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中的寒山寺在哪里?
《枫桥夜泊》里的寒山寺在苏州,是一座千年古刹,但是时至今日寒山寺已经被严重商业化,失去了弘扬佛家文化的职责以及佛家清修之地的本色,现在的寒山寺被浓厚的铜臭味给包裹着。然而日本崇尚中国文化,《枫桥夜泊》在日本特别受到推崇,并且日本还专门建了一座寒山寺,目前日本的寒山寺保留了佛家的清净,这么跟苏州寒山寺一对比,《枫桥夜泊》里的寒山寺就是一个笑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我们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学到了,以前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老师常常感叹,长大后你们一定要去寒山寺看一看,感受一下佛家的文化,接受佛家文化的洗礼,让嘈杂的内心得到安抚。那时在课堂的小编就常常想,我的语文老师肯定在寒山寺得到了特殊的启发,于是开始憧憬有一天可以去到苏州,听一听夜半的钟鸣。然而长大后来到寒山寺,昂贵的门票,到处拉客的小贩,每走一个殿宇就是卖高额的所谓开光过的佛家手礼,那一刻小编的内心确实有很多的想法,但更多的是悲哀,千年古刹已经一去不复回。小编曾经在网上了解到在日本也有一座寒山寺,在唐朝时期日本因为崇尚中国文化于是日本潜唐使者来到大唐带去了大量的白居易的诗词,其中张继作的《枫桥夜泊》也被带去了日本。日本人特别喜欢《枫桥夜泊》这首诗,还专门邮件里了一个寒山寺,目前日本的寒山寺真正的继承了佛家的清净,去到日本的寒山寺才真正感受到了小学老师口中的寺庙。《枫桥夜泊》的苏州寒山寺与日本的寒山寺相对比,一个真品却被一个盗版给轻松碾压了,苏州寒山寺真真正正的成为了一个笑柄,曾经《枫桥夜泊》的寒山寺已经不存在了,只留在了诗中。
《枫桥夜泊》中的寒山寺由来
寒山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寒山寺曾是我国十大名寺之一。该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到唐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后来又因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而闻名。“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写的正是江南古刹寒山寺。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位于苏州城西阊门外5000米外的枫桥镇,始建于梁武帝时期。到了唐代,寺院改名为“寒山寺”。关于寺名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寒山,一个叫拾得,他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有一年,寒山的父母为他与家住青山湾的一位姑娘订了亲,但姑娘却早已与拾得互生爱意。寒山知道后毅然离开家乡,独自去苏州出家修行,以成全好友拾得。拾得听说了非常感动,但他决定放弃这段爱情,前往苏州寻觅好友,并皈依佛门。途中正值夏天,拾得顺手采摘了一朵荷花带在身边。经过长途奔波,拾得终于在苏州城外的寺庙找到了寒山,这时,他手中的荷花依然鲜艳芬芳。二人久别重逢,寒山悲喜交加,急忙用双手捧着盛有素斋的篦盒,上前迎接拾得。不久,寒山与拾得成为得道高僧,人们便称该寺为“寒山寺”。如今,在寒山寺内还存有一方碑石,上面刻着“和合二仙”图案,就是这两位好朋友久别重逢时的情景。寒山、拾得两位大师之间的玄妙奇谈为世人所推崇。一天,寒山与拾得谈玄论古,寒山问拾:“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这个绝妙的问答,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影响甚广。一千多年以来,寒山寺历经磨难,曾先后多次遭到火毁,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和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寒山寺正殿为大雄宝殿,殿宇门楣上高悬“大雄宝殿”四字匾额。其面宽五间,进深四间。高大的须弥座上安奉释迦牟尼金身佛像,慈眉善目,神态安详。佛像背后与别处寺庙不同,供奉着寒山、拾得的石刻画像,而不是海岛观音。画像出自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之手。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笑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都是披头散发,憨态可掬。藏经楼是收藏陈放经书处。在藏经楼南侧有一座六角形重檐亭阁,这就是以“夜半钟声”闻名的钟楼,而现在这口钟是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重铸的,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据说,张继去首都长安(今西安)赴考后,落第返回,途经寒山寺,夜泊于枫桥附近的客船中,夜里难以成眠,听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有感而作《枫桥夜泊》。如今,清末著名学者俞据书写的《枫桥夜泊》诗石刻碑文已成为寒山寺中的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