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宪

时间:2025-09-27 23:12:55编辑:小松

张宗宪的个人档案

张公宗宪,1929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移居香港,其英文名为罗伯特·张,江湖人称萝卜张。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北京的旧王孙、上海的金融家、南京的旧官吏为了逃避战火,远走香港,随身携带的金银细软、文物艺术品造就了香港古董市场的从此繁荣。正在做服装生意的张宗宪适时捡起祖辈的产业,从古董行里挖到了第一桶金。1951年,他相继开设了自己的古董店与首饰店。说到自己的起步,张宗宪说,“我是凭灵感,凭智慧,凭记忆力”。他的家人也说,没有几个人比他更投入,他是“反复捉摸”。1967年,台湾经济开始起飞,张宗宪绕开香港日益激烈的竞争,到了台湾,结识了一批企业界人士,此后,他为这些台湾客人掌眼跑腿,为台湾成为民间收藏中国文物与艺术品重镇出了大力。1968年,他参加了伦敦的一场拍卖会,成为了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香港人。从此,他穿梭于伦敦、纽约、东京、巴黎与香港之间,90年代以后又开始了上海、北京等内地城市之旅,许多时间都是在飞机上度过的,因此,他自称为云海阁主。对于文物、特别是瓷器与杂项的高超鉴定能力,使他得到了世界各地收藏家的信赖与尊重。近几十年里,香港、台湾的许多收藏家都是他的客人与合作伙伴,许多拍卖纪录就是在他的竞投牌高举中产生的。他不无自豪地说,这许多年里,最好的、最贵的中国古董大多是我从全世界买回来的。所以,在一段时间里,“张宗宪”这三个字成了大中华地区古董界的一大品牌,成为了世界各大拍卖公司的座上宾:你征集东西时,他有奇货可居;你拍卖东西时,他又敢下本钱。如此不断带来丰厚佣金的客户,哪个拍卖公司不欢迎呢!他曾经竭力推促佳士得等国际性拍卖公司落户香港,使香港由中国古董的集散地成为了全世界文物与艺术品的交流中心之一;他曾经尽力扶持中国大陆新生的拍卖公司蹒跚起步,飞速发展,为北京在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中与香港、伦敦、纽约平分秋色而有不可抹杀之功;他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把中国文物与艺术品价格推向高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天价”,使中国文物艺术品与西方文物艺术品有了比肩的条件……中国大陆的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复兴只有十余年,中国香港与台湾的文物与艺术品市场的兴盛只有数十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进入国际相关市场的高端区域也只有数十年……天空刚刚泛白,东方已然苏醒,张宗宪正是这晨曦中的一抹,但十分激越,十分亮堂。说起他的生意经——首先要看得懂,然后要买得起,买得起还要卖得掉,卖不掉还要摆得起。其中有对商机的捕捉、运用与推导,更有对大局与事业的自信,是商业智慧与文化自觉的对接与展开。他没有正经上过学,虽然有家族遗传的古董爱好与长辈传授的古董知识,但也不足以应付涉猎广泛、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董鉴别之业与经营之道,因此,他一生总在求索之中,永不停步。他说,“我是多听、多问、多买”。多听,就是广泛收集信息;多问,就是四方求教学习;多买,就是多实践、不怕交学费。古董一行,无论中西,首先和主要的方面就是上手,自己不花钱,不牵扯到自己的心肝肺腑,上手就不会认真,思考就不会深入,打探的触角就不会这样四通八达。到如今,张宗宪已经是八十多岁高龄了,还是子夜不眠,晨曦方寐。十余年来,张宗宪一直是中国几大拍卖公司春秋两季拍卖会的一号拍品的竞标者,这种热心的捧场,成为一道众所周知的景观。由此,研究中国当代的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的历史,张宗宪是一个无可置疑的坐标。今年80岁的张宗宪祖籍苏州,出生于上海,其祖父张揖如是江南竹刻名家,父亲张仲英是民国时期上海有名的古董商,在外滩开设“聚珍斋”,专门经营古玩。时至今日,张宗宪先生已经成为全球举足轻重的中国艺术品藏家及古董商之一。 2007年11月30日,首届北京·中国国际文物博览会组委会邀请了中国瓷器和近现代书画收藏大家张宗宪前来北京座谈。张宗宪不仅是一位在中国文物收藏界和拍卖界声誉极高的大家,也是第一个迈入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香港人。一生中在世界各地不遗余力地收藏中国瓷器和中国字画,还推广了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公司在香港市场的拓展,为香港市场创造了一个个高潮,是全球举足轻重的中国艺术品藏家之一。 《吴中名贤谱》 苏 文 编绘

