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机的发展史?50分!
电影
电影的起源
“电影的史前史几乎和它的历史一样长”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的诞生,确实经历了欧洲国家中许多的科学家、发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长的实验过程。他们在对运动的光学幻觉所进行的科学探索与实验,在时间上,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但人类对于“光影理论”的认识与应用,便可以从2000多年前的中国讲起。据文字记载公元前五世纪,墨子关于“光至景(影)亡”的学说,则是人类对“光学理论”的最早、最科学的贡献。而产生于汉武帝时期,并在唐宋以后广为流传的“灯影戏”,则是对“光学理论”的最初、最朴素的应用与实践。13世纪“灯影戏”传入中东、欧洲、东南亚等地,这便产生了以后的“幻灯”“走马灯”等形象的、运动的视游戏。电影正是起源于这些视学娱乐游戏之中。至于电影的发明所依据的科学技术、物理学原理,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大英百科全书•电影史部分》,开篇第一句话
一、视觉滞留
“使一块燃烧着的木炭在被挥动时变成一条火带,这种现象曾被古时的人们发现过”但是,将这种视觉现象同电影的发明联系起来,却是19世纪的事情。1829年,比利时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为了进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以及对物象滞留的时间,他曾一次长时间对着强烈的日光凝目而视,结果双目失明。但他发现太阳的影子却深深地印在了他的眼睛里。他终于发现了“视觉滞留”的原理。即:当人们眼前的物体被移走之后,该物体反映在视网膜上的物象不会立即消失,会继续短暂滞留一段时间。实验证明,物象滞留的时间一般为0.1-0.4秒。与
此现时,在欧洲的物理学教科书和物理实验室中,也开始采用“法拉第轮”的原理和图画“幻盘”旋转的视觉研究。它们向人类表明,人眼视觉的生理功能可以将一系列独立的画面组合起来,成为连续运动的视象。19世纪30年代,诡盘、走马盘、轮车盘、活动视镜和频闪观察器等视觉玩具相继出现。其基本原理大同小异,即在能够转动的活动视盘上画上一连串的图像,而当视盘转动起来时那些呆滞的、无生命的图象便运动起来,活灵活现。此后,奥地利人又将幻灯和活动视盘相结合,使绘制的静止的图画投影在银幕上,制作出活动幻灯,形成了早期动画。然而,到了本世纪60年代,电影理论家和教育家对“视觉滞留”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疑义,他们发现银幕上的全部运动现象实际上是跳跃的、不连贯的,但观众却意识到那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动作连续。由此证明,真正起作用的不是“视觉滞留”,而是“心理认可”。
二、摄影术
摄影术同样产生于19世纪的欧洲。1839 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文艺复兴以后在绘画上的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使用化学方法,将形象永久地固定下来,“达盖尔照相法”产生。/span>意识面前,已经不可能满足于静止的、精美的、单幅照片了,而是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将它们相互联系起来,忠实地复制形象动作和自然空间的物质实现。1872 年,最先将“照相法”运用于连续拍摄的,是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他曾在 5年的时间里,多次运用多架照相机给一匹正在奔跑的马进行连续拍摄的实验,并于1878年获得成功。这位天才的摄影师将24架照相机排成一行,当马跑过的时候,照相机的快门就被打开,马蹄、腾空的瞬间姿态便被依次地拍摄下来。为此,爱德华•幕布里奇获得了“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及装置”的专利权。 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进行连续拍摄的“摄影枪”。此后他又发明了“软片式连续摄影机”。终于以一架摄影机开始取代了幕布里奇用一组照相机拍摄活动物体的方法。在欧洲,这…时期许多国家中的科学家、发明家们也都研制了不同类型的摄影机。其中,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机械师狄克为了使胶片在摄影机中以同样间隔进行移动,而发明了在胶片两边打上孔洞的牵引方法,解决了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活动照相”的“摄影术”得以完成。
三、放映术
1888年,法国人爱米尔·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人们开始可以幕布上看到几分钟的活动影戏,比如《可怜的比埃》。
1895 年卢米埃兄弟向大众展现火车进站的画面时,观众被几乎是活生生的影像吓得惊惶四散。从此,由他们所启动的活动摄影(cinematogrphy)不只在人类纪实工具的发展史上展现了划时代的意义,火车进站的镜头也象徵了电影技术发展的源起。
电影究竟是谁发明的?
