以说:境随心转,可以说:倒果为因,可以说:烦恼本即菩提,无须化。但这是“道理”,可境到临头自会乱,何益?不说也罢。 其实,烦恼每个人都是无法逃避的,人之一生,“七情六欲 ”自然存在,何谓“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何谓“六欲”?“眼耳鼻舌身意”也。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可是,就算我们明明知道这些道理,但谁会没有“七情”?谁会断绝“六欲”,哪个会少一分?所以,我们都是普通人,种种烦恼,反正都是要面对的,既然如此,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直面人生、正视问题,不回避、不气馁,以积极的心态、以平常的心态、以利人利己的心态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烦恼便不攻自破。 总是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些,总是把他人的利益看重些、总是以一颗真纯的善心去待人接物,那你的烦恼就会少很多。 利人才会利己,自私会陷入贪婪的泥淖,贪婪会吞噬掉你的真纯和灵性,幸福就会背道而驰。 “贪、嗔、痴”都不是独立的存在的,贪心起便是愚痴了,满足不了贪欲,便会升起无名火,“嗔”便如约而至了,等到你“贪嗔痴”具足的时候,你的傲慢心便来了,随之,你便会整天疑神疑鬼,恐怕别人把你的财富、名利夺取。于是,便会夜不安寝、食不甘味,久之,疾病便乘虚而入了。 所以积极向上的便是阳光的,阳光的当然对身心就是有益的。而萎靡不振的、颓废的、沮丧的、忧郁的、嫉妒的、贪婪的、怨恨的、愤愤不平的等等心理,都是“贪嗔痴慢疑”的种种表象,是与培育良好的心态背道而驰的。同时,对自己的身心是恶性的刺激,久而久之,便会愁肠百结、郁郁不欢,甚至产生自闭、妄想、抑郁、变态等精神疾患。对身心的健康是有百害而无一益。所以,让自己阳光一些吧! 怎样让自己阳光一些呢,我明明被误解、被冤枉、被欺辱……,还让我怎么淡定?怎么阳光呢? 我也有过上述的心路历程,被误解过、欺辱过,当时的感觉是委屈、怨恨。但是,这个心理像乌云一样遮着我,无法排解。于是,我就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天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整天琢磨着怎么“雪耻”,暴戾的魔鬼蠢蠢欲动,还好,理性终于战胜了冲动。后来我发现,这个心理状态没意义,无法改变什么。后来读《心经》、《金刚经》、《六祖法宝坛经》、《道德经》,读《南怀瑾文集》,读很多大师们的论著。我终于读懂了“嗔恨心”是个双刃剑,害人害己,也是无能的表现,真是要不得。我终于弄明白了,欺辱你的人,是你的磨刀石,只会让你的智慧更锋利,让你的心志更坚强,让你的步伐更坚实,让你的心境更淡定。 后来我总结一句话说给朋友听:给你磨难的人一定是你的贵人。还说了一句话:拒绝磨难的人终将一事无成,拒绝享受痛苦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就算我们生如草芥,无需成就什么大事业。但是当我们面对磨砺的时候,何不学会淡定些呢?反正都要面对,与其针锋相对,不如倒果为因,化干戈为玉帛、拨乌云见蓝天。 有句老话:吃亏人常在。 总之,尽量的让活着的分分秒秒,让自己的心常处于一种恬淡的氛围里,这样你给人的感觉会很安详、很平易,低调而不浅陋,虚怀而不自卑,遇事冷静理性,才会沉着果断处理好事情。 这样以来,你的人缘就会好些,你的工作质量就会高些,你的关系协调就会活些。你的快乐自然就会多一些。 但是做到这些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宽容、忍让、坦诚和博爱。 做不到,是自己的问题,努力修正吧。 2、良好的知识修养可以使“养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句话:无知者无畏。一个人缺乏知识修养,对道理的认识就不会到位,就难以辨明是非,就容易率性胡为,做些损人害己的傻事来。 其实知识修养的关键作用,我认为还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修养”。所谓的“修养”既是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是不是做到了专心致志、凝心聚神的汲取知识的营养,领悟人生、社会、自然的道理。如果是,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修养”的过程。