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起名的一些常识
怎样起名?
宝宝起名是指依据一定的民俗传统,一般由家族长辈赐给家族中刚出生婴儿以名字。在不同地方有乳名、小名之说,而正式定名则一般称之为官名或大名。传统上我们给婴儿起名一般都追求吉祥如意,对孩子健康、人生有美好祝愿的名字。如严格按照姓名学考究则基本要求:字义吉祥,富有内涵;字音和谐,富有韵律;字形美观,利于书写;合乎职业、顺乎自然;整体配合,协调统一等。 通常的说,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外乎以下三种: 六壬占盘
(1)父母期望孩子做有道德的人 心灵美比外形俊美更重要,父母亲往往懂得这个道理。很多汉字都包含道德规范要求在里面,如蔼、仁、容、德、轩、贤、良、伦、正、清、义、诚、直、道。但这并不意味着随随便便拉过来一个字配上姓就成为好名字,父母必须要考虑到姓与名如何匹配的问题。
(2)期望孩子学识渊博,博学多才 做为父母,也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业出色,最好有受到大学教育并且衣食无忧,工作稳定。所以他们可能会对这些代表聪明、睿智、天赋的美词感兴趣如:颖、灵、睿、锐、哲、慧、敦、迪、明、晓、显、悉、晰、维、学、思、悟、析、文、书、勤等。
(3)期望孩子身体健康、姿容俊美 如果你是一个父亲或母亲,你会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得身体健康、外表俊秀。下面这些字就意味着健康与漂亮如:俊、威、英、健、壮、焕、挺、帅、秀、伟、武、雄、巍、松、柏、山、石、婵、娟、姣、妯、婷、姿、媚、婉、丽、妩、美、倩、兰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语言文字应用建议 起名不选多音字 起名不要起多音字。汉字的同音字较多,同音字如果用在句子中,可根据句子的意思确定其读音,如果用在人名里,那就很难作出判断。有一位副省长名叫李重庵,许多人很难判断应该叫李重(zhòng)庵还是李重(chóng)庵。类似的情况很多,例如马增长,这个“长”字就让人难辨,因为在人名里,这个字常念长短的长,如某长生或者某长胜,但这个马增长似乎应该念增长的长,但人家还是念长短的长,让人无法猜测。因此起名应该避开多音字。
名中勿用生僻字
近代学者章炳麟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四个"工"字排成方块,即古"展"字。由于用字太偏,难倒了不少人,包括女儿的老师,弄得很尴尬。今天的人由于名中生僻字计算机无法录入,在户口登记、办理证照、银行存款、邮局汇款、购买保险、民航购票以及办理其他业务时,遇到麻烦的例子比比皆是。专家说,人名看似个人的事,却有很强的社会性。名中滥用生僻字、不规范字,不但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而且会影响交际。
起个双名不易重
幼儿园里1个班就有3个"王伟",以至于老师和小朋友不得不用大、小、胖、瘦加以区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中就有一男一女两个"杨柳"。"张颖"是个不错的名字,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仅北京市就有4000多个"张颖"。重名会带来一些麻烦甚至危害,而双名可使重名率大大降低。根据国家语委1989年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的抽样调查,单名重名率为67.7%,双名重名率为32.4%。因此,专家建议最好不要起单名。
尽量回避常用名
如果一个人叫"京生",他很可能出生在北京;如果叫"沪生",他大概生在上海。根据国家语委对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的抽样调查,57万人中,叫"建国"的有630个,叫"建军"的有610个。而叫"桂兰"的人有1084个,叫"桂英"的更多达1336个。专家建议,起名的模式不要太雷同,使用率极高的人名用字也应尽量回避。目前一些地方父母给新生儿申报户口时可以先通过计算机查询有无重名,这一做法值得推广。
名字不要同声调
张湘江","冯晴岚","苑蕴玉",这些三字声调全同的名字,读起来是否觉得有些平淡呢?"沈含章"、"孙汉清"是不是读起来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专家研究发现,三字声调全同的名字仅占所抽取样本的5.2%,这表明人们在取名时,有意无意中遵从了声调变化的规律。专家还建议,名字的尾音最好是平声,因为上声字响亮程度相对差一些。
声韵选择要讲究
