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分集介绍

时间:2025-10-09 16:32:36编辑:小松

如何评价一行禅师的《佛陀传》

【引言】

历来有关佛陀的传记著述相当多,佛传会因编辑者所属的教团思想、教义着重不同,形成各种不同教派的佛传;再加上撰写体裁及引用梵、巴、藏、汉译资料的差别,使得佛传的著述相当丰富。笔者就现有佛教图书馆所典藏的佛传,查阅佛教图书馆馆藏联合目录(注1),从印度古籍到当今的撰述,就有百余种,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在历史上的地位。然而一般佛传大多偏向历史、制度或事件记载,显少融合汉、巴、梵文献资料,从宣扬法义、信仰的角度,将佛陀的教化以故事方式传播出来。2002年有缘见到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出版《故道白云》一书,阅读之后法喜感动,有如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在佛陀身旁聆听法的开示。因此不断推荐法友阅读此书,然由于该书只在香港出版,不易购得,深觉惋惜。欣见2005年9月台湾再版此书,故藉此特别推荐有心想了解佛陀一生教法的读者,可以拨冗品味此书。

【作者概介】
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是越籍僧人。16岁踏入佛门,经历了三次战争和宗教政治迫害,以及三十多年的流亡生活。由于禅师生在烽火连天的越南,使得他「入世佛教」的历程鲜明如画。越战后,禅师栖身在法国「梅村」教授禅修,以契入佛法领悟为主。他的教法简单明了,提倡「正念分明」,在当下保持觉知。即日常生活中面对每一个境时,当下转化烦恼,当下自在。因其修行法门的特色,使得他所撰述的佛传,不落俗套,将佛陀开示禅修「正念分明」的要旨,不断流露于本书中。

禅师的著作近百册,被译成三十多个国家的文字。由于其文学底子深厚,著作有诗、散文、戏剧等多种文体,且文字表现简明而具诗词的爱与美,朗明清妙,彷佛晴空白云,深受现代人喜欢。加上禅师在欧美等世界各地弘法,相当具有影响力,因此更以诗人、和平主义与人道主义者闻名于世。

【内容大要】
《Old path white clouds:Walking in the footsteps of the Buddha》原书最早是以越南文撰写,1991年译成英文,由美国加州柏克莱视觉出版社发行,共598页;2002年香港何蕙仪女士翻译成中文出版,书名《故道白云》,由81篇短文组成,全书共472页。【some1按:据知最早的汉译应该是这个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61344/ 由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的简体字版本】2005年台湾「法鼓文化」再版,书名改为《一行禅师说佛陀故事》,全书共三册,700多页。本文将以「法鼓文化」版(此处简称法鼓版)作内容概介。

本书故事采倒叙法,以缚悉底牧童刚加入僧团为主轴开展,从缚悉底小时候和佛陀的相识开始,到出家为比丘,在僧团的成长中所见所闻、佛陀的弘法度众、乃至佛的入灭,他参与经典的结集等事,完整展现缚悉底尊者修道的心路历程,也藉此刻画出佛陀的一生。

[ 缚悉底篇 ]
故事一开始先描述年轻比丘缚悉底(梵文:Svasti,北传经典译为「吉祥童子」、「妙吉祥童子」)过去是贱民阶级,以看顾水牛维持家计,在森林里遇到未证悟的悉达多,他将一把姑尸草送给悉达多作坐垫,二人结下法缘。于是佛陀开始说起自己的故事,到接受善生少女的米乳汁,决定放弃苦行,回归自己,在毕波罗树下,体会到自性无我的道理。

在介绍这段历史时,参与听讲的还有摩诃波阇波提(佛的姨母,乔答弥比丘尼)、马胜比丘等人,缚悉底说起佛陀证悟之后对村童的教导,及之后佛陀转法轮度五比丘,就此成立僧团。

[ 竹林篇 ]
「竹林篇」主要概述佛陀证道后初期的传法经过与重要事迹,透过对不同对象的教化,来展现一生皆在弘化的佛陀。如为频婆梭罗王开示受持「五戒」与治国的关系、佛接纳苏利陀贱民出家,也度杀人犯央掘摩罗、波多恰拉(北传译「波罗遮那」)等人。释迦国和拘利国发生一些纠纷和骚乱,佛陀亦慈悲出来协调。

在僧团的发展上,佛接受乔答弥等女性出家为僧尼,订下「七灭诤法」(七项调停僧团内纠纷的和解议程)。因为须帝那的行为,促使佛陀制订最初的戒律。另外,还有一些僧团生活规矩的由来等等。佛陀也为僧众说十八界的观想与修学,并详细解释「空无自性」的真理。

[ 狮子吼篇 ]
「狮子吼篇」记载佛陀传法后期,直至涅槃后弟子初次结集法教的事迹。内容包括佛为僧众说《安般守意经》、《八大人觉经》、《梵网经》等。为在家弟子开示「受持八关斋戒」、「六方礼拜」等。