张宗宪是谁

张公宗宪,1929年出生于上海,1949年移居香港,其英文名为罗伯特·张,江湖人称萝卜张。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北京的旧王孙、上海的金融家、南京的旧官吏为了逃避战火,远走香港,随身携带的金银细软、文物艺术品造就了香港古董市场的从此繁荣。正在做服装生意的张宗宪适时捡起祖辈的产业,从古董行里挖到了第一桶金。1951年,他相继开设了自己的古董店与首饰店。说到自己的起步,张宗宪说,“我是凭灵感,凭智慧,凭记忆力”。他的家人也说,没有几个人比他更投入,他是“反复捉摸”。1967年,台湾经济开始起飞,张宗宪绕开香港日益激烈的竞争,到了台湾,结识了一批企业界人士,此后,他为这些台湾客人掌眼跑腿,为台湾成为民间收藏中国文物与艺术品重镇出了大力。1968年,他参加了伦敦的一场拍卖会,成为了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香港人。从此,他穿梭于伦敦、纽约、东京、巴黎与香港之间,90年代以后又开始了上海、北京等内地城市之旅,许多时间都是在飞机上度过的,因此,他自称为云海阁主。


国内有名的收藏大家有谁?

您好,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从职业玩收藏的有 马未都、陈丽华等等。上述这些是职业玩收藏的,我仅仅指出目前国内收藏圈影响力巨大的。从业余爱好来说,王健林,马云。(可以这么说,你说知道的商界大佬几乎人人都收藏)4.15号马云刚刚在法国拍回一件乾隆钮首碧玉玺。扩展资料:马未都(dū),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收藏专家、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摘要】
国内有名的收藏大家有谁?【提问】
您好,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从职业玩收藏的有 马未都、陈丽华等等。上述这些是职业玩收藏的,我仅仅指出目前国内收藏圈影响力巨大的。从业余爱好来说,王健林,马云。(可以这么说,你说知道的商界大佬几乎人人都收藏)4.15号马云刚刚在法国拍回一件乾隆钮首碧玉玺。扩展资料:马未都(dū),1955年3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祖籍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收藏专家、文化学者,观复博物馆创办人及现任馆长,曾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回答】


中国最大的收藏家是谁?

 在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凤彩村熏一座刚竣工的大型博物馆拔地而起熏这座名为“华夏历史博物馆”的私人博物馆占地25亩熏气势雄伟熏外观典雅而富有现代气息熏与周围的民居相比熏显得十分雄伟壮观。带着浓厚的兴趣熏近日记者前往寻访博物馆的主人、中国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副主任洪木荣先生。

  初见洪木荣先生,年已不惑的他朴实勤快、干练沉稳的个性给记者一种坚忍不拔的感觉。他告诉记者熏新落成的“华夏历史博物馆”将陈列洪家几代人收藏的几万件艺术珍品。这些珍品都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一个最真实的见证。

  两万多件文物精品奠定他在中国收藏界的地位

  在洪木荣先生的引领下,记者来到他位于潮州市区的“韩苑收藏馆”(没对外开放的藏宝之地)熏这里暂时存放着他的部分藏品。一打开馆门,映入眼帘的是近500平方米的场地,里面陈放着一排排多层结构的专柜,杂乱摆放的各种艺术珍品使记者目不暇接:从商代的原始陶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皿到唐宋的官窑瓷、元明清的各类瓷器……林林总总的藏品几乎记载着整个中国文明的发展史!洪木荣先生说:“这里仅仅是我收藏的一部分,我的收藏总量已达二万多件。”他随手拿起一件瓷器向记者介绍,这花瓶是最古老的元代青花瓶,此花瓶用彩全是波斯料,与刚在英国被拍走的超二亿元的一件元代青花瓶相似,目前已是稀世国宝;这彩碟是吉州绿窑,瓷质光彩照人;这是清康熙的一个粉胎碗,是为皇帝专用的特制品……提起眼前一件件珍品的收藏经历,洪先生一腔自豪,一番感慨。他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这一件件藏品的年代、制作方法、价值和藏品的由来。他指着一件约1米高的花瓶说:“这件清乾隆时烧制的青花瓶瓷器,让我苦苦等了13年才得以到手。”十几年前,洪木荣先生到汕头一刘姓家中作客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个令他兴奋不已的青花瓶。该青花瓶保存完好、画艺精湛,极具收藏价值。洪木荣欲以重金购之,经自己多次登门、托朋友说情,刘家就是不肯转让,致使洪木荣13年间日思夜梦、眷恋不已,直至两年前刘家移居外地,洪木荣再次前往苦苦说情,方得此青花瓶。像这样的收藏故事还不少。