几个声母发音部位相同的字,如果放在一起,读起来就有些费力;如果韵母也相同,就更加拗口。"南尼兰","李尼丽","孙存春"?quot;柯克和",读起来像不像绕口令?专家提醒,起名时最好不要全部选用n和l,z、c、s与zh、ch、sh这些发音部位相同的声母。要想名字响亮动听,选字的韵母很关键。专家说,名字带有含鼻音的韵母读起来响亮,"昂"、"良"、"光"、"鹏"、"东"之类含后鼻音韵母的字尤其响亮;在非鼻音韵母字中,韵腹即主要元音开口度大的,如"达"、"帅"、"瑶"、"宝",响亮程度较高。
字型结构有变化
名字不但常读,而且常写。专家建议,名字选用的字结构不要太单一。像"国园园"、"林杨桦"、"吕昌晏"这些名字写起来略显单调,缺乏变化的美感,还可能影响人们对签名的识别。
避免谐音意不美
起名时如果谐音运用得巧妙,会使人感到含蓄,不落俗套。但是,起名者有时只注意了所选用的字本身的意义,却忽略了与名字谐音的词或词组可能是贬义的。专家指出,范婉"(饭碗)、"侯岩"(喉
炎)、"胡丽晶"(狐狸精)之类谐音不美以及"温泉"、"沈阳"之类容易在文中造成歧义的名字,起名时应该避免。
取名字(日常生活)
叫周邈淼吧
首先“邈”有高远,超卓的意思,如:邈行(高远超卓的行为);邈绝(高远);邈志(远大的志向)意味着女儿今后不会被烦恼缠身,而且也寄托了父母希望女儿今后可以梦想成真,事事皆有结果的祝愿
“淼”是形容大海的。其一可以不足女儿五行缺水的状况。其二寄托了希望女儿心胸宽广,包容一切的希望。
(不知道你们喜不喜欢,我翻了好久的字典的。)
60年来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食住行见证60年发展变迁(供参考 选自网络) 九旬裕固族老人柯正福:来源: 黔西南日报 2009-09-07 时事 今年,柯正福才感觉到自己真的老了,不仅视力下降、腰腿疼痛、无法久坐,就连肉也嚼不动了。但去医院又检查不出大毛病,他的思路仍很清晰。 60年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让这位97岁的裕固族老人简直“不敢想”,一次次地感慨“好得很”。裕固族是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县城边的大河乡松木滩村,有柯正福的家。 “不吃肉不行” 这几天,柯正福有点不高兴。“跑了好几趟县医院,还是没装上”,他对记者说,最近下牙又不行了,家人陪着他去安装假牙。 大女儿柯秀芳宽慰他,装假牙要先拔牙、后消炎、再拓模子,一道道工序下来,花的时间当然长。 “假牙装不上,就吃不上肉,不吃肉不行。”柯正福说,“我每月退休工资2600元,又不是吃不起。”现在,他进食主要是喝酥油茶,有时也喝米汤。 他说:“年轻时家里穷,靠放牧和打猎为生,七八口人养了30多只山羊。自家根本舍不得杀,要留着换小米、面等牧区缺的食品,吃肉则靠打猎。” “酥油打了上千桶,肚子里吃的是青稞糠”,这句民谣被看做是新中国成立前,肃南裕固族贫苦牧民的真实写照。 如今,肃南农牧民的餐桌上,少不了酥油、炒面、手抓肉这样的传统食品,鸡、鱼、米、面及瓜果蔬菜等也早已不是稀罕物。新中国成立之初,肃南县城只有几户破烂不堪的民房和一所寺院,现在则是街宽楼多,高、中、低档餐馆一应俱全。 柯正福说:“那时真是没啥吃的,现在啥都有,这样的变化,简直让人不敢想。” “想去哪里去哪里” 2006年,柯正福花2.5万元买了一辆二手桑塔纳。经常是孙女开车,带他“去牧场,去张掖市区,想去哪里去哪里。” 在此之前,柯正福家已先后换了三辆北京吉普212。“还是吉普车走山路好,桑塔纳底盘低。”他说,早些年还自己骑摩托,自己会修理。 他的二儿子在兰州工作,今年刚退休。柯正福说:“我现在走不动了,几年前我还能一个人去兰州,坐火车和班车都可以。要在过去,能有个顺路的卡车捎一段就很不错了。” 当地政府部门介绍说,新中国成立前,肃南地区没有一条正式公路,只有13条驮道,多经悬崖峭壁,人畜伤亡事件时有发生。 当年,从柯正福家的放牧点到县城,30多公里的路程,骑马要走一天,而且“到处都是石头,马都走不动。” 如今,肃南县公路总里程超过1200公里,客运线路19条,日发班次21个,实现了村村通车,以县、乡、村为中心的公路网络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摩托车逐渐取代马匹,成为牧区百姓的代步工具。不少牧民家里还购置了卡车、吉普车这样的机动车辆。 柯正福说:“1967年县城到青海的路通了,我从又冷又潮的帐篷搬进平房。现在每年我在二女儿家的楼房里住几天,因为上下楼不方便,还觉得住平房好。穿的方面,有各式各样的衣服。而60年前,很多牧民一年到头,就一件羊毛褐子,是用羊毛织成布再一片片拼起来的,硬得身上都能被磨出血来。” “生活越来越好” 1954年,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成立后,柯正福在县林场任护林员,直至退休。“那时,我的工资只有几十块,有时要靠重操老本行打猎改善生活。” “1957年后,我家分到了7个人的草场,养了170多只羊。生活才有了起色。