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完整表述应该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实际上是约束儒家行事范围和活动轨迹的。这里的“刑”,在古代是相当严酷的,其目的是不仅要褫夺人的身体权或者生命权,而且是要非常带有耻辱性,残酷性的褫夺,比如剐刑,是要求杀一个人要用三千六百刀,最后一刀才令其毙命,这个过程中人们是可以实现食其肉,寝其皮的过程的,受刑的人会眼睁睁看着人们把自己给吃了,内中冷酷,可以说令人不寒而栗。或许这样说比较抽象,我们就举一下袁崇焕受剐刑的例子吧,当时北京城的民众以为袁崇焕是汉奸,就活生生把袁崇焕给吃了,这个过程却是袁崇焕自己亲眼耳闻目睹的。正因为“刑”的残酷性,所以直接适用对统治阶级的贵族是不人道的,因为他们都是国人,但也不是所有国人都免除适用,只有高级国人才能完全免除适用,可以允许他采用自裁方式结束生命。所以,“刑不上大夫”,只是肉刑或者侮辱刑不上大夫,惩罚措施是仍然要上大夫的,也就是说,大夫以上的贵族,死也可以有尊严地死去,不是死了之后,头就可以当球来随便踢,贵族死了,也还是贵族,还要享有贵族的尊严。第二,是“大夫”是什么阶层。“大夫”,指的是一种世袭贵族,按照中国的造字原意,应该指的是“大师”,因为古代的“夫”也可以指“师”,至今我们还有把年龄很大的老师称之为“老夫子”的叫法。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的“大师”,应该指的是道家人物,因为他们是儒教的祭司贵族阶层,维持宗教信仰的超然存在,如果维持国家信仰的贵族都很屈辱的死亡或者屈辱的活着,那当贵族也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人会去维持社会信仰了。所以,“刑不上大夫”,实际上就是“刑不上贵族”,也是“刑不上大师”,更是“刑不上道家”。第三,我们看一下“礼不下庶人”,就是说“礼”在国人中适用,其范围到庶人这种平民就终结了。在周王朝,已经有“城市”的朦胧概念,君王居住的地方是王城,王城外面是外城,是国人居住的地方,在其外围,则是庶人居住的地方,后来发展出“东市”、“西市”等概念。所以,城市中,王族居住于“王城”,“王城”外围紧邻的是道家,其圈子最外围是大夫,延续到连接庶人的区域,在“大夫”以下直到“庶人”这个生存范围,是儒家的活动空间,而“礼”的适用,到庶人的边缘就戛然而止了。所以,“礼不下庶人”,实际上就是“礼不下平民”,也是“礼不下儒家”。
为何刑不上大夫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礼记》中的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它是解释古代礼乐制度的一个非常特别的原则。后代的人们往往理解为统治阶级搞特权,是不对大夫用刑的,不对庶人用礼的。这是一种有害的误解。
其实这句话是古代礼乐制度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原则,是勉励人们遵守礼乐制度的。
“刑不上大夫”,并不是大夫以上贵族犯了罪是不用刑的。我们看历史上,好多大夫以上的人都是处以极刑的。如商鞅被“五马分尸”,李斯被“腰斩”。都是要用刑的。“用刑”、“法不阿贵”、“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是从法律的角度而言的。那么“刑不上大夫”是什么意思呢?“刑不上大夫”是从犯法者的角度而言的,意即:大夫以上的人身份高贵,是不应该犯法的,即便是犯了法也不应该受到刑罚的羞辱,即“士可杀,不可侮”,就应该自裁、自缢死去,免得受到羞辱。所以有“赐死”这一说,叫人死不仅不是加害,而是一种恩赐,是皇恩浩荡。
“礼不下庶人”是什么意思呢?并不是说老百姓就不用礼,而是说礼用起来有很多规矩,讲究穿什么衣,戴什么帽,很繁琐。老百姓要劳动,要出体力,行起礼来不方便,耽过工夫,所以老百姓讲礼可以马虎些。
这种人性化的原则非常重要。大家看,韩国的前总统卢武铉,一受到调查就自杀了,这就是“刑不上大夫”的最好注脚。台湾的陈水扁也当过所谓总统,他却死皮赖脸活着,任人百般羞辱,并且牵连羞辱着自已的老娘、子女、亲戚、朋友,是多么可悲呀!假若陈水扁懂得“刑不上大夫”的道理,扁案早就了结了。再看,现在大陆有多少有权有势的人不懂得“刑不上大夫”的道理,他们在位时趾高气扬、明目张胆地狂捞,事败后死皮赖脸、苟延残喘的忍辱活着,对社会影响多坏啊!假若当今有权势的人都能懂得“刑不上大夫”的道理,要么不敢捞,要么事败后就自行了结,那对治理腐败该有多大的帮助啊!
