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一个电影,忘了叫什么名字
是 天行者 宋国明(方中信饰演)警司,刚刚从美国受训回港,他的新任务便是成立“特别小组”,带领手下许尚基(吴嘉龙饰演)进行一连串的行动及调查。宋主要针对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叶秋(郑伊健饰演)和新一代势力人物鬼仔(冯德伦饰演)。 叶秋刚刚在泰国坐完八年监,得到博士(胡静饰演)的帮助,回港后,决定洗心革面,叶秋招揽了一班法律界、财经界、出版界精英做他的幕僚,进行企业鸿图,但是,宋国明深信叶秋只不过是用商业来包装不良的活动,他终会露出狐狸尾巴。 另一方面,鬼仔担心叶秋的势力越来越大,终会威胁到他的利益,鬼仔处心积虑要向叶秋挑战。雄哥(狄龙饰演)亦无法控制局面,宋国明见叶秋和鬼仔这两股势力蠢蠢欲动,日夜监视叶秋和鬼仔,希望抓到确实的罪证,将他们一网成擒。 眼看叶秋的企业王国越来越有声有色,鬼仔终于按捺不住,多番设计陷害和嫁祸叶秋,叶秋每次均能化险为夷,甚至转危为机,同时,警方对叶秋束手无策,宋国明虽然受到上级不断的压力,反叶秋的决心,仍然没有半点动摇。 鬼仔自知大势已去,忍痛跟女友沈雪儿(周丽淇饰演)分手后,鬼仔以瞎妹(霍思燕饰演)要胁叶秋到泰国安排博士来跟他进行买卖,在生死关头之际,宋国明得知叶秋和鬼仔即将进行买卖,他亦火速赶到泰国,生死一战,如箭在弦……
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的电影是哪一部吗?
我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的电影是《青魇》这是一部恐怖片,是由黄轩主演的,那个时候黄轩还是非常不出名的,可以说是无名小卒的存在了,当时我看的时候也完全不知道这个人原来就是现在的黄轩,这个电影其实整个故事情节还是比较好的,在电影院中看这部恐怖片气氛是非常的好的。一、在电影院中看氛围好。其实我觉得在电影院中是最适合看恐怖片的了,因为电影院那种音效还有屏幕都是极好的,在家中看是没有这个氛围的。在电影院中看恐怖片即使非常的恐怖,但是你一想到周围还有那么多的人陪着看,你就会觉得非常的安心,所以我第一次去电影院就是为了看《青魇》这部恐怖片。二、《青魇》恐怖片的剧情好。最近几年的恐怖片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完全没有了当年《山村老尸》的那种感觉了,但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青魇》都是一部很不错的恐怖片,主要就在于它的剧情是非常的好的。黄轩男主在电影中一次又一次的噩梦中惊醒,并且这些梦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可以说一直都是梦中梦,梦中梦到自己醒来,所以就如电影名字一样是梦魇了。电影主要就是讲述自己的家乡很久之前的一个奇怪的事件,最后男主回去调查解开了谜题。三、《青魇》在电影院中看效果极好。这部恐怖片其实里面是有非常多的恐怖画面的,在电影院中看的时候总是一惊一乍,还容易出冷汗的。在很恐怖的时候甚至都是屏气的,加上电影院的空调很冷,反正整个人在电影院中都是完全沉浸其中的那种状态,所以看的效果是极好的。你在电影院中看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
看过的第一部电影是什么,有印象吗?不一定在电影院呦?
做为80后,小时候一般接触的都是都是港片居多,具体忘记了第一部是那个了,但是印象最深的应该是8-9岁的时候,在我们村上的大操场上面看的。
看的是《倩女幽魂》为什么影响最深,小时候怕,怕的做了几天的噩梦,都不敢走黑路了,总感觉后面有人跟着。
每次走夜路以前要,10分钟的路程,直接跑2分钟就到了。
其实在现在来看,这样的特效和道具划账,一点都不夸张的。
小时候看宁采臣和聂小倩的爱情片段,不知道什么,因为小,不太懂这些。
但是有一些片段还是懂点的,哈哈!!!