你若问美国电影界的人,
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爱迪生发明的。」
但你如果去问法国人,
他们则会说:「是卢米埃!」
那么谁才是电影真正的发明者呢?答案:两个人都是!
根据记载:
在一八八八年,爱迪生开始研究活动照片,而当伊斯曼发明了连续底片后,爱迪生立刻将连续底片买回来,请威廉甘乃迪和罗利狄克生著手进行研究。到了第二年的十月,迪克生提出研究的结果,他将之拍摄成会活动的马,这就是电影史上最早摄影的成功。成功之后的迪克生,继续埋首更深的研究,一八九0年,他用能活动的图片申请到专利,这些活动图片每秒钟能拍四十张,这就是现代影片的鼻祖。
一八九一年,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申请影像映出管和摄影装置的专利权,这是「西洋镜」电影的鼻祖。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发明「西洋镜」电影的想法是,由於西洋镜一次只能由一个人去”窥看”,藉著人们的好奇心,如此便可以增加利益,於是这种电影在一时间非常流行。不久,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又创造了世界最早的摄影棚,大有助於电影的发展。
起初,在欧洲,也有人在对这些活动照片作研究。一八九五年,伦敦有两位名叫巴德艾卡和R.W.保罗的人,把初步的摄影棚改良后,在大庭广众之前举行表演。同时间,在法国有两位名叫路易卢米埃和奥古斯特卢米埃的兄弟,他们将照片映射在布幕上,因而吸引了大批好奇的观众。放映电影就此展开序幕。
卢米埃兄弟接著巴黎工业奖励学会上试映了一部名叫「卢米埃工厂了大门」影片,同年十二月,在巴黎布辛奴街「大咖啡馆」的地下大厅,正式公开上映十二部影片,并出售门票。
同年九月,在美国亚特兰大所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放映这种射映式影片时,也出售门票。如此可知,早在电影产生的同时,就已和营利结下了不解之缘。
------------------------------------------------------------------------------------------------------
电影放映形式
超大银幕电影采用70毫米的电影放映技术,因其银幕巨大而称超大。其银幕高度为21米,宽度为30米,相当于七层楼的高度。银幕之大而成为世界之罕见。它具有画面稳定、清晰、色彩还原正常等特点,银幕上景物真实而恢宏的场面,给人以美的欣赏与动的感受,随着远近镜头的推拉,将把您带入富异国情调的美丽的大自然之中。
动感球幕电影厅采用70毫米放映设备,半球形银幕趱直径达18米,观众观看电影时,整个画面布满球体,视而不银幕边缘,透射型的金属银幕,六声道的立体声效果,使观众享受变化万千,栩栩如生的万千气象。影厅内的动感平台,是集液压、电器自动化控制、计算机动画为一体的高科技系统工程,当您坐在平台载体上,整个载体能上下升降,左右倾斜,前后俯仰,即可摸拟航天器去邀游太空,也可摸拟潜水器,饱览海底世界的奇特景象,随着逼真的画面和平台载体的活动,让人不由自主的进入角色,造成十分真实和惊险刺激的特殊感觉,球幕动感电影填补了国内空白。
水幕电影与一常规电影完全不同。它是利用高压水泵通过特制的喷头,将水自下而上喷出,使水雾化并形成扇面形银幕。此银幕与自然界的夜空连成一片,人物出入画面,忽而腾起飞向天空,忽而又从天而降,产生一种虚幻缥缈的感觉,似海市蜃楼。目前,水幕电影在我国还很少见。
环幕电影: 环幕电影也称360度圆周电影,厅内呈圆形周边是由九块银幕组成一个环形银幕,由九台放映机同时放映,观众观摩时,站在圆周中心位置,前瞻后瞩,左顾右盼,目不暇接,画面景象壮观,气势磅礴,加上多声道立体声效果,一种身临其境的强烈感觉,将呈现在您的面前。
