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观后感优秀范文三篇
谁没有美好的青春?谁的性命不宝贵?志愿军战士们未来祖国的和平和领土完整,不惜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以下是我整理的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 观后感 优秀范文三篇,欢迎阅读。 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观后感 昨天晚上我在电影频道看了《上甘岭》这部电影,是一部黑白的电影。 片子主要讲了1952年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的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部队总指挥派了送水的小分队送水,可是队员们都倒在了敌人的机关枪下。八连战士们不得不到山下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又被敌人的机关枪打中了。后来总指挥派人历经千辛才送上一些萝卜,还送给连长两只苹果,连长放在鼻前闻了闻命令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每个战士的手中。我们的战士们就这样在艰难的情况下坚持了20多天,最后配合大部队进行了反攻,取得了胜利。看完影片使我深受了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我真切感受到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是用无数的热血儿女的生命换来的。 所以我要珍惜时间,好好读书。长大了报效伟大的祖国。 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观后感 电影《上甘岭》讲的是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抗击美帝侵略者的一次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八连已经在山上坑道里坚持战斗了一个月。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的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又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了。之后,师长派人历尽千辛万苦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送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自己是那样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分别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那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状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此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和同学之间必须要团结友爱,而像我平时那样——这天同这个吵嘴、明天同那个打架,根本谈不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忙,就会没有朋友,会变成“离群之雁“。 看完这场惊心动魄的电影,我的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今后,我必须要同小伙伴们一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志愿军叔叔学习。让我们重新捡回那些已经被我们忽视了的东西,让“上甘岭精神”一向发扬下去吧! 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观后感 这个故事讲了美国来攻打上甘岭,在上甘岭只有我军一个营的兵力,美军部队进行了多次冲锋,都被我军打退下来。但我军伤亡很大。总部让我军退进坑道,进去后,敌人占了上甘岭,还 在我军的洞口建了些碉堡,只要我军一出去,就会被打死,很快,我军没有水和食物。但我军不怕困难,死死拖住敌军,让部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战斗,最后大部队来了,使我军夺回了上甘岭。 由于敌人的封锁,部队严重缺水,战士们的嘴唇都干裂了。上级领导派来送水小分队,队员们一个个牺牲了。为了保存实力,八连战士们得下山去抢水。但是,战士们刚装好水,就被敌人的流弹打中。后来,师长派人历尽艰辛才送上一些萝卜,并特意给连长两个苹果。虽然连长那干渴,却把两个苹果分成许多片,送到全连每个战士的手上……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润了。战士们在那样饥渴的情况下,没有忘记自己的战友,这种阶级友爱是多么高尚。此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同学之间一定要团结友爱,像我们平时那样——今天同这个吵嘴、明天同那个打架,根本谈不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这样就会没有朋友,变成“离群之雁”。 当初,我们的美好生存,都与那些为了国家和平而战役的。我们要牢记昨天珍惜今天,并对明天充溢候。
第一部抗美援朝电影并非《上甘岭》
