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陪子女求职
父母陪子女求职 近日,在重庆某招聘会现场出现了一幕求职怪象:一些本科毕业生在父母陪同下前往招聘会应聘岗位。更让招聘人员惊讶的是,有一名21岁的本科生在递过简历之后便一言不发,埋头玩起了手机,而其父亲则在一旁不停地询问公司负责人该公司的工资、环境、伙食等问题。求职者冷淡与求职者父母热情的这种错位和反差,折射出当下一些家庭在子女独立教育方面的失败。 显然,这种由父母陪同前去应聘的行为是一种大学生没“断奶”的表现,子女固然有不成熟的地方,然而若追溯子女难“断奶”的原因,父母也难辞其咎。父母作为一个过来人,应该说社会经验和社会阅历相对丰富,可以为孩子的求职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为子女包办一切。大学生从毕业到就业,意味着由学生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可以陪伴在旁充当一个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角色,而不应事无巨细全程包办。父母关心子女的升学、工作等问题,我们可以从中理解和感受到父母关爱子女的一番心意,然而父母包办的方式却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毕业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往往要经历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挑战,而找工作就是毕业生接触和感知社会关键的第一步。如果父母还像呵护温室里的花朵一样,过度保护即将走进社会的子女,不仅难以帮助子女适应和迎接激烈的社会竞争,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子女的社会竞争力。 因此,父母应把培养孩子独立生存能力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并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为孩子培养和灌输独立自主的意识,让孩子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与此同时,父母对于成长中的子女也要适时“放手”,在子女面临人生分叉口之际,父母应该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倾听子女内心的想法,无论是继续求学、毕业就业、自主创业等,都是当下年轻人追逐梦想的一种途径,父母应给予充分的尊重与支持。 一个合格的求职者,除了要满足学历、专业技能、劳动能力等条件之外,还应该具备独立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其中独立能力是基础。“陪子应聘”暴露出孩子独立意识的缺乏。家长这样做,辛苦不说,反而可能砸了子女的准饭碗,即使替孩子解决了眼前的难题,也不能保证他们永远不再碰钉子。家长们不妨调整心态,转变观念,及时给孩子“断奶”。孩子们也要摒弃依赖心理,拿出勇气和信心走向社会,即使失败也不妨当做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 ;
父母陪子应聘的现象还存在吗?
父母陪子应聘的现象还存在。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熙熙攘攘的人才市场,看着长长的应聘队伍,感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刚毕业的大学生谋个差事实属不易。工作难找是不争的事实,但有个现象却更令人深思,陪孩子应聘的家长越来越多,更有甚者,有的孩子两代人陪着找工作。 父母爱子女是人的本性,无可厚非。但爱的方法、方式应该对路。应聘工作,是学生面向社会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在应聘现场我们看到,很多父母冲在前面,成了应聘的主角,替孩子问这问那,甚至拍板做决定,孩子连插嘴的机会也没有。这不仅让孩子失去展示才华的机会,而且用人单位也十分反感。一家公司负责招聘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对这样的情况他们很反感,也很无奈。用人单位招聘的是能够独立完成工作的员工,事事听父母决定的年轻人,用人单位肯定不会、也不敢录取。父母不恰当的方式反成了孩子求职的绊脚石。爱子女则应为其长远考虑。作为父母来说,孩子迈出校园走向社会了,就应该放手让他们搏一搏,自己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须知,温室里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父母大包大揽式的做法,让孩子失去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展示自己天赋的机会。一味的呵护,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会更多。该放手时须放手,孩子迟早要独立面对生活的,年轻时经历点磕磕碰碰未尝不是好事,有一句话说得好,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年轻是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年轻的时候不拼搏不努力,留下的是不可弥补的遗憾。勇敢的面对生活、面对社会,自己去闯一番事业,年轻人当有此志向。同时,年轻人也应该勇敢地对父母说出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自己应该最有发言权。 总而言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的爱不应成为孩子成长的负担,相信孩子,不妨给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去自己拼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