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丑》中小丑杀了母亲的原因解析
近期上映的《小丑》是一部剧情比较复杂的电影,在剧情前半段,小丑是个到处“陪笑”的人,后来逐渐黑化,甚至杀了自己的母亲,小丑这么做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小丑为什么杀了母亲?小丑杀了母亲的原因是什么? 看完电影《小丑》,深深地被震撼到了,小丑的言行从道德和法律上上来说是没办法获得支持的,但是站在他的角度,你甚至能理解他的所作所为,包括杀了自己的母亲,幻想的恋人、朋友等,并且每次杀人都是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当这种血腥暴力的场景极度真实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才会发现小丑这个反派角色背后的惊悚。 虽然小丑在电影中确实杀了很多人,但是有一个人被杀,观众一直都很疑惑,那就是小丑的母亲潘妮。从影片一开始,我们可以知道小丑一直以来都在认真勤劳的照顾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身体并不是非常好,因此小丑还是非常孝顺的。可是到底是什么事情让小丑忍心杀害自己的母亲呢?难道是他真的泯灭人性吗? 此时母亲潘妮的背叛与欺骗毫无疑问成为了压死小丑的最后一根稻草,几乎在小丑杀死自己的母亲后,他就完全换了一个人,不再是过去那个战战兢兢,浑浑噩噩过着日子的loser,而是成为了哥谭市的梦魇,一个犯罪魔王。 一直以来,潘妮都告诉小丑托马斯·韦恩(蝙蝠侠父亲)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因此她也不停写信让他帮助自己,但是后来小丑发现,原来托马斯是他的父亲,这让他高兴不已,因为托马斯在哥谭市位高权重,本身还非常富裕,因此能傍上这样一个好父亲是很幸运的。可是后来当他找到托马斯才发现一切都是假的,托马斯不是他的父亲,只是一直以来,潘妮有严重的妄想症而已。同时,在与托马斯见面的时候,他还狠狠地羞辱了小丑。 不相信事实的小丑来到精神病院,成功看到了母亲的病史,他发现自己不仅不是托马斯的儿子,甚至还不是亲生的,他只是母亲收养的孩子而已,并且小时候潘妮的男友有暴力倾向,每次小丑遭受殴打的时候她从来没有阻止,只是静静的看着,因为小丑一直都不会哭,总是笑嘻嘻的。对此,潘妮还给他取了个小名“happy”,也就是开心的意思,那么小丑真的开心吗? 得知母亲一直欺骗了自己这么久,并且小时候也这么残忍的对待她,一直以来他心中的孝心顿时荡然无存,于是他到医生用枕头蒙住潘妮,杀死了自己的母亲。 从以上这个过程来看,小夏认为小丑固然有残忍的一面,但其母亲潘妮也是咎由自取,他没有好好照顾自己的孩子,哪怕他精神上出现问题,得了癫笑症后也不闻不问,小时候还任凭男友殴打小丑。新仇加上旧恨,小丑对于母亲的恨意毫无疑问就此达到极点。因此小丑杀死自己的母亲确实情有可原。 亚瑟后期黑化成小丑之前一连杀害了好几个亲人朋友,比较深刻的就是母亲佩妮和同事兰道夫,理解亚瑟的这两次举动都是需要一些时间的。 杀害兰道夫可以理解,诬陷、欺骗、还有那句“你是我小弟”都是亚瑟动手的原因,更直接的原因就是对亚瑟的不关心,本来这个原因不足以让亚瑟如此气愤,但兰道夫找上门的时机太不对了,当时亚瑟已经杀害了佩妮,此时的他已经控制不住了。 相信有很多观众难以理解亚瑟杀害母亲佩妮的戏份,这也是个人没有想到的。 导致亚瑟这么做的直接原因是看到了佩妮的档案,先不管这些档案是不是韦恩做的手脚,至少电影告诉我们亚瑟是相信档案的,所以才有了杀人动机。 如果亚瑟相信档案,那么在他心里佩妮不仅不是生母,也没有做到养母该尽的责任,还通过给韦恩写信让亚瑟拥有渺小的希望,最后又被韦恩和阿福给浇灭。 档案显示,养父从小就对佩妮和亚瑟不友好,佩妮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没有阻止,她还认为亚瑟一直很开心,因为他从没有哭过。 也许那时起,亚瑟就留下了后遗症,后来佩妮还给亚瑟取小名“Happy”,还让亚瑟从小保持微笑,这一点是最讽刺的,我想这也是亚瑟杀害佩妮的直接原因。
电影《小丑》中的小丑的身世揭秘
