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经典唱段有哪些?
经典曲目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名段有《大西厢》、《回杯记》、《祝九红吊孝》、《梁塞金擀面》、《马前泼水》、《包公断太后》等。详析: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它植根于汉族民间文化,属于汉族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东北特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人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莲花落亦称“落子”,是北方地区汉族民间的一种说唱艺术,边说边唱,载歌载舞。二人转(Er ren zhuan),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是一种有着三百多年历史,悠远的原始文化传承的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它植根于中国东北民间文化,属于中国走唱类曲艺曲种,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东北部等地区。表现形式为一男一女,服饰鲜艳,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表现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东北二人转特点是什么?
东北二人转特点是: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唱词特点:二人转唱词以七言和十言为主,兼有长短句式;表演讲究唱、说、做、舞四功的综合运用,其中唱功讲究"字儿、句儿、味儿、板儿、腔儿、劲儿",高亢火爆,亲切动听;说功分"说口"、"成口"和"零口",丑逗旦捧,多用韵白,也有说白和数板,语言风趣幽默,招人讨笑。做功讲究以身段和动作辅助演唱,强调手、眼、身、法、步等功法的综合运用;舞功以跳东北大秧歌舞为主,也吸收有其他民间舞蹈和武打的成分,并有耍扇子、耍手绢、打手玉子、打大竹板等杂技性的绝活穿插其间,舞台效果十分热闹火爆。
你看过二人转吗?
提起二人转,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营销号套词……),有的人说了,不就是上台讲讲段子,唱几首歌,翻几个跟头,耍怪卖相洒狗血么。说真的,我也不知道玩这些东西的叫什么艺术形式,说这些是二人转的也不为过,因为这些东西确实是二人转演员在演,这些二人转演员在演出的时候自带二人转的标签,所以大多数人就认为这就是二人转。但是看看如今的相声,是不是也变成了这些?有些人美其名曰是创新,但是创新,也得有个基础,京剧怎么创新,都得唱西皮二黄,这就是底线,而且我认为创新的应该是内容,而不仅仅是形式。现在大部分的,基本上是形式变了,内容扔了。
传统的二人转,有四功一绝,四功就是唱扮舞说,一绝就绝活。
唱是最主要的,唱二人转唱二人转,必须得会唱,那么唱什么呢?是唱歌么,当然不是,二人转的唱,是指牌子。也就是二人转的调,其中有十大主调——胡牌文武报、红糜四翻靠。这些主调是最常用的,除了这十大主调还有上百个曲牌。除了二人转范围内的曲牌,有的还会融入京剧里的西皮二黄、黄梅戏、评剧、山东吕剧的曲牌,这都是根据需要使用的,并不是为了杂而杂,甚至有的还会加入歌曲,例如《杜十娘》里的烟花叹。
扮就是指扮相,二人转的两个人一般都是一丑一旦,旦角(上装)负责漂亮,丑角(下装)负责衬托。而且二人转中极少有特定人物的扮相,因为“千军万马,就看咱俩”,这也是二人转的特色,有人物的跳入跳出,所以少有固定人物扮相。旦角画妆很麻烦,也很精致,俗称“包头”。丑角就是怎么丑怎么化,红脸蛋,小花脸那种,毕竟是田间地头的艺术,现在看来,像鬼一样……后来有了专业院团之后,大部分的下装都是类似小生的扮相,很漂亮,不“低俗”。
舞就是指二人转的舞蹈动作,比如云手、卧鱼、圆场……反正我就知道这点,总之就是二人转表演过程中的一切舞蹈动作。
说是指说口,一般都是由下装来说,上装作陪衬,有点儿像相声里的捧逗。但是这个说,并不是开头提到的那种说,这种说是为唱服务的。有的时候是过渡,有的时候是为了调节气氛,有的时候是为了演员休息。过渡是为戏服务的,有些戏呢,由于一板三眼的词,很难唱明白,这时候就需要一段小说口来解释明白,有句话叫“唱戏不讲,等于胡嚷”;调节气氛的很常见,比如小帽《小拜年》中的一段:少给老拜年。一般下装都唱“老给少拜年”,然后上装拦住,说你唱错了,下装就说了:那年我去你家,我刚进门你爹就给我磕一个。上装解释道:那不是吃假药吃的么。还有一些在戏里的说口,有的时候真是为了休息,这也是江湖艺人的智慧,有的戏很长,很吃体力,这时候下装就会犯一个小错误,把戏停下来,说两句逗闷子的话,然后再接着唱。现在专业院团的戏把大部分的说口都取消了。
绝就是指绝活,什么是绝活呢?绝对不是翻跟头耍杂技,二人转中的绝,指的就是扇子和手绢,扇子有各种花,最常见的就是软腕子花、硬腕子花之类的;手绢大家都不陌生,就是所谓的“八角巾”,这种八角手绢,可以说是二人转独创的,有的人说王忠堂发明的,有的人说是马力发明的。总之,是二人转独创的。
这三种呢都是二人转演员在演,而且唱腔都是二人转的唱腔,单出头就是一个人唱,从头唱到尾,大部分都有人物的跳入跳出,也有少部分的从头到尾只去(饰演)一个人。
二人转是两个人唱,有人物的跳入和跳出。
