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被公开警示或撤销,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2月14日,备受期待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还有一份警示名单。在教育部公布的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内蒙古大学生物学等在内的15所高校、16个首轮“双一流”建设学科被公开警示或撤销。背后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一、《建设实施办法》的内在要求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从首轮建设的成效来看,所有建设高校都取得了明显建设进展,整体上实现了阶段性建设目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要求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公开警示是其中重要内容。可见,双一流建设本身就要求”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批发帽子,评选面前所有高校都有机会,这种动态调整机制有利于增强高校的忧患意识,竞争意识和进取意识,鼓励更多的双非高校去加强学科建设争创一流。二、虽有进步,但不及预期“首轮建设虽然总体上实现了建设目标,但实际建设时间还不长,有些学科因各方面原因,建设成效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相比其他同类建设学科,整体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成长提升程度相对靠后,为激励督促,也是为了警示其他建设学科,需要给予这些学科公开警示的处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说。这位负责人肯定了被警示高校的进步和努力,但是面对众多同类高校,这些进步明显变小了。这就要求双一流高校树立急迫意识,具有时不我待的时代崔进感,树立”慢跑就是不跑“的危机意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大踏步建设。三、其他高校进步更大此上海科技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首次入选双一流,而安徽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被给予警示。这说明,经过几年的建设,上海科技大学的学科进步更大,综合比较下来,安徽大学的双一流学科就不那么香了。大家简单想,姑且不考虑上海科技大学的背景,仅考虑上海与合肥两个城市的财力,我们就可发现上海科技大学受财政支持的力度肯定不是安徽大学可比的。对于警示,该负责人表示,经“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严格评议,个别被公开警示的建设学科按要求结合学校定位、首轮建设成效和学科特色优势,作出调整,原学科撤销。警示学科和调整后的学科,2023年接受再评价,届时未通过的,将调出建设范围。综上,内在规定,自己进步不大,而同类高校进步较大等原因造成了部分高校的学科被警示,不过不要过多猜测,只要这些高校继续努力并取得标志性的成果,警示还是可以取消的。但是不管怎样,这些高校都要加油哦!
国内双一流大学有哪些?
“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如下: 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 1.A类36所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2.B类6所 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广西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西藏大学、西北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大学、石河子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宁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如何以学科为基础加快“双一流”建设?
一是学科建设的内涵是人才培养、学术团队、科研创新“三位一体”,必须突出人才培养、原始创新和影响力的核心任务,将学术探索和服务国家需求相融合,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建设性社会影响的重大突破。二是学科建设必须尊重规律、构建体系、强化优势、突出特色,一流是基础与前沿、优势与特色的有机统一,不能把学科特色简单等同于学校特色或中国传统特有的学科特色,注重实现差异化创新性发展。三是拓展学科育人功能,以学科建设为载体,强化科研育人、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流人才。四是强调学科带头人引领作用,既看重学术造诣,也看重道德品质,既注重前沿方向的把握,也关注组织能力建设,打造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的高水平人才团队和梯队。五是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以服务需求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内在联系组建学科群,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构建协同共生的学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