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民用客机飞行在怎样的高度?
一般情况下,民用客机的飞行高度在6000米至12,600米之间。因为随着高度的升高,空气就会变得非常的稀薄,并且氧气会非常的少,是不能够让人类正常呼吸的,所以说民用客机是不能够飞太高的。一般情况下,民用客机飞行在怎样的高度?小编也在网络上进行了一番查询,发现在一般情况下,民用客机一般飞行在6千米至12,600米之间。这高度也是比较高的,是不能够再继续升高的,如果再继续升高的话,客舱里面的氧气就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少,就有可能让乘客需要吸氧,这是非常不好的。因为随着高度的升高,空气就会越来越稀薄,氧气会慢慢的变少,就根本不能够让人类正常的呼吸。并且在高空中气压是比较低的,如果我们在低气压中待得时间过久,就可能会让人体产生一种负压的影响,让我们头晕目眩,也有可能让血液循环不畅。所以说民用客机的飞行高度是不能够太高的,一定要保持在这两个数值之间,这样才能够让乘客比较舒服,也不会让乘客出现问题。随着高度的升高,空气会变得越来越稀薄。如果你一直在海拔比较低的地方生活,突然去了海拔比较高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现缺氧的情况,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空气中的氧气会越来越少。所以民用客机的飞行高度也是不能太高了,如果太高的话,就有可能让飞机中的氧气越来越少,也会让飞机承受比较大的压力,就有可能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在高空中是非常危险的,我们一定要保证乘客的安全,不能够让乘客出现问题。并且飞机中都是有吸氧器材的,如果有缺氧的情况就可以去吸吸氧。
民航客机飞行高度
一般客机的飞行高度在6800-8000米之间。
根据我国民航规定,中型以上的民用飞机都是高空飞行,这里的高空是指海拔7000 ~ 12000米的空间。飞行高度在8400米(含)以下,每300米为一个飞行高度。飞行高度层在8400米以上(不含),每600米为一个飞行高度层。飞机在相对飞行、交叉或超车时,必须保持不小于规定高度的垂直间隔,以保证飞行安全和交通畅通。
平流层飞行的原因
在平流层飞行,飞机相对稳定安全。平流层温度上暖下冷,冷空气上飘下沉,大气不会产生对流,相对稳定。飞机飞行时不会因为上下对流而颠簸,还能靠风的水平流动前进,很省油。如果是在对流层,这个地方有云,对流运动多,容易颠簸,容易导致飞机坠毁。
其次,平流层的能见度比较高。因为平流层水汽、悬浮固体颗粒、杂质相对较少,而且天气比较晴朗,光线好,能见度会更高,高空飞行可以看得更清楚。因为看得清楚,相对更安全。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77adab44aed2e73878b41b89501a18b86d6fac0?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解读下面文言文的意思?
武曲、破军、文曲、天钺、天马、天福是中国传统的六星神,也称为六曜,古代人们认为它们掌管着人们的吉凶、运势、职业等。平和旺、沉、病、死是指它们的六种状态,分别对应着吉凶不同的运势。具体来说:
武曲平:指武曲星在平和状态下,这时候对应的是人们的事业运和财富运比较平稳和顺利。
破军平:指破军星在平和状态下,这时候对应的是人们的健康和人际关系比较和谐平顺。
文曲庙天钺旺:指文曲星和天钺星在旺盛状态下,这时候对应的是人们的学业和创造力比较强,可以取得好的成就。
天马平:指天马星在平和状态下,这时候对应的是人们的旅行和远方事务比较平稳,不容易出差错。
天福旺:指天福星在旺盛状态下,这时候对应的是人们的财运比较好,容易有好的收获。
这句话是一个古代中国传统的占卜用语,用来预测一个人的命运和吉凶祸福。其中的武曲、破军、文曲、天钺、天马、天福都是指代六十甲子中的六位神祇,而“平”和“旺”则是代表着不同的吉凶祸福。
具体而言,根据传统占卜的说法,如果某个人的生肖年份与其中某一位神祇的年份相同,那么这位神祇就会对这个人的命运产生影响。而“平”表示该神祇的影响对命运没有太大影响,“旺”则表示该神祇的影响对命运非常有利。
因此,整句话的意思可以简单概括为:如果某人的生肖年份与六位神祇中的某一位年份相同,那么这个人的命运将会受到这位神祇的影响。而这位神祇的影响,根据“平”和“旺”的不同表现,可能会对命运产生吉凶祸福的影响。
是在文言文里的所有解释
1. 文言文中“为”的所有解释 为 释义 wéi①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活板.”③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城,以牒~械.”④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殇子矣.”⑤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一体.”⑥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⑦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其名.”⑧以为;认为.《鸿门宴》:“窃~大王不取也.”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张楚.”⑩对待.《鸿门宴》:“君王~人不忍.”⑾算作;算是.《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⑿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相.”⒀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之奈何.”⒁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宋国笑.”⒂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知之,必不救矣.”⒃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鸿门宴》:“如今人方~刀俎,鱼肉.”。 2. 是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1、这;这个;这样。 《严先生祠堂记》:”仲淹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为其后者四家,以奉祠事。” 译文:我到这个州任职后,开始建造祠堂来祭奠先生,又免除了先生四家后裔的徭役,让他们负责祭祀的事情。 2、对;正确。 《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译文::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 3、凡是;所有的。 