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脊柱侧弯的危害有哪些
脊柱侧弯对青少年的成长会造成以下三方面的危害。第一,青少年出现脊柱侧弯会产生外观方面的异常,比如高低肩或者背部一侧隆起,甚至产生骨盆侧倾导致步态异常的现象,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第二,脊柱侧弯会导致脊柱两侧肌肉张力不平衡,一侧肌肉长期处于被拉长的状态,所以会引发酸痛的症状,从而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第三,在青少年时期骨骼的生长发育没有定型,如果不及时对脊柱侧弯进行治疗干预,会有进行性加重的现象,从而会影响胸廓的发育,进而会有可能导致心肺功能的异常。安信医学表示,建议家长可以通过记学生健康管理日记,给孩子脊柱外观定期拍照记录,通过对比直观地发现孩子脊柱发育方面的问题,以便早发现,早治疗。要提醒孩子保持正确的姿势——坐姿、站姿、走路的步态等。比如写作业时不翘“二郎腿”等,对脊柱侧弯的防控也是非常重要的。
脊柱侧弯成危害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如何预防这种病症的发生?
脊柱侧弯出现在青少年群体之中的几率越来越高,影响的人群越来越广泛,这毛病不算什么特别严重的毛病,但是会对一个人的形体产生影响,可能大家现在对于形体这个词汇没有什么特别明显的感受,尤其是青少年,但是慢慢的到了十五六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时候。到了20多岁,想要让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形体的时候,就发现脊柱侧弯这个毛病很严重。因为不好的生活习惯,比如说年轻人坐在椅子上,经常性的一只手把着手机,一只手玩着电脑,或者说一只手把着平板,另外一条胳膊杵在椅子上面,造成自己左肩或者右肩明显向上倾斜,另外一只肩膀处在明显的放松状态,这种情况之下就是一个肩膀是紧张的,一个肩膀是放松的,我们的脊椎必然也是跟着肩膀去活动的。因为两者是相互关联的,一次两次没有关系,但是养成了这个习惯之后,就会出现明显的高低肩。还有生活之中睡觉的姿势,锻炼的姿势,包括坐在椅子上的姿势,都会影响到脊柱的形状脊柱侧弯所导致的结果就是高低肩,大小胸,明显感觉自己的胸肌一边大一边小,肩膀一边高一边低。自己要去有意的控制才能保持两边的平衡,那就是脊柱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弯曲了,这个对于男性对于女性来说都有影响的,而且脊柱骨轻易是不会改变形状的,改变了再想控制回来这就很困难了。日常生活之中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锻炼的时候,要保证自己左肩和右肩,左臂和右臂均匀发力的状态,正确使用健身器材;平常坐在椅子上躺在床上的时候,也不要出现一边发力一边完全放松的这个情况,要么就是两边发力,要么就是都处在放松状态;也要养成每年定期体检的习惯,一年一次吧,有问题早治疗,因为在程度比较轻微的时候控制一下生活习惯就好了,但是很严重的时候就不好治了。
脊椎病的诊断治疗
脊椎病就是脊椎的骨质、椎间盘、韧带、肌肉发生病变,进而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脊神经、血管、植物神经从而出现复杂多样的症状。常见病种为颈椎病、腰椎病。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脊椎病的诊断治疗,供大家参考。 脊椎病的诊断治疗 一、脊椎的解剖和功能;脊椎共有33个,其中颈椎7个(用C表示),胸椎12个(用T来表示),腰椎5个(用L表示),骶椎1个(用S表示、儿童时5个),尾椎1个(儿童时4个) 1、典型的脊椎有:椎体、椎弓根、椎板、椎孔、椎管、椎突、关节突(小关节、后关节) 2、颈椎的特点:环椎、枢椎,棘突分叉(横突口通血管)。 3、胸椎;椎突向下斜、椎体横突各有一个关节面。 