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的依据
法律分析:(一)按审计依据来源渠道分类1.外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政策、制度;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规章制度和下达的通知、指示文件等;涉外被审事项,所引国际惯例的条约等。 2.内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被审单位制定的经营方针、任务目标、计划预算、各种定额、经济合同、各项指标和各项规章制度等。(二)按审计依据性质内容分类1.法律、法规 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总称。如宪法、刑法、民法、会计法、审计法、预算法、税收征管法、海关法、各种税法、企业法、公司法、经济合同法等等。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法令、条例、规定等,如《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入《价格管理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等。2.规章制度 主要有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订的规章制度;被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如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单位内部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等。3.预算、计划、合同 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经费预算,企业单位制定的各种经济计划,被审单位与其他单位签订的各种经济合同等。4.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 如人员配备定额、工作质量标准、原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能源消耗定额、设备利用定额等。此外,还有国家制定的等级企业标准、优秀企业的管理条例等。(三)按审计依据衡量对象分类1.财务审计依据 财务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做出审计和评价。因此,财务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家主要部门或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单位自己制定的会计控制制度、计划、预算、合同等。2.经济效益审计依据 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做出审计和评价。因此,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单位的管理控制制度、预算、计划、经济技术规范、经济技术指标,可比较的各种历史数据、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上等级企业的标准、优良企业的管理规范等等。法律依据:审计署《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序言》 一、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依据与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结合中国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实践,借鉴国际公认审计准则经验,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目标是:(一)全面落实《审计法》,推进依法治国,促进依法行政,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二)促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按照统一的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三)促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国家审计的依据
(一)按审计依据来源渠道分类1.外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条例、政策、制度;地方政府、上级主管部门颁发的规章制度和下达的通知、指示文件等;涉外被审事项,所引国际惯例的条约等。 2.内部制定的审计依据 被审单位制定的经营方针、任务目标、计划预算、各种定额、经济合同、各项指标和各项规章制度等。(二)按审计依据性质内容分类1.法律、法规 法律是国家立法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总称。如宪法、刑法、民法、会计法、审计法、预算法、税收征管法、海关法、各种税法、企业法、公司法、经济合同法等等。法规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法令、条例、规定等,如《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入《价格管理条例》、《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等等。2.规章制度 主要有国务院各部委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定的规章制度;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制订的规章制度;被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制订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如国家主管部门制定的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单位内部制定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等。3.预算、计划、合同 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的经费预算,企业单位制定的各种经济计划,被审单位与其他单位签订的各种经济合同等。4.业务规范、技术经济标准 如人员配备定额、工作质量标准、原材料消耗定额、工时定额、能源消耗定额、设备利用定额等。此外,还有国家制定的等级企业标准、优秀企业的管理条例等。(三)按审计依据衡量对象分类1.财务审计依据 财务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做出审计和评价。因此,财务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国家的法律、法规;国家主要部门或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单位自己制定的会计控制制度、计划、预算、合同等。2.经济效益审计依据 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做出审计和评价。因此,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依据有单位的管理控制制度、预算、计划、经济技术规范、经济技术指标,可比较的各种历史数据、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上等级企业的标准、优良企业的管理规范等等。法律依据:审计署《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序言》 一、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依据与目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结合中国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实践,借鉴国际公认审计准则经验,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制定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的目标是:(一)全面落实《审计法》,推进依法治国,促进依法行政,实现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二)促使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按照统一的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三)促进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国家审计的剧集评价
《国家审计》是我国首部描述审计工作者日常工作、生活的电视剧(中国日报网评)。 该剧突破题材局限,险中求新;拉近生存环境,稳中求奇;跳出表演模式,平中求巧(河北日报社文体中心主任张继合评)。 《国家审计》是一部非常符合审计规范的叙事作品,它揭示了时代的重大议题,就是如何监督权力,这一主题的揭示叩问时代、叩问人心。观众看完电视剧后,都会深深地感受到,审计是一种制度,制度就是保证。整个表演非常质朴、自然、接地气(中国文联原副主席、文艺评论家李准评)。 《国家审计》做到了有思想的艺术同有艺术的思想较为完美的统一。该剧的重要意义就在于用艺术的形式普及审计知识,把行业故事审美化、艺术化,把典型人物审美化、艺术化,表现他们的精神气质、人格魅力(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评)。 在审计文化的人性文化诠释上,该剧表现得淋漓尽致。剧中充分表现了以徐咏萍为首的审计人的人性美(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审片组组长王伟国评)。 该剧在艺术上突出的表现是展示包容性的叙事特色和取向。尽管是主旋律的表现手法,但该剧借鉴了悬疑剧的方式和技巧,节奏紧凑,整个戏设计得很完整。在叙事策略上,除了工作主线叙述之外,该剧特别注意讲述和展现一些个人的故事,此外,该剧体现了包容性的概念,一方面凸显了硬性的主流叙事,一方面又没有排斥软性的叙事,这种软硬结合的表现方式生动、丰富(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评)。 《国家审计》看似在写审计,实际上在写生活,在写当下,是一个非常接地气,或者说跟我们身边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一个电视剧(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评)。 该剧为当下电视剧创新融合,重新认知行业剧的文化意义,提供了经验(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丹彦评)。 故事情节,演绎得略显快速,这给人一种忙乱、唐突的感觉(河北日报社文体中心主任张继合评)。
国家审计的剧情介绍
东州市审计局经责处处长徐咏萍带领叶开、黄柯、袁忠诚、金逗逗组成的审计小组,在局长周维海和副局长董寿年的领导下,审计出东州钢铁公司总经理章劲松擅自挪用国有资金炒股的违法事实。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小组排除干扰,对东州市人民医院院长谭启聪的违规行为坚决查处;在医保项目的审计中发现了民营普济医院的骗保线索,为医保中心挽回一百多万元的损失。在审计署领导和市委书记的支持下,终于调查清楚北江区副区长万文杰与国土储备中心主任郭明恒勾结侵吞国家复垦资金和高速路建设补偿资金的贪腐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