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法庭影评

时间:2025-09-29 14:36:21编辑:小松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范文

1、观看《马背上的法庭》让我感受颇深,虽然是第一次观看这部影片,但给我的震撼却是这样的真实。或许是得益于这学期上中国法律和中国社会这门课的关系,通过观看这部电影,让我对法律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电影的背景选定在云南的一个小山区,归功于高中的地理知识,我对云南山区有一点了解。崎岖的山路,一座座的大山,少数民族的风俗,以及那云南方言,在这部影片中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当老师说观看《马背上的法庭》之时,我就猜想开场画面应该是一座威严的法庭,但是电影的开场部分就是一座座大山、稀稀疏疏的树木,村民放牧的吆喝声。虽说与我所想的相差有点远了,但是也在预期的观影之内。这吆喝声对于我这个外省的人来说略显陌生了,却也带给了我不一般的震撼。

2、《马背上的法庭》这部电影讲述了云南山区法院巡回审判的故事,以老冯、杨阿姨、阿洛三个人物的视角来讲述。该片比较客观真实的反应了我国广大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法制建设、法制观念、法制水平落后的情况。办案的法庭也是属于流动性的,哪里有案子,就在哪里只个凳子、桌子,挂个国徽,然后开庭审理案件。然而审理案件的过程可以说是滑稽可笑的,也可以说是带有讽刺意义的。按理来说,送法下乡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可以帮助老百姓无偿办案,解决纠纷,也可以让老百姓知法懂法。而这部影片里,帮助老百姓解决纠纷几乎是没有运用到法律,或者说没有根据法律程序来办理。

3、让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猪拱罐罐山事例。一个村民家的猪在村边拱了另一个村民家的罐罐山(祖坟)。祖坟被拱的村民认为祖宗因此受辱并且带给家里晦气,要求猪的主人赔两头猪和一场法事来消灾解难。两个家族的人互不让步形成打斗的架势,关键时刻老冯亲临现场以将心比心的策略化解这场武斗之前的纠分。让人意外的是,猪主人不让其他的村民牵猪,只能等外出办事的老爷爷回来才能牵猪,无奈之下老冯以法官的身份将猪牵到另一家,官司才算告结。在此之中阿洛忽略了一个问题,书本上的法在运行中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些客观因素法律实际执行效果往往不如立法者预期的好,运行中的法律效果可能会打折扣,如果依据阿洛的观点对该案例不予受理,这样一方面是很好的坚持了法律的规定,但是这样操作的社会恶劣影响是非常大的,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冲突和矛盾。而冯法官就是一个司法经验非常丰富的司法人员,在实际司法过程中能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做一些变通和换一种方式来执行法律,这样的方式不仅符合了法律的要求也更加符合了我国司法的客观实际,最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操作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虽然其中可能有一些与法律规定不太吻合,但是其目的和结果都和我国的立法、司法是一致的。所以从该影片中我有一个很大的感触是我国的立法者在立法时更应该注重实际运行法律的效果而不是只是期望和预计的法律运行效果,立法机构在立法过程中更应该倾听最基层司法人员的意见和看法。通过此段,我了解到书本知识如果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话,办事的成功率是不会高的。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了。

4、最终老冯一行三人,经过一次丢国徽之后,也变成了一行一人,陪伴他的只剩一匹马。他对着大山喊了一句“我要坚持走这条路,一直走一辈子!”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法官老冯决定用自己的一生,诠释着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故事,才让我们感受到基层法官对法律的忠诚,对法官职业的热爱和对人民群众的朴素真挚感情。可是影片的结尾也让我心里一沉,走山路打瞌睡的毛病,让老冯在之前老友坠落的山崖那里结束了生命。心里一阵沉默,说不出此刻的心情,为老冯生命的结束悲哀,也为他执法的艰难心酸。


电影《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云南边区基层派出法庭的一个法官和两个书记员牵着一匹挂着国徽的老马行走于云南各寨开庭的故事。整部电影都用纪实的镜头语言记述中国司法发展改革过程中的一段段平凡简单的事。没有夸张豪华的场面,没有出神入化的特技效果,没有大牌人气演员……但正是因为这么简单平凡,这么亲切真实,才能让我们好像身临其境的随着那马背上的国徽颠簸的走过那段旅程。

  观看这部电影后,受益匪浅,感触良多,特别是对于基层派出法庭与我国法院组织体系的关系;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我国的法律法规的冲突;国徽的价值;法官的形象标准等等这些问题,都让我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观看电影后就个别司法方面的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但其实,影片还有很多让人感触很多的地方,例如只有老冯才能代替老祖宗牵走本家的猪和当老葛得知老冯“送”他一头小猪时不无荣幸感地冲着村民喊“冯法官给我送了头猪”等等都体现了边远山区的人们虽然没有完整的法律意思,但他们都承认法律的威严,法官的特殊地位和身份。又如小女孩走了十几里的山路就为了给冯法官送去几个枣,也体现了山区人民的淳朴和对老冯的谢意。……

  这部电影虽已观看完了,但它所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和思考却盘旋在我们的脑海中,一直一直的盘旋着……


《马背上的法庭》影评(1)

      接到任务后,我便立刻在爱奇艺等普遍观影软件上搜索了这部电影,令我惊讶的是,竟然没有这部电影的资源,我顺着网站的提示找到1905电影网,第一次在这种比较小众的网站看完了一部电影。

      从发现电影的途径时,我想就注定了这部电影的不平凡。无论是选材角度或是摄影风格都不是现今普遍公众的需求,尽管如此,我深受感动,也有了自己很多深深的思考。

      我最想表达的是对基层法官追随法律信仰之路的致敬。

                        (1)

