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怎么一路跑到西安的?
1900年,因为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得到慈禧太后支持,这位女同志居然向对列强宣战。结果八国联军一合计,干脆直取北京,慈禧一狠心,扔下首都和百姓不顾,把烂摊子丢给奕?痢⒗詈枵拢??殴庑鞯厶又?藏病5比唬?捎诖褥??笤缒暝?嫦谭峄实厶优埽?庖淮嗡?做得轻车熟路,不仅顺利逃到西安,还自己掏腰包雇佣了一批人作为护卫队送她“西巡”。按道理来说,历来皇室出行,都是天子威仪,前有仪仗队,后有护卫队,还有数不过来的宫女太监伺候。慈禧太后这么讲究排场的人,在这个时候带过去伺候的人肯定不能太多了,那么护卫队怎么没有安排御林军,而是雇佣的人呢?在那个时候,八旗子弟都已经腐化堕落了,御林军也是虚有其表,根本没多少战斗力。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在东华门被八国联军击败,如鸟兽散,谁还顾得上回皇宫护驾。即使有少部分没有派出去的,慈禧也不敢带着他们上路。因为慈禧此行就是逃难,她生怕洋人知道她的行踪,带着这群御林军毕竟太过招摇了。慈禧太后治国无方,逃跑有术,她很早就听说京城十大镖局的名头。而且她更听说过其中李家镖局,这家镖局不仅口碑极好,而且他们的骡轿比别家的宽敞。于是,贪图享受的慈禧到现在还改不了这个习惯,就派李莲英传达了这个任务。李家镖局虽然行走江湖多年,见多识广,护送的达官显贵、官家太太们也不少,但是护送皇太后还是开天辟地头一次。于是他们上下总动员,把青壮年劳动力全部都叫上,而且收拾行装把女眷也给带上,准备就和慈禧一起去西安搭伙过日子。为了表示对皇家的尊重,他们想得非常周到,连骡轿都让人用黄布包好。慈禧见到了李家镖局的镖师和他们准备逃难的工具后,非常满意,当下就让太监捧出白花花的银子赏赐。李家镖局哪里肯要,镖头连忙推辞,说替皇太后办事是应该的。此时,慈禧太后连皇宫都保不住了,哪里还在意这些黄白之物,非逼着镖头接下来才放心。当年的镖局,不仅要有武艺高超的镖师,其实更重要的是人脉关系。他们每经过一个山头,都与当地的土匪打好交道,尽量不动刀兵。不然的话,在那个到处有人占山为王的年代,再多的镖师也会消耗殆尽,谁也干不了这行。李家镖局黑白两道通吃,再加上这次是全体出动,因此一路顺畅,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挫折就安然把慈禧护送到了太原。直到走过这段最为危险之路后,护送工作才交由当地的官兵完成,他们把慈禧老佛爷请到了西安。慈禧在西安呆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这时候她虽然远离京师千里,但一直遥控指挥着合议。在她“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最高指示下,中国最耻辱的《辛丑条约》达成,八国联军这才心满意足离开。1902年,慈禧这次带着三万兵卒,像打了一个打胜仗似的浩浩荡荡回到北京。回京后的慈禧太后,念念不忘李家镖局的忠心。她不仅再一次厚赏了李家镖局,还给予他们皇封。因此李家镖局名声更胜,每到节假日,以讨赏名义,扯着黄旗,赶着大车,从昌平一直赶到皇宫。他们很好的利用了广告效用,在民间形成了“御前镖户”的名号。除此之外,皇室的货物运输从此由他们承担,这些押过皇杠的镖师将会获得八九品的虚职头衔,而有点积蓄要退休的镖师们,则捐钱买了个二三品的虚职,也算是完成光宗耀祖的夙愿。到了民国时期,各地军阀四起,相比之下,镖局的力量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再加上铁路的延伸,火车的兴起,镖局逐渐走向了历史的终点,李家镖局也不例外。他们由于一件偶然的大事件而兴起,又由于历史的必然规律而衰败。后来的镖师们,逐渐以教人习武练功为职业,传承中华的武术。到了当下,你们认为保安公司算不算那时候的镖局?