在维系僧团的和合,佛也针对「比丘厌身自杀」、「不害比丘受殴」等慈悲应机开示,也有一些僧团戒律,如规范比丘尼不能独行的缘由。最后佛陀晚年度众及在娑罗双树间入涅槃的情景,亦包括后来经典的结集召开,阿难的参与等,故事描写深刻感人。

书的结尾又回到本故事启教因缘的主角缚悉底尊者,佛入灭时他在旁,也参与经典结集。虽然佛陀已入灭,但缚悉底尊者觉得佛陀仍存在于他的身与心。

【本书特色】

[ 佛传故事的完整性 ]
北传佛传所概述的内容大多包括兜率天托梦投胎、蓝毗尼降生、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四门出游、逾城出走、访师求道、六年苦行、菩提树下成道、初转法轮、传道教化、涅槃荼毗等项度。若以此检视,本书所概述的佛陀一生历史,是相当完整。发现不少故事是北传佛传较少被提及的,如缚悉底设法安排罗睺罗骑水牛(见〈一把麦糠〉)、佛陀与耶输陀罗的前世因缘(见〈莲愿〉)。另外在佛陀教化说法部分,确实是作者刻意着墨之处,81篇的短文有近70篇在叙述修道弘法的故事,由此可臆测作者撰述佛传的目的,较著重以故事说法,来彰显传者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 佛陀说法开示菁华集]
本书俨然是佛陀一生说法的菁华版。文中将佛陀对儿童、贱民、商人、国王、君臣、王妃、在家弟子、出家弟子、外道等各种对象的说法因缘与教化的内容对答,描述相当清楚。集录了佛陀开示三皈依、五戒、八关斋戒、五蕴、四圣谛、十八界、十六胜行等佛教义理。还有不少当时的开示,后来被结集成经典,如《看顾水牛经》、《四念处经》、《八大人觉经》、《梵网经》等。所以,阅读本书会有种回到二千五百年前,亲身聆听佛陀说法的殊胜,让人内心生起感动与闻法后身心的清凉自在。其中开示都以「专注」、「离苦」为前提。现代人在面对身心困顿的烦恼时,佛陀平实的解疑,提供了睿智的人生见解。

[ 撰者以原始佛教修学法展现佛传 ]
由于作者本身是位禅师,弘扬佛教的正念禅法,所以阅读本书可以发现撰者不断将「专注、正念分明、当下保持觉知」等原始佛教修学法门,表露于全书中。从选择故事的体裁,到佛陀的说法开示,以原始佛教修行法门为出发点,潜意识中已融合了自己修道的经验与体验,由此可以了解撰者修道的功夫。另外,也由于撰者为人朴素平实,修道以回归现实生活为主,所以本书很少谈及神秘化的事件。阅读本书,会有种回到原始佛教纯朴平实的感觉。若能以禅意般的慧眼来阅读品味,会发现本书也是一部提供修道指引,了解圣者如何走向解脱之道的佛传。

[ 引人入胜的文学故事描写 ]
「故事」是最易打动人心,但故事要写得好不简单。撰者由于文学造诣好,描写景物细腻盎然。文章常会将佛陀所到之处,所见的景物,如蓝天、白云、青草、碧溪、路边的玫瑰、金黄色的田、童子的眼睛……描写生动,让人亲临其境。人物间的对话表达清楚,细心刻画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如:罗睺罗与缚悉底修道法侣的互相增益;阿难受众委讬,当佛陀的侍者时的顾忌与担忧(见〈功德田〉)。

各篇散文的标题也相当动人。如:波斯匿王,请问佛为何爱的愈深,痛苦也愈深。本文的标题—爱就是了解—表达了该文的总纲。另一文由多个故事串成,叙述难陀成为比丘,仍挂念未婚妻,佛陀说美貌会随岁月消逝,教他如何观五蕴;净饭王病危,佛陀向父王说法:「由四种元素组合而成的短暂肉身,解散后将会不停地重新组合。」;乔答弥希望自己能出家为尼,请佛陀接纳女性加入僧团的条件。撰者订了一个很能呼应主题的标题—元素会重新组合。

撰者朴实描写故事真实的一面。如:有一次僧团起纷争,佛陀介入调解,比丘希望佛陀不要插手。佛陀明白他们被瞋恚心所蒙蔽,因此决定离开。该文流露出为人师长见弟子不受教的无奈,撰者在描写这段故事时并无将佛陀神格化(见〈一把申恕波树叶〉)。

