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艺术
1、艺术是借助一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感的一种文化。好的艺术往往具有美学价值或者哲学价值,但不一定具有大众层面的娱乐性。与科学相比,艺术离不开情感的表达。在中国古代主要指六艺以及术数方技等各种技能或特指经术。语出《后汉书·伏湛传》:“永和元年,诏无忌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蓺术。”
2、现代艺术包括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服装设计、建筑设计等等。艺术是语言重要补充方法,就像讲话中我们会用大声代表生气,用笑声代表开心,用手舞足蹈代表焦急或者其他的心情来传递给对方。所以,每件艺术品都应该有它独特的诉求,这种诉求就是艺术的生命力。同时,艺术也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3、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是通过捕捉与挖掘、感受与分析、整合与运用(形体的组合过程、生物的生命过程、故事的发展过程)等方式对客观或主观对象进行感知、学习、表达等活动的过程,或是通过感受(视觉、听觉、触觉)得到的形式展示出来的阶段性结果。
什么是艺术
艺术的定义如下:关于艺术的观念,并没有普遍认同的定义,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下,艺术首先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物,属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自身独有的方式能动地认识世界。在中西方古代社会,艺术一词指向各种技术活动。这种技术,乃是以人的道德目的为导向,根据对物之正确、理性、真实的知识而进行实践生产的一种独特形式。现在普遍流行的艺术观念,采用了欧洲18世纪以来的分类,即以“美”的范畴统摄各门类,指绘画、雕刻、建筑、诗歌、音乐、舞蹈等活动。纵观历史上关于艺术的观念,可以总结出艺术具有技术性、审美性和形式性的特征。从艺术涉及的对象来看,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接受者是社会各层人士,艺术表现的客观对象是社会和自然,艺术的创作活动的结果是艺术作品。艺术具有技术性。总体来看,在西方,艺术一词的内涵大致经历了从蕴含知识、规则的技术手艺发展为依赖灵感、直觉的精神审美活动的变化。其中,艺术作为蕴含理性之知的技术活动,历经了漫长的发展而形成了艺术论中的一个基本观念,而其作为带来感性愉悦的精神活动,是兴起于18世纪中叶,并持续在后世受到争议的一种观念。总结来看,虽然关于艺术的观念在历史中发生过变化,但与自然打交道、探索物之“真”知的技术性,始终是其最显著、最悠久的特点之一。
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艺术创作的意义是对美,思想的追求,对“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形状独特而美观”的感受、理解、评价、愿望。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当人通过东西来表现出他的思想美或才能的时候,他就是在创造艺术。在阅读诗人的诗时,我们并不是为了通过这些诗句去了解诗人自己的情感,而是借助诗人的诗句来表现我们自身的情感。诗人自己究竟怎样想,对于我们并不重要。艺术的重要性:有助于培养人的认知能力:人的认知能力是人首要的、基本的能力,也是形成其它能力的基础。智识教育强调的是逻辑的、理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左脑。艺术教育则侧重于直觉的、感性的认知能力,更多在开发人的右脑。从脑科学角度来说,艺术,协调着人的左右脑,使两者既保持相互的平衡,又在相互促进中得到提升和发展。还有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人类能力系统的重要内容,也是考察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因为艺术思维更侧重于直觉,具有跳跃性、非线性,因此在任何类型的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关键作用。
简述艺术的本质是什么?
简述艺术的本质是找出艺术品所从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从自身出发,艺术的本质就是真善美,是对真的追求,善的感悟,美的自觉,艺术的最高境界的达到,是为人生而艺术,人这一主体,是艺术的感受者,又是艺术的创造者,通过对真善美的理解的呈现,影响更多的受众群体,便是艺术的本质要求。艺术的魅力的内容指艺术作品对鉴赏者的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马克思在论述到古希腊艺术时,曾充分地肯定过古希腊艺术对后人的强烈的艺术魅力,说它在经过长期的历史之后,仍然能给现代人以巨大的艺术享受。艺术魅力在一定意义上是永久性的,而艺术终究体现的是人格,是高贵的人性,所以艺术魅力是艺术家,创作者通过某种手法展示高贵的人性,所以真正的艺术会感染人,提升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