《游园》:“是花都放了,那牡丹还早。”。 所有的花都放了,但是牡丹还要有一段时间才开花。 ④表判断。《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译文: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 扩展资料: 白话版《说文解字》: 是,正、直。字形由“日、正”会义。所有与是相关的字,都采用“是”作边旁。造字本义:动词,夏至,太阳当头,适宜农务。 相关词汇解释: 1、老是[lǎo shì] 总是;表示一直如此(多含不满或厌恶意):老是感冒。 2、凡是[fán shì] 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凡是新生的事物都是在同旧事物的斗争中成长起来的。 3、硬是[yìng shì] 就是(无论如何也是):他虽然身体不好,可硬是不肯休息。 4、横是[héng shi] 表示揣测;大概:他横是快四十了吧? 5、算是[suàn shì] 总算:这一下你算是猜着了。 3. 是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1.正确。与“非”相对。 偃之言是也。——《论语•阳货》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2.以为正确,认为正确。 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墨子•尚同上》 3. 指示代词。这,这个,这样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韩愈《马说》 4.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是进亦忧,退亦忧。——范仲淹《岳阳楼记》 5.代词,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唯才是举。——陈寿《三国志·魏书·魏武帝纪》 6.是,表判断(同现代汉语) 此必是豫让也。——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7.凡是 是药皆谙性。——贾岛《送孙逸人》 4. 是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在这句话里“是”是指示代词。此,这。 “是”在古文中有如下几种解释: 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渊时《归去来辞》:“今是而昨非。” ②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③表示肯定判断。 《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④指示代词。此,这。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清.方苞《狱中杂记》:“是疾易传染。” ⑤动词,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强调宾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 5. "之"在文言文里的解释是什么啊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 (《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③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 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以】 1、因为,由于: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⑻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⑼不赂者以赂者丧。 ⑽以心中有足乐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6. 看在文言文里的全部意思~ (1)会意。字从手,从目。“手”与“目”联合起来表示“用手遮光远望”。本义:在户外日光下用手加额遮光而远望。说明:电视连续剧《西游记》里面的孙悟空经常做这个“用手遮光远望”的动作。 (2)同本义 。 看,睎也。(睎,望也。)——东汉·许慎《说文》 遥看瀑布挂前川。——李白《望庐山瀑布》 (3)又如:这棵雅致的常青树很好看。 (4)探望、问候。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世说新语·德行》 (5)又如:看理(探听),看家(方言。探亲;看望家庭);看视(探望;问候) (6)瞧、观看 。 出门看伙伴。——《乐府诗集·木兰诗》 晓看红湿处。——唐·杜甫《春夜喜雨》 老妇出门看。——唐· 杜甫《石壕吏》 却看妻子愁何在。——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又如:看着(眼看着);看镜(照镜子);看电影;看戏;看拉不上(瞧不顺眼);看乔(误解,小看);看街(一种临街开的窗户,装有槅子,可以观看街景)。 (8)料理、准备 。 急炊香饭来看客。——范成大《田家留客行》 (9)又如:看下(准备,收拾);看坐(安排坐位;关照坐下);看活(服侍;照顾);看斋(准备和尚的饮食);看坐儿的(戏院里帮观众安排座位的人);看板娘(方言。指商店的女服务员)。 (10)估量 。 看君颖上去,新月到应圆。—— 李白《送别》 (11)又如:看小(歧视,看不起);看长(看得远,有远见);看候(照看,察看情况)。 (12)看见。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世说新语·雅量》 (13)阅读。 殷中军被废东阳,始看佛经。——《世说新语·文学》 (14)又如:看书;看报。 (15)观察;察看。 帝微服往看。——《世说新语·术解》 看伺空隙,欲复为乱。——《三国志·周鲂传》 (16)认为。如:你看这个计划行不行的通? (17)看顾;照料,料理。如:看视(照顾,看待);看觑(看;照料,照顾);看取(照看;照顾;观察;估量);看当(看待,照料)。 (18)观赏。如:看耍(观看玩耍);看棚(临时搭建的看台);看街(可以观赏街景的窗户) (19)听,闻 。 南岳后,累任作祠官,试说与君看。—— 宋·刘克庄《最高楼》 (20)物色 。 (21)当心。 你倒是去罢,这里有老虎,看吃了你。——《红楼梦》 (22)又如:看野眼(分神;注意力不集中)。 ——这个大概就是它所有的意思了 百科上有 以后你要是想查某个字 可以去百度百科、/view/258475 7. 在文言文中"之"的所有意思``` 1、往:由京~沪。君将何~? 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不得。取~不尽。操~过急。言~成理。取而代~。有过~无不及。反其道而行~。 