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后住在什么地方
西安的北院巡抚衙门,后被人称为:“行宫”。清末,西华门大街一度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西逃至西安。来到西安后,慈禧太后先住在南院,但是她嫌南院环境不好,又移居到北院巡抚衙门,从此,北院被称为“行宫”。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扩展资料:民国时期,北院仍是西安市的一处政治中心,先后有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驻于这里,西华门大街的重要性则不言而喻。辛亥革命后,张凤翙、陆建章曾住在北院,1921年,冯玉祥督军陕西时也住在这里。《西安市志》载,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16年(1927年),先后有陕西大学堂、陕西都督府、陕西督军府、陕西巡按使公署、陕西省长公署、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驻此。解放后,西安市人民政府驻西华门大街,直到2011年2月,市政府北迁。2012年10月,中共西安市莲湖区委、区政府等搬迁至西华门大街的原市政府院内。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华门
八国联军入北京城,慈禧与光绪西逃又称两宫西狩,请问是哪两宫?详说明
古代皇帝是天子,描述他的言行一般有专用的词语,如离开京城就叫“巡幸”、“游猎”等,“西狩”就是到国度西面去了。在你的这个问题中,光绪的“西狩”其实就是逃跑到京城的西面去了,八国联军进了京,光绪带着王公大臣、皇族贵胄仓皇逃到了四川。
这里的“两宫”是指与他一同逃跑的两位皇太后:东宫太后慈安和西宫太后慈禧。
慈安和慈禧都是咸丰皇帝的皇后,咸丰死后,子同治皇帝即位,她们都被尊称为“皇太后”,因慈安是皇上的正宫,俗称“东宫”,慈禧次之,俗称“西宫”——历史上,同治时期的“垂帘听政”其实了两宫垂帘,而不是只有慈禧太后自己,慈禧太后的大权在握,一人垂帘是在慈安太后死后的事情。同治死,其堂弟光绪即位,她们仍被尊称为皇太后,“两宫”即指她们,与光绪无关。
慈禧当年和光绪皇帝西逃的时候,他们大概带了多少人呢?
1900年8月15日凌晨,八国联军即将攻占北京东华门。慈禧太后不得不带着光绪皇帝,一路向西,途径河北,山西两省直到西安,这是一条非常近的路线。一开始,事出仓促,两宫的行踪是比较保密的,为了安全考虑,暂时并没有下旨各地方接待。慈禧太后多人改头换面,化妆为民妇等形象,出了紫禁城,到了西华门外找了一辆骡子车。到了西直门一带,碰到了马玉坤残部,加上一些其他兵将,大概是2000多人一起上路。一行人最先到达了离京城70里外的昌平贯市,住在农户家里,粗茶淡饭。之后,又到了当时直隶省今天河北的怀来县。虽然是五六月份,但是夜间的天气还是很阴冷的,颇有几分饥寒交迫之感。根据岑春煊的回忆:由于两宫以前并没吃过这种苦,慈禧忍不住大哭,而光绪皇帝因为饮食问题腹泻不止。可以想见,当时的交通不便,行走慌忙,并没有携带多少粮食和清水。清末的怀来县不像现在,可以找旅馆酒店住,找餐厅吃饭。而是两眼一抹黑,啥也没有,没有办法之下只能勉强在鸡鸣驿站里过夜住宿。原本地方官员没有收到两宫出京的消息,然而不久之后,怀来县知县通过驿站管事的吴永得知了这个消息,名不见经传的他感觉到机会来了,立刻带领一众衙役,慌忙到驿站接驾。