其实这部电影对我影响很大,后来慢慢看多了鬼片,感觉没有这么吓人了,也慢慢的喜欢上了港片。
在哪个年代也基本只有港片。
燕赤霞,看了几部倩女幽魂,还是感觉,午马演的最好,最能表现这个角色的性格,只是很可惜。
但是给我们留下很多经典的角色,也是教学式的表演了。
张国荣就不说了,第一个偶像,永远的偶像。
我到现在为止,经常都去看老电影,故事简单,正反对比鲜明,节奏明快,有真实感情,也希望中国电影越来越好。
在我认为,我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可能已经怎么记得了,但在我上小学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让我印象深刻,而这部电影就是《太极张三丰》。说起这部电影,让我回忆满满,因为在我小时候是去邻居家看光碟看到了这部电影的,而在我那时候村里和镇上也很难找到一个电影院,所以在电影院看是不怎么可以能的事了。
而且在这部电影中李连杰和钱小豪两人的功夫确实是高深莫测,让我羡慕不已。李连杰和钱小豪的功夫也是真正的功夫很有实力,我还记得小时候和邻居家小孩看完这部电影后也经常学着电影中的打斗片段来打闹嬉戏。
印象比较深的是九三年九四年的时候,电影院上映李连杰的方世玉,那时候电视机上播的这类的动作片寥寥无几,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几个有印象的电视剧87版的射雕英雄传、金剑雕翎,都是比较老式的。那次电影院票是我爸厂里发的,电影院就在我家门口,当时人山人海,晚上有事没事的都去电影院了,那个电影院是老式的剧场版影院,一共三层可以容纳几千人,周边几个厂的员工和家属估计都来了,真是满坑满谷,座无虚席。当时还小,就被李嘉欣的盛世美颜惊呆了,虽然对女人还没有什么美丑的概念,但是这个是真的美到泡。李连杰潇洒不羁更是吸引了很多同龄的小伙伴。印象最深的就是雷老虎的‘以德胡人’,萧芳芳的‘女身男相’,胡慧中和芳芳姐的蕾丝情节、李连杰手持十八把刀只身匹马劫法场救父,赵文卓的铁狮子鞋。从此迷上了李连杰,果然,他也没有让人失望,后来的方世玉续作、黄飞鸿系列、黑侠、冒险王、精武英雄都成为一时经典,打进好莱坞李主演的几部戏也比较好看,一直到霍元甲,算是比较失望的一部戏,以后的水准就更不如前了。90年代是香港电影最辉煌的时代,当时百花齐放,各种经典电影层出不穷,有双周一成各成一片天,更有四大天王、梁朝伟、两个家辉一众偶像演技派,那个时候是香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候,造就了东方好莱坞的美誉。而许多小时候看的经典香港电影几乎都是产自那个时代。80一代几乎见证了整个香港电影从辉煌到落寞。相信几乎八成的80后有印象看过的第一部电影都是香港电影。
第一部看过的电影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那时候是读小学,家庭条件比较差,基本没看过电影,甚至电视都很少看。幸运的事,我的学校了组织我们去看电影。当时,我们班的同学都特别兴奋,好朋友间搭伙去买辣条和瓜子,为即将到来的电影做准备。观影当天,大家排着队,进入的电影院。突然进入特别黑的地方找位置会觉得特别有趣和新奇,当屏幕亮起时已满是期待。
看完《哈利波特》对我的认知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这部电影让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魔法。
当哈利透过墙,进入了霍格沃兹学院的时候,对于那时候的心灵很有冲击感,原来这就是魔法城堡。
当哈利学习飞行课,原来魔法师们是用扫把飞行,现在的我提到魔法师一定会联想到扫把。
当哈利挥动魔法棒,念着听不懂的咒语时,魔法原来是这样施展的。
当然,还有许多新奇的生物,才知怪物可以长这样。
《哈利波特》给了我一个奇妙的世界,无形中给了年少的我多了一些幻想。感觉特别的美好。
随后,开始慢慢爱上看电影。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时常会到影像店租借光盘来看。也受了《哈利波特》的影响,在租借电影光盘时,我不再拘泥于国内的电影,会选择一些国外的电影来看,记得有《小鬼当家》《海底总动员》等等。
对电影的最初认知,真的会影响你以后观影的态度。记得我在租借电影光盘时,租了一部外国的鬼片,全程英文虽然有中文字幕,但是我的小学识字水平有限,而且该电影剧情缓慢,甚至开头还有男女亲密的桥段,当时跟家里人一起看,还是非常害羞,还没看到最后就直接选择不看了。自那以后,我再也不看外国的鬼片,而且看的外国片必须中文配音的。当然,长大了又慢慢改观了,但是改观的过程倒是挺长的。
所以,给孩子的启蒙电影,一定要选择好。至少让其对各国的文化,会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毕竟,好的电影会影响你的认知,甚至会引发你的思考,进而完善你的世界观。
谈到印象最深记忆最深刻看的第一部电影应该是《少林寺》
当时我们观看电影的地点也不是像现在大家都去的电影院,而是在家属大院旁边的篮球场露天拿着小板凳跟父母邻居们吵吵闹闹一起观看的,看完之后在大家议论、吵闹声中,三三两两抱着小板凳陆续回到自己的家中继续回味刚才看过的电影
你首次进电影院,观看的是哪部电影?