4、腰椎:脊突水平样平伸,第三横突最长。 5、骶椎:前后有骶椎裂孔和椎孔。 二、脊椎是有一定的自然弯曲度曲线。 三、椎间盘的解剖和功能:上下软骨板,周边纤维环,核心、髓核(水80%,胶原蛋白20%),可以做变型运动。膨出;椎间韧带损伤可以形成骨刺。椎间盘膨出不超出3MM不会引起症状和疼痛感。 四、颈腰部的肌肉韧带: 1、颈韧带起于后枕部至于颈椎脊突,作用是防止头过度前倾(时间长了就会劳损,一个动作不能超过一个小时)。 2、前后韧带,起于后枕部止于骶尾部。椎体前部宽大、结实,后部上宽下窄。椎间盘突出都是向外突出。椎管狭窄可以用针灸、中药、按摩疗法来治疗。 3、斜方肌,起于枕部颈韧带,胸椎脊突止于肩胛冈肩峰。斜方肌损伤会造成弹响肩。 4、肩胛提肌起于颈C2\C3\C4脊突止于肩胛内上角。如果第一第二颈椎突出或骨刺会影响到肩胛提肌疼痛,以及相反的病理反应。 5、胸锁乳突肌起于胸锁关节止于乳突(耳后高骨)。 6、梨状肌起于髂骨和骶骨上端止于股骨上端。 颈椎病(颈椎综合症)的简介 1、概念:因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继发一系列的病理改变,如关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椎体边缘增生、韧带变形肥厚和继发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邻近的血管神经,并引起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 2、病因:内因椎间盘的退变、骨关节的退变,外因外伤、慢性劳伤。 3、分型: (1)神经根型:症状是颈背部及一侧上肢疼痛麻木,随时可有象触电的感觉,有时抬举后疼痛减轻,时间久则肌肉萎缩握力差。 体征:颈椎棘突旁有压痛点、击顶试验手臂麻木,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麻木。 鉴别诊断:1、臂丛神经损伤,可以做个肌电图。2、周末综合症(酒后睡觉沉,压着神经都在肩关节以下,发病时间比较短)。3、肺尖部肿瘤。4、冈下肌炎(天宗穴的下方)。 (2)椎动脉型:症状是头疼头晕甚至恶心呕吐(结构性改变),转头眩晕加重甚至可突然晕倒的现象 鉴别诊断:与高血压、美尼尔综合症(跟乘车头晕呕吐的感觉一样)脑部肿瘤。 (3)脊髓型:症状是走路不稳、双下肢无力,如踩棉花堆走路坡脚易摔倒(治疗要谨慎小心),身体又紧张感。 体征:膝腱反射亢进,震痉试验明显,肌张力高。 鉴别:椎管狭窄、椎管肿瘤、脊骨病变。(看颈椎病前一定看片子) (4)交感神经型:症状耳鸣、眼干、胸闷、憋气、心慌、失眠多梦、高血压、心律失常 。 体征:心电图示却血改变。鉴别与更年期。 (5)混合型:症状两种以上类型的同时出现。 (6)颈型:症状是颈肩背部疼痛、板紧不舒服。鉴别与颈椎小关节综合症、颈肩综合症。 4、颈椎病的影像学检查:X线片、CT片、核磁共振成像、追管造影、肌电图。 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症状+体征+片子=诊断 症状+体征。。。无片子=疑珍。症状没有+体征没有+片子有=病排除。 5、颈椎病的治疗:手法、扭转、拉压、牵引(角度在15-30°)、针灸、拔罐、中草药、小针刀。 颈椎病食疗方 1)、川乌粥 生川乌12克,香米50克,慢火熬熟,下姜汁1茶匙,蜂蜜3大匙,搅匀,空腹啜服,可散寒通痹,适用于经络痹阻型颈椎病。 2)、杭芍桃仁粥 杭白芍20克,桃仁15克,粳米60克。先将白芍水煎取液500毫升,再把桃仁洗净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二汁液同粳米煮熟。饮此粥可活血,养血,通络,适用于气滞血瘀型颈椎病。 3)、葛根五加粥 葛根、薏米仁、粳米各50克,刺五加15克。所有原料洗净,葛根切碎,刺五加先煎取汁,与余料同放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加冰糖适量,调味食用。可祛风,除湿,止痛。适用于风寒湿痹阻型颈椎病。 4)、木瓜陈皮粥
脊柱会引起哪些疾病?
