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大结局中,改诏书那段是什么意思
《雍正王朝》最后一集确实出现了雍正改遗诏的镜头,但那不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是为配合曾静的叙述而拍的,这些镜头表现的是民间对雍正的流言误解。《雍正王朝》最后一集,确实出现了一段雍正改遗诏的镜头。不仅如此,还有雍正毒死康熙,气死母亲。很多人看的不仔细,误以为拍的是雍正的回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这段镜头的来源是这样的。官员抓到了一直在民间释放流言,说雍正坏话的文人曾静,雍正命人将曾静送入宫中,一方面了解曾静所说的流言都是从何而来,另一方面也让曾静看看自己是如何勤政,看看是否如流言所说的荒淫残暴,以正视听。于是就出现了曾静向雍正叙述各种流言的情节。在这段叙述中,雍正听着面色凝重。为了让这段描述更生动,所以拍了雍正毒死康熙,命隆科多拿遗诏来,把“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另外还有雍正怒斥母亲,逼得母亲气死的镜头。但是,只要完整看过《雍正王朝》的都知道,康熙去世时的场景是有直接描写的,众多王公大臣都跪在康熙床前,所以,并不存在雍正私自毒死一说。这只是描述曾静听到的传闻。这段镜头的作用呢,就是说明雍正虽然勤政,但是却要面临无端的指责。因为推行新政损害了一些旗人和读书人的利益,而被他们编造谣言诋毁。说的是改革的困难重重,雍正的忍辱负重。也为全剧最后,雍正在批阅奏折时心力交瘁而死打下铺垫。所以说《雍正王朝》全剧都是将雍正树立为正面形象的,并没有说他篡位。其实大家都知道“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是不可能的,因为“于”的写法应该是“於”。这只不过是无聊的民间传说罢了。但是话又说回来,不讲电视剧,就说真实历史。雍正是否篡位确实是历史疑案,但绝不是简单的改两笔遗诏这么简单。康熙有没有遗诏也是一个问号,很有可能康熙根本没留下遗诏。因为康熙死后仅仅公布了遗诏满文本,而汉文本推迟了七天才公布。另外,康熙死后紫禁城戒严,也让人们产生雍正联合九门提督隆科多以强势抢登皇位的怀疑。而后来公布的遗诏很有可能就是雍正大局已定后再从容写就的。
《雍正王朝》大结局,改诏书那段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认为的?
说起雍正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清朝的第五位皇帝,是满族入关之后,正式统一全国的第三位皇帝。他当初与众阿哥进行了激烈的角逐斗争,才获得皇帝的宝座。但是上位之后的他励精图治,在全国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在少数民族内,他实行改土归流的措施。稳定了我国西北地区关羽少数民族的统治。在整治官员方面,他实行养廉制度,有效避免了官员的腐败与贪污。又根据自己当初与兄弟竞争皇位的惨痛教训,他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使皇位继承制度秩序化、合法化,有效保证了皇子之间再次出现互相倾轧,兄弟不和,因皇家混乱导致朝政不稳的现象。他在位时的种种措施,都证明他是一位明君。为整个国家殚精竭虑的他,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也获得了回报。他得到了民间与后世的一致好评,被称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之一。雍正平生采取了那么多的为政举措,难免会触碰到某些人的利益,遭到某些人的厌恶与故意诽谤。于是这些人便会抨击他,给他制造不好的舆论形象。说他篡改诏书便是其中之一。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就描述了这一情节,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历史上雍正真的是因为篡改历史诏书才当上皇帝的吗?今天小编就想给大家扒拉一下这背后的真相,各位感兴趣的读者,搬好小板凳,前排围观吧。《雍正王朝》剧情进行到中间的时候,那时雍正帝已经除掉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及其背后的爪牙、党羽,与他一起角逐皇位的八阿哥。在康熙帝死后,他成功地登上王位。即位之初的他,开始励精图治,实施新政,立志要成为一代明君,完成先帝爷的嘱托。在他英明的新政举措顺利进行,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之时。大清国运日益昌盛,国库中的金银财宝逐渐增多,官员腐败的现象也得到遏制与整改。当雍正开始为他取得的政绩感到骄傲,并自鸣得意时。却出现了极其讨厌雍正帝的一个人,名叫曾静。至于曾静为什么那么讨厌雍正帝,这要从曾静的汉人身份讲起了。因为清朝是满族建立的天下,在打败明朝之后,汉人一直就在满人之下,受到压制,才华得不到施展。而且古人又有一臣不侍二主的观念存在,所以曾静身为汉人,一直不满清朝的统治,具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倾向。所以当他路过川陕地区时便鼓动当地的川陕总督造反,并到处宣扬雍正帝为夺皇位软禁了他的弟弟,并且篡改了诏书,把诏书上的“十”改成了“于”。本来先帝是想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的,结果变成了传位于四阿哥,紧接着这个说法在民间四处扩散,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雍正帝听到这个消息后,立马把谣言的始作俑者曾静抓了起来,也及时遏制了这场叛乱。曾静被抓到后,供认不讳,把一切都承认了。可是雍正帝并没有惩罚他,反而觉得谣言止于智者,一定会有内心明亮的百姓相信他继位的合法性。于是就把他无罪释放了,令曾静十分感动,从此便不再散播诋毁雍正的谣言。雍正篡改诏书在历史上其实是没有根据的,那历史大剧《雍正王朝》为什么要播放这一桥段呢?一是因为人物形象的需要,为了烘托雍正帝的大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