我第一次进入电影院看的是吴京的《战狼2》,当时的有很多人看过后都说很好,我也就被激起了去一次电影院看电影的热情。当时约上朋友一起去看,第一次看电影就不太懂的流程,全程都是朋友带着我进影厅。
影片在结尾的时候可以说是达到了最高潮,当达康书记含着刚强的眼泪怒吼出那句“开炮!”时;当冷锋把国旗紧握在臂膀上时;当众人开车安全通过防守区时;当影片最后呈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我第一次进电影院是2000年,当时还在上小学。父母工厂里组织去看电影,当时电影院很少,而且票价也高,所以从没去过。
我记得第一次看的院线电影是张艺谋导演的《我的父亲母亲》,怀揣着一个兴奋的心情,看到了当年青涩的演员章子怡。
海报很老了,各位先凑活着看。
00年的时候,没有像现在这么多配套设施,爆米花啦,饮料啦,零食什么都没有,我们那时候看电影就是带着几块糖,或者是
棒棒糖,猴王丹,还有小时候最喜欢吃的廉价雪糕,“雪莲”(当然现在也有卖的,不过已经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进了电影院后大屏幕上出现的并不是一些片头广告,而是一些当时很流行的党政宣传教育片,向雷锋同志学习,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等等,然后才是龙标片头,而后正片开始。
这张剧照我现在还记得,这是我认为小时候看到的最漂亮的笑容了。尽管这个角色刻画的是一位农村姑娘,但当时的 社会 条件与经济条件下,还是比较向往美好的事物出现的。
为什么说章子怡是个好演员。
目前我从事的也是影视行业,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这部《我的父亲母亲》对我进入影视行业有着很重要的启蒙作用。当然现在章子怡已经进军世界级的影视殿堂了,再出这类题材的影片应该也不会有章子怡的身影了。但是这部戏作为章子怡的第一部大电影,从她的这种灵气劲就能看出这真的是表演天赋。有些人常说,祖师爷赏饭吃。这种天赋是多少演员梦寐以求且求之不可得的,更重要的是章子怡除了很会演戏之外,也很有营销自己的头脑,不论好评与差评,都可以让自己处于风口浪尖之上,只要她想!