立体电影是利用光学原理与人眼的视差相配合产生的一种奇特的空间影像和立体效果,当您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就会感到银幕上的一切景物和大自然一样,存在着远近前后不同距离,有的景物近在眼前,似乎垂手可得,当某一物体朝你快速推进,你会感到物体猛地向头部袭来,使你大吃一惊。
幻影系列老式有那些
楼主所说的法国幻影系列战斗机包括幻影1系列(也就是“神秘”系列的终极改进型),幻影3系列,幻影5系列(以上包括正式编号的幻影F系列)以及作为战略轰炸机系列的幻影IV系列,现役的幻影2000系列,最后还有作为幻影之父--马塞尔.达索的终极作品幻影4000。以下作一下具体型号的介绍:幻影战斗机家族是应法国政府在1952年提出的要求研制,20世纪50年代,一向崇尚自由的法国人已为凭借昔日法兰西帝国的尊严能在世界舞台上大展拳脚,以戴高乐将军为首的法国新政府希望能够积极参与世界事务,重塑法国雄风,借此带领国民走出二战被德国纳粹占领的阴影,但战后华约和北约组织的对阵,冷战军备竞赛的开始迫使戴高乐清楚地看到建立起属于法国自己的完备军事工业的必要性,50年代初,世界各主要空军强国已经进入喷气式时代,为此法国空军迫切希望能装备一种国产战斗机,法国政府要求国内的航空企业能够研制一种全天候的轻型拦截机,空军的要求是新型战斗机能在6分钟内爬升至18000米高度,在此高度飞行速度必须达到1.3马赫。达索参与投标的机型为“神秘-三角550”,是一种小型的战斗机,三角翼,600后略翼,展弦比5%,装备两台阿姆斯壮·西德利MD30R威派尔加力式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推力9.61千牛,此外该机还装有一具固 幻影Ⅲ在试飞中表现的优异性能使法国空军欣喜若狂,法国空军立即订购了10架预生产型幻影IIIA,幻影IIIA比幻影III原型机足足长了2米,机翼面积也为此增加了17.3%,展弦比减小至4.5%,装一台阿塔09B发动机,不开推力43.2千牛,加力推力58.9千牛,保留了SEPR火箭助推器,首架预生产型1958年5月12日首飞,在1958年10月的试飞中首次达到2马赫的最大速度,达索对该机冲刺更高的速度充满信心,在作了充分准备后,该机不负重望,在次年6月的试飞中最大飞行速度达到2.2马赫,成为欧洲第一种飞行速度超过2马赫的作战飞机。达索将后6架作为生产型生产,装备了汤姆逊-CSF公司的西拉诺空中截击雷达,装备法国空军战斗机部队。澳大利亚在得知达索研制了高性能的战斗机后,立即联系达索公司并提出了购买意向。为了测试该机性能,澳大利亚政府请达索将一架幻影III改装英国罗·罗公司的埃汶67发动机,该型发动机推力71.1千牛(属于英联邦的澳大利亚装备英制武器,装备埃汶发动机有利于后勤维护),改装后飞机编号为幻影IIIO,1961年年初就进行了试飞,不过最终还是没有采用埃汶。幻影IIIO这个编号被得以保留,后来澳大利亚在引进了幻影IIIE后,继续使用这个编号。 幻影III的正式生产型号为幻影IIIC,1960年10月投产,和A型相比,该机机身加长了0.5米左右,装备一台阿塔09B.3发动机,军用推力4250公斤,加力推力6000公斤。发动机有一个超速系统,在飞机飞行速度超过1.3马赫时,该系统就自动链接。为了延长航程,该机可以吊挂625升、1100升、1300升和1700升的副油箱。固定武器为两门30毫米德发转管炮,每门备弹量125发,机炮位于进气道下方,德发机炮成为幻影III的标准装备,后期生产的幻影III都保留了德发机炮。早期生产的幻影IIIC只有3个挂点,机身中心线1个,每侧机翼挂点下1个,后期生产的C型在每个机翼外侧加装了1个挂点,通常用来挂载响尾蛇空空导弹。该机的主要电子设备为机头的西拉诺截击雷达,用于制导机身下的玛特拉R511或者玛特拉R530空空导弹。