脊柱疾病包括脊柱本身病变以及周围组织病变,脊柱从解剖结构方面主要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尾椎,各部位都可发生脊柱疾病。从发病因素方面分类,包括由于外伤导致的脊柱骨折、脱位以及周围韧带、脊髓神经损伤,骨骼退行性病变导致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症、椎管狭窄,因感染因素导致的化脓性脊柱炎、脊柱结核,脊柱骨质及周围软组织会发生肿瘤或者转移瘤。考虑是先天性因素导致的发育畸形,比如脊柱侧弯、斜颈、脊柱后凸畸形、隐性脊柱裂、先天性的脊柱发育不良,考虑是代谢性以及免疫性因素导致的,比如骨质疏松症、佝偻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脊柱相关病的疾病概述
《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特别是华佗夹脊理论的创立,就明确指出五脏六腑的病变为通过经络传输于脊柱两侧的腧穴上,并在这些特异穴位上进行针刺、指压、按揉,就能对五脏六腑进行诊断和治疗。经络学说中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均循行于脊背两侧部位。历代医学家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足太阳膀胱经中五脏六腑均有腧穴走行于背部,《真气运行论》,记载有庄周说:“缘督以为治,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延年”……。这里所说的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而阴阳互根,相为表里,阳生阴才能长。故全身十二经脉,都是缘督脉而发源的,所以说督脉是十二经的根本。因而背部的督脉线可作为治疗疾病的中枢治疗线。《难经正义》曰:“五脏之俞皆在背,肺俞在第三椎下,心俞在第五椎下,肝俞在第九椎下,脾俞在第十一椎下,肾俞在十四椎下,又有膈俞者,在七椎下,皆夹脊两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总属足太阳经也。”又注曰:“胃俞在十二椎间,大肠俞在十六椎间,小肠俞在十八椎之间,胆俞在十椎之间,膀胱俞在十九椎之间,三焦俞在十三椎之间。又有心包俞在四椎之间,亦俱夹脊两旁,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总属足太阳经也。”因此祖国医学中许多治疗内脏疾病的疗法都常规的在背部进行。其实这就是最早脊柱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西方医学关于脊柱相关疾病的学说,是在一百多年前(1885年),美国医生D.D.Palmder首先提出了“脊柱与疾病相关理论”。1983年美国Porker手治法研究会在广州学术交流时,曾报道说脊柱错位后引起神经根、交感神经、椎动脉或脊髓损害出现相应的内脏症状。Rurhjackson在《颈椎综合征》一书中亦有颈椎病引起颈部、眼、耳、喉、胸部及心脏等器官症状的报道。1895年,美国有一个名叫Harvey的民间医生,他沿用一种源自2500年前希伯克拉底时代的自然疗法,为一位因外伤引起听力丧失17年的打更人检查,发现患者第四颈椎棘突向后移位。他认为若将后突棘突复位可能会对患者有所帮助,经打更人同意后便采用手法复位,将后突棘突推回原位,打更先生的听力奇迹般的恢复了。至此便拉开了一个新专业的序幕,即脊椎矫正学。随着脊柱矫正医师在临床上的不断观察及治疗,发现许多似乎与脊柱无关的内脏疾病通过脊柱矫正也得到了改善或治愈,脊柱相关疾病学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前苏联谢尔巴克及其学派对节段反射理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颈交感神经区域电疗有调节大脑及器官营养的功能。据有关资料证明,目前世界医学界在通过治疗脊椎而达到治疗内脏器官的病症已达七十余种,可见脊柱相关性疾病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脊柱病因学说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国内最早进行临床治疗及研究脊柱相关疾病的学术带头人,是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的魏征教授和龙层花教授,他们总结编著的《脊柱病因治疗学》一书,60年代,他们研究脊椎遭受损害后,造成脊髓、周围神经、血管及自主神经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症,并采用治脊疗法治疗的一门新学科。其核心内容为脊柱及骶髂关节出现损伤或退变,从而出现脊柱功能紊乱(脊椎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滑膜嵌顿)、韧带钙化、骨质增生,刺激和压迫了神经根、椎动脉、椎静脉、脊髓、自主神经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龙层花对脊柱的微细解剖及生物力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创立了著名的龙氏整脊手法,为手法治疗脊柱相关疾病作出了重要贡献。宣蛰人教授自50年代初,从事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诊疗研究,在6000多例椎管内外的软组织松解手术中,发现椎管内外软组织损伤,单纯的机械性神经压迫,不会引起疼痛,只会根据压迫程度不同出现麻木征象。提出了脊柱软组织损害所产生的疼痛,主要因素是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刺激,创立了无菌炎性学说。并应用“以针代刀”的密集型压痛点银质针针刺治疗脊柱周围的软组织损伤疾病,取得了确切疗效。为脊柱病变、软组织损伤病变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50年前,罗有明教授在继承中医骨伤科正骨手法的基础上,对整脊手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创立了著名的罗氏整脊正骨手法。