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制度、发现隐患采取措施、制定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进行应急培训。1、建立健全制度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健全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及时发现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2、发现隐患采取措施对于发现后能够立即治理的环境安全隐患,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对于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治理,可能产生较大环境危害的环境安全隐患,应当制定隐患治理方案,落实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现场应急预案,及时消除隐患。3、制定应急预案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按照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报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4、开展应急演练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单位应当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撰写演练评估报告,分析存在问题,并根据演练情况及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5、进行应急培训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纳入单位工作计划,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并建立培训档案,如实记录培训的时间、内容、参加人员等信息。
对企业安全环保管理方面有哪些建议
1、责任落实。公司按照《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编写了16种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层层签订了责任书,规定了各级管理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从责任制上规范了公司的安全生产的管理,根据《安全生产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以及实施细则,公司相关部门每月认真组织检查与考核,将员工利益与安全生产直接挂钩,提高了员工安全生产积极性与责任心。
2、强化培训。公司严格按照《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针对不同的人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新入厂员工严格实行三级安全教育;对于外来施工人员的管理,制定了《租赁、承包设施、厂房和外来单位及人员的安全管理制度》,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了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进行登记,由办公室办理出入证,并和所有外来施工单位签订了《安全施工协议书》,公司全年不定期对全厂职工进行安全培训与技能培训,并在安全生产月期间开展了安全知识竞赛、观看典型安全生产事故案例,组织了“安全在我心中”等演讲活动。 3、加大投入。在安全生产投入方面公司领导层一直大力支持,一是安全教育培训投入。建立了职工教育培训室,购置了电视机、影碟机以及桌椅板凳等设施,确保了安全培训教育的实施;订购了安全教育碟片和培训资料等,确保了安全教育内容能够紧跟安全发展的步伐。二是应急救援以及生产设备设施的投入。投入30多万元新建300m3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理池一座,完善应急处理设施;花费20多万元重新制作浓硫酸贮槽一个,消除了原来的贮槽靠近操作室所形成的对员工生命安全的威胁,在原有的应急救援器材上新增加一套空气呼吸器与备用碳瓶。三是技术设备科对所有的作业设施的完好性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并整理建档,按照绩效考核制度的有关要求坚持每月进行设备安全检查,对不完好的和存在问题的设备立即进行维修检查,确保了在运行设备的完好率和备用设备的备用率。 4、严格检查。一是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坚持每天进行一次日常安全生产检查,主要检查设备运行和备用设备完好情况、当班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和“三违”现象、检修场所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施工现场外来人员的安全作业情况、安全指标的执行情况以及环保指标落实情况等;每月组织进行一次综合安全生产检查,主要检查安全生产绩效考核有关内容落实情况、在用设备完好率和备用设备备用率、班组安全生产活动的开展以及安全生产会议情况、消防器材和各种防护用品的维护保养情况以及各部门对各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等。二是严格要求执行《安全检修制度》,加强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要求检修过程中必须严格落实安全技术措施,佩戴各种防护器具,严格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切实保证作业安全。并经常性的言传身教,规范操作人员的作业行为。三是对于动土、动火、进入受限容器等危险作业情况,严格实行作业票制度。 5、开展应急演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要求和《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导则(单位版)》的要求,公司编制了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预案,并在每年安全月期间进行预案演练,通过演练来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提升了员工的处置事故能力。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全文(2)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全文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从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 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以及具备条件的市、县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设立环境应急专家库。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环境应急处置救援能力建设。 第二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配备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装备,提高重点流域区域水、大气突发环境事件预警能力。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信息库,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设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装备和物资,并建立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第四章应急处置 第二十三条企业事业单位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突发环境事件时,应当立即启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采取切断或者控制污染源以及其他防止危害扩大的必要措施,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事发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应急处置期间,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服从统一指挥,全面、准确地提供本单位与应急处置相关的技术资料,协助维护应急现场秩序,保护与突发环境事件相关的各项证据。 