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论文
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指无特殊针对性的对病原体的天然抵抗力。它是在生物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所以不只是某个个体所特有的,是种系所共有的,可遗传的。它与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密切关系。在抗感染过程中,它发挥作用快、范围广泛,是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主要包括下述五方面:皮肤、粘膜和屏障结构的屏障作用,淋巴组织(淋巴结、脾等)的过滤作用,血清、体液和组织分泌物的杀菌作用,单核-吞噬系统的吞噬作用,炎症反应的病理防御作用。
2、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人体在生活中与抗原物质接触后所产生的免疫功能,是出生后形成的。其特点为具有特异性,例如患过伤寒的病人就只获得对伤寒杆菌的免疫力。而对其他病原菌则无抵抗力。特异性免疫分为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自然免疫是通过自然的方法,如由于机体感染了某种疾病因而获得了对该疾病的免疫力。此种免疫可以保持很久,甚至终身。又如,胎儿经母体胎盘、初生婴儿经初乳获得的抗体,可使其在出生后的短时期内(一般六个月)不容易得某些传染病,如麻疹、白喉等,这也属自然免疫。人工免疫则是指人体经过预防接种后所获得的免疫。免疫期可持续几个月至几年,对传染病的预防起很大作用;或者人体经注射抗体以获得对抗传染病的能力,均称“人工免疫”。后者有效期短,一般2~3个星期。多用于治疗或暂时预防某些传染病。
3、吞噬细胞。
把外界固态物质吞入细胞内的过程。吞噬的颗粒外包一层来自质膜的薄膜,称为吞噬体。后者与溶酶体靠近,两者的膜互相融合形成消化泡;不能消化的剩留残渣排出细胞外。有的原生动物(如变形虫)借此摄取营养。后生动物网状内皮系统的细胞中,能吞噬外界的细菌、灰尘和各种胶体,有防御的功能,称为吞噬细胞。
4、抗原
凡能激发人体产生抗体和细胞免疫,并能抗体结合的物质叫做抗原。大多数蛋白质和细菌多糖能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包括产生抗体或免疫细胞。
5、抗体
人体在抗原物质刺激下所形成的一类能同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它存在于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里。过去把抗体叫做丙种球蛋白,现在都叫做免疫球蛋白。
6、疫苗
利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或灭活方法制成的自动免疫制剂。过去曾把用病毒或立克次氏体制成的免疫制剂称疫苗,将用细菌菌体制成的称菌苗,把细菌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制成的称类毒素。近年来,随着制造免疫制剂方法的改进,把预防接种用的自动免疫制剂统称为疫苗。疫苗的分类方法有多种,常按疫苗性质把疫苗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死疫苗)两大类。活疫苗用减弱毒力或无毒的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制成。接种后,能在人体内生长、繁殖,但不发病。它在体内作用时间长,免疫效果好,接种次数少,但不易保存。如麻疹疫苗、卡介苗等。灭活疫苗是用物理方法或化学方法使病原微生物失去毒力后而制成。接种后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由于这类疫苗在人体内不能生长繁殖,较为安全、稳定,但对身体刺激时间短,产生的免疫力不高。需多次注射才能产生比较巩固的免疫力。如百白破混合疫苗、乙脑疫苗等。
7、疫苗的研制
自有人类以来,疾病一直是人类的敌人,尤其以传染病为甚。中世纪,天花、鼠疫、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给欧洲乃至全球造成了巨大灾难。在这些传染病中,有些是细菌引起的感染,有些的元凶是病毒。20世纪各种抗生素的发现使细菌性感染不再是医生面临的难题,但病毒性传染,如艾滋病以及目前肆虐全球的非典病毒仍然困扰着人类,这将又是一场疾病对科技和人类的挑战。
细菌与病毒是致病元凶。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可以被抗生素及多种化学药物杀死。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只有疫苗才能消灭它,抗生素对它不起作用。此次在我国及世界流行的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一种冠状病毒。病毒比细菌小得多,细菌通常以微米(mm,1/1000毫米)作为测量单位,而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纳米(nm,即1/1000微米)。由于病毒具有自我复制的功能,研制有效的无毒抗病毒药物要比抗菌药物困难得多。
抗生素只作用于细菌,对各种病毒感染均无效。与抗生素相比,疫苗的成分较为复杂,为多种蛋白质或糖类等的混合物,主要用于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在发病前使用,发病时一般不使用。每种微生物疫苗只能预防相应的疾病,专一性极强。疫苗免疫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当该种类的病原体入侵人体时,体内的抗体立刻将其识别,并与病原体结合,启动一系列的机制,最终将病原体消灭。
疫苗与病毒的斗争由来已久。
在人类借助各种仪器观察到微生物的存在之前,人们就已认识到了传染病的存在,通过免疫预防传染病在人类的生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天花是最早被人类文字记载的烈性病毒性传染病。症状为先发热、呕吐,然后出皮疹,皮疹经过丘疹、疱疹、脓疱的过程,最后干缩,患者或者留有疤痕,或者双目失明,或者在皮疹尚未出血前即已死亡。天花的免疫预防是人类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成功范例。据推测,可能在一二万年前地球上就有天花。约在公元2、3世纪,天花传入我国,16世纪传入美洲,18世纪传入澳洲,全球没有一个国家幸免。在天花流行期间,每4个感染者中就有1个死亡。中国民间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将天花患者身上干缩、脱落的痂碾碎,吹到正患天花病症的人的鼻孔里。目前,没有任何记载显示中国人如何得到此种治疗天花的方法,也许是中国人精通的以毒攻毒法使然,但此法确实能够令天花病人的病症不再恶性发展。
高一生物论文范文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以及生物工程产业的兴起,生物技术在社会生活各个层面迅速渗透,“二十一世纪是生物世纪”的预言正在得到验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 高一生物 论文 范文 ,供大家参考。 高一生物论文范文篇一 《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 》 高中是学生全面接触知识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的学生对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健全,他们需要很多的知识去充实他们。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找到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生物成绩。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意义 使学生变成课程的中心。在以前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课堂的中心,上课的时候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也不会去思考一些问题。如果老师上课不提问,学生就盲目地听,也不思考也不提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真正做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因此,老师要多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变成课堂的中心,提高他们对生物的兴趣。提高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己去设计并且实施实验,强化了学生自己动脑动手的能力。在进行实验设计之前,学生就会按照以往学过的生物内容进行设计,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一遍又一遍地复习了以前的内容,就会对学过的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提升了对生物的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途径 老师应该改变一下自己的教学思想。老师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使所有的学生都可以把老师讲的东西学会。多去鼓励学生在课上提问,在上课的时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老师所讲的内容中去。高中生要改变自己的听讲 方法 。我国目前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很死板,只是简单抄写老师的板书,然后就去把这些笔记死记硬背,不能独立地去理解,不符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要求。所以,学生自己要改变不正确的上课方法,在上课的时候更积极一些,这样可以提高自己的上课效率,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也会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注重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讨论,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不能只是靠老师给自己讲解问题的答案,这样以后遇到同样的问题还是不会。因此,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要利用学生主体作用的优势,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可以很好地提高我们高中生物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学习也非常有利,我们老师要大力落实这样的教学形式。 