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电影译名很巧妙
经典影片《人鬼情未了》应该算一个吧,外文名《Ghost》,其它译名有《第六感生死恋 》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幽灵》显得太直白,感觉都不如中文名《人鬼情未了》,既概括了剧情,也很含蓄,还很像一句五言诗。
《风月俏佳人》外文名Pretty Woman,其它译名有《麻雀变凤凰》、《漂亮女人》也算合理,但《风月俏佳人》中“风月”二字太传神,点名了女主身份,“俏佳人”也是Pretty Woman的意思,也是诗一样的名子,经典。
《闻香识女人》外文名Scent of a Woman,其它译名有《女人香》(台湾译名)/ 《女人的芳香》(香港译名)都比较直接,闻香识女人却诗意盎然,一个“闻”字,动感十足,同时《闻香识女人》也是影史闻名的“标题党”,名子听起来很香艳,其实讲的是两个男人情深如父子的故事。
《缘分天注定》,外文名Serendipity,其它译名有《美国情缘》、《情有独钟》、《飞来好运》等,只有缘分天注定翻译出了Serendipity“机缘巧合”的意思。
这几部电影不但译名巧妙,电影本身也很经典,值得一看。
什么是萝莉塔?
萝莉最早出自于纳博科夫的小说,讲的是一个教授恋上一个叫洛丽塔的可爱的12岁女孩的故事,现今的萝莉塔就是音译的改变,与简洁化了的萝莉一同代指8~14岁的单纯可爱而又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形象。萝莉的主要及一般特征:金发(90%)幼小年龄(全部)和可爱性格(95%),可爱的外表(90%)以及萝莉服装。洛丽塔风格的服饰有以下三种: 古典洛丽塔:以简单,少皱褶而多花纹和剪切为主,裙身多荷叶折,透过碎花和粉色表现出清雅品味,而黑色及白色多是单独出场。 甜美可爱洛丽塔:以粉色为主,再用上大量的花边和皱褶,以及造出的皱折裙,可表现出可爱洋娃娃的形象。非常的可爱. 哥特洛丽塔:特征是采用中世纪欧洲的神秘、怪诞、恐怖、凄凉的阴暗气氛。以黑白色为主,与甜美可爱洛丽塔相比少了点童真,多了弥漫死亡气息的恐怖与优雅。穿者多涂上黑色指甲油和配戴十字架等银饰。 雏梅是甜美可爱型,标准萝莉(符合三项),真红不属于(勉强符合两项) 水银灯不属于(不符合年龄),金丝雀勉强算(年龄未知),翠大人不符合(年龄),仓大人勉强符合一项,雪华琦晶不符合年龄而且其余并不标准。希望采纳
10大令人惊艳的外语电影译名,总有一个戳中你
早就想写这一篇关于外国电影名经典翻译的文章了。优秀的翻译之于原文及影片,就好像葱花之于葱油泼面那么重要。你还别说,文字的魅力对人的影响就是那么大,同一个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收获的结果就可能天差地别。同理,电影的名字是影片剧情的概括与升华,起得不好,票房惨败颗粒无收也是有的。以下片名翻译按优秀程度递减排列,当然,这只是我一家之见,不服……憋着。
1. 魂断蓝桥( Waterloo Bridge , 1940 年)
这是我心目中永远的No.1,迄今为止,我再未见过比它更经典、更贴切的片名翻译了!我第一次看《魂断蓝桥》是中央台的译制片,当时不知道其英文名,看过影片后,觉得片名也就是恰如其分。后来得知原名是Waterloo Bridge,我立刻被惊艳到了!