此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君臣之间对视苦笑了一番。不过,吴永考虑确实还不周全,也是因为来见驾心里急切。一众人等来不及准备,只拿着一些简单的食品。过了一小会,就给慈禧和光绪奉上了小米粥、玉米面、窝窝头等家常吃食,尽自己的孝心。要是平日在宫里,对于养尊处优的大清帝王与西宫太后而言,这些当然是粗糙不看难以下咽的。但是,此时原本尊贵的慈禧和光绪,基本上已经筋疲力尽,有吃的就可以了。这简直是久旱逢甘霖啊,慈禧吃完之后非常高兴,夸赞吴永非常忠心,在变乱中尚能有心迎驾,心生几分感激之情。吴永从这个时候开始,就跟着两宫銮驾,负责膳食工作,担任行途中的粮台会办,直到西安。实际上,慈禧带着一帮残兵,在到太原之前,为了吃饭,兵士沿途不免烧杀抢掠,百姓深受其害。路途遥远,行程颠簸,两宫到了山西太原之后,逐步安稳了脚跟,要求地方按照超准供应,基本上是每天200两,生活饮食才有了保障。慈禧和光绪开始行天子令,发放谕旨,宣示各地,要求沿途的地方官要准备迎接与供应事宜,那种吃糠咽菜的日子又成为过去。10月26日,他们奔波了两个多月,终于安全地到了西安。慈禧,众位王爷和随扈大臣就组成了临时朝廷,疏导通讯渠道,打通驿传急递铺系统,发电遥控朝政。对外宣布议和,尽量满足洋人要求,最终派李鸿章签订了辛丑条约。1902年两宫回銮,重归北京,清廷又延续了十年。吴永与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在路上日夕召对,可谓荣宠非常,成为他的政治资历。但是朝廷局势不是那么简单的,吴永从基层知县突然登龙门,促进不适应朝廷的气候,也被军机处大臣和岑春煊等人排挤倾轧,从前途无量变成了心灰意冷。到了民国初年,吴永担任山东提法使。后来,由吴永本人口述,刘治襄执笔,写了一本书叫《庚子西狩丛谈》,内容详细记录了沿途的情况,还有一些机密事件。而所谓采用永庚子西狩这个颇具东方智慧的名称,指代两宫往西逃亡,极具微言大义与曲笔之妙,深得儒学之精要,顾及了大清的颜面,就是这位聪明的吴大人所发明的。
当年慈禧西逃,带了多少人,在路上生活如何?
慈禧的这次西逃林林总总共携带了将近数千人。这些人各个阶层地位的都有。首先慈禧的这次逃亡,为了确保安全将光绪与几位妃子也一同带上了。其次长时间的作为大清王朝最为养尊处优的老佛爷,慈禧身边各司其职的宫女,侍卫,太监们也都必须要带上。这些人员虽有精简,但都不能缺少。当时最为受倚重最受宠爱的一些贝勒王爷都听闻了风声,为了更好的保全自己,他们选择依附于慈禧,与慈禧一同行动,也跟着向西逃亡。这次逃亡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暂避风头,躲避敌人。所以,途中侍卫是必不可少的。不然仅仅依靠着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贵族与仆使,一旦遇上危险,根本毫无反击之力。所以慈禧西逃过程中足足带来了数千护卫。慈禧西逃极为仓促,根本没有做什么俱全的准备。因此路上完全没有像原来出巡那般从容,讲究排场,每日都衣食无忧,耗资巨大。因为仓促,根本没有物资的准备,而是带了大量的银两,决定一路置办各种用品。但是在当时,时局动荡,人心惶惶。路上根本不像是想象的那样繁华,应有尽有,而是一片萧条荒凉,百姓们都流离失所,缺衣少食。所携带的食物,没几日就悉数吃掉了。慈禧帝王与妃子们甚至过上了挨饿的日子。后来慈禧成功找到了接应的官员,逃到了西安,暂时远离了战火与纷扰,继续过上了原来尊养尊处优,无限荣华的日子。为了聚敛财富,西安附近各地税收都加重了许多,导致百姓们民不聊生。过了两年,大臣们与敌人们商议好了解决两国纷争的办法,暂时不会有战火波及到皇族了,慈禧等人的安全也有了保障,因此决定回宫。