拉场戏是两个人以上,也许有的人听过这种说法,一个人是单出头、两个人是二人转、三个人以上是拉场戏。这种说法不完全对,因为拉场戏也有两个人的,而且区分二人转和拉场戏并不能看人数,而是看形式,拉场戏每个演员都只去一个人,没有人物的跳入跳出,道具基本上都是实物道具,扇子手绢也要看需要,如果不需要,就肯定没有。
二人转的戏从结构上来看,一般分为梁子戏和谱子戏。梁子戏中的梁子,就是树干,一个故事的大致过程,比如《西厢》,这就是典型的梁子戏,有可能看了十副架唱的《西厢》,但是都不太一样,就拿里面的《观花》来说,那花园到底有什么花,没个准谱,有的还有养鱼塘,这和《小王打鸟》里的王美蓉观花可以串着来,反正也不影响剧情发展。谱子戏就是照谱唱,一般的拉场戏都属于谱子戏,还有改革后的《水漫蓝桥》,甚至连说口的词都规定好了。
相信真正喜欢二人转的人都听说过这句话,其实这也反应了江湖艺人的不易。以前唱的正戏都很长,因为太短了收不上来钱,而且长有长的好处,比如下午的时候赶到了一个村子,在老乡家里唱戏,唱到了晚上,自然就有住的地方了,那么故事就是那么短,怎么才能长呢?这就看艺人的智慧。
先说西厢,西厢的故事很简单,其中有一段小红娘拿着崔莺莺写好的信,给张君瑞送去,其实没有多长的路程,也就四五分钟就能走到,但是就这么一段,就能唱一两个小时,而且全用抱板唱,相当于京剧中的快板。那么唱什么呢?放心,有的唱,小红娘走过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贴着对联,每个对联交待一遍,就连厕所都有两副对联,进了屋子里,墙上全是画,挨个接待,现在的版本已经精简到了四十二幅画了,以前有多少,谁知道呢。
烂盘道也是,现在很少能听到《盘道》了,但是还有《李翠莲盘道》,怎么个故事呢,很简单,唐僧取经路过李翠莲的家,想化斋饭,李翠莲也信佛,看到唐僧来了,就跟他简单聊两句,就这么个故事,那么烂就烂到了这闲聊中,闲聊嘛,什么都能聊,和大纲鉴差不多。
蓝桥也是如此,现在把蓝桥拆成了《头本蓝桥》、《二本蓝桥》和《水漫蓝桥》。头本蓝桥里有婚丧嫁娶的习俗,这词基本上不算太多,水漫蓝桥主要讲故事,词也不多。最灵活的,就是二本蓝桥,二本蓝桥主要讲的是酒色财气,凡是关于酒色财气的事儿,都可以往里加。我们一般把故事的结局叫做“底”,那么这蓝桥就是,唱个没完,永远也唱不到底。
二人转由于扎根黑土地,有很多戏很露骨,比如《密建游宫》,古代有“扒灰”一说,就是指公公和儿媳有奸情,二人转就把这类戏叫做“掏灰耙子戏”,也叫“掏耙子戏”,也不限于是不是仅仅和儿媳了,反正有那事儿的,就叫掏耙子戏。这类戏还真不占少数,而且以前的跑场,还真就特别多的人喜欢听这类的。像《马寡妇开店》、《宫门挂玉带》、《西厢》等等。其实我还真觉得这些戏没什么,因为戏中的唱词是自动分级的,为什么呢,因为旧时期的艺人都跑过堂会,那么堂会肯定就是一大家子人在一起听,如果有成年人点了开店,你说你唱不唱?唱,但是还有孩子呢?你怎么办?这种堂会叫做“祖孙窑”,所以这些写戏词的很聪明,有句话叫“似秀不秀、含而不露,有点勾当,全在里头”。他们把戏词写得很含蓄,小孩子听不懂。打个比方,《西厢》里有句唱词叫“棒槌花要会石榴花的蕊,石榴花蕊染上了棒槌花的浆”,怎么样,是不是秒懂了?但是小孩子是绝对不会懂的,听完之后最多就是问大人,啥意思,尴尬的是大人们。这么写也是为了能多唱几块戏,因为堂会不是那么好唱的。唱堂会得先了解这家人,比如有个寡妇,那你肯定就不能唱“开店”。有公公和媳妇的,就不能唱“游宫”。
虽说这种方式很好,但是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为了洒狗血,一般会加入大量的荤口,这种的就不太合适了,现在提倡的绿色二人转就是把那些本不该有的去除,但是二人转终究应该是二人转,不应该是别的。
东北二人转演员排名
东北二人转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种名叫“对口相声”表演形式,以东北方言为表演语言,通常由两位演员通过对话、歌唱和舞蹈等形式进行表演。它以幽默风趣、诙谐幽默、口胡入耳为特点,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在东北二人转演员中,排名靠前的有马三立、李连杰、贾玲等。马三立因其搞笑幽默的表演风格而广受欢迎,被誉为东北二人转的“小品之王”。李连杰则以其唱功出色、天赋异禀的才华获得了广泛认可和赞誉。而贾玲则在网络媒体的帮助下,迅速走红,以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征服了大量粉丝。除了这些知名演员外,许多业内人士也在默默耕耘,为传承发展东北二人转作出了贡献。通过他们的努力,东北二人转不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更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表演和创作发展。此外,也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新生代东北二人转演员,这些演员代表了东北二人转的未来和发展方向。他们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积极尝试创新,探索新的表演形式和表达方式,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感动。总之,东北二人转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拥有许多优秀的演员和传承者。这些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入人心的表演内容,成功的将东北二人转表演推向了更高的境界,给观众带来了难忘的演出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