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分别指的是什么?
相较于唐朝以诗见长、宋朝以词闻名,元朝则以杂剧更为出彩。杂剧是一种将歌曲、舞蹈、宾白等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与汉朝的“百戏”类似,但故事情节更为完整,人物塑造也更成熟和立体。正如所有戏剧都分悲剧与喜剧一样,后人也总结了元杂剧中最为出彩的一些,而被奉为元杂剧经典的四大爱情剧更是各有千秋。一、王实甫:《西厢记》《西厢记》的前身是唐朝元稹创作的《会真记》,不同于元稹笔下薄情负义的张生,《西厢记》中的张生虽然同样出身寒门但重情重义,在普救寺救下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二人互相属意对方,但崔母不允。后来在莺莺的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定终身,崔母仍不愿意嫁女,要求张生必须考取功名。后来张生终于高中状元,与崔莺莺终成眷侣。二、关汉卿:《拜月亭》该剧全名为《王瑞兰闺怨拜月亭》,主角是蒋世隆与王瑞兰。该剧主要讲述了因战乱与母亲失散的王瑞兰偶遇了蒋世隆,二人同患难中萌生感情结为夫妇。而蒋世隆的妹妹蒋瑞莲碰巧在与哥哥走散后遇到了王瑞兰的母亲,被收为义女。后来王瑞兰的父亲坚决逼迫瑞兰抛下丈夫回家,与母亲重聚的瑞兰始终无法忘记蒋世隆,在夜里焚香拜月乞求世隆平安,正巧被瑞莲撞见,才知还有如此缘分。后来世隆高中武状元,与瑞兰夫妻团聚。三、白朴:《墙头马上》该剧主要讲述了李家小姐李千金与裴少俊的爱情故事。二人在游园时偶遇,男问“为谁含笑在墙头?”女答“莫负后园今夜约。” 一问一答,情根深种,二人携手私奔,在裴家的花园里藏匿了七年之久,后来被裴父发现,李千金和孩子们被赶出裴家。好在裴少俊心志坚定,考取功名后将妻儿接回,阖家圆满。四、郑光祖:《倩女离魂》《倩女离魂》在上述的杂剧中最为知名,该剧讲述往张倩女与王文举指腹为婚,但张母非要王文举功成名就才能娶自己的女儿。文举为早日娶得佳人,只身赴京赶考。张倩女放心不下,魂魄竟跟着文举一同上京。后来文举高中,倩女魂魄一同跟着回家,与文举修成正果。可以看出,四大爱情剧所描写的都是敢于冲破封建礼教、不惧世俗追求向往生活的故事,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实属难得。
元曲四大爱情剧是什么?
《拜月亭》、《西厢记》、《墙头马上》、《倩女离魂》。1、《拜月亭》作者关汉卿,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共四折一楔子。战乱逃亡之中,王瑞兰与母亲失散,书生蒋世隆也与妹瑞莲失散。世隆与瑞兰相遇,共同逃难中产生感情,私下结为夫妇。瑞莲则与瑞兰的母亲结伴同行。瑞兰的父亲偶然在客店遇到瑞兰,嫌弃世隆是个穷秀才,门户不相称,催逼瑞兰撇下生病的世隆,跟自己回家,在路上又与老妻及瑞莲相遇。瑞兰一直惦念着世隆,焚香拜月,祷祝世隆平安,心事被瑞莲撞破。二人得知情由,姐妹之外又成姑嫂,愈加亲密。蒋世隆与逃难途中的结义兄弟分别高中文武状元,被势利的瑞兰之父招为女婿。世隆与瑞兰相见,知她情贞,夫妻终于团聚。瑞莲则与世隆的结义兄弟成婚。2、《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全剧讲述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该剧具有较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作者写青年人对爱情的渴望,写情与欲的不可遏制与正当合理,写青年人自身的愿望与家长意志的冲突;表达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爱情观。全剧体制宏伟,用了五本二十一折连演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古代杂剧中是罕见的。该剧情节引人入胜,形象鲜明生动,文采斐然,具有诗情画意。3、《墙头马上》《墙头马上》是元代著名戏曲家白朴的作品。讲述尚书之子裴少俊,奉命到洛阳购买花苗,巧遇总管之女李千金。二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但为裴少俊之父所不容,后历经坎坷终于夫妻团圆。该剧歌颂了对自由婚姻的追求,虽以爱情为题材,却别具一格。4、《倩女离魂》作者郑光祖,剧本取材于唐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写书生王文举幼时父母给他与张倩女订下终身,但后来倩女母亲以“俺家三代不招白衣女婿”为由迫使文举赴考。王文举启程后,张倩女灵魂与躯壳脱离,身躯卧病在床,灵魂却赶上王文举与之同居。王文举一举中第,带倩女的灵魂回来,倩女的灵魂、身躯合而为一,皆大欢喜。倩女魂追王文举的行动说明了封建礼教可以桎梏人的肉体,却控制不了人的思想感情。作者正是通过对倩女离魂的描写,热情讴歌了青年男女为婚姻自由大胆冲破封建礼教藩篱的叛逆精神。
元曲四大爱情剧是什么?