现在,我的大儿子养了200多头牛,300多只羊。”柯正福说。 统计数据表明,2008年,肃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22元,是1958年124元的44倍。 早在1997年,肃南就整体跨入牧区小康县行列,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如今裕固族高寿老人越来越多,70多岁的很普遍,看着还年轻得很,有位老人活了120岁。现在,村里我年龄最大,但我要争取活到100岁。” 历史记载显示,自治县成立之初,裕固族历经贫苦、战乱、瘟疫和迁徙后,仅剩帐房千余顶,牲畜5万头,人口不足3000人,几乎到了濒临灭绝的地步。 而目前,肃南县的裕固族人数超过1万;全县的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增长到70多岁。 柯正福说:“这几年,我每年都去青海塔尔寺还愿祈福。国家支持我们的宗教信仰自由,今年又拨款重修县城的红湾寺,明年就能修起来。” “我家四世同堂,我的5个重孙中,最大的都20岁了。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从30年代至今的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变化?
30-50年代,是典型的中国农业社会,在吃上以温饱型中式饭菜为主,在穿衣上以中式服装为主,在住上以茅草房为主,在行上以人力车或步行为主;50-80年代,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吃上已经能够比较好的解决了温饱问题(60年代初除外),在穿衣上以中山装为主,在住房上还是以茅草屋为主,在行上自行车开始普及;80-00年,在吃饭上已经达到了较好的水平,以大米白面为主,在穿衣上多样化,特别是西装及各种类型的服装,在住房上主要是砖瓦房及楼房为主,在行上以摩托车、电动车等机动车为主;00-15年,在吃饭上以健康饮食为追求目标,在衣服上以品牌服装为主,在住房上已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地步,但是也出现了无房户,在行上家用汽车进一步普及,交通为机动车、火车、飞机为主。
新村运动的背景
韩国是中国的近邻,与中国隔海相望,其国土面积约1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4500万左右,韩国山多,但其国内可耕种面积少,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22% 。平均每户只有1公顷多。韩国的人口密度很大,每平方公里480人。由于人口对有限国土面积的压力日益增大,从而导致地价不断上涨,这种现象尤以城市近郊最为显著。此外,韩国资源匮乏,只有劳动力资源。基于这种国情,韩国的决策者们一致认为,依靠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经济是韩国得以快速、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 。因此韩国政府及时开展了“新村运动”,农业和农村的健康发展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激发农民自主建设新农村的创造力,缩小城乡与工农差距1962-1971年,韩国政府实施了两个五年计划,重点扶持产业发展和扩大出口,但在此期间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调,农业对工业的增长速度差距拉大,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2.5%点扩大到第二个五年计划的8%,1970年农村居民的年平均收入还不到城市居民的50%,且这种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导致农村人口的大批流动。农村人口的大量无序迁移,带来了诸多的城市问题和社会难题,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农业后继无人,加上农业机械化发展滞后,导致部分农村地区的农业濒临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韩国经济依靠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取得了成功,政府有财力支援农业,以缩小城乡、工农、区域间的差距,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新村运动出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