小时候都是看坝坝电影,也就是现在这种热热闷闷的天儿,搬个小凳子,再花几毛钱买一小纸筒瓜子,边吃边看边打蚊子。至于第一部是什么早忘记了。就记得有一次看电影,演得有点吓人,我婆婆(奶奶)拿把大蒲扇给我挡着,我半虚着眼从蒲扇缝缝里看,又害怕又好奇。怀念小时候的坝坝电影。
今天回答了不少关于电影的问题,觉得是对各种类型的电影都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总结,不经意间看到了本问题,首次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是哪部?很有意思的问题,趋势着我努力回想曾经小时候的事情,想呀想,想呀想,终于有了个答案(毕竟年代比较久远了,想了很长时间),这部第电影叫《木乃伊归来》,当时好像叫做《蝎子王之木乃伊归来》~
我记得当时我在上3年级好像,这部电影也是当时的学校组织看电影活动,组织的全校的人一起去工人文化宫看的,毕竟在那个年代,只上3年级的年龄,懂什么去电影院这种 娱乐 消遣,倒是每天上下学的时候路过电影院吗,小时候看电影好的一点是每次学校组织去的时候都能带一堆吃点~是不是勾起了小时候的回忆~哈哈哈,现在是不行了~。
其实这部电影在小时候还是蛮受欢迎的,应该有不少人看过这个电影的,这个电影也是让我正式的第一次接触到了科幻电影,应该说是魔幻+科幻题材的电影吧。记得当时到电影院看电影之前两三天,我们知道了要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有之前就了解的学生说这是个鬼片,恐怖片等等(其实很正常,那个年龄的孩子在那个年代谁能清楚的分辨鬼片和魔幻片的区别呢),因为这种无意间的造谣,还有家长问班主任什么情况,学校领导在大喇叭里,班主任解释过后才得意平息。
也是因为这部电影,让我感觉到了科幻、魔幻电影所带来的震撼,也让我在以后的生活里爱上的这类型的电影,电影大致的剧情是故事发生在蝎子王的年代。距上次瑞克·奥克康)和埃及考古学家艾弗琳奋力与3000岁的"老怪"伊默特普作战得以逃生,已有8年了,瑞克和艾弗琳现在已经结婚,并在伦敦安了家,与他们的儿子艾里克斯生活在一起。 经过了一连串的事件之后,他们发现"老怪"伊默特普的尸体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又复活了——“木乃伊”伊默特普再次现身于地球,继续完成其毕生追求的邪恶行径。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另外一股力量也释放出来了,它来自于古埃及最黑暗的、神秘的教派,并且比伊默特普更为强大。 当这二支可怕的力量发生碰撞时,整个世界命运的平衡就被打破了。瑞克-奥克康纳等不得不竭尽全力,尽快从这些邪恶势力中拯救出整个世界,还有他们的儿子。他们又返回埃及去进行 探索 ,进入了蝎子王的势力控制范围。这个强大的武士早就以他的灵魂向阿奴比斯神许诺,以换取军事上的强大。 他和他的部队虽然在时空中已经被冻结、命悬生死之间,但随时准备在以后的5千年中再次杀戮。蝎子王具有强大的权力、秘密和力量,远远比可怕的伊默特普更恐怖。他脾气爆燥,出手致命,因此可不能惊动他。所以主人公只能通过各个冒险的行动来战胜觉醒的木乃伊的故事。
总之这部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的电影简直是我对科幻类型电影执念的启蒙了,当时的情节,特效,在那个年代都是顶级了( 不要用现在的眼光看带这电影,没意义 )。想想自己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的这部电影,以及其他从前看过的老电影真是美好,可惜童年回不去了,且行且珍惜吧!各位~
看到这个问题把我的记忆拉回了九年前,突然想到了高中写作文爱用的那句话“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大二那年的暑假,刚考完期末,和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公一起去看了第一部电影,名字是《唐山大地震》,没错是一部灾难片。当时也不知道是咋想的,就觉得电影票挺贵的,得选一部口碑好的,当时好像还买了学生票。买了零食放包里,结果看见门口写着:禁止外带食物。还特意去超市门口把包存了,怕包里有吃的不让进。然后知道电影院门口的爆米花让带,就重新买了爆米花,话说也不便宜,现在想想有点傻啊!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画面挺有年代感的,结果到了晚上,徐帆和她剧中的老公方大强开始亲热,当时觉得还挺不自在的。这么多人一起看有点小尴尬啊!结果还没来得及调整心态地震就开始了,那种惊天动地的响,真的是很可怕。我这个人代入感特别强。其实平时是很少看灾难或悲剧的,真的是觉得自己就在电影里一样,特别害怕。那个时候甚至现在我都看不开“死”这个字,所以心中当时莫名的有一种会失去一切的感觉。