慈禧西逃路途中遇到哪些尴尬事?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由天津登陆,一路北上,直逼北京城!老佛爷慈禧被吓破了胆,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美其名曰:“西行狩猎”!而在这逃亡的路途之中,咱们的老佛爷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由于出逃是比较突然的事件,所以当时慈禧随行的护卫也并不是特别多,准备也不够充分。于是逃难的慈禧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吃喝了。在远离了京城一段距离以后,她们路过了一个小镇,手下人去小镇中讨了一些豆角和玉米,虽然当年都是锦衣玉食,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保命才是最重要。所以就算是贵如慈禧,也不得不拿起这些粗俗的食物吃。从镇子离开的时候,下人们还多带了些豆子和玉米,以及一些解渴用的玉米杆。当时正值夏日,天气的炎热很难忍受,况且她坐在骡车里密不透风,跟别人相比则更加不舒服了。陪伴她的两个宫女因为口渴啃了玉米杆,刚开始慈禧碍于颜面没有去啃,不过最终还是没能忍住。可见管你什么人,曾经有多么高贵,饿了那都一个样!其实这还算好的,越往西边走吃的越少,后来能找到两个窝窝头就已经是很幸福了。不知道曾经在宫里各种山珍海味的老佛爷,此时手里捧着窝窝头,菜里没有一滴油,该会作何感想?其次是装束上面。这次的行为毕竟是逃命,为了脸面和安全着想,所以一切还是以低调为主,在宫廷中的那种打扮肯定是不行了。所以慈禧也必须打扮的土一点,根据后来宫女们的回忆,当时的李莲英负责改变主子的装束,虽然此人是一个看似笨拙的大男人,不过整理起头发来还是很细心的。慈禧的头发被放下熨平,随后就被李莲英整理成了汉人平民妇人通用的发型,最后在用网兜把头发兜好,猛然一看谁都会把她当做一个汉族老太太。按照慈禧本人的作风来看,如此有损颜面的行为她是不可能做的。不过出于安全考虑,也因为自己心中实在烦闷,她也没有阻止下人对自己装束的摆弄。这还不算,由于逃亡仓促,慈禧也没带上啥换洗衣物,而且洗漱打扮更是谈不上,人喝的水都不够,哪还有洗的,几天下来,便已经是狼狈不堪。当时迎驾的怀来知县县令吴永,曾写过一本《庚子西狩丛谈》,说的就是慈禧这一路上辛酸苦辣。他初见慈禧时,“甚是诧异,衣衫褴褛,狼狈不堪……”而吃饭的时候则是“太后饿极,手拍梳妆桌,命人速上膳……”。这样屈辱的逃亡对她打击还是很大的,所以慈禧这一路上免不了要抹眼泪。前面说的这些毕竟是在逃亡开始的时候,但是在逃亡结束之时她也受到了打击。在11月7日,颠簸了很久的慈禧终于走在了回驾的路上,不过这一天一封加急电报告诉他李鸿章去世了。这件事对慈禧来说打击很大,于公,李鸿章是自己最得力的手下,也是清朝仅存的顶梁之人。于私,李大人也是自己的专用“背锅”者,在所有的政治策略上,李鸿章几乎都完全跟自己保持一致,不管对错总还会有一个人替自己分担,如今这种局面可真让慈禧感到了无助。所以无论是逃亡初还是逃亡末,慈禧的心态一直都不稳定。不过慈禧所有的悲惨都是都是自作自受,后人在提起这件事时也并没有什么可怜同情之意,或许这才是老佛爷最应该伤心的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