同时,罗金殿主任,对罗氏手法经过五十余年的努力,在继承发展传统中医正骨手法的基础上,对罗氏正骨绝技进一步的发展完善,尤其对高难度的颈、胸、腰骨折的整脊复位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山东威海颈椎病研究所潘之清教授从70年代初,对颈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颈椎病与血压异常、心律失常、缺血性脑病、视力障碍、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等有密切关系,对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冯天有教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提出了局部软组织发生解剖位置的微细变化是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总结出了著名的现代冯氏整脊手法。韦贵康教授在《软组织损伤与脊柱相关疾病》一书中,提出了脊柱相关性疾病是指由于脊柱软组织损伤出现局部症状外,还伴有脑神经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的复杂的临床症状。其病理改变是由于有脊柱力学平衡失调或其周围软组织炎症改变,引起其他系统出现病症。提出“脊柱与症状相关联”的观点。董福慧教授《脊柱相关疾病》,总结出了脊柱相关疾病是由于脊柱力学不平衡而致肌张力失衡,骨关节轻度位移,刺激压迫周围的血管神经,涉及临床各科,引起相关的临床症候群,治疗时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配合整脊手法,整复错位的小关节,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从根本上治疗该类疾病。王燮荣教授对脊柱相关疾病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出一套颈椎成角定点复位法、胸椎反向推按复位法、腰椎反向推按法纠正脊柱错位。田纪均教授应用田氏手法对脊柱周围的小关节错位,即“骨错缝”“筋出槽”进行田氏手法调整复位,恢复动态失衡小关节的原有位置。张吉林教授根据其提出的椎间病理论,在中医正骨推拿和传统牵引的基础上,模拟中医推拿正骨手法中关键的整脊手法,设计出了治疗脊柱椎间病的三维正脊仪,可瞬间完成人工推拿正骨所不能达到的复合动作。王遵来主任在继承罗氏手法基础上,根据脊椎病变特点,创立了脊诊诊法及“三小一高”整脊手法(即小角度、小力度、小手法、高疗效)。作者经过二十余年临床应用水针刀微创针法,配合呼吸动静整脊手法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同时对脊柱病变及脊柱相关疾病,提出了自己初步认识与见解。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工作强度的不断增加,脊柱相关疾病逐年呈快速上升趋势,而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从开始的中青年发病,逐渐发展为15岁以上的青少年发病。由于青少年学习压力增加,负荷加重,长期俯案学习,使头颈部后群肌肉长期性静态拉力损伤,引起静力性肌损伤,引发青少年出现脊柱相关性疾病。如颈源性头痛、视力障碍、健忘等相关症状。因而发现青少年发病率占20~25%,20岁以上占30%以上,30岁以上占35%,40岁以上占45~50%,而50岁以上占60~75%,70岁以上占85%。因而脊柱相关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百病之首。近期,国内外许多从事人体脊柱与健康研究的专家学者指出:人体衰老与疾病的根源,主要源于脊柱本身的病变与衰老,因而呼吁人类要重视脊柱、保护脊柱,延缓其退变,防其衰老,这样才能预防和控制脊柱病变及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脊柱相关性疾病多是由于以下原因引起。一、椎管内外无菌炎症的病理机制:脊椎病变及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生,椎管内外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无菌炎性反应,炎性致痛物质一方面刺激神经根鞘及神经根周围的痛觉纤维,引起颈肩腰腿痛等临床症候群。另一方面,导致无菌炎性软组织粘连、结节构成的炎性粘连物,累及椎周的脊神经、交感神经节,出现临床脊柱相关性疾病症候群。这些所累及的症状,上至头颅部,下至足趾,同时可累及深至内脏、浅至皮肤的相关症状,涉及临床各科,如:内科病症、神经外科病症、心脑血管病症、五官科病症、口腔科病症、妇科病症、儿科病症、男性科病症。二、脊柱立体三角动静态失衡原理:脊柱作为人体骨骼框架的中心力轴,是由多节动态椎骨与其间的椎间盘、椎间关节及椎周的肌腱、韧带稳定结构紧密连结,构成的人体三维动态的中心平衡力轴。脊柱的稳定是靠周围的肌腱韧带构成的无数立体三角区来维系其全方位、多角度的稳定整体。构成脊柱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和脊柱与内脏功能之间在机构上的联系、在功能上的协调、在病理上的影响。脊柱及其联系的各个组织器官之间,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而决定了脊柱和各组织器官之间在生理上是互相联系,在病理上则是互相影响的。脊柱是人体负重和运动的骨骼框架的重心力轴,其稳定是靠连接脊柱的软组织由韧带、关节囊、筋膜、椎间盘及肌肉构成无数的软组织立体三角区来维护起平衡。由于姿势不良或者在某一特定姿势下做重体力劳作而不适当的调节、剧烈运动前没有做适当的预备动作、反复长期的轻度扭挫伤及头颈、腰部受撞击等因素均可造成椎周软组织的损伤,从而出现软组织的松弛、变硬(纤维化、钙化、粘连、瘢痕形成、挛缩)或炎性改变,导致了维持脊柱软组织立体三角的失衡,刺激压迫了脊神经后内外支、自主神经、交感神经节、椎动脉甚至脊髓,从而引起多种脊柱相关性疾病及临床疑难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