如此将奥妙的法理,融入佛陀的生平故事之中,以小说体裁的散文,用浅显口语化的文字表达,将佛陀的一生说法自然流露,是入门认识佛陀、学佛的好书。

【评述建议】

[ 各篇故事内容连结性可增强 ]
本书故事剧情的发展,一开始很有时序,但读到第三册时,则感觉各篇内容的连结性似乎不够,亦即单篇集有多个关连性不强的故事。如〈一把麦糠〉文,开始时叙述逢雨季,食物短缺,僧人乞到的食物少,阿难乞回麦糠,将它烤香献佛陀。他也告诉其他僧众只有在乞不到食物时,才到马房受供,不希望连累马匹也捱饿。可以看到佛陀及其弟子对众生的慈悲。第二段却转到舍利弗问佛陀若入灭,要怎样确保大道的传承,佛陀开示以戒为师。第三转是缚悉底看到牧童,想起年少生活,与罗睺罗互吐心声,缚悉底答应有日要带着罗睺罗骑牛享受悠闲。第四段又转至佛陀第13次的安居,弥伽耶向佛陀请问独修与共修的差别,佛陀并开示比丘要修习观想死亡、慈悲、无常和觉察呼吸。这则故事名〈一把麦糠〉,其实是由四个小故事所组成,但前后并无关连性,使得阅读有种夹杂的感觉。另在〈论说之网〉一文,故事的相关性、连结性似乎也不足。

[ 故事来源能标注原典出处 ]
本书虽为故事体裁,撰者也宣称取材自24部巴利文、梵文以及中文佛典。但阅读全书时,竟无一处针对故事的内容,说明资料来源出处,殊为可惜。若每一篇故事可以介绍资料原始出处,可方便读者延伸阅读。尤其本书有很多取自巴利文的资料,不少故事是北传传记所未见到的。如:〈宝石项链〉介绍耶输陀罗如何与悉达多的相识;〈慈悲之路〉清楚地描写悉达多与妻子耶输陀罗的相处,耶输陀罗热心从事慈善工作,悉达多也给予支持协助;在〈金蹄〉一文,叙述佛陀离家修行时,耶输陀罗如何帮助他准备马匹、衣物。佛陀与耶输陀罗的相处与互动关系在北传传记中鲜少被记载及描述。

【编辑与出版相关问题】
本书香港版一册,台湾「法鼓文化」改为三册出版。初阅读法鼓版时,仅发现其散文篇名有更改,如〈满满的姑尸草〉、〈蒲桃树下〉、〈宝石项链〉、〈月光下之笛声〉、〈耶输陀罗睡着了吗?〉然而仔细阅读,发现再版的文字亦有修正、润饰,使得文词的阅读通畅许多,充分表现了译著的信、雅、达。然有些部分亦可再加强的,如香港版书后所附为「汉巴梵对照表」,法鼓版却变成「中文-巴利文对照表」。其实文后的索引,是有巴利文和梵文的,且梵巴字型若能加入上标与下标,相信更助益解读。再者,索引经汉译后,若能再加编中文笔画索引,将会更方便读者阅读检索。

另索引部分仅编列「人名及地名」部分,建议经典的全名亦可列出。如:香港版将 Hatthipadopama Sutta,译成《大象足印经》(见〈舍利弗之吼〉),透过字典查找,才知是《象迹喻经》,法鼓版已更改,但很可惜的是删除了原来的梵文。《胜妙独处法门经》Bhaddekaratta Sutta(见〈慧藏〉),在香港版译为《独处殊胜法经》(汉译南传元亨版译为:《一夜贤者经》),经名有些许差异。假若这些经典能加注梵、巴经名索引,相信更容易辅助查找经典。

【结语】
佛陀一生弘法的记载,并无一部完整的著作,遍散于佛教各经论中。所以,要写出一部佛陀一生完整的行谊,是极为困难的事,必须要遍读佛教经典,力求真实,处处有据。撰者宣称本书取材自梵、巴、汉佛典资料,阅读之余,确实发现有不少故事在北传的佛传中鲜少提到。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取材自各原典语言的佛传资料,以建构一部融合梵、巴、藏、汉完整的佛陀传记。

本书藉由缚悉底牧童与佛陀的因缘际会开始,继而循序铺陈佛陀一生的重要事迹与教化。从历史、信仰、文化传播等面向,述说佛陀从出生至涅槃八十多年的人生故事。透过作者平实的手法,已是将佛陀的一生,结合其个人修行造诣与对佛法理解的结晶展现。全书名为《一行禅师说佛陀故事》,也藉此将佛的教法传播开来,让每位阅读者都分享到:重步佛陀「故道」,细看「白云」的感受。
作者:知乎用户


古文《大学》是什么背景下产生的?作者是谁?主要讲什么?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成书年代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

《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据断代史学家班固在“《记》百三十一篇”下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他认为《礼记》各篇的成书年代主要分布在战国初期至西汉初期这段时间。清代人崔述认为:“凡文之体,因乎其时……《大学》之文繁而尽,又多排语,计其时当在战国。”(《洙泗考信录·全录》)综合而论,《大学》的成书时代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系出于曾氏之儒一派的纯儒家作品”。即《大学》的成书年代应是在战国初期,其作者应是“曾氏之儒一派”,即现在学术界比较认可的战国初期曾参所作。

作者简介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

孔子弟子,儒家主要学派—“曾子子思孟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

总体思想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

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大学》还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与孟子的民本论,《大学》里的统治者都是以“尊长”、“民之父母”的身份自居,但实际上他们还是站在剥削者的立场上这么说的,他们所谓的“爱民”、“不暴戾”只是为了维护他们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只有这样,他们无生产能力的剥削生活才能得以巩固。


上一篇:iris豆瓣评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