看完电影《小丑》给人的感觉非常震撼,不过有的观众对于故事情节还有些不理解,例如小丑到底是谁的儿子呢?小丑是领养的吗?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小丑里的小丑到底是谁的儿子?小丑是领养的吗? 听完后有点无奈,但想了ー下,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是小丑间接害了他的“父亲”,应该是“托马斯・韦恩儿子”这件事间接害了小丑,使他走向了疯狂。 先来解答托马斯・韦恩是小丑父亲的问题,这个问题出现在小丑母亲写给托马斯・韦恩的信中。信中提到,小丑亚瑟就是托马斯韦恩和小丑母亲的儿子。 小丑在读完这封信后找到他的母亲询问事情的真相,他母亲在他逼问下告诉了他事情的“真相”,他确实是托马斯韦恩的儿子。 小丑为此去到了韦恩大宅,想要和托马斯・韦恩当面对质,却被韦恩家的保镖拒之门外,还被告知他的母亲有妄想症,这一切都是她的幻想。 小丑不相信这个保镖,他找到了托马斯・韦恩本人,却得到了一模一样的结局,托马斯为了让他死心,还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他。 从这种情况来看小丑母亲和托马斯・韦恩有一个人在说谎,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在与托马斯·韦恩对话的过程中,小丑得知他母亲曾患过精神病,为了找到答案,他去到阿卡姆疯人院,找到了他母亲的病历。 而在看完这份病历后,他整个人都崩溃了,他并不是托马斯的儿子,这一切只是他母亲的想象。并且她还纵容男朋友虐待当时还是孩子的小丑,导致年幼小丑肉体和心灵上都受到了伤害。 所以小丑并不是托马斯的孩子,这一切只是一个精神病人的幻想。 然后我们再来了解第二个问题,“托马斯・韦恩儿子”的身份间接害了他,使他走向疯狂。 在小丑得知这个事情之前,他经历了被老板开除、杀害名路人以及被心理医生漠视等事情,他也因此失去了希望。但这一切仅仅只是将他变成了一名罪犯而已,真正把他走向疯狂的其实是这个虚假的身份。 在刚开始得知这个身份之后,他心里原本熄灭的希望之火再次燃了起来,他当时在想:原来我还有一个父亲,也许这个父亲能给予我温暖,让我悲惨的人生得到安慰。 但是当他得知事情的真相后,心里重燃的希望之火瞬间熄灭,他彻底走向了疯狂。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杀掉那个制造他悲剧人生的母亲,然后报复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最后就是让这个充满不公的哥谭市陷入他的疯狂中。总结来说就是小丑没有经历“托马斯・韦恩儿子”这件事之前,只是被生活打压的可怜人。但在经历了这件事之后,真相给他造成了更严重的伤害,使他最终走向疯狂。 电影里没有交代小丑是否是领养的,不过她并不是自己的养母亲生的,所以极有可能是领养的。 蝙蝠侠和小丑到底是不是亲兄弟这个问题,《小丑》井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有的认为是亲兄弟,有的认为不是,众说纷纭。 在《小丑》中,可看到小丑和蝙蝠侠就是宿命之敌,亚瑟来到韦恩大宅,他遇到了还是小孩的布鲁斯・韦恩而在结尾之时,蝙蝠侠的父母亲都在因小丑而引发的骚动中被枪杀,两人的恩怨完全就是宿命。 亚瑟的母亲一直都在给托马斯・韦恩写信,希望得到他的帮助,渴望着日子能好起来,但却始终都没有回应,亚瑟拆开了母亲的信,才发现她母亲在信中写道,他是托马斯韦恩的儿子。 但当亚瑟去找托马斯・韦恩之时,管家却告诉他,他的母亲有妄想症,找到了托马斯・韦恩之后,托马斯・韦恩又告诉亚瑟,他是领养的。 去到了阿卡汗州立疗养院,资料也证明她的母亲具有妄想症,而且曾经虐待过小时候的亚瑟,资料之中包括儿童领养申请书、报道她母亲的报纸等。 那么,难道这一切都是亚瑟母亲的幻想?亚瑟并非托马斯韦恩的儿子? 再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亚瑟患有妄想症,在电影中体现了出来,但母亲是否有妄想症,并没有镜头来呈现,只是韦恩家的说法和资料显示。 当亚瑟在看资料时,闪回了母亲在疗养院的镜头,她指出儿童领养申请书并不是真的,这个镜头应该是亚瑟读资料时,依据资料想象的。 另外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信息,是小丑弑母之后,看到了母亲的相片背后写着的字:爱你的微笑,署名是托马斯韦恩名字的缩写。 首先,这一段内容出现在小丑“幻灭”之后,就是他知晓自己妄想了和邻居女神的关系,那么这一段应该并非小丑的幻想,也可以证明托马斯・韦恩和他的母亲有着不一般的关系。 也就是说,真相可能便是托马斯·韦恩玩弄了亚瑟母亲的感情,却又将她抛弃,送进了疗养院,在精神病院中她才产生了精神病,至于那些资料要造假对于韦恩家族来说轻而易举,亚瑟极有可能正是托马斯・韦恩的儿子。 虽然这一点并没有定论,但就电影的基调来看,个人倾向于,蝙蝠侠和小丑就是亲兄弟,亚瑟直接弑母、间接が,终于黑化成了小丑。
《小丑》电影有哪几部?
