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论又称什么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又称弗洛伊德主义。精神分析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他提出行为的动机源于强大的内在驱力和冲动,如性本能和攻击本能。他还认为成人的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童年经历所遗留下来的未解决的心理冲突。心理学家需要做的就是理解这种内在驱力,无论它是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会赋予行为能量并指导行为。精神层次: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无意识)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或痛苦的感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在意识与潜意识之间则是前意识,如同冰山与水面起伏接触的地方,需要通过某些特定的事件或行为才能被唤醒。
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
一、驱力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的基本动力都源于生物本能,或性的驱力,他称之为力比多。力比多提供了心理活动的能量,是推动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后来在他目睹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毁灭,及遭受了自身的病痛后,又将力比多分为生本能与死本能。
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特别是性理论,是其理论中最具争议的,他的生物本能论,特别是泛性论,就遭到荣格、阿德勒等早期追随者的反对,直接导致了精神分析内部的早期分裂。
二、无意识理论
所谓无意识是指人们对自己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也有人将这一概念称为潜意识,指人们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不为人们所意识到,却“暗中”在影响着人的外部行为。也可理解为人们对自己内在心理动力(动机、欲望和压抑等)的无意识。
弗洛伊德将意识结构,划分为三个层面:
1.意识:处于表层,我们在清醒状态下,能够觉察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心理活动。
2.前意识:在意识下面,平时并不为人所知,但集中注意或加以提醒可进入意识。
3.潜意识:处在深层,被压抑着,很难觉察到。但通过分析可被揭示出来。主要是那些与性和攻击性有关的内容,当被觉察到时会引起难堪和焦虑,所以常常被意识所排斥,但也常常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如日常生活中的口误、笔误、做梦等。通过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梦的分析和催眠等能够被发现和证实。
三、人格结构学说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学说,即一个人的心理分别由“本我”、“自我”及“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并共同表现出其人格特征。
(一)本我
本我又称原我,是与生俱来的、具有生物的基本属性。
本我充满原始的活力和本能,遵循趋利避害原则或“快乐原则”,即追求的个体的舒适、逃避痛苦并维持生存及繁殖。
初生的婴儿只有本我,并具有初级的思维过程,特点是:
1.对事物的评价以欲望为标准(常好幻想),不考虑逻辑关系;
2.没有时间、空间的概念,不受这些条件的限制;
3.常直接用行为动作来表达需求及情绪情感;
4.情感水平分化低,评价事物非好即坏,非爱即恨,无法对事物作出整合处理。
本我是人格中的原始成分,不易把握,但又是人格活动的“能量库”。本我像“火山下的岩浆”,需要寻求本能欲望的释放和满足,但常常只能在无意识中表现。
(二)自我
自我在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性和审慎,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自我是在儿童能够区分自身和外界时出现的,其功能为对外适应环境的要求,满足自身的需要;对内调节本我驱力及作适当宣泄,起着“泄洪闸”的一样的延迟作用。自我的控制与调节的能力与防御机制有关,代表着心理成熟水平,自我的活动区域,主要在意识范围,但也有部分是无意识的(防御机制)。
自我的活动遵循“现实原则”,并具有次级思维过程,即成人的思考方式,是后天发展起来的。特征是:
1.评价事物以现实(客观)为依据或参考,而不是以个人的主观意愿或好恶;
2.遵循逻辑思维,考虑事物的因果关系;
3.主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进行交流;
4.情感有细致的分化,具有对事物的整合能力,而不是采取极端方式。
自我夹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与要求,又要接受“超我”的指示与监督,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但有时不免又要受“夹板气”,左右为难,出现心理冲突。
自我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现实检验能力,区分自我与非我的界限,即区别外部客观的现实与内部主观的愿景或想象的能力。精神分裂症丧失了现实检验能力;神经症也因内心的冲突而使现实检验能力有所减弱,如癔症患者会把想象当成现实,如相信巫术等。
自我是本我的执行者,但同时又反映了现实的要求。对本我欲望要求立刻满足而采取现实的态度,这就构成了对本我的压抑(在潜意识中持久的压抑)。
心理治疗的条件之一,就是患者须有自我的存在,能够与医生建立关系,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有洞悉力。
(三)超我
超我是理想的“自我”,代表一个人的良知、良心,是心灵的道德知觉和我们的理想抱负。
超我是人格中的监控机构,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的坚定维护者。超我提出种种要求,不断监督或批评“自我”,其代表了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来约束个人的行为表现。超我是从儿童早期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而来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顾客总价值包括什么?
顾客总价值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所期望获得的一组利益,它主要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等。顾客获得的总价值使顾客获得更大“顾客让渡价值”的途径之一,是增加顾客购买的总价值。顾客总价值由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构成,其中每一项价值因素的变化均对总价值产生影响。产品价值产品价值是由产品的功能、特性、品质、品种与式样等所产生的价值。它是顾客需要的中心内容,也是顾客选购商品的首要因素,因而一般情况下,它是决定顾客购买总价值大小的关键和主要因素。产品价值是由顾客需要来决定的,因而在分析产品价值时应注意两点: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顾客对产品的需要有不同的要求,构成产品价值的要素以及各种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住房短缺时代,我们关心的是有没有房子住,“居者有其屋”;但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时我们对住宅的要求也更高了,更多了,不但考虑产品的使用,设计,还要求住宅的小区环境和配套都要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在经济发展的同一事情,不同类型的顾客对产品价值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在购买行为上显示出极强的个性特点和明显的需求差异性。因此,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认真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时期顾客需求的共同特点以及同一发展时期不同类型顾客需求的个性特征,并据此进行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从而为顾客创造更大的价值。
顾客价值理论的基本特征
1、顾客价值是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一种感知,是与产品和服务相挂钩的,它基于顾客的个人主观判断。
2、顾客感知价值的核心是顾客所获得的感知利益与因获得和享用该产品或服务而付出的感知代价之间的权衡,即利得与利失之间的权衡。
3、顾客价值是从产品属性、属性效用到期望的结果,再到客户所期望的目标,具有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