在执行截击任务时,该机通常的武器挂载方案为两枚响尾蛇空空导弹加一枚马特拉R530。 在幻影IIIC投入生产后,达索开始考虑在该机基础上开发一种多功能战斗机而不是继续研制纯粹的截击机,这就是后来的远程战斗轰炸机幻影ⅢE。达索共制造了3架原型机,首架原型机1961年4月首飞。 和幻影ⅢC相比,前机身延长了30厘米,因为增加了许多机载航电设备,其中通信系统包括TR-AP-22超高频无线电台以及TR-AP-28甚高频电台,无线电导航设备包括AN/ARN-52C塔康等。同时针对在使用中发现的幻影ⅢC存在的航程短的问题,E型机增加了机身燃油量,达到了3330升。有些批次的幻影ⅢE在座舱下方加装有一具马可尼公司的连续波多普勒导航雷达。 幻影ⅢE的发动机改为阿塔09C.3,加力推力6200公斤,雷达系统更换为汤姆逊-CSF西拉诺II,西拉诺II雷达将火力控制与导航结合起来,采用单脉冲体制及卡塞格伦天线,有A型和B型两种。其中A型只有空对空模式,B型增加了5种对地模式,在空对空模式下作用距离40公里,空对地模式下作用距离93公里,天线直径400毫米,重量在210千克左右。其他的改进还包括首次在幻影机上加装Type-BK雷达告警接收机,发动机尾喷管改为收敛式可调节喷管。固定武器为一门德发机炮和5个挂点,载弹量4000公斤。 法国空军装备了30架幻影IIIR,由于前两架原型机由幻影IIIA改装,为此没有装备。有趣的是,在使用中发现,该机的对地攻击能力居然比专门开发的幻影IIIE还好,该机也出口到了许多国家。 法国空军针对使用中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达索在幻影ⅢR基础上改进了幻影IIIRD,该机在机头下方加装了一架全景式相机,并改进了机内的多普勒雷达等电子设备,法国空军自己使用的幻影IIIRD还在机身腹部加装了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独眼巨人红外跟踪器。阿布扎比、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及、利比亚、南非等国曾少量进口。部分幻影IIIRD改用英国产的Vinten相机取代原来的OMERA。 幻影5的研制是由以色列空军提出的。中东地区大部分时间天气晴朗,在标准型的幻影IIIE基础上,简化航空电子设备,主要考虑在目视条件下的对地攻击,这样可以降低单价和维护要求,而且省出来的空间可以装更多的燃油以延长航程,使得该机成为一种廉价的远程攻击机,1966年,以色列空军向达索订购了50架幻影5。首架幻影5在1967年5月首飞,外形上和幻影III很像,机头延长了0.5米左右,也使得该机成为幻影家族中最为苗条的成员。和幻影IIIE相比,该机增加了500升燃油的携带量,总燃油量达到了3475升,如果加装副油箱,总燃油量将达到4700升,航程大大提高。该机可以在半铺设的跑道上起降,特别适合在中东地区多沙的跑道上起降。 1968年,达索公司和瑞士合作,联合研制幻影5的改进型号——米兰,幻影5由于采用无尾三角翼布局,所以起飞滑跑距离过长,两国联合研制的米兰在幻影5的机身前段加装了一对小鸭翼,这样不仅可以降低起飞距离,而且在对地攻击中可以降低速度,延长攻击时间。前三架原型机是在已经服役的幻影5基础上改进的,在试飞后,达索全新制造了一架米兰,1970年5月首飞,装备一台斯奈克玛阿塔09K-50发动机,加力推力70.6千牛,增加了激光制导装置和测距仪。瑞士空军也得到了一架评估用机,编号为米兰S。但在试飞中发现,米兰在加装了鸭翼后虽然对起降性能和低空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缺点,如妨碍了飞行员的前方视野,对发动机的进气产生影响等,虽然经过了多次试飞,该机还是由于技术原因在1972年被放弃。