一朝一夕倒也未必有什么成效,但一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日复一日,久而久之,你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升华了自己的精神境界,那就叫“腹有诗书气自华”了,这个过程就是“修养”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你就有意无意的进入了一种“窈兮冥兮”的状态,这是什么状态?这是功态。这种状态会形成一个祥和的“场”,在这个“场”里,你的身心都会受到温润的滋补。(所以,现在一些关于人生哲理方面的文章冠名以:心灵鸡汤,大概便是此意吧。) 因此而受益的大知识分子很多,如近百岁高龄的季羡林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年近九旬的国画大师易图境老人、九十三岁高龄的国医大师朱良春等等很多。古代更是不胜枚举,如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据可考证的活了一百岁,北宋大诗人陆游八十五岁,而长寿之王、中国养生学的创始人彭祖的年龄就更玄奇了,据说活了八百岁,实际可考的也有146岁。 知识改变命运,看来是不错的。不仅改变命运,还能延年益寿呢。 你的知识积累越是丰厚,你对宇宙、自然、人生的认识就越通透,你就会深谙虚怀若谷、平常即道的道理。你的心胸就会愈加豁达、敞亮。因为你站得高了,看得就会更宽阔、明晰。就不会为世俗间的琐碎心怀芥蒂、纠结不清,就更加圆活自如的处理一切事情,而不会被种种烦恼所羁绊。 这里要说明一点,现在的知识点很宽泛,不是什么知识都有这个功效的。我还是建议大家,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还是研读些经典吧,古代的、现代的,都好,因为那才真是智慧的结晶,那里有启迪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3、常怀一颗爱心、善心是“养心”的关键。 说到这里,会有人骂我,这不废话吗?谁没有善心啊,谁也不是黑心烂肺的。我没有这个意思,请注意了,我是说:常怀一颗爱心、善心。这个“常”就是指时常,而不是同情心来了,就感动一阵子,做些善事儿;谁惹着你了,就不讲什么爱不爱心了,恨不能立马让冤家出门撞车。这就不对了,这就不是善心了。大家相处,既没有国仇,又没有家恨,何苦因为一点点不快而心生怨怼呢?大可不必吧。 常言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如果每个人都心怀诚敬心,心怀一颗善心,做到“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那还有什么矛盾不可以化解呢? 我说的善,不是毫无原则的迁就、随和。而是襟怀坦荡,真诚相待。遇到亲友或同事需要帮忙的,就不遗余力的去帮;但遇到他们犯了错误就该直言不讳的指出来,并努力帮助他改正。这样以来,你一身正气,也许一时亲朋不会理解、接受,甚至会误解你,但是天长日久,就会被你的挚诚所感动,所有的疙瘩就会解开。这种善心是“至善”,这种至善做作不出来,发自内心、源自自性,随心而发,不加矫饰。这种人心境明亮、处事磊落,自然正气浩然,让人钦敬。 还有就是尽量减少身上的戾气,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种气质,平时也许显现不出来,但是遇到伤害或欲伤害其他生命的时候,这种戾气就暴露无遗。这个问题很重要,几乎每个人都存在的,这里涉及一个“杀生”的问题。由于为了随顺,为了和光同尘,所谓方便缘故,我没有戒荤,但是我一直主张在饮食上要多素少荤,这样本来就可以有效减少身上的戾气,更何况很多人喜欢买来“鸡、鸭、鱼、羊”等小动物在家里宰杀,这是我极力反对的。二十多年前我就在家里立下了一个戒律,不许在家里屠宰动物,妈妈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但她由于早年受到的是新式教育(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所以本来对这些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的。但是,对我的坚持,她居然十分支持,就这样,这个“家规”就算立了起来,妈妈九十多岁高龄去世已经八年了,这个规矩一直到现在没有破。 这个问题就不是简单的“善”与“恶”的问题了,每个人的因缘不同,这个不可勉强。不过建议大家看一些大师们对“杀生”的论述,我想有缘人一定会大受裨益。 我这里讲不要杀生,只不过是觉得这样做会使自身的戾气少些,内心会安详很多,对培养正气有帮助,仅此而已。 同时,有意识的培育自己的善心,有助于化解身上的戾气,会使自己清静很多、柔和很多,自然正气充盈、心气舒泰,邪气难侵了。 而且,有爱心,待人和善的人,会给人以亲和力,自然会赢得人们的喜爱。反过来也会给你的身心形成一个良性刺激,会营造一个身心舒畅、温馨的生活、工作氛围。何乐而不为呢?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向水学习,就对了。