高一生物论文范文篇二 《 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 教育 的应用 》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是物质生活的丰富,但相对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匮乏。为了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新课改的突破,高中生物教育中必须要渗透人文教育,培养成绩优秀、品德高尚的全面型人才。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这一问题进行多层面研究,旨在提高高中生物教师对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这一问题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高中生物;人文教育;渗透研究 1人文教育的含义及其与生物学科的关系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我国最初 传统 文化 中的人文教育有教养、化成、规范人类行为的作用。春秋时斯,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学派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理关系,主张二”和“礼”,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解社会人际关系。在现代,“人文”又有了一定的发展,简单说来,人文,就是重视人的文化。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爱人,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也叫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和充实人文精神。一直以来人文教育的阵地都是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生物属于自然科学,好像和人文教育关系不大,但是,古往今来,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哪个不是品德高尚,受人敬仰。自然科学取之于自然,但用之于人,如何利用体现了它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生物学科中所体现的对生命的尊重、对健康的教育、对环保的教育都和人文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高中生物教育中必须渗透人文教育。 2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近现代以来,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腾飞冲击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理充斥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继而引发炫富、失衡、冷漠等道德滑坡现象。国民的整体素质下降还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甚至有人利用自然科学做出一些害人害己的事。这已经偏离了他们掌握科学的最初目的。人的个性、主体性的及自然性的弱化甚至丧失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科学技术在不适当的使用下,就变成了奴役人的工具。成人世界直接影响了孩子世界。高中学生心理发育还未完全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处于懵懂状态,并未完全建立。因此,他们需要正能量的引导,需要建立健全健康的人格。再有,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目前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理所应当的享受着家长的溺爱,他们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缺乏信仰、畏惧困难、缺乏责任感、诚信意识淡薄、人情淡薄、功利心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等。我国的传统教育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在自然学科中很少渗透人文教育。在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和学生都以应试为目的,很多生物教师认为人文教育应该是文科老师的事,所以,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程度不够。综上所述,高中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这必须引起高中生物教师的高度重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3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目标 新课标对高中教育提出了要设计三维目标的要求。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就是对高中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提出的要求。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目标强调知识技能目标,生物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新课标面对新形势提出了人文教育的目标。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养成质疑、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热爱自然、珍爱生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能力。这些要求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物课程目标对人文教育的重视。 4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原则 4.1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学中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能让学生产生失衡的心理。要不断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经常进行鼓励。对有缺点的学生要耐心细致的作心理工作,用爱心感化他们,让他们认为世界是充满阳光的,让他们身上充满正能量。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肯定学生取得的阶段性成绩,这样才能让他们的综合能力得以发展。教师要掌握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对学生求全责备,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的和谐发展。 4.2科学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科学性讲究的是真理至上,人文性讲究的是情感取向。这两者并不矛盾,相反还能相互促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也要追求精神的真、善、美。高中生物教学中不但要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生命的可贵、幸福的真正含义、人类的终极关怀,让他们明白精神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使他们懂得学会生物的真正意义。 5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途径 5.1运用目标做好渗透。高中生物教师要明确新课标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在教学中以教学内容为载体根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明确要求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和价值教育。 5.2运用教材进行渗透。无论何种教育都应该以教材的内容为主要基础,通过教材的知识的讲解,向学生摆明利害关系,让学生判断正确与否,在教师逐渐正向的引导下,学生对人文教育逐渐了解。高中生物教材中主要的人文主义教育就是环境,这就要求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当地环境的了解,让学生通过实践明白环境的状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之,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践行新课标的要求,是新课改强调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具体体现,是对学生的尊重,是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中生物教师要及时的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积极探索人文教育的方法,培养出对社会有利、自信、乐观、豁达的全面人才。 作者:杨小慧 单位:吴起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秦佳佳,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5. [2]高颖,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理化生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11期. [3]李贤,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学科教育,2015.1. [4]贺宇.武燕花,关于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探究,新课程,2014. [5]钱莉莉,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健康教育的探索,河南师范大学,2012.4. 有关高一生物论文范文推荐: 1. 高一生物论文范文 2. 高中生生物研究论文范文 3. 高中生物小论文范文精选 4. 浅谈高中生物论文范文 5. 高中生物研究论文范文 6. 生物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