首先,如果译为《滑铁卢桥》,从翻译角度看,当然没有错,但会让人以为这是一部战争片或关于拿破仑的历史人物传记,影院绝对会失去一大部分女性观众和情侣档;在中国,这部在西方大放异彩的片子也很有可能夭折,而不会成为传颂已久的爱情经典片。
其次,这个Bridge为什么是蓝桥而不是其他桥呢?蓝桥取自于陕西民间传说“蓝桥相会”,讲的是唐代秀才裴航冲破世俗偏见,不顾门第高低,不同流俗,执着追求绩麻姑娘云英(后来发现是仙女),通过不懈努力最终与之结成百年之好的故事。同样是不门当户对的爱情,蓝桥相会以喜剧收尾,而影片中则以女主角在滑铁卢桥上与列车相撞自杀身亡结束——魂断蓝桥,再贴切不过了。
最后,如果你讲白话或者粤语,你就会知道,“魂断蓝”三个字的白话或粤语读音与Waterloo的英文发音相近——这就是白话版的音译啊,而且与剧情结合得如此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再没有哪部电影名的翻译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了。每次看到,我都想把膝盖献给那位不知名的译者,为Ta的智慧与文采,以及对我持续而长久的启迪和影响。
2. 她比烟花寂寞( Hilary and Jackie , 1998 年)
我知道这部影片完全是因为师太(亦舒)的同名小说《她比烟花寂寞》,应该说,电影片名借用了小说的名字,因为小说在1996年已经出版。片名已经完全脱离英文原名,纯粹是电影主题的浓缩升华,然而十分准确,直击灵魂。光看名字,就能猜出说的大概是什么样的故事,看影片前大约会准备好纸巾。
师太的小说写的是一个电影明星生前灿烂辉煌,身后却寂寞无比,去世时候连遗产都没人接收;而她毕生所愿不过是像普通人那样结婚生子吵闹而庸俗的过完一生。这个平凡无奇的心愿,终究没能实现。就像烟花,绽放时璀璨夺目,背后却是无边的黑与寂寞。电影与之同名,其实很有道理。主人公同样是烟花般绚烂的一生,同样生前风光无限,对爱却始终求而不得。求而不得,人生至苦。
影片的其他译名有狂恋大提琴、中断的琴声、希拉里和杰基、希拉莉和积琪琳。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这些译名不算错,但都不如烟花那样意味隽永,余音绕梁。
3. 蝴蝶梦( Rebecca , 1940 年)
《蝴蝶梦》原名《吕蓓卡》,吕蓓卡是影片中实质性的女主角——尽管一开篇她已然是个死人,但音容宛在,庄园里处处都是她的印迹。她的幽灵通过死忠女管家继续控制着她的家、她的丈夫以及新任女主人,直至一切毁灭。对于新来的女主人,这段经历就像一场斑斓而阴森的梦,醒来之后,只余追忆。
翻译成蝴蝶梦当然比吕蓓卡更有魅力。对于初次接触的观众而言,吕蓓卡只是一个女性的名字,除此之外,我们一无所知,且没有浮想联翩的欲望。蝴蝶梦,就算你不知道“庄生晓梦迷蝴蝶”,光从字面也能模糊的体验到诸如凄美、幻灭、遗憾之类的感觉。这三个字的组合,于我而言,有着不可描述的、令人着迷的魔力。
4. 末路狂花( Thelma & Louise , 1991 年)
女性冒险片,这是我看到片名《末路狂花》的第一印象。影片讲的是两名在生活中循规蹈矩的失意女性——塞尔玛与路易丝,周围的男性没一个好东西。某天,她们决定暂时摆脱平庸的现实,开车上路散心却意外杀人,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抢劫、恐吓、射击、飙车,从家庭主妇和餐厅女招待变成比男人更彪悍的存在。她们冲破藩篱、奔向自由的旅程,最终在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悬崖上戛然而止。塞尔玛和路易丝以年华、以生命为价,给予这个男权社会最后有力的一击和嘲讽。
末路狂花,言简意赅,暗含人物和结局,透着一往无前的孤勇和宁死不回的决绝。相比之下,“塞尔玛与路易斯”、“上错惊魂路”之类的译名,不是平淡就是肤浅,简直弱爆了。
5. 春风化雨( Dead Poets Society , 1989 年)
其实我很想把春风化雨排在第四,但因为末路狂花结尾太令人心痛和震撼,以至于觉得片名都带着血色(果然是谁惨谁胜出么……),所以忍痛让春风排在第五。Dead Poets Society原来译为“死亡诗社”,乍一看我还以为是我最心水的悬疑恐怖片,看了之后才知道讲的是一个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帮助禁锢在传统守旧教条框框内的学生们解放思想、领悟自由与生命真谛的故事(里面将将18岁的伊桑·霍克真是帅到忧伤)。
一直以来,外语片名的翻译大部分都是大陆胜出(至少在以前是如此),香港译名总是带着浓厚的市井或江湖味,台湾的翻译多是流于艳俗。然而在本片,台湾译的“春风化雨”远胜其他两地,栩栩如生的提炼了影片主题和主角形象。对比香港译为“暴雨骄阳”,还有“壮志骄阳”,港真,不知道是什么鬼!