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不觉手之舞~,足之蹈~。 4、指示代词。这;那:~二虫。~子于钓。 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心。钟鼓~声。以子~矛,攻子~盾。 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家。无价~宝。缓兵~计。千里~外。意料~中。十分~九。 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大。战斗~激烈。大道~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就下,极为自然。 扩展资料 之组词:之后、总之、兼之、之个、之江。 1、之后:[zhī hòu] 单独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在上文所说的事情以后:~,他们又提出了具体的计划。 2、总之:[zǒng zhī] 表示下文是总括性的话:政治、文化、科学、艺术,~,一切上层建筑都是跟社会的经济基础分不开的。你爱唱歌,我爱下棋,他爱打乒乓球,~,都有个人的爱好。 3、兼之:[jiān zhī] 表示进一步的原因或条件,加以。 4、之个:[zhī gè] 则个。助词。略近于“着”、“者”。 5、之江:[zhī jiāng] 谓江流之曲折如“之”字者。如古 浙江 及今 钱塘江 下游 闻家堰 至 闸口 一段即有此称。 8. “所”在文言文里有哪些意思 所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如: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例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1.原因,情由。 《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知其理,唯圣人能知所以。”《史记•太史公自序》:“《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 唐 韩愈 《李花》诗之一:“问之不肯道所以,独绕百帀至日斜。”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 红娘 曰:‘非先生所知也。’生曰:‘愿闻所以。 ’”《儒林外史》第一回:“问其所以,都是 黄河 沿上的州县,被河水决了,田庐房舍,尽行漂没。” 2.可与形容词或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仍表示原因、情由。 《庄子•天运》:“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史记•卫康叔世家》:“必求 殷 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 3.用以,用来。《庄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 宋 苏洵 《几策•审势》:“故威与惠者,所以裁节天下强弱之势也。” 4.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问,而问 舜 冠,所以不对。”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所以 鲁 人谓 孔子 为‘东家 丘 ’。” 唐 李白 《与韩荆州书》:“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盘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於君侯。” 《红楼梦》第六二回:“他和 林妹妹 是一日,他所以记得。” 赵树理 《三里湾•放假》:“可是她每天都是第一个先到的,所以对这房子里边的情况很熟悉。” 5.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记•魏公子列传》:“ 胜 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异日, 种 谏曰:‘臣所以在(早)朝而晏罢若身疾作者,但为 吴 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所以相邀相公远来者,正要相公游此间耳。”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 李自成 之所以敢于向东奔窜,是因为他联络 罗汝才 到 潼关 接应。” 6.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上半句用“因”或“缘”,下半句用“所以”。后来发展为“因为……所以……”的句式。 唐 刘肃 《大唐新语•谐谑》:“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团团。” 前蜀 贯休 《蜀王入大慈寺听讲》诗:“只缘 支遁 谈经妙,所以 许询 都讲来。” 《老残游记》第一回:“因八股文章做得不通,所以学也未曾进得一个。” 老舍 《黑白李》:“ 黑李 是我的好友,因为常到他家去,所以对 白李 的事儿也略知一二。”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庄子•知北游》:“人伦虽难,所以相齿。”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言可以相齿也。” 《文子•上仁》:“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 8.所作,所为。 《论语•为政》:“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康有为 注:“以,为也。” “所”和“以”结合,构成“所以”这样一个粘连较紧的名词性短语,表示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或行为赖以实现的手段和对象。后来成为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一个词。 它的具体意义和用法要看“以”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如果“以”当“因”讲,“所以”就表示“……的缘故”或“……的原因”;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用……的方法”;如果“以”当“依靠”、“凭借”讲,“所以”就表示“用来……的人”、“……的根据”,等等。在文言文中应视具体语言环境灵活译出。 此外,“所以”用作连词,跟“是以”、“以是”、“以此”相同,可作“因此”解,这和现代汉语中连词“所以”的用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