当响声停止,开始出现灾后的画面,倒是都是哭喊声,到处都在求人救自己的家人。徐帆知道自己的丈夫死了,最后给她希望的是她的两个孩子,她都找到了。但上天给她开了一个玩笑,一块石头两边各压一个孩子,让她选择救一个,她拼命着喊两个都救,没有人理她,最后她不得不说出她后悔了一辈子,但再来一次也许选择还是一样的话:救弟弟。当时大屏幕上演方登那个小女孩在漆黑的石板下面,眼睛里慢慢蓄满了泪水,最后流了出来,不知道是因为对妈妈的失望还是对死亡的恐惧。
后来所有人都撤走了。她从尸体当中爬了出来,找不到家人,她不得不被剧中的养父(陈道明饰)领养。因为那次地震的创伤,她会时不时的做噩梦。养父母一家给了她家的温暖。随着她慢慢长大,出落得越来越漂亮,养母开始吃她和养父的醋,为了不破环她唯一的家庭,她上大学后开始减少跟家里的联系,这里我看完电影之后,看到过别的说法,小说里是因为养父对她有不轨行为。还好没那么演,方登太可怜了。
她在大学里认识了她的第一个男朋友,人很帅,学校的风云人物。但却在她怀孕的那一刻退缩了,让她把孩子打掉,但对于方登来说,小时候的阴影让她无法接受对于生命的不尊重,她也无发向她母亲抛弃她那样,放弃自己的孩子,所以她最终决定退学把孩子生下来。男朋友也自然是分手了。
而另一边他的弟弟方达也和母亲艰难度日,作为一个单亲妈妈,还要活在放弃亲生女儿的内疚里,其实并不好受。但说实话我当时看电影的时候一点都不同情她,为什么?电影刚开始,方登和方达一起抢吃的,一定要让着弟弟。作为一个姐姐方登经历了太多次父母的偏心,在决定救弟弟那一刻,我觉得方登应该是解脱了,终于不用再让着弟弟了。所以尽管她没死,这么多年她也没有再找妈妈和弟弟。最后母女相认是很多年以后了,方登带着那个没打掉的孩子来和他们见面,我觉得见面那一刻就代表着原谅了。因为当母亲之后她可能终于明白了母亲当年的难处。手心手背都是肉,却又必须割舍,究竟是多痛苦。
这部电影让我第一次见识了灾难片的魅力,感慨活着是一件幸福的事,生活有时候不是想怎么选就怎么选,自己在灾难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看完电影之后,我俩红着眼睛出来了,我没想到一个大男生这么爱哭,所以之后把他欺负哭成了我这九年来的目标,目标早就实现了,但发现心情一点都不美丽,我自己也跟着哭,哭的比他厉害多了。所以我现在没事开始看脱口秀,学学段子,目标变成把他逗笑。哈哈......今天的问答陷入了慢慢的回忆,感觉还不错,撒了一波狗粮。
第一部在电影院看的电影是《阿凡达》,和初恋一起。
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是2010年,我还在读大二。那时候阿凡达很火,身边的人都在说阿凡达,说故事精彩,寓意深刻,特效很厉害。但作为一个没钱的大学生其实是不太能消费得起去电影院看电影的,就想说等网上出来了,就在网上看,网上找电影资源是我们计算机系学生所擅长的。但是室友说,这是一部3D电影,耗资5亿美刀的大制作,要在电影院看才能更有感觉更有效果。
于是,一咬牙,后来带了当时的女朋友去电影院看了,长沙的某个电影院,票价一张80多块,对我们来说,真贵啊。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电影,很激动很兴奋。
《阿凡达》使观者欣赏到无与伦比的美轮美奂的画面,仿佛使人置身于梦幻般的仙境而流连忘返。整个电影的观看过程中,不断有人在赞叹“哇”“好美哦”。我的女朋友脸上也一直是陶醉的表情。
看完电影后,女朋友说这是她看过的最美的电影。我想,很多人也会这么觉得吧。
电影院是一个让人放松的地方,很多小情侣约会的时候都会去电影院看电影,享受这两个两时带来的安静与情怀,我是一个很爱看电影的人,除了爱情片和文艺片,其他都看,以前有女朋友的时候,约会的时候总是会去电影院
而后来分手了,但是看电影这个习惯却一直保存了下来,就算是一个人我也会选个午夜场安静的去欣赏一部电影。