1956年1月,距离抗美援朝胜利结束已有两年半时间,长影厂首次对外公布了筹备拍摄《上甘岭》的消息。剧本最初起名为《24天》,由导演林杉、沙蒙以及时任志愿军文化部文艺科长的曹欣和十六军文工团长崔家骏(笔名肖矛)共同创作,讲述了志愿军某部八连忍饥挨饿、顽强坚守上甘岭24天,终于迎来大反攻的最后胜利。
该片原定于当年的10月1日上映,但由于拍摄工程浩大,直到1957年春节才与观众见面。从元月27日至2月28日的一个月里,《上甘岭》仅在北京一地就连续上映了876场,观众达679675人次,平均上座率超过了92%,打破了首都上映任何一部影片观众人数的最高纪录,可谓盛况空前。
准确地说,《上甘岭》是新中国第一部正面展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故事片,而抗美援朝是一个宏大的题材,早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之际,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故事片亦已诞生。
1950年10月26日,在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打响了入朝参战第一仗的第二天,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简称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宣告成立并向全国发出通告,“努力普及深入抗美援朝的实际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务使全国每一处每一人都受到这个爱国教育,都能积极参加这个爱国行动。”
作为解放前受美帝国主义侵略最深重的城市,上海人民的反美爱国热潮无比高涨,昔日的“电影皇帝”金焰身为电影界为数不多的朝鲜族演员,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现身说法,控诉帝国主义的罪行,表达了“愿为祖国洒尽最后一滴血”的决心。
1951年,上海私营的长江影业公司率先推出了国内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故事片《控诉》,该片是根据上海市立戏剧专科学校(上戏前身)师生创作的独幕话剧《美帝暴行图》改编,由电影演员蒋锐、高博、钱千里、王人美、韩涛等与剧专学生共同演出。
影片由“战争贩子”、“伪君子”、“原子笔大王”、“景明大楼”和“如此纪律”等5个段落组成,由杨村彬担任总导演,朱端钧、胡导、何兆璋、许秉铎和谢晋等5位导演各负责一个段落,当时谢晋年仅27岁,这是他执导的第一部影片。
《控诉》一片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时民众中普遍存在恐美、亲美和对自身力量认识不足的问题,一来担心“中国打不过美国,因为美国有原子弹”,二来担心“前方战争会影响后方物价”,甚至有人还有“解放后的生活不如解放前好”的错误观念。《控诉》全面揭露了美蒋反动派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种种暴行以及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本质,在当时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1952年,长江影业与其他7家私营电影企业联合组建为国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次年又与已有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合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上影。正是在这个合并过程中,上影派出了一支由范正刚带队、冯喆、孙道临、金乃华、潘文展、穆宏、史原、凌之浩、铁牛、仲星火、孙永平、王琪和叶小珠13人组成的演员队伍赴朝慰问演出并体验生活。他们冒着炮火为前线的志愿军战士进行演出,迎着烽烟进行采访,搜集素材。
在一次转移阵地的途中,之前曾在上影第一部影片《农家乐》中扮演陈七斤、在《胜利重逢》中扮演耿老爹的范正刚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
1953年5月,就在志愿军发动夏季攻势之际,上影接到了拍摄反特片《斩断魔爪》的任务。该片原名《罪恶的黑手》,剧本出自时任公安部宣传室副主任赵明之手。抗美援朝之初,赵明曾陪同苏联专家前往东北,了解到美蒋特务试图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我国境内、阴谋策划破坏和颠覆活动的敌情,联系到1952年6月23日美国侵朝空军曾大规模轰炸中国境内的鸭绿江水电厂,他决定以电影的形式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警惕,自觉地与国内外敌人作斗争,保卫新生的共和国。
这个剧本得到了公安部长罗瑞卿的肯定,电影局原本希望由东影(长影的前身)拍摄此片,由干学伟执导,但干学伟和曾拍摄过新中国第一部反特片《无形的战线》的伊明均认为该剧本问题多多,远不够拍摄水平。
经过修改,剧本最终辗转到上影,接手此片的是解放前拍出过《万家灯火》和《希望在人间》等现实主义力作的著名导演沈浮。由于开拍时,朝鲜停战协定已在板门店签字,影片仅保留了总工程师周昌民为防范美军飞机轰炸研制先进的防空武器这个引子,更多注重表现的是新 社会 的面貌、新时代的精神,将更多的笔墨用在了人物塑造和人物心理的描写上。
尽管如此,该片依然被视为一部侧面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影片汇集了陶金、张伐、韩非、高正、高博、陈述、凌之浩、李纬等一批影星,并在青岛和哈尔滨两地拍摄外景。反特片是抗美援朝电影的一个主要分支,其代表作当属1960年长影拍摄的《铁道卫士》,而《斩断魔爪》则比《铁道卫士》早了6年,当然,也比《上甘岭》提前问世。