“礼不下庶人”的原则也同样重要。只有这样,劳动人民才能放手大干,发展生产,增加财富。如果人人都讲礼去了,人类社会就会消亡了。
作者:湖北云梦王保清2009.10.16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什么意思?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意思为:刑法不加重于大夫,礼制不减轻于庶人。实际上,大夫是懂得刑法的,而庶人不一定懂得礼制。所以,这一句要表达的真实意思是“大夫不因懂得刑法而加重罪责,庶人不因不懂得礼制而减轻罪责。”对刑法和礼制知道与否,并不能影响罪刑的轻重,不因此而增一分或减一分。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出自春秋时期成书的《礼记》。自秦汉以来,对这句话的解释都是“庶人没有资格受礼遇,大夫拥有特权不受刑”,把“下”作“下到”,“上”作“上到”解。这种解释,与原话的本来意义是违背的,这是“以封建的特权观念去解释带有原始性质的、以天神报这为根据、以血缘宗亲行正义的远古刑礼观的一种误解”。
首先,从先秦人的字句上看,“上”“下”二字,意作鄙视、重视。如“以高下下,以男下女”,其高下之之间的“下”与男女之间的“下”,均为卑贱意。《论语》的“惟上智下愚不移”,其“上”与“下”也作重轻意解。《礼记》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其“上”“下”二字取义,与上列句式相同,意为尊卑之意.所以这句话,应为“礼不卑庶人,刑不尊大夫”,与后世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一脉相承的。正确的解释应为:大夫不因懂得刑法而加重罪责,庶人因忙于生计和没有条件置办行礼用的祭品,故而对庶人不作某些礼的要求。
其实这句话是古代礼乐制度一种非常人性化的原则,是勉励人们遵守礼乐制度的。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意思都什么?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意思是:大夫犯了法可以杀死但是不要折磨他们,让他们身体痛苦,因为他们是拥有知识拥有地位的人,这样的折磨会破坏他们在庶人中的形象。而周礼有一套很复杂很繁锁的流程,已经到了对人是一种精神折磨的礼法,所以这种折磨就不要让庶人去忍受了。也指不要用重刑来折磨有知识的人,不对百姓苛求完备的礼节。此句出自《礼记·曲礼上》。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原本四十六篇,始于《曲礼》,终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故有四十九篇之说。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解释是什么?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解释是礼法不施于普通老百姓,刑罚不加于大夫以上贵族。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处《戴圣礼记·曲礼上》指的是礼虽然主要是针对贵族的,但庶人也要遵守礼,刑法虽然主要是针对庶人的,但是贵族也要遵守刑法,只不过礼和刑在对庶民和贵族的适用上有不同的等级要求。对待贵族时对其应遵守的礼的要求和等级比庶人更高,对待庶人时不可以贵族的礼之标准要求其遵守,庶人有庶人应当遵守的礼的标准。对待庶人时对其适用的刑罚的要求和等级比贵族更严格,贵族犯罪在刑罚适用上享有一定的减免特权。孔子的阐释对“刑不上大夫”之意蕴,孔子曾作出过经典阐释。《孔子家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冉有曾求教于孔子:先王制定法律,规定刑不上大夫。如果大夫犯了罪,就可以不适用刑罚吗?孔子作了这样的解释:对于君子的治理,通常以礼教驾御其内心,从而赋予其廉耻之节操。古代的大夫,如果有违法犯罪行为,不必直接定其罪名,以避讳不名之耻。因此,大夫犯了罪,如在五刑范围之内,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加以捆绑羁押,而令其自己请罪;如属于重大犯罪,也不必派司法官吏对其施以死刑,而令其跪拜自裁。所以,即使刑不上大夫,而大夫也不会因有罪而逃避惩罚,这实际上是礼教在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