不过阿塔09K-50的优异性能并没有随着米兰的取消而被埋没,达索将其用在了幻影5的另外一种改型中(即幻影50),该机在阿塔09K-50的推动下,表现出了更加优异的起飞和爬升性能。 70年代末,达索还研制了幻影5/50的新一代发展型——幻影3NG,该机于1982年12月进行了首次试飞,保留了幻影系列已经得到充分验证的机身结构,采用了和幻影50一样的阿塔9K-50发动机,对三角翼进行了改进,延长了襟翼,使用了从幻影2000发展而来的全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并可以装备空中加油设备,其导航/攻击设备是以惯性平台、平显、西拉诺IV雷达、激光测距仪等组成的高可靠系统,改进的发动机和气动布局使该机具有更高的空战性能和空地任务生存率,不过该机没有生产,其研究成果都用在了改进幻影系列,巴西空军在1989年升级幻影IIIE时,充分采用了幻影3NG的技术成果。 幻影2000重新启用幻影III的无尾三角翼气动布局,以发挥三角翼超音速阻力小、结构重量轻、刚性好、大迎角时的抖振小、机翼截荷低和内部空间大以及贮油多的优点。但在技术发展的条件下,解决了无尾布局的一些局限(正是因为有上述局限导致幻影F1采用三角翼布局)。主要措施为采用了电传操纵、放宽静稳定度、复合材料等先进技术,弥补了该布局的局限。进气道旁靠近机翼前缘处有小边条,边条有明显的上反角。 根据设计要求,幻影2000相比起幻影以往的型号,最大限度的减轻结构重量。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按面积律设计。机头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雷达罩,座舱旁电子设备舱盖板是碳纤维/轻合金蜂窝夹芯板。法空军为原型机中4架单座型提供了资金,一架双座型则由公司自己投资。头架原型机于1978年3月10日首次试飞,试飞速度达到M1.3~M1.5。5架原型机中,第一架用于设备、改型和出口型研究,第3架用于全套武器系统试验,第5架用于结构试验以及亚、超音速、不带外挂和带4枚空空导弹条件下的过载9g和270°/秒的滚转过载试验。 幻影2000家族的最新改型是幻影2000-5型和幻影2000-9型,改进包括采用全新的先进航空电子系统,及由RDY雷达和新的传感控制系统为核心的空对空、空对地攻击系统。幻影2000-5有单座型和双座型。目前幻影2000-5的定单达到110架,其中法国空军37架(20架已交付)、台湾60架(已交付)、卡塔尔12架、希腊15架。希腊的15架定单为幻影2000-5 MK2型,另外希腊还将把自己已有的幻影2000踪的10架升级到MK2型的水平。阿联酋近期定购了30架幻影2000-9型,9型实际上是5型的改进型。印度则定购了18架幻影2000D。 幻影”2000战斗机外部共有9个武器挂架:左右机翼下各有2个,每个内侧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是1800千克,每个外侧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是250千克;机身下有5个挂架,中央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也是1800千克,前、后两侧的4个挂架的最大挂载能力都是350千克。外挂武器的最大重量介于4500~6000千克之间。可以外挂的空对空武器有:R550“魔术”2红外型导弹和 幻影2000可以携带各种空对地武器,如激光制导炸弹。其中包括马特拉公司的BGL 1000激光制导炸弹、ARMAT反雷达导弹、APACHE标准武器(即APACHE空地巡航导弹)和非制导火箭发射器、EADS公司的AS30L导弹和AM39“飞鱼”空舰导弹,还有研制中的SCALP隐身巡航导弹。