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
1、《色戒》由李安执导、汤唯和梁朝伟主演的《色戒》曾多次获奖。在电影中呈现的家国大义,儿女情长的感情令人印象深刻。汤唯凭这部电影走红,而这部《色戒》已成为改编自张爱玲小说的最著名的电影。
2、《怨女》这是张爱玲知名度很高的小说,但是很少有人看过电影版。这部由但汉章导演、夏文汐主演的电影于 1988 年上映。它讲述了银娣被迫嫁给不能照顾自己的丈夫后,在怨恨中生活的故事。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制度对人性的破坏。
3、《倾城之恋》由许鞍华执导、周润发和缪骞人主演的电影《倾城之恋》讲述了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这是周润发的代表作之一、这部电影于 1984 年上映。
4、《半生缘》则是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是许鞍华导演的另一部代表作。黎明、吴倩莲、梅艳芳等主演,并荣获金马奖多个奖项,也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
5、《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经典句子相信每个人都读过,但这部电影鲜为人知。电影导演是关锦鹏,主要演员是陈冲、赵文瑄和叶玉卿等演员。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经典句子是这个故事的缩写。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除了情感纠缠之外,更无奈的是被现实所压迫。现在她的处女座《第一炉香》即将搬上荧屏。虽然还没有正式宣布,它仍然让人们期待。
张爱玲的电影有哪几部 张爱玲的小说改编的电影有哪些?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观众就开始在各种媒介上接触张爱玲作品:1976年,就有电视剧《半生缘》播映,由钟景辉监制,张之珏编导,包括刘松仁在内的一班演员演出。80年代的戏剧界有海豹剧团的《香片》(也是根据《茉莉香片》改编),林奕华改编的“进念·二十面体”剧场的《心经》,和陈冠中改编的香港话剧团版的《倾城之恋》。林奕华自己,就曾经有过8次张爱玲作品的改编经历,被香港媒体称为“改编张爱玲著作最多的导演”。90年代还有香港电台由洪朝丰改编、叶玉卿参与的播音剧《倾城之恋》。 从以上影视剧改编的篇目可以看出,导演们的眼光似乎都只集中在张爱玲有限的几个篇目内:《半生缘》、《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张爱玲自认《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有“苍凉的人生情义”,还有“华美的罗曼斯,对白,颜色,诗意。”傅雷当年批评《倾城之恋》的一段文字——“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练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却恰好成为今天人们热爱它的缘由。 而《半生缘》,是张爱玲作品中最通俗、最激烈的一个,改编过话剧版的林奕华认为,《半生缘》里的男女主角,是张爱玲塑造过的最淳朴的人物,他们之间,也没有张其他作品中的凉薄和算计,她第一次讲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所以这个故事有最多的改编,电视剧、电影,话剧,还有歌剧。
张爱玲有哪些作品被改编为电影,效果怎么样?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已被多次搬上银幕,其中,仅许鞍华自己就进行了两次尝试。 许鞍华第一次拍张爱玲在1984年,彼时的许鞍华急于离开邵氏,为了履约,草草拍完了《倾城之恋》。然而由于台词过于文学化,人物也与原著不符,《倾城之恋》口碑票房扑街,在当年仅收获813万港元的票房称谓了许鞍华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滑铁卢。这次失败使得继续改编张爱玲的作品成为一件极其困难的事,用许鞍华的话说,“人们听到张爱玲都得晕倒”。 此后的改编大都有着《倾城之恋》相似的境遇—— 上映后口碑毁誉参半,放诸影史默默无闻,最重要的是,难逃票房惨淡的厄运。 1988年台湾导演但汉章拍摄的《怨女》以及1997年许鞍华的《半生缘》皆是如此。 1994年,关锦鹏导演、林奕华编剧的《红玫瑰白玫瑰》境遇稍好,在当年获得5项金马奖奖项,并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提名。然而《红玫瑰白玫瑰》的票房表现力仍然与其知名度不匹配。1994年香港电影票房排行榜上《红玫瑰白玫瑰》排名在100名开外,票房也仅有180多万。 纵览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唯一在商业上获得成功的要数2007年李安导演的《色,戒》。内地票房达到了1.2亿,全球票房更是达到了6700万美元。《色,戒》更为李安赢得了当年的威尼斯金狮奖,7项金马奖奖项。 张爱玲作品电影改编列表 由于票房涉及两岸三地的不同电影市场,难以统一,姑且以豆瓣标记人数作为影片知名度的一个参考 在剧集方面,同样缺乏改编成功的范例。从2002年的《半生缘》,到去年同样改编自《半生缘》的《情深缘起》,至今仅有四部剧集作品改编自张爱玲的小说。2010年之前的《半生缘》《倾城之恋》都在剧情上做了大幅扩展,口碑较好,也都收到了较好的收视率,但是剧集本身在情节的大幅扩展中,不免丢失了张爱玲冷眼世间的味道,摇身一变成了观众喜闻乐见的浪漫情节剧。 在《倾城之恋》之后的十年里,再没有出现过由张爱玲小说改编的剧集。而去年由杨亚洲和杨博导演、刘嘉玲和蒋欣等主演的《情深缘起》,以豆瓣3.0的低分刷新了张爱玲小说改编影视作品的口碑新低。 张爱玲作品电视剧改编列表 整体来看,尽管张爱玲在文坛有着重量级的地位,但由其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却数量较少,并且始终难以摆脱票房魔咒。 而为数不多的成功作品,如电视剧《半生缘》《倾城之恋》或者电影《色,戒》,都从某种程度上远离了原作,不仅对原著进行了情节上的扩充,更依托谍战剧或是浪漫情节剧的外壳,实现了商业上的成功。 更重要的是,张爱玲小说的影视化,常常面临某种来自于改编者或观众的误读 ,一不小心就变成了青春疼痛文学或琼瑶剧。即便是目前影视化最成功的《色,戒》,至今最为观众所津津乐道仍然是其中的大尺度桥段。
张爱玲有哪些作品被拍成了电视剧或者电影?