《小丑》电影有《蝙蝠侠:侠影之谜》、《黑暗骑士》、《黑暗骑士崛起》、《自杀小队》和《小丑》。小丑(The Joker)作为美国DC漫画旗下的超级反派(DC反派),首次登场于《蝙蝠侠》第1卷第1期(1940年6月),由鲍勃·凯恩、比尔·芬格和杰瑞·罗宾逊联合创造。小丑的真实姓名和身世成谜,是哥谭市最为危险可怕的罪犯,甚至不少反派都对他心怀畏惧。小丑智商极高却举止癫狂,其犯罪行为常常无法预测,所到之处总伴随着混乱、无序以及令人不寒而栗的狂笑声。小丑喜欢通过制造痛苦和死亡向世人展示生命的无意义。影视版本多版本几乎按照漫画形象。变化大的有电影《自杀小队》中加了纹身,电影《小丑》参考了现实中的小丑形象。动画《正义联盟·两面夹击》的正义小丑侠参考了英雄弄臣。《新蝙蝠侠》系列变得更夸张。多年来,小丑一直是蝙蝠侠(Batman)的宿敌,他认为蝙蝠侠是自己唯一有价值的对手,将与蝙蝠侠对抗作为乐趣。他多次放弃了谋杀蝙蝠侠的机会,却致力于各种折磨蝙蝠侠的犯罪行为中。小丑常年稳居美媒票选的TOP100漫画反派角色第一名的位置,IGN评选的史上最伟大漫画反派角色中,小丑排名第一。
电影《小丑》究竟是要表达什么呢?
由于哲学家齐泽克形容《小丑》讲述的是“对社会政治秩序与虚无主义僵局的绝望”的那篇文章,很多人都认为这部电影归根结底,就是一篇反社会无政府主义的战斗檄文。右翼和左翼都拿“小丑和其面具”说事,称其为社会暴乱的根源和图腾,从而变成了一场“狂欢”。另外一种争议是在影迷中进行的,觉得“小丑”这一角色失去了原著中代表着“混乱无序的邪恶”这一象征意义,而去寻根究底“小丑何其成为小丑的?”很多影迷认为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暗示关键点在于小丑的血缘来历和伴随之家族“遗传”性的精神疾病,从而将角色身上的神秘性和不确定性剥夺干净,这是对原著的一种无知亵渎。这些说法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关键有一点,“符号”和“站队”并不是本片创作团队立足的本意,他们其实最想刻画的是向一切说NO的个人存在主义危机。也就是说,在往其贴标签之前,他们最想说的是其实是个人的精神危机和混乱状态,然后才是时代变革带给个人的的冲击和再塑。如果本末倒置了这一点,那么这片就会粗暴地贴上“空洞无力”和各色各抒己见的政治标签。在《小丑》开场的戏中,华金·菲利克斯饰演的小丑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无名之辈”,他甚至有名有姓——亚瑟·弗莱克。他和罹患精神疾病的母亲相依为命,冷眼旁观着哥谭市的社会运动暗流涌动,在这一刻时,他既没有想到将来会是这场运动的助燃剂和图腾,也没有丧失一个普通人的理想与追求。在这个时刻,虽然他穷困潦倒,而且需要心理医生辅导,排遣自己内心的绝望与孤独,但总体来说,他并不是日后的“小丑”,他只是一个可怜的中年人。转折点在于地铁站上发生的那起枪杀事件,注意这个事件的安排。华金·菲利克斯的表演深得上世纪七十年代那些最伟大演员的精髓,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达斯汀·霍夫曼,他无疑从这些电影里得到了很多表演的灵感——《教父》、《冲突》、《热天午后》、《列尼传》、《喜剧之王》、《出租车司机》。但让他区别于那些方法派演员唯一一点就是,对“笑”的阐释。从最开始的略带哭腔的笑声到歇斯底里的笑,再到无不嘲讽意味的笑,最终归结到嘴角牵起的恐怖的笑,因为具有丰富层次的笑的表演,从而使得华金·菲利克斯同样和方法派拉开了距离,就像本片和社会写实派拉开了距离。因为“笑”,使其表演附加了一层抽象的味道,从而让本片真正成为了“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的自画像,等待世界新一轮变革的到来。也因为这层表演上的新意,奥斯卡影帝,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