6. 绿野仙踪( The Wizard of OZ , 1939 年)
这个奇幻故事称得上家喻户晓,很少有人不知道的。当年我看这个故事时还不懂英文呢,书名被译为《奥兹国国王》,非常符合小孩子的审美情趣——小时候,大家不都爱听王子公主国王王后之流的故事么。后来上大学,才看到书的电影版,立刻被“绿野仙踪”这个名字秒到了。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都被这个充满美丽梦幻气息的名字所吸引——这更像属于大人的童话。绿野茫茫,仙踪渺渺,带着一丝中国特有的古典神话的飘逸,与西方的活泼明丽相得益彰,令人感觉深刻而鲜明。
其他译名有“奥兹国历险记”,也蛮恰当,就是少了点令人遐想的余地。
7. 翠提春晓( The Great Waltz , 1938 年)
其实我对这类影片兴趣不大。如果打出的片名是“伟大的圆舞曲”,我大概不会去看。但是,译成“翠提春晓”,就太漂亮了!片名画面感超强,尤其当我看到影片中长画卷般的仙境景色时更觉得这四个字美丽:
·维也纳森林中,天色将明,晨曦初露,满目苍翠,霞光透过枝叶射进密林,马蹄声敲着路面,发出优美、缓慢的“得、得、得”三拍节奏。
·朦胧晨雾中,羊群缓缓走过草地,牧羊人在牧笛上吹奏出朴素单纯而又悠扬舒缓的音调。
·维也纳河畔,作曲家施特劳斯所爱之人不忍破坏其家庭独自乘船离开,轮船远去,倩影消失在远方,施特劳斯茕茕孑立,而粼粼碧波的岸边是一对对幸福的情侣。
说实话,这种有妇之夫才子与红颜才女相识恨晚相恋,原配欲大度退出成全,然而才(小)女(三)良心发现,浪(渣)子(男)回归家庭的故事——如果不是有那么多流芳百世的作品加持,也就是碗狗血——当然,本片的碗比较华丽。
尽管如此,我仍幸庆因为片名而去观影——那首《当我们年轻时》,猝不及防就让当时的我遭到了一万点的心灵暴击:当我们还年轻,在美妙的五月早晨,你曾说:你爱我,当我们还年轻。
五月的早晨,像朝露、像夕阳、像最珍贵的青春,美好却易逝,唯有爱可以永不磨灭。
8. 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 , 1940 年)
说来惭愧,直到上高中我才拜读了赫赫有名的《飘》,上大学才看到根据书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一般来说,如果先读了原著,后面再看根据其拍出的电影或电视剧,总会觉得后者不如前者——文字留给读者的脑补空间远远超过具体的影像。你在看书时,你的脑海里会形成你所希望的书中的主人公的形象,书里描述的一切细节,也会带有你根深蒂固的个人风格。但是《乱世佳人》完全没有输给原作,因为费雯·丽和克拉克·盖博正是我心目中的郝思嘉和白瑞特,尤其是费雯·丽的眼睛和气质,和书里描写的一模一样:“帽上长长的翠绿色飘带映衬着她那亮绿灵动的双眸……她是降落人间的精灵——纯洁又邪恶的迷人精灵。”这大概得归因于演员超群的演技。
Gone with the wind的中文书名译为《飘》,电影名译为《乱世佳人》,都非常棒。书是经典名著,书名要言简意赅,又要具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特点。一个“飘”字道尽了英文原名和书的精髓。在大型战争面前,个人的命运就如同被风刮下的落叶,背井离乡,流落四方,但最终会回到坚实的大地上。影片要卖座,就得尽可能吸引不同口味的观众,雅俗共赏。在艳俗的“佳人”前面放个“乱世”,立刻有了沉重和悲壮感,并且也概括了影片主要内容,真是极好的(甄嬛附体…)。相比之下,直译为《随风而逝》就显得中庸且不知所云了。
9. 廊桥遗梦( The Bridge of Madison County , 1994 年)
The Bridge ofMadison County译为“廊桥遗梦”充分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开始,我也不知道为啥将“麦迪逊桥”翻译成“廊桥”,直到我看到影片中的桥——有顶的桥,可不就是中国的廊桥么——有房檐的桥。当然,麦迪逊的桥要比咱们精雕细刻的廊桥逊多了。“遗梦”用来形容缠绵悱恻而不能圆满的爱情再合适不过了。廊桥与遗梦的组合绝不仅是故事发生之地与故事结局的简单概括,它所包含的深意.....你懂的。
10. 人鬼情未了( Ghost , 1990 年)
与前面神作相比,其实《人鬼情未了》这个翻译并不是那么出彩,但是奈何队友太坑爹啊——其他的译名有《幽灵》以及《把妹把到鬼》——差点让我笑出八块腹肌。尤其是想到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凄美深情的人鬼爱情时,配上这么个二货的片名,真是很有反差萌啊~~
其他的佳作还有 风月俏佳人( PrettyWoman )、闻香识女人( Scentof a Woman )、月色撩人( Moonstruck )、深闺疑云( Suspicion )、壮志凌云( Top Gum )、出水芙蓉( Bath Beauty )、红菱艳( The Red Shoes )等 。但于我而言,感触都没有前10个那么多,就不写啦。
这些影片最新的,距今也快有20年,感觉那时的翻译者对作品不止于“准确”这一标准,他们把电影吃透,力求做到信、达、雅,带给观众艺术般的体验。如今不知是我看电影看少了,还是翻译水准下降,总之,再没有见过令我眼前一亮且怦然心动的片名了(惆怅脸)。
什么是动漫?详细一点!