幻影2000D型则可使用“风暴影子”隐身空地导弹。2003年12月,法国空军收到了首批5000枚“风暴影子”(法军称之为SCALP EG)。原计划“风暴影子”应直接装备于“阵风”战斗机,但因经费等原因,到2006年上述导弹方可开始装备“阵风”战斗机。为阿联酋生产的幻影2000-9还可以携带马特拉开发中的新型导弹。 法国空军研制和装备双发喷气战斗机的数量很少、类别也不多。最初是英国格洛斯特公司的第一代喷气战斗机——流星,之后的20世纪50-60年代,法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都是单发的幻影系列,只有空军战略威慑部队的“幻影IV”轰炸机采用双发布局。其间,国营南方航空公司研制了双发的SO-4050秃鹰(Vulture)喷气轰炸机,并在此基础上改进研制了SO-4060超级秃鹰参加法国空军战略轰炸机的选型,但由于SO-4060超级秃鹰的研制周期超过了法军方的要求而被淘汰出局。随后,法国空军与英国合作进行了一些项目的开发,其中就包括AFVG(英法联合研制变后掠翼飞机 Anglo-French Variable Geometry),当时正值可变后掠翼大行其道,英法显然也想研制自己的变后掠翼战机,但合作研制项目在1967年6月被取消,英国转而与德国和意大利合作研制狂风战斗轰炸机。而法国则埋头于幻影F1战斗机的研制。其实,法国空军早在1963年就提出了新型超音速双用途战机的性能指标,其中要求高空最大速度2.5马赫,持续最大速度2.2马赫。达索公司根据法国空军的要求在“幻影III”的基础上先后准备了4个备选方案,分别是幻影IIIT(幻影III换装新发动机)、幻影IIIV(垂直起降型)、幻影IIIG/G8(可变后掠翼型)和幻影IIIF(固定后掠翼型)。其中幻影IIIG/G8有几架原型机被制造出来,装有2台阿塔9K-50发动机。在1971年5月8日完成首飞。它的测试报告充满了“优异的性能、变后掠翼的成功表现”等等溢美之词。而幻影IIIG8在1973年7月13日创下的2.35马赫的飞行极速仍然保持着欧洲国家(除俄罗斯外)军用飞机的速度记录。但是它没有能够开上生产线,原因显而易见,虽然可变后掠翼在机动性和任务弹性上占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可变后掠翼所需的液压系统太复杂,飞机为此付出的重量代价也太大了,而且制造成本高昂。最终,进入法国空军服役的是单发的固定后掠翼战斗机——幻影F1。 尽管如此,法国空军寻求双发战斗机的兴趣并没有因此而减弱。1976年4月,法国空军的代表甚至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评估了麦道公司的F-15A鹰式重型制空战斗机。很少有人知晓,曾经有那么一次,法国空军离F-15战斗机是如此之近。法国是在60年代退出北约组织的,这意味着一旦爆发战争,它将不能像北约成员国那样得到其他北约国家的支援,尤其是美国空军的支援。法国必须凭借一己之力撑起防空伞,空优战斗机在这种背景下便是必不可少的了。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高速、高升限、大航程占据着空战理念的主流,重型制空战斗机在越来越广阔的范围内证明了其价值。这就是法国在那么一段时期里对重型双发制空战斗机如此热衷的原因。 但是让高傲的高卢雄鸡低头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法国人最后还是没有采用美制重型战斗机,达索公司再次扛起了法国航空业的大旗,1975年底,达索-布雷盖公司提出了2个全新的采用SNECMA M-53发动机的方案,项目名称为“苍鹰”(goshawks projects)。