  为了得到更多的精品,洪木荣经常在全国各地爬山涉水,有时一蹲点就是一个多月。有所收获时,常常爱不释手,欣喜若狂。

  目前,在他收藏的大量艺术珍品中,不少是国家一级文物,有的是价达上亿元的传世宝贝。他多次前往广州、上海等地举办个展,博得中国收藏界同行的好评。几年前,国家文物部门的官员和专家带着怀疑的心态来到他家参观,一进家门,他们都惊呆了:没想到生活在省尾国角的潮汕地区的洪先生居然有这么多文物精品,“冷藏”有这么大的收藏家!其后,中国几大文物拍卖机构还多次为他举行专场拍卖会,使洪木荣的名字在中国收藏界如雷贯耳。

  洪木荣告诉记者,这些藏品不仅耗费了自己大量的汗水和心血,还耗尽了他毕生的积蓄。

  收藏世家成就了一个知名的鉴藏家

  洪木荣出生在潮安县浮洋镇凤彩村一个收藏之家,从其曾祖父算起已有四代收藏的历史。孩提时受家庭的影响,洪先生常常将好玩的瓷器收集起来,藏放家中。当洪木荣对古陶瓷的收藏意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后,兴趣更大了,也收集得更认真了。时至今日,儿时的一些藏品不仅还保留着而且已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中国素有“陶瓷之国”的别称,陶瓷历史源远流长,迄今已历3500多年,为人类留下了不少艺术精品。二十多岁时,洪木荣先生师从著名的古陶瓷鉴藏家乔德光先生,系统地汲取收藏与鉴别的有关知识,感悟收藏学问的博大精深并全面投入对古陶瓷的专业研究中,并在国内多种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从一个收藏爱好者转而成为中国文物鉴定界的一个造诣颇深的鉴藏家。

  洪木荣认为,搞收藏不分先后,关键是要有“功底”,而要打好“功底”,仅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长期的鉴赏实践才能炼就较高的鉴赏眼力。另外,一个合格的鉴藏家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有历史学家的渊博,又要有艺术家的品味和修养。一个成功的鉴藏家决不能以买卖的态度来做收藏,否则就不是一个鉴藏家,而是一个商人。

  如今的洪木荣先生已是国家文物学会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还被授予中国古陶瓷优秀鉴定家、广东省十大“优秀收藏家”等荣誉称号。他还多次以文物鉴定专家的身份上中央电视台的《鉴宝》节目“谈古论今”,获得国内外同行的一致认同。

  老祖宗留下来的文明瑰宝不能随便卖

  有人开玩笑说,如今的洪木荣先生是坐在金山上的鉴藏家,那些藏品的总价值无法估量。面对着一件件价值不菲的藏品,记者问,如果有买家向您高价购买,您是否出让?洪先生说,一般不行,鉴藏家言藏不言卖!他认为,一件件古文物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瑰宝,不能用钱去衡量,更不能随便出卖。

  提起不久前中国的一件元代青花瓷在伦敦拍出两亿多元人民币一事,洪先生显得有点激动。他说,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决定了中国的文物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引以为豪的事情。

  在收藏古陶瓷之余,洪先生还喜欢写字作画,同时也收藏不少古字画、古家具。在另一间藏室里,挂满了历代名家的书画。有明朝举人杨向荣、清朝名人黄香铁、许集等人的作品,还有一幅是清道光潮州知府的书法作品,室内还陈放着明、清的多件古家具。洪木荣率直地说:“我痴迷的是古陶瓷,而古书画、古家具是在10年前才开始收集的”。

  在洪先生“拥挤不堪”的收藏馆里,记者发现了一张画桌,正纳闷间,洪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他不但收藏,而且一有空暇就挥毫写书作画,他现在还是中国书画艺术委员会终生艺术委员呢

  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建一个大型的博物馆,将洪家几代人收藏的二万多件古陶瓷全部陈列面世,给更多的人欣赏,发扬光大我国古陶瓷文化。如今“华夏历史博物馆”的建成,无疑使他的这一夙愿得以实现。他告诉记者,“华夏历史博物馆”是在国家文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建成的,馆里的展品将按照历史年代的先后顺序来陈列,首期将摆放二万多件古瓷器,等二期工程竣工后再摆放收藏的古字画、木雕作品和古家具,到时,华夏历史博物院将会成为潮汕地区一颗耀眼的“夜明珠”,通过里面的展品,将能见证中国五千多年历史所创造的辉煌。



共1页 


上一篇:莉莉周的一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