动漫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指所有的动画、漫画作品。在日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等许多地方,日本动漫是其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并逐渐成为了一种文化时尚,故以中文提及「动漫」时多指日本动漫或日式动漫。另外,在两岸三地常常使用ACG来表示动画、漫画、游戏的合称。随著现代传播媒体技术的发展,动画和漫画之间联系日趋紧密。取这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而为一称之为「动漫」,尤其在青少年中甚为常用。现可考证最早来源[来源请求]为1998年创刊的动漫资讯类类月刊《动漫时代(Anime Comic Time)》。随著电玩产业的快速崛起,自1990年代起此三项产业已紧密结合,在日本形成一个成熟的产业链;许多作品企划都作跨媒体制作以期达到最大收益。许多动漫游戏应运而生,例如《死神》PSP平台的游戏,也有许多GALGAME被改编成动漫作品,例如《あかね色に染まる阪》 ,《EF-a tale of memories》 等等。动漫已经从单单的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扩展到电视游乐器,网际网路,还有玩具等等的许多领域。日语中常以「控」「(コン)}来代表「情结」(「Complex」)。例如,正太控代表恋「男童」(正太)情结。中文受到此影响的则常用「控」代表情结或是某一种癖好。恋父情结(ファザコン)恋母情结(マザコン)妹控(シスコン)御姊控兄控(ブラコン)兄贵控萝莉控(ロリコン)正太控弟控熟男控熟女控锁骨控女仆控:指对女仆角色毫无抵抗力的人。长发控:偏好长发的人物。眼镜控:眼镜控是对有眼镜的角色加以迷恋,而且通常有眼镜的角色都是冷静、内敛的。只是通常也有可爱的眼镜受。马尾控:指对马尾角色毫无抵抗力的人。足踝控:足踝控是只指对女性的足踝有浓厚的迷恋。萌(萌え(もえ))指样貌可爱、讨人喜欢的人。有时,可爱的非生物也可用这个词来形容。傲娇(ツンデレ):通常是指较有尊严的受在面对攻时表现出口非心是的样子。姬发式:指具有公主形象或者态度的少女。兽人正太兽人萝莉兽耳:指头上具有兽类的耳朵,如猫耳、犬耳。冒失娘(ドジっ娘):指经常弄翻物件、行事笨拙、「大错不出,小错不断」,总是搞出呆呆笨笨事情的少女。双马尾女性角色发型为双马尾。呆毛(アホ毛):是指头上多出的一撮(或多撮)突出翘起的头发。在近年来许多人物的设定都画成加一撮阿呆毛,是萌的要素之一。在许多作品之中头上的阿呆毛会随著主人的心情或意志而变形(如翘起、萎缩等),在某些作品中呆毛可以当天线或雷达来感知物体的存在,甚至可以随著主人意志而进行打击、突刺等攻击。鲁马:在日本,体育课时女生穿的运动短裤为大幅改良的灯笼裤,日语称为「ブルマー」,即英语「Bloomer」的日式音译,中文则有人据之译为「布鲁马」。无口:「没有需要,便不会说话。没有需要,便不作表情。」就是无口的核心外在表现。有些时候,无口而萌的引发点会是在无口特性骤减的一刻,即是「无口不无口」的瞬间。校园泳装:日本学校大多有游泳课,女学生有统一的泳衣,样式为蓝色连身,许多人对此又特殊爱好。水手服猫嘴猫耳眼镜娘短裤精灵腹黑:通常用来指表面和善温和,内心却想著奸恶事情或有心计的人。虎牙马尾辫魔法少女:类似「魔法少女小圆」、「小魔女Doremi」等这类萌系魔法少女。伪娘:性别为男性,却如女孩子般,甚至比真正的女孩子还可爱的男性。幼驯染(青梅竹马)人妻女仆巨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