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是一种源自法国的艺术风格,始于12世纪,13、14世纪盛行并逐渐大众化走向国际,后在15世纪因为欧洲文艺复兴而走向没落,而在18世纪重新被肯定,甚至产生复兴运动推崇中世纪的阴暗情调。该风格被广泛运用到建筑、绘画、文学、音乐等领域,多包含宗教神秘性事物。建筑代表作有兰斯、亚眠、博韦大教堂等。绘画、文学都充斥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代表作有德古拉、剪刀手爱德华等。音乐具有悲伤、抑郁特征代表音乐家有莱奥南、佩罗坦等。
哥特式风格怎么解释
哥特式风格是一种艺术风格,主要特征为高耸、阴森、诡异、神秘、恐怖等。哥特式风格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哥特式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主要代表元素包括黑色装扮、蝙蝠、玫瑰、孤堡、乌鸦、十字架、鲜血、黑猫等等。哥特(Gothic)这个特定的词汇原先的意思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在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所谓“哥特复兴”(GothicRevival)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穴中挖掘出来。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予以整个建筑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哥特式建筑的形体上的特点是给人一种纤瘦、高耸、尖峭的感觉,这样的形状特点直接反应出了中世纪以来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信仰。尖峭的形式采用了尖卷、拱形来展现,高耸的尖顶则是包含则独特的施工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这样的建筑直接显示出了基督教精神最确切的表述。高耸的形状视乎直指上苍,启示着人们脱离苦海的愿望。此外,哥特式风格还拥有高大的玻璃窗,这是由于使用了独立的飞卷结构,将大玻璃窗的卷脚设计在走廊侧边之外的横向墙垛之上。这样就可以让走廊的侧面不再承担中厅中的拱形建筑的侧推力,而让室内的中厅的上空可以将侧窗设计得更为高大,让外墙上也因此有可能出现大面的玻璃窗。飞卷和墙垛之间也可以建设各种功能的小房间,这就让教堂的横厅越来越短了。哥特式建筑代表作品哥特式建筑一般都在欧洲的国家,所以欧洲的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巴黎的圣母大教堂中都能够体现出浓郁的哥特式风味,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都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巴黎圣母大教堂位于巴黎的市区中心城,是古代巴黎的象征,始建于1163年,现目前已经是巴黎最具代表性的标志性建筑。同样的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也是在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也是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作品。由于哥特式建筑具有浓重的基督教特色,所以现在的许多基督教建筑都以哥特式风格为主,以展现出基督教众对生活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