第一次一个人看的是什么电影我忘了,但是那天情侣很多,就我一个人,看的3D的,可能是环境的缘故,一个人总感觉特别的不自在,周围都是情侣散发出来的恶臭,让我无心欣赏一部电影,后来我学乖了,选电影都选没什么人看的场次,就算一个人也不会尴尬
看到这个题目后不禁让我感慨万千,仿佛思绪又回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刚开始改革开放,国家百废待兴,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还很贫乏,当时刚二十出头,对一切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由于家住在离县城七十多公里的山区,基本上一年也很少能看上一场电影,那时刚参加工作,每月工资十八元,可以说刚解决温饱,为了看当时风糜全国的电影《少林寺》,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专程到县城电影院买票看《少林寺》。这是我人生第一次进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由于没有回家的班车了,只好在县城小旅馆住了一晚,第二天才坐了两个多小时的车回家。激动了好几天。回想当年情景仍历在目。
时间太久远了,记不得是小学五年级还是初一,我更倾向于是初一的时候,因为小学离镇上约有六七公里,而中学在镇上。那时候看电影,只有一个地方,就是镇上的影剧院,离我读的中学大概两公里。步行两公里可能更符合现实,那时候很少有车,交通全是靠走。
学校组织去看的《南京大屠杀》,就是秦汉和刘若英的那一版,当然是过了很多年后,我才认识刘若英和秦汉,也才看懂那部电影。好像那时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当下要来的轰轰烈烈,红色主旋律,或者国仇家恨的片子,通常中小学都要组织观看的。
对于电影的细节,就那场的观看来说,我真是一点印象没有,那时更感兴趣的还是去镇上,去镇上,去影剧院本身,去看诸如影剧院这样的建筑,比电影更有吸引力。四层的楼房,那时也是不多见的。
关于影剧院的传说,我听父亲曾讲过,本地两大“武林高手”对决的故事。父亲那时还年轻,血气方刚,大概也对诸如此类的“英雄故事”充满向往。
有个叫刘国旗的彪形大汉,练过几年功夫,在本地开馆收徒,不可一世。当然后来几年,也一直有这个人物的各种传言,我一直没见过真人,也就更添了几分神秘。实际上,我后来估计,和大多数地痞流氓类似,吃软怕硬。最终的他的下场是进了局子,这是后话。话说在他春风得意,春秋鼎盛时期,带着几个年轻的弟子横行无忌,当然就有人看不惯。此间出来一个叫小杜的人,此人低调,不知来历。约战就是在影剧院的楼顶天台。刘国旗带了一帮弟子,十几个人,小杜方就他一人。高手过招,胜负在电光火石之间,也就两招之内,刘国旗差点被摔下楼,幸亏他的徒弟们拉住。
据说此一战后,刘国旗沉寂了一段时间,后又故态复萌。下场可悲也是注定的。 电影,我是没怎么看,因为自小就近视,进电影院,才发现情况更为糟糕,不在最前面根本看不见。好不容易挤到前面,结果周围一个人脚臭的简直让我想要晕倒。
索性出来上厕所,然后爬到影剧院的楼顶,鸟瞰全镇风光,想象高手对决的情景,也不无惬意。
后来,又去过几次影剧院,观看主旋律的演出,影剧院的神秘感渐渐地就淡了。
又过了几年,镇上大兴土木,影剧院也被拆除了,各种修路、盖房。前两年再回去,影剧院的遗址已分辨不清了,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似的,被掩埋在 历史 的砖缝里。
再后来的很多年,我重新看了《南京大屠杀》,震撼而让人压抑。爱国情怀要有,国耻不能忘,国仇更需铭记。
关于这个问题,下面给大家解答一下。
我看电影的时候还是小学的时候,那个时候是学校组织的看电影,是在一个大的文化宫里面,也不是现在那种电影院,我们做了好多排。以前我没看过电影,感觉很激动,任何就看到一个大幕,然后就开始放电影。
我记得那时候放的是建国大业,大大的屏幕看着很过瘾,而且人也多。我看的很专注,我觉得那么多人一起看电影很好,氛围很好。这就是我第一次看电影的经历。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在电影院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是什么?
