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时间:2025-09-30 08:58:35编辑:小松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三篇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示】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过渡提问】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课件演示】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分组讨论】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课件演示】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承接过渡】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质灾害。它们分别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岩浆活动在地表的体现,而另外两种地质灾害同样不容忽视。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课件演示】请大家看下面的这组图,思考后面的问题。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地质灾害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积极的防御,尽量减少这些危害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十分普遍。 【动画演示】请大家观看我国的地质灾害图。 【提问】这么多的地质灾害似乎有些耸人听闻,但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我们应该如何进行防御呢?请大家观看下面的录像,看看日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录像】日本地震灾害的防御 【分组讨论】在地震多发地区的人们,应该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来临时和地震发生后三个阶段各应该做些什么事?) 【教师总结】请参考扩展资料“地震发生时的应变”,接着总结地震灾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动画游戏】让学生回答,地震发生时在不同场景应该如何自我保护。 【课件演示】思考并回答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特点的三个方面。结束授课。 探究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题目】地质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活动目的】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精神;   3.使学生通过总结探究活动的成果,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产生的间接和直接影响,以及如何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的防御。 【活动步骤】   1.将学生分组,以便大家可以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2.搜集典型的四类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给人类造成的影响。例如比较典型的地震灾害,典型的火山喷发灾害等等。   3.整理筛选搜集的资料,挑选最典型和深刻的资料,其中这样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1)应该区分哪些灾害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哪些不是;   (2)应该从正负两个方面来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价,尤其是火山喷发;   (3)应该尊重客观事实,正确对待地质灾害以及对灾害所进行的研究,并对如何积极防御地质灾害提出合理的建议。 【成果展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展示探究活动成果的方式:   1.论文方式,要求资料准确,引用得当,观点明确;   2.制作成板报,要求精简内容,条理清楚,形式美观,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用计算机完成演示(适合条件较好的学校)。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 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画蛇添足的意思是什么? 寓意是什么?

画蛇添足: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画蛇添足 (发音 huà shé tiān zú)
【解 释】 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出 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用 法】 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示 例】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他想接上去说,又觉得是~,只好惋惜地坐着没动.”
【近义词】 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 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灯 谜】 巳
【典 故】
故事发生在古代楚国.有一家人家祭祀祖宗.仪式完毕后,把剩下的一壶酒,赏给手下的办事人员喝.人多酒少,很难分配.这几个人就商量分酒的办法.有个人说:“一壶酒分给几个人喝,太少了.要喝就喝个痛快.给一个人喝才过瘾呢!”大家都这样想,可是谁也不肯放弃这个权利.另一个提议说:“这样吧,让我们来个画蛇比赛.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完,谁就喝这壶酒.”大伙儿都赞成这个办法.于是每个人折了一根树枝,同时开始画起来.有一个人画得最快,转眼之间,把蛇画好了.他左手抓过酒壶,得意地看看同伴,心想,他们要赶上我还差得远哩.便洋洋自得地说:“我再给蛇添上几只脚,也能比你们先画完.”正当他画第二只脚的时候,另一个人把蛇画完了.他一把夺过酒壶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根本就不是蛇.还是我先画完,酒应当归我喝.” 添画蛇脚的人无话可说,只好咽着唾沫,看别人喝酒.
[提示]
画蛇,就要象一条蛇;添上脚,就成了“四不象”.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原文]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
酒⑦.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战国策》
[注释]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示例 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可以止矣.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也.(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一百十回)
英文: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 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例:今若前进,倘不如意,正如画蛇添足也.——《三国演义》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三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地球的圈层》   习者水平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结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相信吗?   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可对学生的描述进行鼓励性评价)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   那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   教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呢?   仔细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并结合图1.25,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   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类型   纵波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横波   根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在图1.25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处的大概深度。   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变化?如果会,是如何变化的?(深入探究:据此你能推测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   7、根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均匀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最后,教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确实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构)   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   2、完成后,教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知识和数据,再次让学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做出上述内容。   3、然后,教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与学生可相互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对范围   4、最后可根据完成的示意图提问:地壳等于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   过度: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来我们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回答:不是!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想!   学生思考   某一学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蛋黄;厚度有差异,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后   学生哄笑   学生讨论,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学生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   学生相互纠错   学生回答问题   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和求证*,激发学习*。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读图、析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作图能力、读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层   课堂小结   请根据图1.27和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地球外部圈层主要有哪几层?各自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为什么地球外部圈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探究:你认为岩石圈是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还是属于内部圈层?   教师小结:(完整版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和地球之间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地球这个“精彩’的、充满生机的家园。同时,也让我们清醒的感受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这个家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请同学们一起行动起来,伸出你我双手,自觉的去爱护她、保护她、珍惜她、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每位同学,可任选一题,完成下列探究:(字数:200—300之间)   选题一:如果将来,人类真的发明了一种能到地球深处的“船“,你认为,这样的”船“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选题二:以“一颗小水滴的旅行“为题,写一篇地理小论文。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课后探讨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提取、分析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探究精神。

上一篇:中秋节提前祝福短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