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学习不努力,为何成绩还是那么好?
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学习不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依然很好,这究竟是什么情况呢?这其实是跟很多方面的因素都是有关系的,想要学习成绩提高并不是说只依靠努力就足够的,很多时候努力并不能代表一切,家庭教育、课后阅读、劳逸结合等等都是能够提高学习成绩的途径。成绩好的学生其实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关系。我相信很多学生都会有这样的疑惑吧,身边有一些同学平时看起来学习不努力,但是在考试当中往往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对于这样的情况很多同学都表示非常羡慕,因为绝大部分的学生想要取得好的成绩都要通过好好学习、认真听课来获取的。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 学习不努力同样也可以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呢?这其实跟很多方面的因素都是有关系的,我认为跟家庭教育、课后阅读、劳逸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等方面有关。首先我们先来说一说家庭教育因素,这部分孩子的家庭不会太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他们认为一个孩子是否优秀不应该是用学习成绩来衡量的,一个孩子应该是全面的综合的发展,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下成长不会有太多的心理压力,在学习上心态也会更加放松,自然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劳逸结合方面,学习不应该成为一件让孩子压力大的事情,相反学习应该是一件让孩子有热情有动力的事情,劳逸结合能够让孩子快乐学习;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方面,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有的孩子天生有天赋,所以学习上不会有太大的难题,这部分学生天生就赢在起跑线上,这是我们必须要承认的。
孩子学习成绩差,是因为孩子不努力吗?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暴露各种问题,父母要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一般来说严肃批评只适合犯错的情况,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深刻地意识到问题严重性,这样他们才会马上改正。除此以外,更多时候父母要采取鼓励的方式来引导子女,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有效拉近亲子间距离,激发孩子动力,发掘孩子的优点。所以针对学习成绩差这种情况,显然大人需要鼓励子女而非严厉批评他们,因为成绩差只是能力问题而不是原则问题,能力问题需要做的是帮助和引导,原则问题需要的是训诫和纠错,父母千万不要搞错了,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心理学研究中一直强调“原生家庭环境”的也是这个原因,可惜绝大数家长并不懂得这个道理。很多人觉得自己供子女吃穿不愁就已经履行了相应职责,了不起再让他上学,那么教育的工作也有了着落。可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光养育孩子长大还远远不够,父母还得悉心教导孩子,传授他们生活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这样才真正算是尽到了父母的责任。把孩子交给老师,并不能弥补家庭教育上面的疏漏,本质上这是两码事。虽然老师可以起到一部分家长的作用,比如传授文化知识,灌输一些价值观和大道理,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显然更加深远也更加重要,正因如此,大人更不能随意撂挑子。知识可以现场教学,孩子也可以现场吸收,但对于人生信条,价值观,道德观这些更加抽象的东西,它是无法通过三言两语灌输到孩子脑海中的,孩子得在环境中耳濡目染才能慢慢形成一套自己的判断体系,而家庭就发挥着这种特殊作用。既然了解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父母自然就不能为自己找借口了。孩子成绩差不仅仅是他们的问题,大人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对孩子学习情况缺乏关注,其次没有认真辅导过孩子,最后没能跟老师打成一片,形成联合教育,那孩子成绩差也就不意外了。所以这里大人不仅要多鼓励孩子,还要积极检讨,争取更多时间辅导子女功课,只有这样他才能取得进步
马东的假期的感受
《马东的假期》讲述了湖南农村的留守儿童马东进城寻父和学演傩戏的过程中锻炼成长的故事。在这个电影里,马东和他师傅寻父可谓有悲有喜。然而,看完这部电影却引起了我的深思。“留守儿童”这一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现实问题,究竟该怎么解决。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中,农村的青壮年劳力渐渐涌入城里寻找工作,孩子就留在农村托人照看,农村里的留守儿童也逐渐增多,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复杂,父母的长期不在身边,他们能够获得的关爱也越来越少,没有父母的辅导和管教,心理上产生畏惧感和自卑感,出现成绩下滑的现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马东就是留守儿童里的一个。村里别的孩子对他的歧视,使马东变得很暴躁,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发生摩擦只会用武力解决,其他孩子说他是私生子,更加引发了他的怨气,也使他坚定了自己寻父的决心。看了这个电影,我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又多了一些,留守儿童们的心灵比我们的更脆弱,我们不能歧视他们,人和人都是平等的,对待留守儿童,更多的是关心,让他们不要父母不在就自暴自弃。而且这部电影很值得大家看,尤其是留守儿童们,更应该学学片中的马东,坚强的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要让人瞧不起留守儿童,要做一个顶天立地、让人刮目相看的人。我希望外出打工的人们常回家看看,家里又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如果有孩子,就要多陪陪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第二个马东,要让孩子们感受的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