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学而无友是什么意思 独学而无友的意思
1、意思是: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
2、原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3、译文: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4、出处:《礼记·学记》。
5、创作背景: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孔子教授弟子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高哲理的载体,但是文古义奥,不易通读,因而多做解读以辅助理解,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篇”。
独学而无友下一句?
独学而无友下一句是则孤陋而寡闻。出处:《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释义: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其中,“而”表转折的作用。创作背景《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高时良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学记》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具体时间在战国后期。它的作者当是乐正克。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1〗
赵铭是我的初中同学,他学习很刻苦,文化课的成绩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但是他的语文成绩刚刚及格,老师说主要是作文字的不好,每次才得十几分。他决心要练习写作文,买了一本厚厚的作文书,他几乎每周都会写三篇作文。
到了月考时,作文的成绩进步依然不明显。老师说他这段时间没有认真练习,他也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变得垂头丧气。
后来我发现他练习写作从来都是用左手挡着,生怕别人看见。原来他天生性格就很内向,不愿意让同学看到他写的作文。每次考试的语文试卷从来不给别人看。也很少和同学们交流学习的方法和建议。害怕同学看到会笑话他。
〖2〗
上大学时我对书法很感兴趣,加入了学校的书法社团,那时每周会组织社员在教室里交流学习。
时间久了我发现有个社员每次都是在教室的一个角落,独自在纸上挥洒,没有参加我们的学习心得的交流和讨论。
社长说他写的字没有笔法,没有认真学习临习古人的碑帖,有次跟他说了他书法存在的问题,但是那个社员并没有纠正自己的错误学习方法。水平也就一直停留在原地。
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会有很多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什么学习的效果会差别很大呢?
每个人的智商都差不多,没有所谓的天才。而有的人学习成绩很优秀,能在比别人更短的时间里掌握。
究其原因,是这些优秀的人总是不停地向别人请教,与别人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情况。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他会有很多的朋友一起成长的机会。
《礼记·学记》中有句话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无论是同学,老师,朋友,长辈都都可以是我们学习交流的榜样,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我自己的长处,和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去模仿和借鉴。
为什么国家每年都要相互交换学者去对方的国家学习,是为了开扩视野,相互交流而获得更快的成长,学习别人更先进的技术和更有效的方法。
倘若闭门造车,只不过每天都勤奋的重复着跟昨天一样的学习,那将是毫无意义的白白浪费时间和生命。
这不是《刻意练习》里说只要练习一万个小时就可以成为一个领域的精英,大量的练习是必要的,但前提是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有更多的和别人交流学习的机会。
因此,我们要有开放性的思维去和别人学习方法,交流心得。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不足,了解到自己的不完美,认识到可能存在的知识狭隘,以谦虚的态度向别人学习,无论他人给的建议是否合适自己,做到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我们身边都存在比我们更优秀的人,不管是那个行业,在每个专业的领域都有精英,知道和掌握的知识也比别人更多更广更深刻。随着专业的细分和垂直化,每个专业都存在佼佼者,向比我们更优秀的人学习是为了快速提升自己能力,让我们少走弯路,努力地朝着优秀的人看齐,就会更接近他们的水平,你也会成为优秀的人。
我们不必碍于情面,固执的认为向别人学习是一件丢脸的事情,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放下那可伶的自卑感,才是我们前进的第一步。你会发现往往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更努力,而且还更谦虚的向别人学习,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认知还不够全面,知识不够完善,需要通过向更优秀的人学习和拓展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好学的品质,这也是优秀的人所具备的品质。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博学而有友,则见多而识广。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最近两个月加入了两个学习共同体。一个是席老师组织的乐享读书写作教育共同体。另一个是初中青年教师成长营。一个是关于写作,一个是关于读书。每一个都让我收获满满。
在写作群里,我常常看来自全国各地小伙伴们的文章。读他们的教育教学反思,读他们的困惑,从他们的文章中,我常常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也让我看到了原来大家都共有的困惑。让我对自己更加有信心,继续前行。大家推荐的一些好的书目,我也会收藏起来。大家听到了一些好的直播课也会分享到群里。像臧老师分享的至善学院的一些课,我都没有听过。还有今天席老师分享的河南杏坛网研社的几节课,我听了两个,特别受益。而这两个老师分享了这些好的平台以前我都没有听说过。特别感谢他们,让我收获满满。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取长补短。在初中青年教师成长文中,我们共同一本书,共同书写读后感。就像是我们教学中的同课异构,同一篇文章,每个老师的切入点不同,教学设计也不同。所以在自己写好文章之后也可以去阅读其他老师写的读后感。为什么自己没有这样写?这位老师的切入点是什么?他写的好在哪里?
《论语·里仁》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选择他的长处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的意思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意思是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出自《礼记·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原因:朋友是你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你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
《学记》全文共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深刻,是中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学记》是以《大学》为其政治基础,以《中庸》为其哲学基础的。其内容涉及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
《学记》专门对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学制、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原则方法等有关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问题,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上的阐述,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启示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启示是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
这是因为朋友是你了解外部世界的桥梁,也是你不断完善自己的标尺。一个人学习,而不接触外部环境是行不通的。只有与朋友共同学习,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弥补自身的缺憾,并获得更多知识。
原文出自《礼记·学记》。《学记》是中国古代一篇教育论文,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著作。一般认为是中国战国晚期思孟学派的作品,据郭沫若考证,作者为乐正克。其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系统和全面地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先秦时期的教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