元代四大爱情剧是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拜月亭》,也称《王瑞兰闺怨拜月亭》,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叙写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讲述李家小姐千金与裴家少年少俊游园偶遇,互相爱慕,互致情诗。《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主要描述张倩女与王文举指腹为婚,倩女目前嫌文举功名未就不许成婚,文举上京,倩女思疾,魂魄离体与文举一同赴京,文举功成名就跟倩女一起回家,倩女回归肉体,与文举成婚。元曲的特点1、民间性: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2、广泛性: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3、深刻性: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4、典型性:元曲塑造的人物形象多样而复杂,既是现实生活的典型,又有人间普遍的理想。5、曲折性:元曲有大悲剧,也有大喜剧,悲与喜相互转换、涵融,追求团圆结局。6、艺术性:元曲以唱、做、念、打等艺术硬功将歌、话、舞、斗紧密结合,虚拟与实演相生,形态与神理兼备。
元曲四大喜剧和四大悲剧分别是什么
元曲四大悲剧为: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四大喜剧为: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窦娥冤》剧情简介
《窦娥冤》又叫《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这出戏展示了下层人民任人宰割,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生动刻画出窦娥这个女性形象。该剧同时体现了关汉卿的语言风格,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
窦娥人物介绍
窦娥是不幸的,幼时丧母,七岁又被卖为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去世。但她是善良的,她只想一心一意服侍婆婆,过安安稳稳的日子。即使受到流氓张驴儿的胁迫时她也坚守着妇德,不畏强权,明辨是非。即使是在行刑的途中,她怕婆婆伤心,请求刽子手从后街走。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柔弱、需要人保护的女子,竟然被当时的官府任意枉杀。
元曲四大喜剧
元曲四大喜剧分别是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1、《拜月亭》《拜月亭》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 古代中国杂剧剧本,是元曲四大爱情剧之一。元代关汉卿作。共四折一楔子。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元人杂剧全集》本。仅存曲词和部分宾白,主要写大家闺秀王瑞兰和秀才蒋世隆悲欢离合的婚姻爱情故事。2、《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又称《王西厢》、《北西厢》)是元代王实甫创作杂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全剧叙写了书生张生(张君瑞)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仕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3、《裴少俊墙头马上》(简称《墙头马上》)是元代白朴创作杂剧。该剧讲述李家小姐千金与裴家少年少俊游园偶遇,互相爱慕,互致情诗。男问:“为谁含笑在墙头?”女答:“莫负后园今夜约。”二人相约私奔,在裴家花园匿居七年,终被裴父发现赶出。后几经周折,再得团圆。4、《倩女离魂》《倩女离魂》(全名《迷青琐倩女离魂》)作品是郑光祖的代表作。本是出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宋代人改编为话本,金代人则编为诸宫调。元杂剧初期作家赵公辅有同名剧本,但本剧改动了传奇小说的若干情节,如突出张母的门第观念:“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使张倩女和王文举的婚姻得不到肯定。扩展资料:元曲四大悲剧:1、《窦娥冤》《感天动地窦娥冤》(简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创作的杂剧,刊行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全剧四折,写弱小寡妇窦娥,在无赖陷害、昏官毒打下,屈打成招,成为杀人凶手,被判斩首示众。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果然,窦娥冤屈感天动地,三桩誓愿一一实现。2、《汉宫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简称《汉宫秋》)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创作的杂剧。该剧讲述汉元帝派毛延寿去民间挑选宫女,毛延寿借机收受贿赂,中饱私囊。王昭君因不肯向毛延寿行贿,被毛延寿画丑,因而被打入冷宫。后汉元帝巡视后宫偶然得见王昭君,遂加以宠爱,并封为明妃。毛延寿自知罪责难逃,投奔匈奴,并献昭君美图于呼韩邪单于,致使呼韩邪单于向元帝索要昭君为妻,不从则兵戎相见。汉朝文武百官畏惧匈奴,劝元帝忍痛割爱,以美人换取和平。元帝无奈,只得让昭君出塞,并亲自到灞桥送别。汉元帝回宫后,心情无比悲痛。而昭君不舍故国,在汉蕃交界的黑龙江投水而死。3、《梧桐雨》《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简称《梧桐雨》)是元代文学家白朴创作的杂剧。该剧讲述唐明皇宠幸杨贵妃,醉生梦死,不理朝政。在长生殿乞巧盟誓,又在沉香亭观赏《霓裳羽衣舞》。忽报安禄山叛乱,明皇、杨妃仓皇出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逼明皇赐杨妃缢死。乱后,明皇退为太上皇,日日哭祭杨妃画像。一夕梦与杨妃团聚,被夜雨惊醒。雨打梧桐,更添明皇郁闷。4、《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大报仇》(又名《冤报冤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冤报冤》,简称《赵氏孤儿》)是元代纪君祥创作的杂剧,全剧五折一楔子。剧演春秋时晋国上卿赵盾遭到大将军屠岸贾的诬陷,全家三百余口被杀。为斩草除根,屠岸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捕赵氏孤儿赵武。赵家门客程婴与老臣公孙杵臼定计,救出赵武。为救护赵武,先后有晋公主、韩厥、公孙杵臼献出生命。二十年后,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尽知冤情,禀明国君,亲自拿住屠岸贾并处以极刑,终于为全家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