什么是养生?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道学等等。现代养生的涵义:以中、西医学理论为指导,用健康科学的图文、音乐、行为、活动、药械、饮食等等,通过调节个人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及心理状态,来调理身心,达到未病先防、不适消除、已病促愈、病后复原之保健目的。
养身和养生的区别是什么
养身和养生的区别是什么 养身和养生的区别是什么呢?养身和养生,只是一字之差,但是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两者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那么,养身和养生的区别是什么呢? 养身和养生的区别是什么1 养身和养生有什么区别? 首先来说一下养身,养身指的就是保养身体,保养身体的某个器官或者整个身体,让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一般来讲,大病初愈或者刚刚生产的女性养身的比较多一点。 再来说一下养生,养生的概念要比养身大很多,中国的中医早在几千年以前就已经提出了养生的观念。养生,就是保养人生。目的'是为了延年益寿,从这一点看,养身是不如养生的。现代很多人都是越来越重视养生了,包括很多的年轻人。 总的来说,养生是一个大的概念,而养身只是为了达到一个短期的效果或者说目的。 现代人是怎么养生的? 第一,饮食养生。饮食养生是现代人进行养生工作的一个主要部分,大家可以看到很多的“老干部”都是每天一壶茶或者一壶枸杞水提着的,这种日常饮品的改变,就是一种养生的表现。其实通过饮食养生,能够取得的各种养生效果也是比较显著的。 第二,运动养生。现在人在运动养生这方面其实做的一般都不太够,事实上运动养生在养生工作中的地位是不亚于饮食养生的,从某个角度来看甚至更加重要。通过运动能够让人体素质有效的增长,预防各种疾病。 养生对于现代人有何意义? 现代人提出的一个叫做亚健康状态,很多的人因为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自己的身体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状态,随时有可能出现一些更加严重的疾病。 人们之所以越来越重视养生工作,个人觉得,这与他们认识到了亚健康状态对于自己的危害有很大的关系。养生可以帮助人们脱离这种亚健康状态,生活的更加健康,这也是现代人非常看重养生的重要原因。 当然,养生工作长期坚持下去,也是有一定的延年益寿的作用的。 养身和养生的区别是什么2 养身就是保养身体、调理身体,偏重在具体的身体机能上,而且不会太具备长远性。比如说“孕妇刚生产完,要注重养身”;“某运动员受伤后做了手术,要请假养身”等等。 养生是保护生命、延年益寿。我国中医及佛学十分重视预防保健,称为养生,通过精神调养、食疗药膳、养生功法等等整体综合措施。达到体质增强、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长生命的目的。 扩展资料: 养生,动词也,亦可为名词。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保养,是指遵循生命法则,通过适度运动,加之外在护理等手段,让身体机能及外在皮肤得以休养生息,恢复应有机能,这是养生的第一层面; 涵养,是指开阔视野、通达心胸、广闻博见,通过对自身的道德和素质的修炼和提升,让身心得到一种静养与修为,从而达到修心修神的目的; 滋养,是指通过适时适地适人,遵循天地四时之规律,调配合宜食疗,以滋养调理周身,达到治未病而延年的目的。 实质上,养生就是保养五脏,使生命得以绵长的意思。 养生学是一门涉及诸多学科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中华中医学、康复学、营养学、美学、心理学、国学、物理学、化学、艺术、烹饪、运动学、佛学、道学、儒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