我在疫情前看的最后一部电影,应该是去年8月7号看的《使徒行者2:谍影行动》吧。可能是练过武术的缘故,我一直比较喜欢看动作片和警匪片(现在的武侠片拍太科幻,动作设计太离谱,我正不喜欢看。),只要有时间,我就会研究这类电影的评分,评分比较高的电影,我一般都不会错过。我个人觉得《使徒行者2》这部影片还是值得一看,片中不光有我最喜欢的打斗,枪战和飙车的戏份,而且剧情反转得也很出乎意料,将我深深带入其中。片中表现的兄弟情更是令人感动,特别是最后的画面很有上世纪90年代老港片的情怀,可谓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你好,很高兴受到你的邀请来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一个宝妈来说,带孩子的这些年做什么都是来去匆匆,更别说闲下来去电影院看一部电影。19年因为小孩没在身边,除了工作之余,还会偷闲去看一下。
20年疫情原因,感觉看电影那都是很遥远的事了,现在慢慢回想,要是不看看购票记录,真的已经忘记最后一部电影看的是什么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感受。
去年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是在12月份的样子,跟老公一起看的《中国机长》,到现在还是记忆忧新,但是想想却也是去年的事情了……
春暖花开,愿疫早去,还所有人一个“春天”!
我在影院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是《我和我的祖国》
平日里没时间,在影院里看电影我个人也觉得没意思。
我习惯一个人在家看电影,带上耳机,屏幕也足够。
院线片子一般都没啥看头,特效好些。
我自己一般看些文艺片,最多的时候是看纪录片,自然,真实。
现在可以看的好片子没几个,导演,主演好还可以。不然太浪费时间了。
我是星星影视,我来说说吧,我几点那好像在19年12月29号晚上八点半看《蓝色百褶裙》,当时是有个异性朋友想去看,我就被带着陪她了,也看完了,不知道大家看过没,给大家做一个剪短的介绍,该片讲述了千禧年代一群敢爱敢恨年轻学生的青春岁月,蓝特儿与周洋之间始于误会的一段缘分,让彼此成为生命中无法拭去的一抹颜色,诠释了千禧世代的爱情观念。也不知道我哪个异性朋友只是单纯的叫我去看电影 , 还是有啥别的想法,大家觉得呢
你好!从我回答你的问题时间算起,之前看的电影应该是《哪吒之魔童降世》!是陪外甥女去看的!地点在江苏常州的路劲又一城!
外甥女一直想看,她爸妈一直没时间,偶然的一次她跟我说她很想看这个电影,说她同学好多都看过了!所以当晚我就带她去看了,其实那时已经是哪吒上映很长时间了!
然后看了以后绝对很 搞笑 ,值得一看,不仅适合小孩,在我看来,老少皆宜,非常优秀的国产动漫!
最后说一下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恰到好处的安排了剧情,老少皆宜的笑点和泪点,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特效的惊艳就不多说了!还没看过更优秀的国产动画了,小制作高品质,李靖为二求得换命符那段很感人!
我个人认为很好看,而且百看不厌我到现在自己都看了好几遍了!有幽默的地方,乐得哈哈大笑,也有感动的地方,都会被感动的稀里哗啦!我没感觉哪里不好,电影也好,电视剧也罢总有人喜欢,也总有人鸡蛋里挑骨头!我和我老婆都爱看!
期待第二部!而且电影末尾给出了彩蛋。就是姜子牙了,也很期待,感觉也会很好看!
同时也是很好的一部教育片,支持国漫增加教育理念引导下一代!
最后,哪吒真的丑么?其实一开始我第一次看了这个哪吒形象,也感觉好夸张,丑,后面感觉它真的是可爱的,特惹人爱的那种!
话不多说上图!
最后一次算是奉献给了《少年的你》。
对于同样是青少年校园霸凌题材并且是先上映的《悲伤逆流成河》,为什么反响与《少年的你》相去如此之远,自然与郭导一向不尽人意的口碑脱不了干系。
然而锅必须不能全背在一个人的身上,一部作品的好坏,是一个整体,导演、剧情、演技、宣传……方方面面缺一不可,如果没有某一方面格外突出的话,充其量也就只能算一个及格作品。
另外一个原因,我想应该是:一个是写给孩子的,一个是写给大人的。我以为的悲伤,应该不仅仅是起一个矫情的名字、渲染一个凄惨的氛围,抑或是一群外表青春靓丽、眼中自带忧郁的少男少女,而是不经意间一个眼神所流露的酸涩和希冀,是在回味时仍能感同身受或是若有所思。感动点的不断提升,应该也是少年和大人之间重要的一点区别吧。所以,在这一点上,《少年的你》受众面更广,故事更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