两个方案中一为单发,即后来的幻影2000;另一个方案为双发,即幻影4000。两种方案采用基本相同的气动外形和内部结构,并重新回到了幻影III后一度中断的三角翼道路上来。它与幻影III最本质的差异在于引入了电传飞控系统。 说到幻影4000就不得不提到航空界传奇人物——马塞尔·达索。马塞尔·达索原名马塞尔·布洛契,1912年进入高等航空制造工程学院就读,与他同班的同学中就有前苏联著名航空设计师,米格设计局创始人之一的格列维奇。1914年,马塞尔·布洛契进入法曼公司负责飞行测试工作。随后他创立了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航空公司,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研制了多种军用飞机。二战期间,马塞尔·布洛契因为拒绝与德国人合作而被关进集中营,险些命丧于此。1947年,马塞尔·布洛契改名为马塞尔·达索,并创立达索·布雷盖公司,从此成为法国航空工业的旗手。 幻影4000和幻影2000使用相同的发动机和武器系统,但与后者相比,它的全长增加了20%、翼展增加33%、翼面积增加80%、最大起飞重量更从17.5吨增加到32吨,是一款标准的重型制空战斗机。 但幻影4000并不是幻影2000简单的放大,两者之间有值得注意的差异。除了双发和单发的区别外,幻影4000还在进气道两侧增加了一对固定式前翼而非幻影2000的小型条板翼,它们可以有效改善高迎角条件下的气流并使飞机获得更大的机动性(这个成果显然帮助了幻影2000的后期改进型,幻影2000-5就采用了固定鸭翼)。 幻影4000安装的两台M-53系列的发动机可以提供超过1的推重比(无外挂情况下)——这在当时同级别战机中是最高的,如果它能正式服役的话,其性能堪与F-15和苏-27战斗机相比。 幻影4000的座舱采用气泡型设计,拥有无可比拟的优良视野。座舱内安装了马丁·贝克MK10弹射座椅,同样的座椅也安装的幻影2000上。 幻影4000拥有7个武器外挂点,最大外挂武器携载量超过8吨,机头还为2门德发30毫米机炮留出了位置。幻影4000的机械系统和电子设备都采用了幻影2000的相同装备。液压系统来自Messier-Hispano-Bugatti公司,压力值为280巴(4000磅/平方英寸)。它由4个先进的液压泵驱动,采用了轻量的钛合金管道。幻影4000还装备了2台Auxilec发电机。在座舱后部就是1台透伯梅卡公司的燃气涡轮。 幻影4000原型机飞机上没有安装雷达,但是它的机鼻整流罩直径扩大了,这使它可以安装功率更大的雷达天线。可能采用的雷达是和幻影2000一样的由汤姆逊-CSF公司提供的RDM脉冲多普勒雷达,但是雷达天线直径可达到80厘米(31.5英寸)。RDM多功能多普勒雷达由汤姆逊-CSF无线电公司研制,1983年开始装备幻影2000战斗机的对地攻击型。RDM雷达由头锥组件(包括8个LRU)、整流罩和外壳组件、控制板和连续波照射器等部分组成。RDM雷达工作状态有空对空、空对地和空对海3种状态。在空对空状态又分为高空和低空两种分状态。采用倒置卡塞格伦天线。执行截击任务的机型可使用更先进的RDI脉冲多普勒火力控制雷达,该雷达为X波段,同样由汤姆逊-CSF无线电公司研制。该雷达可以配合超级马特拉-530D中距空空导弹使用。工作状态包括空空:全高度搜索、边扫边跟、远距离连续跟踪、导弹制导、自动锁定(近距格斗)、敌我识别。空地:地图测绘、地形回避、等高线测绘、空地测距、多普勒波束锐化等。 1978年9月,幻影4000在圣-克劳德首次对外公布。1979年3月9日,幻影4000原型机在法国伊斯特斯完成首飞,幻影2000已经在此一年前首飞成功(1978年3月10日)。