      第一重致敬是对他们在艰辛路途上的长久坚持,这反映出他们的不怕吃苦,朴实诚恳。

      在云南西北崎岖的红土路上,三个人形成一支独特的队伍缓缓走来,漫长而艰辛。他们用一匹马驮着国徽、彩电和法庭必要的身份牌。他们在去审案的路途中,会经过落石随时可能落下的狭窄的崖子,会经过没有路的石头堆砌的河,会经过绕着弯的没有护栏的崎岖小路。

      没有经常在陡路上坐过车的阿洛在车一停下就难受的上吐下泻,而之后过河时经常走这条路的杨阿姨也不免被石头绊倒,脚上鼓了大大的红肿包。

      在美国,只有电影里有带着盾牌的美国队长;在中国,现实里即存在背着国徽的中国法官。他们背负国徽翻山越岭,只为了让正义到达每一寸国土,为国家公理砥砺前行。我不禁联想到被CCTV报道过的现实生活中真实的马背上的法官——藏族石渠县法院洛须人民法庭庭长罗江益。

      他在采访中说过:“冲果崖子是我最怕的一段路,大概两公里的‘冲果崖子’被当地人称为‘鬼门关’,一旁是飞沙走石、陡峭的山崖,一旁是临空悬崖、奔流的金沙江,根本不敢看车外。道路极其狭窄,飞石扎死人的事情经常发生,泥石流、暴风雪、狂风暴雨、闪电雷鸣、与野兽狭路相逢也是我们那时候办案路上的独特风景。很幸运40年来我每次都能平安过关。在近40年的办案生涯里,我骑坏了三辆自行车、两辆摩托车,开旧了两辆越野车,见证了人民法庭由土房到瓦房,再由楼房到智能化审判业务用房的转变。”

      看完整部电影后,我特意去看了CCTV对罗江益法官拍摄的纪录片,拍摄到那段他所描述的冲果崖子时,当时一名摄影工作者不幸被一小块乱石砸中头部,后又因为一行人骑马时天气由大晴突变为暴雨,节目后期只好打上字幕“天气突变只能中断拍摄”,可见环境有多么恶劣。

      然而,这条路罗江益走了整整40年,拍摄时是他即将退休的最后几天,真实的路况所呈现出来的仍然如此危险,我们不敢想象之前的几十年路况会有多么糟糕,我们也不敢想象他受过多少次不为人知的大伤小伤。

      这条路老冯也走了很久,他说:“自从我75年走上那条道……”不过老冯没有那么幸运,在电影的最后,他不幸跟自己的同事一样摔下了悬崖,其实,这也是现实中的真实写照,在2003年9月,魏余发和书记员马永志,在去往村寨的途中,由于道路湿滑,不幸坠河身亡。

      他们千千万万的“溜索法官”、“背篓法官”都一样,是最可爱的人,是伟大的基层工作者,他们让法制和文明闪耀在共和国的每个角落。国徽之下,国法所及,纵使万里,公义必行。


《马背上的法庭》影评(4)

                          (5)


      第五重致敬是基层法官将平凡的事做的很出色。

      他们翻山越岭,然而等待他们的其实并不是什么天涯海角的惊天大案,而是很多鸡毛蒜皮的小事。老冯顶着不被人理解的眼光,固执的在山道上走了半辈子。正如罗江益法官被采访所言:“虽然我们跑的很远,但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哪怕是几块钱,几十块钱,老百姓对这件事很在意的,他要找出一个公理,这个理到底在哪边,所以我们要把这个理给他讲出来,这样才能心安理得,他们才能心服口服。”

      其实这也牵扯到了村俗和法律的矛盾,即中国偏远地区司法建设的最难之处,又要注重乡俗民愿的人情道义,又要坚守公正无私的司法体制。

      所以在几次案件中,都是老冯自掏腰包用“近乎贿赂”的方式解决,甚至有一次牵着小猪满村跑。也正因为此,他被阿洛这样的年轻法官所质疑,说他身上戴着的天平徽就是笑话。但阿洛不明白,他以封建迷信不支持诉讼的理由驳回的案件可能会在乡村中引起一场恶战。

      因为每一件案件都关系民生,每一起案件都不是小事。外人可能无法理解,而牧民、少数民族的宗族观念、家族观念却非常的强,往往草山、离婚、买卖等小小的纠纷时常会引发两个部落、两个家族、两个乡村的矛盾升级。罗江益法官也说过:“两个当事人之间可能会因几千块钱的买卖纠纷,没有及时调解,而引发持刀杀人的血案,令人痛心。所以,化解小纠纷就是预防大矛盾,每一件案件,我都割舍不下。只要自己的付出能够换来一方百姓的安宁,自己受再大的苦也是幸福的。”

      在这里,我不仅看到基层法官用情理法相融合行使司法权的执着和艰难、还看到了年轻法官和成熟法官的区别、知道了理论和实践的冲突。

      法治是一个民族的事业,法学家的工作大致只是对这一事业的正当化和理解,而法学更不能离开实践而存在,因为实践和常识才是一切学术的出发点。我还想到,我读苏力老师的书之后,我明白了法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要不断锻炼自己使用法律解决问题的专业能力,自己之前对于法学只需要机械记忆这类浅薄的思考也许是因为我还停留在高中的应试教育,在法学教育不断改革的今天,纯粹的理论学习、机械性的记忆已经难以适应日渐复杂的社会生活,我们应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而在乡村这种特殊化情境下,普法和判案变得更加考验一个法官的能力。

      由于时间紧迫,五重致敬即是我此次读书笔记简略表达的内容,但我提出了许多自己别的问题,愿在影讨中和大家交流自己对这部电影更多的思考。


上一篇:2016年立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