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设施应当向社会开放,应当对谁实行优惠办法
12月29日消息,为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满足广大市民群众体育健身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民健身条例》和《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市体育局草拟了《广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市法制办就该《办法》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本次征求意见至2013年1月3日截止。社会公众可通过以下方式反映意见:
1、登陆广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新浪官方微博提交建议;
2、邮寄至府前路1号4号楼广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规范性文件审查处(邮政编码:510032);
3、发至电子邮箱fazhi2012@sina.com。
社会公众提交意见请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作进一步联系。
广州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
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广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
附件:《广州市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满足广大市民群众体育健身的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全民健身条例》和《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广东省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指导意见》(粤体群〔2012〕67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公共体育设施,是指由市、区(县级市)人民政府投资兴建或通过其他途径筹集资金兴建,由各级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管理、向社会开放的,进行体育训练、体育竞赛和群众体育锻炼健身娱乐等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类体育设施。
本办法所称的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相关单位。
第三条 公共体育设施,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向社会开放。各管理单位应积极做好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各项管理工作。
具备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设施应当在课余时间、公休日、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等非教学时间,在保障学校正常教学、训练、竞赛、课外活动以及不影响学校其它各项工作秩序和确保校园安全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具体方案由学校确定并报市、区(县级市)教育主管部门审定颁布。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设施在保障正常工作和安全的前提下,应积极创造条件在公休日、节假日及空闲时段向社会开放。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馆设施应结合本场馆实际制定向社会开放实施方案,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向社会公布。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的体育场馆向社会优惠开放。倡导社会各界向开放的各类体育场馆捐赠和资助,或者采取多种形式投资建设、参与管理体育设施,并参与、监督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
第四条 市体育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和指导直属单位开展工作。各区(县级市)体育主管部门在市体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辖区内所属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管理、检查和监督,引导非公共体育场馆规范发展、更好向社会开放。
各单位各系统相关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所属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相关主管部门应积极推动所属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负责所属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的管理、检查和监督。
第五条 市、区(县级市)体育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同级发展改革、财政、物价、交通、公安、工商管理、民政、卫生等部门联系,建立有效的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运行管理协调机制,共同做好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的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举办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等的建筑物、场地和设备。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是指负责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维护,为公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服务的社会公共文化体育机构。第三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第四条 国家有计划地建设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对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予以扶持。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本级人民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第六条 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举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国家鼓励通过自愿捐赠等方式建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社会基金,并鼓励依法向人民政府、社会公益性机构或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捐赠财产。捐赠人可以按照税法的有关规定享受优惠。国家鼓励机关、学校等单位内部的文化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第七条 国务院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第八条 对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