1979年是这是达索公司研制出第一型战斗机的30周年纪念——1949年的2月,达索公司设计的第一型喷气战斗机飓风战斗机上天——吉恩·玛利·萨格特驾驶幻影4000原型机在首次试飞中就跨越了马赫1,幻影4000的首飞成功这是达索公司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就,和幻影F1、幻影2000以及阵风的诞生一样。它是达索公司研制的第一型三代重型制空战斗机。 在试飞期间,幻影4000显示出来的性能完全能与F-15匹敌。当时达索公司的总裁塞尔吉·达索向外界宣布:“幻影4000将凭借它的优异性能成为重型制空战斗机领域内的精英,它是世界上最好的飞机!”。 但是,在80年代初期,幻影4000被法国空军采用的可能性已经消失了。甚至于原本幻影4000有可能获得的定单——取代幻影IV成为法国核威慑力量的代表——也被幻影2000N夺走了。法国空军抛弃幻影4000的理由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据防务专家推测,幻影4000在性能的优势是勿庸置疑的,但它的采购单价太高,而法国空军同时认为,幻影2000战斗机对于制空作战已经够用了。与此同时,法国政府已经将注意力转向了欧洲战斗机,以及随后独立研制阵风战斗机。 当年6月,幻影4000首次参加了巴黎航展,1980年底,幻影4000原型机已经飞行了大约100小时。1981年,发动机由M-53p2换成了M-53-5。1982年,它作为拦截机和攻击机参加了英国范堡罗航展。 无论如何,达索公司还没有完全失去希望。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幻影2000的出口速度已经降低,达索公司已经准备开发更高级的改进型(幻影2000-5)。为了进一步巩固市场,达索公司在1986年重新启动幻影4000项目,将它的名字由超级幻影4000改为幻影4000,并将涂装换成沙漠迷彩,充分显示了其进军中东市场的决心。它换装了推力更强劲的M-53p2发动机,并与阵风一起参加了当年的范堡罗航展。1987年2月16日,幻影4000进行了它的第267次飞行,并开始作为阵风战斗机的测试平台(研究三角-鸭式翼布局在紊流条件下的飞行情况)。1987年,它再次出现的巴黎航展上。 同年4月25日,塞尔吉·达索在Nice-Coast of Azure机场将幻影4000和阵风战斗机一起介绍给沙特空军参谋长法赫德亲王。这是专门组织的一次表演。在进行飞行表演时,机场的航班全部停下。路易斯·伊恩作为试飞员向来宾展示幻影4000的性能。塞尔吉·达索公开声称:“并非只有美国才能制造如此先进、强大的飞机!” 1995年,它被运往巴黎,成为勒布尔歇博物馆的永久展品。这架光荣的演示机在被送进博物馆之前,塞尔吉·达索悲伤的说:“机会错过了,因为这架飞机是我们唯一可以与F-15战斗机竞争的飞机”。阵风和幻影2000-5从那时开始成为法国空军的象征。 幻影4000除了一架在博物馆展出的原型机和一个破碎的重型制空战斗机的梦想外再也没有留下更多的东西,但作为法国航空技术多年积累的结晶,它仍将与XB-70战神俾女、CF-105箭等一些了不起的原型机一起名留青史。
电影机及放映技术的发展史
法国卢米埃兄弟制造出第一台电影机后, 电影这门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物就开始风靡全世界,让无数的人们为之倾倒。而电影大师在电影的发展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电影事业。
放映机的基础上获得较大突破,发明了胶片以每秒16画格的均衡速度通过放映机片门的放映技术,遂使影象清晰... 1895年12月28日——人类文化发展史上一个不平凡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法国里昂的企业家、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