李安的《色·戒》之前,张爱玲的小说已经四度被搬上大银幕,依次是:《倾城之恋》(许鞍华执导,1984年,邵氏出品)、《怨女》(但汉章导演,1988,台湾中央影业出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关锦鹏导演,1994年,嘉禾出品),《半生缘》(许鞍华导演,1997年,东方出品)。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香港观众就开始在各种媒介上接触张爱玲作品:1976年,就有电视剧《半生缘》播映,由钟景辉监制,张之珏编导,包括刘松仁在内的一班演员演出。80年代的戏剧界有海豹剧团的《香片》(也是根据《茉莉香片》改编),林奕华改编的“进念·二十面体”剧场的《心经》,和陈冠中改编的香港话剧团版的《倾城之恋》。林奕华自己,就曾经有过8次张爱玲作品的改编经历,被香港媒体称为“改编张爱玲著作最多的导演”。90年代还有香港电台由洪朝丰改编、叶玉卿参与的播音剧《倾城之恋》。
为什么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受欢迎,而电影改编却往往不如人意?
银幕上的张爱玲,要么看不见,要么被误读 张爱玲的作品影视改编之难,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张爱玲的文字魅力太强了,导致形式与内容浑然一体,难以剥离。 正如编剧朱天文所说,“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媒介载体。越是风格性强的小说,越是难改编。张爱玲的小说就是。张爱玲的文字谁抵抗得了?离开了她的文字,就也离开了她的内容。如果你想改编成电影,她的文字,绝对是一个最大的幻觉和陷阱。” 例如,《第一炉香》的小说中对姑母家别墅的描写:“这园子仿佛是乱山中凭空擎出的一只金漆托盘。” 电影中的别墅给出了精致感与神秘感,但是影像却始终难以抵达文字的精准表述。最原汁原味的呈现往往显得空洞,反而需要通过添枝加叶的方式,构建符合影像表述系统的故事,即便这故事可能严重脱离原著。 《第一炉香》电影中的别墅 其次,也是更关键的一点,张爱玲书写的作品与大众文化之间存在天然的斥力。 细数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金锁记》里的七巧变态扭曲,亲手毁掉了自己儿女的幸福;《色,戒》里的王佳芝丧失政治立场,在关键时刻给汉奸通风报信;《第一炉香》的葛薇龙更是“自愿”从女学生堕落为资本世界里男性的玩物。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若放置于世俗的评判标准下,往往处于严重的道德劣势,而大众更期待一个非黑即白的故事,在这种期待下,张爱玲小说中的主角总被轻易地贴上“渣男”“渣女”“汉奸”等标签。 这种斥力在观众对台词的反应上则表现的更为明显。 犹如“土味情话”的台词是网友们的重点吐槽对象。在影院观影过程中,这些“土味情话”也引发了接连不断的笑声。 不过很多网友大概不知道, 一部分广为诟病的“土味情话”其实是直接来自原著的。 例如小说中有这样一段: 她把手拔着身下的草,缓缓地问道:“乔琪,你从来没有做过未来的打算么?”乔琪笑到:“怎么没有?譬如说,我打算来看你,如果今天晚上有月亮的话。” 放在原著的语境中,乔琪的放荡形象跃然纸上,丝毫不觉得突兀。电影中几乎照搬了这段对话,但是却引发了一阵尴尬笑声——显然,在今时今日的语境之下,乔琪的回答成了低级的调情。 另一句被网友奉为《第一炉香》爱情金句之一的“我爱你,关你什么事?”也是出自张爱玲本人之手: 乔琪笑道:“你也用不着我来编谎给你听。你自己会哄自己。总有一天,你不得不承认我是多么可鄙的一个人。那时候,你也要懊悔你为我牺牲了这许多!一气,就把我杀了,也说不定!我简直害怕!”薇龙笑道:“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千怪万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我爱你,关你什么事?”字还是那几个字,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变,在彼时的语境下能摧肝裂胆的词句,到了银幕上,从演员的口中说出,却成了尴尬的“土味情话”或“土味宣传”。 产生这种有趣的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天然的处于大众文化的语境之中,因而容易造成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化之间的某种误读。 用直白的话说就是,因为观众对青春疼痛的路数烂熟于心,但对于严肃文学涉猎较少,这些“原汁原味”的台词不意间轻触了观众对于所有泛滥的青春爱情片的记忆,并在一瞬间建立了意涵上的联系。 以上两点直接导致了张爱玲作品的改编困境: 由于风格性强,文字与内容的浑然一体,照搬原著的改编策略会失其精髓,导致张爱玲的作品在银幕上“泯然众人”;同时因为其风格放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很容易被误读,因此稍有不慎就成了大众眼里“渣男配渣女的狗血故事”和满篇“土味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