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法定放假时间为几天
【法律分析】春节3天,法定节假日天数一般一共是11天。我国法定节假日分三种,一种是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另一种是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还有一种是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其中全体公民放假的法定节假日总共有十一天,包括元旦1天、春节3天、清明节1天、劳动节1天、端午节1天、国庆节3天、中秋节1天。【法律依据】《我国法定年节假日等休假相关标准》 第二条 法定年节假日是由国家法律、法规统一规定的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也是劳动者休息时间的一种。建国后,我国法定年节假日为7天。1999年法定年节假日增至10天。2007年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国务院令第513号)将清明、端午、中秋和除夕设为法定节假日,将我国传统节日设定为法定节假日,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全世界华人的文化凝聚力。我国现行法定年节假日标准为11天,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根据2013年《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44号),具体为:新年,放假1天(1月1日);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部分公民放假的节日及纪念日: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1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二七纪念日、五卅纪念日、七七抗战纪念日、九三抗战胜利纪念日、九一八纪念日、教师节、护士节、记者节、植树节等其他节日、纪念日,均不放假。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
春节法定假期是几天?
国家春节法定节假日为三天,即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元旦、春节、劳动节、国庆节、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用人单位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法定年节假日是由国家法律、法规统一规定的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也是劳动者休息时间的一种。
春节法定假日是哪几天
【法律分析】严格来讲,法定的春节假期只有三天。通常所说的七天假期,是通过调休的办法拼凑而成的。所谓调休,就是将春节邻近的工作日和休息日(周末)进行对调,在休息日工作,而在工作日休息,这样,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天数没有变化,却可以形成接连多天的假期。2013年12月11日,国务院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第三次修订。有意思的是,这次修改只有一项内容变化,就是春节的放假时间,又改回到了原来的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即是说,在当了6年的法定假日后,除夕又被取消了这一资格。春节放假恢复到从初一到初七,只在2014年实行了一年。到了2015年,政府顺应民意,春节七天假期再次变为除夕到正月初六。当然除夕并未恢复为法定假日,仍是一个调休日。这一放假办法延续至今。【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一)元旦;(二)春节;(三)国际劳动节;(四)国庆节;(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春节法定假日是多少天?
中国春节法定节假日是三天。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春节,放假3天,农历正月初一、初二、初三。但是部分公司企业会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适当作为调整,也是可以的。【法律依据】《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第六条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部分公民放假的假日,如果适逢星期六、星期日,则不补假。
春节几天法定节假日工资怎么算
春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是法定假期,也是带薪假期,在这3天加班的工资应当按不低于劳动者工资的300%计算;而正月初三、初四、初五和初六这4天是调休假期,在这4天加班的工资则应当按不低于劳动者工资的200%的计算。一、春节7天假期工资计算的法律依据 春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是法定假期,也是带薪假期,在这3天加班的工资应当按不低于劳动者工资的300%计算;而正月初三、初四、初五和初六这4天是调休假期,在这4天加班的工资则应当按不低于劳动者工资的200%的计算。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四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二、春节7天假期工资如何计算 春节期间,用人单位可以通过集体协商等方式,妥善安排好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等职工群众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并应当依法足额支付工资。对于用人单位安排职工在春节和休息日加班的,要依法支付加班工资或者根据职工意愿安排补休。 其中,今年春节7天假期,农历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二为法定节假日,正月初三、初四、初五、初六为调休的休息日。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实行标准工时的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加班,支付的加班工资是不同的。在法定节假日加班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日工资基数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300%支付加班工资,不能用调休或者补休来替代。在休息日加班的,用人单位应该先安排同等时间的补休,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日工资基数或者小时工资基数的200%支付加班工资。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300%还是200%的加班工资,都是用人单位在支付劳动者月工资之后,再另外支付的。三、三种工时制度的加班工资计算 确定了加班费的计算基数后,还必须区分不同情况,才能准确计算出加班费,实践操作中具体要把握以下几点: 1、标准工时制度的加班费计算。 按照劳动部《关于印发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的通知》,应按以下标准支付工资: (1)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日法定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的150%支付劳动者工资; (2)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休息日工作,而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200%支付劳动者工资; (3)用人单位依法安排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工作的,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本人日或小时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劳动者工资。 2、综合计算工时制度的加班费计算。 按照劳动部《关于企业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审批办法》和《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规定,经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企业,在综合计算周期内的总实际工作时间不应超过总法定标准工作时间,超过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按《劳动法》第44第1款的规定支付工资报酬,其中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按《劳动法》第44第3款的规定支付工资报酬。而且,延长工作时间的小时数平均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3、不定时工时制度的加班费的计算。 一般情况下,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企业不需要支付加班费。但是应当注意,用人单位在法定休假日安排职工工作的,仍然应当按照不低于本人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加班费。 4、实行计件工资制度的加班费计算。 实行计件工资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由用人单位安排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根据上述规定的原则,分别按照不低于其本人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150%、200%、300%支付其工资。 计算公式: 三倍日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300% 双倍日工资=加班工资的计算基数÷×200% 每小时加班工资=日加班工资÷8 (天为平均每月计薪天数) 春节7天的假期的工资应当分为两部分计算,一部分为法定节假日加班费按三倍工资发放,另一部分为调休假期加班费按两倍工资发放。
春节有几天法定节假日算工资
法律主观:一、春节是法定假日,初一、二、三都是春节带薪法定假期。这3天的加班工资计算按不低于应得报酬的300%。如果在“春节”等法定节假日加班,加班费应当以不低于日工资基数的3倍支付加班工资,而且法定假日其他休息天加班应当以公休日加班的标准给予双倍支付工资。 二、《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一条,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和婚丧假期间以及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