第二十四条获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事件发生地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规定的时限、程序和要求,向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突发环境事件已经或者可能涉及相邻行政区域的,事件发生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通报相邻区域同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向相邻区域人民政府通报的建议。 第二十六条获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排查污染源,初步查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污染物质及数量、周边环境敏感区等情况。 第二十七条 获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开展应急监测,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第二十八条应急处置期间,事发地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事件信息的分析、评估,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 第二十九条突发环境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者消除后,事发地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停止应急处置措施。 第五章事后恢复 第三十条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及时总结、评估应急处置工作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并向上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影响和损失等评估工作,并依法向有关人民政府报告。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开展事件调查,查清突发环境事件原因,确认事件性质,认定事件责任,提出整改措施和处理意见。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参与制定环境恢复工作方案,推动环境恢复工作。 第六章信息公开 第三十四条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采取便于公众知晓和查询的方式公开本单位环境风险防范工作开展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演练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及处置情况,以及落实整改要求情况等环境信息。 第三十五条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认真研判事件影响和等级,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信息发布建议。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准确、及时发布有关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和应急处置工作的信息。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向社会公开有关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的规定和要求,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演练情况等环境信息。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环境事件进行汇总分析,定期向社会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级别,以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应急处置概况等信息。 第七章罚则 第三十七条企业事业单位违反本办法规定,导致发生突发环境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已有相关处罚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企业事业单位未按要求执行停产、停排措施,继续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对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实施查封、扣押。 第三十八条企业事业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确定风险等级的; (二)未按规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的; (三)未按规定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的; (四)未按规定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如实记录培训情况的; (五)未按规定储备必要的环境应急装备和物资; (六)未按规定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相关信息的。 第八章附则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本办法自2015年 6月5日起施行。 ;
如何指导企业做好安全隐患排查
1、检查要有目的性,要求和计划要明确;要经常检查,抓落实、促整改;不走过场,不搞形式。 2、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执行班组巡回检查制度,坚持做好巡检工作;重视交接班的检查,认真对待隐患问题的交接。 3、班组管理人员要强化对员工检查与整改的监督、考核职能,严格要求,合理奖惩;同时加强对员工检查整改的引导教育,提高意识,注重检查、重视隐患、积极整改。 4、做到“四个及时”:及时查找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汇报协调,及时组织整改解决,及时做好记录台账。 5、定期组织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相结合,如查岗或结合活动、工作需求随时安排检查。每月至少一次综合全面的检查。按要求做好专项检查如设备、电气、仪表、起重、压力容器、防火、防汛等专项检查,专项检查还包括对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检查,如每天一次的对重大危险源的检查。 6、结合季节性气候变化因素针对性的开展检查,如夏季“四防”的检查(防火、防雷、防汛、防中暑)、冬季“四防”的检查(防火、防冻、防滑、防中毒)、以及防风的检查。在节假日要升级管理,加强检查。 7、检查要充分利用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经验感觉来执行检查,对压力、温度、震动、声音等进行检查分析判断,及时的发现隐患。
如何指导企业做好安全隐患排查
1、检查要有目的性,要求和计划要明确;要经常检查,抓落实、促整改;不走过场,不搞形式。 2、在日常工作中认真执行班组巡回检查制度,坚持做好巡检工作;重视交接班的检查,认真对待隐患问题的交接。 3、班组管理人员要强化对员工检查与整改的监督、考核职能,严格要求,合理奖惩;同时加强对员工检查整改的引导教育,提高意识,注重检查、重视隐患、积极整改。 4、做到“四个及时”:及时查找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进行汇报协调,及时组织整改解决,及时做好记录台账。 5、定期组织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相结合,如查岗或结合活动、工作需求随时安排检查。每月至少一次综合全面的检查。按要求做好专项检查如设备、电气、仪表、起重、压力容器、防火、防汛等专项检查,专项检查还包括对关键装置、重点部位的检查,如每天一次的对重大危险源的检查。 6、结合季节性气候变化因素针对性的开展检查,如夏季“四防”的检查(防火、防雷、防汛、防中暑)、冬季“四防”的检查(防火、防冻、防滑、防中毒)、以及防风的检查。在节假日要升级管理,加强检查。 7、检查要充分利用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经验感觉来执行检查,对压力、温度、震动、声音等进行检查分析判断,及时的发现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