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人物简介
《俞净公遇灶神记》人物简介:俞净意(俞都)是明朝的大善人,晚年行善积德,有著作《俞净意公遇灶神记》,教人怎样修身"意净无染,君子有终",影响广泛深远。俞净意年少聪慧过人,参加文昌社,“惜字放生,戒淫杀口过”,却落得个壮年穷苦,晚年凄惨的处境,直到遇到灶神才恍然大悟。“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是俞净意如此处境的原因。灶神指出俞净意的四条罪证:第一条:惜字。张公说:“你的学生和朋友们,经常用旧书糊窗户,包东西,甚至拿来擦桌子,用完后借口不能玷污,随即用火烧掉。你每天都亲眼所见,没有告诫过一句。只是在路上偶然碰到字纸,拾回来用火烧掉,有什么用呢?”第二条:放生。张公说:“文昌社每个月放生,你只是随波逐流,跟着别人转,假如别人不去,你也就不做了,其实慈悲心并未由衷发起。第三条:戒口过。张公说:“就戒口过这一条来说,你语言敏捷巧妙,听者往往为你倾倒。你说话时也自知有伤厚道,但在朋友之间说笑习惯了,随随便便就冷嘲热讽,无法克制,舌头像刀锋一样刻薄,时时处处触怒鬼神。第四条:戒邪淫。“你虽无邪淫的事实,却有邪淫之心。你见到人家的女子貌美,就目不转睛地盯着看,心神荡漾,无法排遣,只不过是没有邪的因缘凑合而已。在灶神直指俞净意内心的毛病后,俞净意痛改前非,一改“意恶太重,专务虚名”的毛病,注意善行,才能有晚年健康长寿,子孙孝顺的结局。拓展资料:《俞净公遇灶神记》里的俞净意找到了自己的病根,虚心接受灶神的改过的方法,怀着“忍耐心”“永远心”用心改过。凡是有利人的事,不管大小,有空没空,别人知道不知道,力量够不够,凡是善行他都欢喜地去做。这样过了三年,俞公彻底改变了自己,满腔的意念为恶变成万善相随,改变了自己原本悲惨的命运。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观后感
对于我这样一个90后来说,看这样的电视剧着实是有些难度的,刚开始看到第一集就一下子想起了小时候爸爸带我看的《济公》无论是画质方面还是穿着方面亦或是风格方面都一模一样,我抱着回忆的心态与心情渐渐走近了这部电视剧。
随着俞公的回忆,我的思绪也跟着起起伏伏,少年贫穷,可以说是吃尽苦头,为了生计放牛奔波,在墙根底下偷听读书,亲眼看着自己的至亲被苛刻致死,他遭受着这个年纪本不该经历的磨难,好在他天资聪慧,通过学习碾压了一片同辈,获得了属于他的一些自尊感。但是也就是他在学习这方面的成就,也渐渐毁掉了他。其实老天也是很眷顾他的,在他流连失所时,给了他的恩人,也就是老夫子,让他能继续得以上学。俞公的经历反映了我们现在社会的一些现象,就是因为这种特别明显的阶级分类,所以在他幼年的时候就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也正是这种思想酿成了后来他的悲剧。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还有一处就是他乡考得中,去外地上学,那时候正是三观建立的时候,却因为疏于管教,或是他被压抑太长时间,终于得以释放,却选择了一个极不恰当的方式。在我们这个地方,有很多小升初的家长为了让自己孩子得到一个好的教育,把孩子送到长春去寄宿学校读初中,以为孩子在接受良好的教育,实则多半都像俞公一样,走上了下坡路,养成了不好的习惯。通过俞公的故事,我体会到,人在做天在看,你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你福报的累积,不管你何时做了哪些事,日后都会变成善报或恶报。俞公也在回首不堪往事之后,渐渐明白将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一切也都有了结果,可谓事在人为。
俞公的例子就是印证了《大学》,三纲虽然嘴上背着但实则没有实践,六证虽然貌似都懂,但是却没有按着执行,所以日子过的稀里糊涂,不尽如人意,如果此次此刻开始反观自己,焕然一新,也许自己的生活就是另一番景象。我们生活中可能遇不到灶神,没有人会悉数你人生中的点点过往,但是这部电视剧就如同灶神一样,让你有所察觉,你过去所经历的一切,以善待人,宽厚待人,不要为了鸡毛蒜皮小事斤斤计较。
生活中听过很多例子,谁家的孩子怎么怎么样了,总之都是遭受了不好的伤害,其实家长反观自己,一切都有了解释。在将来往后的日子里,不能一味的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应该怀揣着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宏伟的愿景,让自己有前进的方向,从而走在人间正道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